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對南美的前期投入,日後受益者顯然是東非西海岸地區,誠然近些年來東非西海岸發展不錯,可和東海岸相比依舊有明顯差距。
想要改變這種格局,南美和西非兩個和東非西海岸利益相關的地區,就必須優先佈局,從而使得西海岸成爲南大西洋的經濟高地,虹吸整個南大西洋沿岸國家和地區的資金,人才和資源。
在西非和南美之中,毫無疑問後者對當前東非的吸引力更大,一方面是英國勢力收縮,另一方面是南美相對於西非開發更成熟,至於西非,各國勢力盤踞,且文明程度偏低,文化和種族和東非差異也過於明顯。
……
時間轉眼進入1932年。
去年,隨着東非政府大刀闊斧的經濟調整下來,成功抵住了世界經濟危機的逆潮,成爲世界少數幾個在經濟風暴中逆流而上的經濟體。
不過,與之伴隨的則是花錢如流水,爲此,東非政府也不得不走上縮衣減食的道路。
弗里德里希皇儲今天就在鐵道部開會,就東非鐵路的“虧損”問題進行討論。
“鐵路是事關國民經濟,國防軍事戰略,基礎民生的重要交通設施,從本世紀以來,帝國鐵路事業發展日新月異,迅速騰飛,成爲世界第三大鐵路網。”
“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地區經濟差異,改善交通通行條件等方面做了重要貢獻。”
“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如今鐵路所呈現的危機也已經在全世界爆發出來,除了蘇聯等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外,許多國家的鐵路資產,事實上成爲了負資產,我們東非鐵路也存在這種發展趨勢。”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集思廣益,對東非鐵路如何改革,做出詳細和切實可行的方案。”
1931年,世界三大鐵路網,分別是北美鐵路網,歐洲鐵路網,最後是東非鐵路網。
其中美國的鐵路高達四十三萬公里,穩定排在世界首位,歐洲世界第二,長度超過三十五萬公里,最後東非本土鐵路線也超過三十一萬公里。
伴隨着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鐵路產業損失慘重,歐洲鐵路產業整體表現還不錯,還有蘇聯這種鐵路建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的存在,東非雖有些底氣,但是問題也已經比較嚴重。
鐵道部部長威爾斯分析說:“皇儲殿下,關於目前東非鐵路的經營情況存在的問題,這是因爲我們東非特殊國情所導致的。”
“鐵路方面的虧損,有內部和外部雙重因素作用,內部是系統性和先天不足等問題,只能不斷調整,外部主要是其他交通方式的崛起,和鐵路產生了競爭。”
“就拿當前世界鐵路經營狀況最好的歐洲鐵路來說,他們之所以能夠勉強維持,這是因爲歐洲本身市場和需求就大。”
“歐洲人口是東非的兩倍多,並且面積還比東非要小許多,僅客運方面,就註定了東非鐵路的盈利情況不會太好看。”
早期鐵路肯定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畢竟鐵路建設初期,線路少,且早期鐵路多建設於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或者資源豐富的地方,加上沒有汽車等交通方式競爭,幾乎壟斷主要客運市場。
就以19世紀的世界鐵路情況來說,當時沒有汽車,鐵路就是速度最快,最方便,最舒適,也是最有格調的交通方式。所以,19世紀的民衆出行,有條件的話,陸地交通方面,鐵路必然是最佳選項。
可是,到了20世紀,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俗話說物以稀爲貴,但是看看如今的歐洲,北美還有東非,哪個鐵路長度放在前世21世紀,都能排在前列。
別說發達城市和工礦地帶,就是偏遠的鄉村,甚至是森林,雨林,沙漠,大山溝裡都能見到鐵路的身影。
總而言之,如今發達工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是鐵路建設過剩問題,其中尤其以美國爲甚。
