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

東非對南美的前期投入,日後受益者顯然是東非西海岸地區,誠然近些年來東非西海岸發展不錯,可和東海岸相比依舊有明顯差距。

想要改變這種格局,南美和西非兩個和東非西海岸利益相關的地區,就必須優先佈局,從而使得西海岸成爲南大西洋的經濟高地,虹吸整個南大西洋沿岸國家和地區的資金,人才和資源。

在西非和南美之中,毫無疑問後者對當前東非的吸引力更大,一方面是英國勢力收縮,另一方面是南美相對於西非開發更成熟,至於西非,各國勢力盤踞,且文明程度偏低,文化和種族和東非差異也過於明顯。

……

時間轉眼進入1932年。

去年,隨着東非政府大刀闊斧的經濟調整下來,成功抵住了世界經濟危機的逆潮,成爲世界少數幾個在經濟風暴中逆流而上的經濟體。

不過,與之伴隨的則是花錢如流水,爲此,東非政府也不得不走上縮衣減食的道路。

弗里德里希皇儲今天就在鐵道部開會,就東非鐵路的“虧損”問題進行討論。

“鐵路是事關國民經濟,國防軍事戰略,基礎民生的重要交通設施,從本世紀以來,帝國鐵路事業發展日新月異,迅速騰飛,成爲世界第三大鐵路網。”

“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地區經濟差異,改善交通通行條件等方面做了重要貢獻。”

“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如今鐵路所呈現的危機也已經在全世界爆發出來,除了蘇聯等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外,許多國家的鐵路資產,事實上成爲了負資產,我們東非鐵路也存在這種發展趨勢。”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集思廣益,對東非鐵路如何改革,做出詳細和切實可行的方案。”

1931年,世界三大鐵路網,分別是北美鐵路網,歐洲鐵路網,最後是東非鐵路網。

其中美國的鐵路高達四十三萬公里,穩定排在世界首位,歐洲世界第二,長度超過三十五萬公里,最後東非本土鐵路線也超過三十一萬公里。

伴隨着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鐵路產業損失慘重,歐洲鐵路產業整體表現還不錯,還有蘇聯這種鐵路建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的存在,東非雖有些底氣,但是問題也已經比較嚴重。

鐵道部部長威爾斯分析說:“皇儲殿下,關於目前東非鐵路的經營情況存在的問題,這是因爲我們東非特殊國情所導致的。”

“鐵路方面的虧損,有內部和外部雙重因素作用,內部是系統性和先天不足等問題,只能不斷調整,外部主要是其他交通方式的崛起,和鐵路產生了競爭。”

“就拿當前世界鐵路經營狀況最好的歐洲鐵路來說,他們之所以能夠勉強維持,這是因爲歐洲本身市場和需求就大。”

“歐洲人口是東非的兩倍多,並且面積還比東非要小許多,僅客運方面,就註定了東非鐵路的盈利情況不會太好看。”

早期鐵路肯定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畢竟鐵路建設初期,線路少,且早期鐵路多建設於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或者資源豐富的地方,加上沒有汽車等交通方式競爭,幾乎壟斷主要客運市場。

就以19世紀的世界鐵路情況來說,當時沒有汽車,鐵路就是速度最快,最方便,最舒適,也是最有格調的交通方式。所以,19世紀的民衆出行,有條件的話,陸地交通方面,鐵路必然是最佳選項。

可是,到了20世紀,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俗話說物以稀爲貴,但是看看如今的歐洲,北美還有東非,哪個鐵路長度放在前世21世紀,都能排在前列。

別說發達城市和工礦地帶,就是偏遠的鄉村,甚至是森林,雨林,沙漠,大山溝裡都能見到鐵路的身影。

總而言之,如今發達工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是鐵路建設過剩問題,其中尤其以美國爲甚。

威爾斯就重點提及道:“美國的鐵路超過四十萬公里,世界第一,但是美國的人口總量,還不到歐洲的四分之一,甚至比東非還要少個近大幾千萬人口。”

“同時,因爲美國對經濟的放任,鐵路行業十分混亂,許多鐵路公司,甚至重複建設線路,爲了招攬乘客打價格戰,鐵路系統不兼容等等,所以如今美國鐵路在經濟危機中哀鴻遍野,損失最大。”

“除了這一點以外,美國汽車產業的爆發,也是鐵路產業暴雷的重要因素,我們東非雖然是世界汽車產業第一大國,汽車保有量超過三千萬。”

“但是和美國相比,我們的汽車產業發展已經比較剋制,美國人口僅僅一億兩千萬人,汽車保有量卻超過兩千五百萬臺,在人均數量上比帝國還要高。”

