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6章 交通產業

有布勞恩斯等東非頂級的水利工程專家組成的團隊,卡布拉巴薩水壩的設計和建設工作也就有了最基礎的保證,這種直接事關數百萬民衆安全的國家戰略性工程,僅靠過去“力大飛磚”模式建造,顯然是不成的。

專家組在工棚裡討論的時候,屋外時不時傳來遠處峽谷下的爆破聲,負責工程爆破的是東非的工程兵部隊,除了清理水壩和船閘建設的地基以外,他們還要鑿山開路。

卡布拉巴薩峽谷,這道東非大地上的疤痕,野蠻生長在古老的東非地盾上,是贊比西河數以億年不斷向下撕咬高原堅硬岩層誕生的壯麗自然奇景。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贊比西河憑藉一己之力,將非洲大陸上一塊巨大的高原分割成爲兩部分,但嚴格意義上來講,它並不能算作高原分界線,只不過作爲一條天然大型河流,加上它所經過諸多高原裂谷,東非政府爲了省事將它作爲諸多東非地理單元的天然界限。

卡布拉巴薩峽谷正是贊比西河谷地的一部分,這也是東非過去不能充分開發贊比西幹流沿岸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下也只有下游的沖積平原還有河口三角洲,被開發成東非工農業重要地區。

不過,等到卡布拉巴薩水庫蓄水完成後,庫區周邊,理論上可以新增大量可利用土地開發成爲耕地,當然,依照東非政府的規劃,並不打算這樣做,而是庫區以生態用地爲主。

像卡布拉巴薩水庫這種規模的巨型人工湖,僅僅是想蓄滿水可能都需要數年之久,大頭經濟收益,主要還是來自下游區域。

就比如太特市,在水庫建成後,用水指標將顯著提升,不管是開發新的耕地,還是佈置更多的工業,都不再會受到水資源的束縛,更別提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產生的巨量電力,也將助推太特市的工業進一步發展。

從這一點來說,未來太特市在東非工業城市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加強,有望超過哈拉雷等老牌重工業基地城市,並且未來地位也很難被其他城市動搖。

……

萊茵市。

wωω_ttκд n_c○

弗里德里希皇儲正在和恩斯特彙報着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的建設情況。

“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的建設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僅僅是這個工程,直接參與工人數量就將超過五萬,並且將帶動,水泥,鋼鐵等產業的發展,消化大量工業產能,有效緩解如今經濟危機帶來的失業問題。”

“而太特市本身就是帝國鋼鐵產業中心,這個工程佈置下去,未來幾年時間裡,太特市的經濟不僅能穩住,還有可能逆勢增長。”

聽完弗里德里希的話,恩斯特笑呵呵的說:“卡布拉巴薩水電站還沒有建設完成,太特市就已經提前吃到了這個工程的紅利。”

“未來,太特市大概率將成爲帝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少有能和沿海城市競爭的內陸大城市。”

“贊比西河干流改造完成後後,加上卡富埃河,胡尼亞尼河,希雷河等通航計劃,太特市的經濟腹地也將加大,最終形成一條從欣代到太特市再到盧薩卡等地區贊比西河沿岸經濟帶,這也可能是東非第一條全國性的河流主導型經濟帶。”

此前,東非經濟受河流的影響並不比鐵路,公路明顯,處於大河沿岸沿岸的大城市僅有太特市一座,當然,這裡的大河指的是尼羅河,剛果河,贊比西河,奧蘭治河這種超過兩千公里的大型河流的幹流,而東非的大城市,人口要至少超過百萬規模。

所以,滿足這兩個苛刻條件的城市只有太特市一例,其他大城市要麼在沿海,要麼分佈在大河的支流或者中小型河流沿岸,亦或者湖岸。

沿海城市不用多說,後二者,比如萊茵市就是贊比西支流,姆貝亞在馬拉維湖沿岸。

剛果河岸的金沙薩還有基桑市都屬於中等規模城市,而尼羅河和奧蘭治河就更不堪了,尼羅河不計算大湖區的情況下,沿岸最發達城市也就是朱巴和傑濟拉市都是人口二三十萬的小城市,奧蘭治河干流沿岸最大城市金伯利和阿平頓也差不多。

弗里德里希也認同這個判斷,他補充說道:“除了太特市以外,欣代市的發展潛力也將大幅度提升,如果操作得當,說不定能成爲東非的新奧爾良。”

新奧爾良是美國重要的港口城市,處於密西西比河出海口位置,這是弗里德里希對欣代市的未來的展望。

至於萊茵河,長江,那完全不是贊比西河能碰瓷的了,二者的自然和人文條件都不是贊比西河能碰瓷的。

而密西西比河流不一樣,雖然密西西比河的自然條件遠比贊比西河要強太多,但是美國經濟的重心並不在密西西比河流域,且其出海口在墨西哥灣,而不是直面大西洋和歐洲,這些因素都限制了密西西比河航運業的發展。