威爾斯就重點提及道:“美國的鐵路超過四十萬公里,世界第一,但是美國的人口總量,還不到歐洲的四分之一,甚至比東非還要少個近大幾千萬人口。”
“同時,因爲美國對經濟的放任,鐵路行業十分混亂,許多鐵路公司,甚至重複建設線路,爲了招攬乘客打價格戰,鐵路系統不兼容等等,所以如今美國鐵路在經濟危機中哀鴻遍野,損失最大。”
“除了這一點以外,美國汽車產業的爆發,也是鐵路產業暴雷的重要因素,我們東非雖然是世界汽車產業第一大國,汽車保有量超過三千萬。”
“但是和美國相比,我們的汽車產業發展已經比較剋制,美國人口僅僅一億兩千萬人,汽車保有量卻超過兩千五百萬臺,在人均數量上比帝國還要高。”
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但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原因,美國政府對汽車產業發展的態度和東非政府完全不同。
東非政府在交通產業發展上,偏向於均衡發展模式,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全面發展,並且在公路交通方面,東非以技術,品牌培養爲主導,而非盲目追求數量。
美國就完全不同了,這個時代的美國企業,像極了前世遠東帝國快速工業化階段的企業,但凡聞到一點血腥味,所有企業都一擁而上,最終導致產品價格變成“白菜價”。
在汽車產業發展上,就體現了這一點,東非從二十年代開始,在政府的引導和規範下,汽車產業升級轉型,穩定拓展中高端市場。
而同時期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車企,完全是放任自流,加上股市的影響,美國汽車產業迅速膨脹,准入也完全沒有門檻。
因此,美國企業也不管技術,工人,市場需求等等因素,拿着鈔票就進入這個行業,反正有股民兜底,也不怕產生浪費。
這最終導致1929年經濟危機中,美國汽車產業的直接崩潰,而在1929年以前,還有不少美國經濟學家信誓旦旦的稱“美國汽車產業超越東非指日可待”。
就以美國汽車產業在二十年的發展狀況來說,做出這種判斷也並非沒有道理,在1920年以前,美國汽車產業完全無法和東非對比。
而到了1927年,美國的汽車年產量就已經超過東非,並且在全國汽車保有量上也迅速追趕東非,同時美國的汽車產業還在快速增長。
按照這種趨勢,不出幾年時間,美國在汽車保有量上超越東非,成爲世界第一,還真有可能性。
不過,結果也很明顯了,那就是美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這種趨勢是不可持續性的,1929年經濟大危機,直接給了美國車企當頭一棒,就算現在,也有不少美國大汽車生產商還在水深火熱裡苦苦掙扎。
美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依賴本國市場和關稅保護,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大幅度降低,國內市場崩塌。
而在國際市場上,美國汽車又競爭不過東非,德國,甚至是法國車企,因此,現在美國只能自食惡果。
當然,美國汽車產業損失嚴重,這並不耽誤其對美國鐵路客運造成的惡劣競爭和影響。
如今美國的汽車保有量可能達到兩千六百萬輛,而美國人口才不過一億兩千多萬,這也就意味着,在美國每五個人中就擁有有一輛汽車。
而這還不是美國鐵路企業最致命的威脅,畢竟鐵路在中遠途運輸中更具有優勢,但美國有一項情況讓這種優勢受挫嚴重。
那就是美國的油價“便宜”,是的,美國的汽油價格,在世界主要大國中價格最低。
反觀東非這個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油價卻不便宜,尤其是車輛燃油價格,因爲東非和歐洲一樣有“燃油稅”,並且東非燃油稅的比例,放在全世界都算比較高的水平。
這樣一來,東非居民在買車和出行方面,就必須考慮成本問題,選擇最合適的交通工具。
而美國人就沒有這個顧慮,油價低,也就意味着長途選擇汽車美國人也不會太心疼,這樣一來,就更沒有人願意坐火車這種交通工具了。