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但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原因,美國政府對汽車產業發展的態度和東非政府完全不同。

東非政府在交通產業發展上,偏向於均衡發展模式,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全面發展,並且在公路交通方面,東非以技術,品牌培養爲主導,而非盲目追求數量。

美國就完全不同了,這個時代的美國企業,像極了前世遠東帝國快速工業化階段的企業,但凡聞到一點血腥味,所有企業都一擁而上,最終導致產品價格變成“白菜價”。

在汽車產業發展上,就體現了這一點,東非從二十年代開始,在政府的引導和規範下,汽車產業升級轉型,穩定拓展中高端市場。

而同時期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車企,完全是放任自流,加上股市的影響,美國汽車產業迅速膨脹,准入也完全沒有門檻。

因此,美國企業也不管技術,工人,市場需求等等因素,拿着鈔票就進入這個行業,反正有股民兜底,也不怕產生浪費。

這最終導致1929年經濟危機中,美國汽車產業的直接崩潰,而在1929年以前,還有不少美國經濟學家信誓旦旦的稱“美國汽車產業超越東非指日可待”。

就以美國汽車產業在二十年的發展狀況來說,做出這種判斷也並非沒有道理,在1920年以前,美國汽車產業完全無法和東非對比。

而到了1927年,美國的汽車年產量就已經超過東非,並且在全國汽車保有量上也迅速追趕東非,同時美國的汽車產業還在快速增長。

按照這種趨勢,不出幾年時間,美國在汽車保有量上超越東非,成爲世界第一,還真有可能性。

不過,結果也很明顯了,那就是美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這種趨勢是不可持續性的,1929年經濟大危機,直接給了美國車企當頭一棒,就算現在,也有不少美國大汽車生產商還在水深火熱裡苦苦掙扎。

美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依賴本國市場和關稅保護,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大幅度降低,國內市場崩塌。

而在國際市場上,美國汽車又競爭不過東非,德國,甚至是法國車企,因此,現在美國只能自食惡果。

當然,美國汽車產業損失嚴重,這並不耽誤其對美國鐵路客運造成的惡劣競爭和影響。

如今美國的汽車保有量可能達到兩千六百萬輛,而美國人口才不過一億兩千多萬,這也就意味着,在美國每五個人中就擁有有一輛汽車。

而這還不是美國鐵路企業最致命的威脅,畢竟鐵路在中遠途運輸中更具有優勢,但美國有一項情況讓這種優勢受挫嚴重。

那就是美國的油價“便宜”,是的,美國的汽油價格,在世界主要大國中價格最低。

反觀東非這個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油價卻不便宜,尤其是車輛燃油價格,因爲東非和歐洲一樣有“燃油稅”,並且東非燃油稅的比例,放在全世界都算比較高的水平。

這樣一來,東非居民在買車和出行方面,就必須考慮成本問題,選擇最合適的交通工具。

而美國人就沒有這個顧慮,油價低,也就意味着長途選擇汽車美國人也不會太心疼,這樣一來,就更沒有人願意坐火車這種交通工具了。

威爾斯就着重提到說:“在美國,因爲油價的原因,民衆可以選擇私家車,再次也可以選擇長途公共汽車,最後,可能纔會考慮火車。”

“除此外,美國鐵路客運也受到了技術的限制,在歐洲和我們東非,在鐵路技術上正在加速向電氣化或者燃油機車方向轉變的時候,美國火車機車依舊以蒸汽機車爲主,不管速度,效率,還是舒適度都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所以,美國鐵路客運的乘車體驗極差,如果我是美國人,也不願意選擇鐵路出行,這還要考慮到美國鐵路系統的不兼容性,換車十分不便,以及晚點等問題。”

這一點確實對美國鐵路客運影響頗大,如今歐洲和東非,都在朝着鐵路電氣化,內燃機車,甚至是高速鐵路方向發展,美國的鐵路卻抱着蒸汽動力不放。

試想一下,蒸汽機車那讓人窒息的速度,還有巨大的污染、噪音等問題,怎麼可能和橡膠輪胎的汽車競爭。

1931年,世界鐵路電氣化已經有了巨大提升,先不提東非,就是歐洲各國在鐵路電氣化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瑞士更是實現了鐵路電氣化率超過百分之五十,位居世界第一位。

其他歐洲國家表現也頗爲不俗,比如瑞典達到了百分之三十,挪威百分之二十五,德國超過了百分之二十,奧匈帝國也有百分之十,英國也有百分之三。

而同時期美國的鐵路電氣化率不到百分之一,幾乎等於沒有,至於原因也很簡單,美國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價格低,所以蒸汽機車燃料成本低。

然後是美國地形以平原爲主,這也影響了美國鐵路的電氣化需求。

反過來,這些就是歐洲各國的優勢,歐洲地形複雜,尤其是山區,對電氣化的需求就越大,像瑞士,挪威,瑞典還有奧地利,這些山地國家的電氣化率都超過百分之二十。

電氣化鐵路上,電力機車的爬坡能力遠超蒸汽機車,這一點對於這些山地國家,或者多山區國家很重要。

同時,這些國家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的水電資源豐富,畢竟歐洲降雨多,山地更是重要的水源地,方便藉助地形建設水電站,爲鐵路電氣化提供廉價電力支持。

同理,以上原因對東非也同樣適用,加上東非政策上的支持,如今東非鐵路電氣化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三十三,電氣化鐵路規模世界第一。

所以說,美國鐵路的衰落,不僅僅是外部因素導致,自身也不重視技術的提升,而且體系混亂,沒有統一管理和監督等等各種問題,一起使得美國鐵路業走向衰落。

威爾斯說道:“因此,東非鐵路在各個領域,幾乎挑不出太大問題,而虧損也是無法避免的,就算歐洲各國在客運鐵路方面也存在虧損問題。”

“但是,殿下你要知道,歐洲的人口規模可是我們的兩倍多,因此,客運註定是賠本買賣,但是,考慮到民生,還有國防,區域發展等因素,一些客運線路,我們又完全無法取消。”

東非鐵路建設從一開始,恩斯特就定下了基調,那就是不能完全以經濟角度考量,還要爲社會發展,區域平衡,國防軍事,國家戰略,基礎民生等綜合。

而以上這些詞彙,許多都和“盈利”搭不上邊,就比如東非的鯨灣港鐵路,這條鐵路就很難盈利,可這條條路又不能沒有,不管是東非西南沿海民衆和國內的溝通,還是國防安全角度,這條鐵路都必不可少。

同時,他還牽扯到驅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就比如西南省礦產資源的開發,西南省內陸高原地區的海外貿易等等。

弗里德里希說道:“那我們總不可能什麼也不做吧?現在政府財政壓力很大,你們也應該做出一些犧牲,哪怕降低一些運營成本也好。”

對此,威爾斯說道:“殿下關於這一點,我們也不是沒有預案,總結起來,大約爲三點。”

“首先是部分運營線路撤銷,尤其是一些東非老工業區的資源枯竭城市,這些鐵路可以取消,降低維護和運營成本。”

“然後是加快鐵路電氣化建設,電氣化鐵路速度,效率和舒適度大幅度提升,才能和公路競爭,並且加大對企業的吸引力。”

“最後是加快高速列車的研發,進一步提升鐵路速度,效率和舒適度,這也是現在鐵道部的主要攻關重點。”

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862章 後續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1008章 分析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58章 密謀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3章 在柏林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9章 接觸戰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953章 新家第727章 艦隊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925章 造船業第821章 裁軍第595章 鼓動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732章 雙輸第76章 應許之地第30章 多多馬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437章 徵兵第51章 坦噶港第35章 牛馬第1281章 酒館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784章 自己人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368章 插曲第774章 搬遷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624章 要人第820章 購艦第1015章 市場第1259章 同意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698章 魚餌第24章 籌措資金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238章 三把“刀”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28章 打探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713章 不畏戰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211章 集中營第1293章 肢解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930章 漢薩省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521章 申請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463章 站隊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732章 雙輸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1504章 脫鉤第696章 油井第559章 誣陷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276章 “老朋友”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675章 水鐵聯運
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862章 後續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1008章 分析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646章 南方形勢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58章 密謀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3章 在柏林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9章 接觸戰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953章 新家第727章 艦隊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925章 造船業第821章 裁軍第595章 鼓動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732章 雙輸第76章 應許之地第30章 多多馬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437章 徵兵第51章 坦噶港第35章 牛馬第1281章 酒館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784章 自己人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368章 插曲第774章 搬遷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624章 要人第820章 購艦第1015章 市場第1259章 同意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698章 魚餌第24章 籌措資金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238章 三把“刀”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28章 打探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713章 不畏戰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211章 集中營第1293章 肢解第1127章 創業團隊第930章 漢薩省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521章 申請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463章 站隊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732章 雙輸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1504章 脫鉤第696章 油井第559章 誣陷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276章 “老朋友”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675章 水鐵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