威爾斯就着重提到說:“在美國,因爲油價的原因,民衆可以選擇私家車,再次也可以選擇長途公共汽車,最後,可能纔會考慮火車。”
“除此外,美國鐵路客運也受到了技術的限制,在歐洲和我們東非,在鐵路技術上正在加速向電氣化或者燃油機車方向轉變的時候,美國火車機車依舊以蒸汽機車爲主,不管速度,效率,還是舒適度都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所以,美國鐵路客運的乘車體驗極差,如果我是美國人,也不願意選擇鐵路出行,這還要考慮到美國鐵路系統的不兼容性,換車十分不便,以及晚點等問題。”
這一點確實對美國鐵路客運影響頗大,如今歐洲和東非,都在朝着鐵路電氣化,內燃機車,甚至是高速鐵路方向發展,美國的鐵路卻抱着蒸汽動力不放。
試想一下,蒸汽機車那讓人窒息的速度,還有巨大的污染、噪音等問題,怎麼可能和橡膠輪胎的汽車競爭。
1931年,世界鐵路電氣化已經有了巨大提升,先不提東非,就是歐洲各國在鐵路電氣化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瑞士更是實現了鐵路電氣化率超過百分之五十,位居世界第一位。
其他歐洲國家表現也頗爲不俗,比如瑞典達到了百分之三十,挪威百分之二十五,德國超過了百分之二十,奧匈帝國也有百分之十,英國也有百分之三。
而同時期美國的鐵路電氣化率不到百分之一,幾乎等於沒有,至於原因也很簡單,美國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價格低,所以蒸汽機車燃料成本低。
然後是美國地形以平原爲主,這也影響了美國鐵路的電氣化需求。
反過來,這些就是歐洲各國的優勢,歐洲地形複雜,尤其是山區,對電氣化的需求就越大,像瑞士,挪威,瑞典還有奧地利,這些山地國家的電氣化率都超過百分之二十。
電氣化鐵路上,電力機車的爬坡能力遠超蒸汽機車,這一點對於這些山地國家,或者多山區國家很重要。
同時,這些國家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的水電資源豐富,畢竟歐洲降雨多,山地更是重要的水源地,方便藉助地形建設水電站,爲鐵路電氣化提供廉價電力支持。
同理,以上原因對東非也同樣適用,加上東非政策上的支持,如今東非鐵路電氣化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三十三,電氣化鐵路規模世界第一。
所以說,美國鐵路的衰落,不僅僅是外部因素導致,自身也不重視技術的提升,而且體系混亂,沒有統一管理和監督等等各種問題,一起使得美國鐵路業走向衰落。
威爾斯說道:“因此,東非鐵路在各個領域,幾乎挑不出太大問題,而虧損也是無法避免的,就算歐洲各國在客運鐵路方面也存在虧損問題。”
“但是,殿下你要知道,歐洲的人口規模可是我們的兩倍多,因此,客運註定是賠本買賣,但是,考慮到民生,還有國防,區域發展等因素,一些客運線路,我們又完全無法取消。”
東非鐵路建設從一開始,恩斯特就定下了基調,那就是不能完全以經濟角度考量,還要爲社會發展,區域平衡,國防軍事,國家戰略,基礎民生等綜合。
而以上這些詞彙,許多都和“盈利”搭不上邊,就比如東非的鯨灣港鐵路,這條鐵路就很難盈利,可這條條路又不能沒有,不管是東非西南沿海民衆和國內的溝通,還是國防安全角度,這條鐵路都必不可少。
同時,他還牽扯到驅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就比如西南省礦產資源的開發,西南省內陸高原地區的海外貿易等等。
弗里德里希說道:“那我們總不可能什麼也不做吧?現在政府財政壓力很大,你們也應該做出一些犧牲,哪怕降低一些運營成本也好。”
對此,威爾斯說道:“殿下關於這一點,我們也不是沒有預案,總結起來,大約爲三點。”
“首先是部分運營線路撤銷,尤其是一些東非老工業區的資源枯竭城市,這些鐵路可以取消,降低維護和運營成本。”
“然後是加快鐵路電氣化建設,電氣化鐵路速度,效率和舒適度大幅度提升,才能和公路競爭,並且加大對企業的吸引力。”
“最後是加快高速列車的研發,進一步提升鐵路速度,效率和舒適度,這也是現在鐵道部的主要攻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