贊比西河自然條件雖然不算優異,但是它能夠聯通東非中部和沿海的經濟,這是密西西比河所不具備的優勢。

而萊茵河和長江,不僅通航條件優良,沿岸區域更是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區域,因此,密西西比河和贊比西河很難同這兩條河流競爭。

最後是多瑙河,多瑙河的通航能力也不差,可惜出海口在黑海,並且暫時沒有國家將這條河流的進行有效的整合,這主要是奧匈帝國的責任。

恩斯特說道:“對於贊比西的改造,是一個長期工作,沒有二三十年時間,基本很難完成,而這還是比較樂觀的預期,可能一直到本世紀結束,我們才能徹底征服這條東非大河,我大概率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不過,這種付出是值得的,只要能打通贊比西河航運,那未來,只要航運優勢不消失,那東非就必然能夠一直保持大國的地位。”

“就比如蘇聯,他們的經濟中對鐵路的依賴程度很高,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未來鐵路的運輸成本終究無法再和水運競爭。”

這個時代,因爲貨運轉運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鐵路運輸成本和水運的差距不大,但是在東非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出現轉變,隨着集裝箱推廣,港口設施提升,港口的運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碼頭工人數量減少,因此,水運對比鐵路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

當然,東非這個國家,即便未來能充分利用贊比西河航運,鐵路也始終會佔據重要地位,畢竟,東非的河流先天性太差,至少和歐美以及遠東帝國相比是這樣。尤其是東非北部,南部,東北,西南等降水和河流相對缺乏的地方,陸地交通的重要性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而談到內陸航運的發展,恩斯特自然而然的將話題轉移到鐵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上來。

“鐵路方面,東非鐵路的發展方向是電氣化,這個工程的難度也不小,尤其是對發電量和電網的要求比較高,東非雖然是世界第一電力大國,但是電力行業的發展,依舊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

“電力行業的大發展,可能一直維持到本世紀結束,因此,這個領域,我們東非絕對不能放棄投入。”

恩斯特前世的電力行業發展大致可以分爲五個階段,首先是探索和初步應用階段,時間主要在19中後期。

然後是第一次電力革命,也就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標誌爲電網規模化和大規模工業應用出現,高壓輸電技術突破,美國,德國等國家出現區域性電網,電力應用於工業生產,電動機取代蒸汽機等等。

第二次電力革命,時間大約爲20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特徵爲國家電網成型和能源上的多元化,電力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迅速普及和推廣,出現核電等新發電技術等。

第三次電力革命,時間在20世紀初末到21世紀初,標誌爲電力市場化和清潔能源轉型。

最後,則是碳中和大背景下的各國能源轉型,這個時期遠東帝國電力發展最具代表性。

當下,東非正處於第二次電力革命起步階段,也就是國家電網迅速成型中,發電結構朝着多元化發展,火電和水電等傳統發電技術取得突破等,而東非又領先於世界絕大部分國家。

當然,前世的標準也不完全符合現在東非電力產業的發展情況,本身世界電力產業就是極爲不均衡的,哪怕前世21世紀,世界各國向着碳中和目標轉型階段,各國的發展差異也極大,甚至非洲大陸等地區,連電力都沒有完全普及。

不過,不可否認,電力產業的上升空間很大,東非在這個領域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恩斯特接着說道:“公路方面,高速公路是接下來帝國主推的方向,進一步提高內陸物流能力,提升公路交通的效率。”

實際上,如今東非道路系統已經相當完善,甚至是農村地區的道路建設狀況都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過,東非確實還從來沒有建設過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

世界上的首條現代意義高速公路出現於1924年的意大利,由私人公司建設和運營,目前,德國和東非也有建設計劃,但是,大規模高速公路網絡在未來,可能會率先在東非出現。

雖然意大利第一個吃螃蟹,但是它現階段沒有大規模推廣的能力,畢竟意大利的全國汽車數量很難支持高速路的推廣,而東非是世界汽車工業第一大國,在相關領域的市場需求早就已經出現。

此前,恩斯特並不着急建設高速公路,主要是爲了方便在經濟危機到來時,再拿出來“以工代賑”,才延後了東非高速公路的建設計劃,讓意大利拿了個第一,因此,七五期間,東非交通領域高速公路建設將是交通領域的重頭戲之一。

不過,不管是內陸水運,鐵路還是公路,東非都是升級和完善,即便東非最落後的內陸水運,東非曾經也有東非大運河工程推動,鐵路和公路就更不用說了,基本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航空業建設,纔是七五規劃中新的內容。

恩斯特說道:“最後是航空,如今飛機制造技術的進步,使得飛機的性能和安全性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已經可以大規模推廣開來。”

“尤其是對於西南,西北,等地廣人稀,且不適合其他交通模式的地區,航空業的出現,填補了我們在這些區域交通的短板。”

西南地區也就是納米比亞還有卡拉哈里盆地地區,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里,但是絕大部分地區以沙漠爲主,人口稀少。

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公路,鐵路,在這裡都不適合發展,至於航運,那更是連發展的條件都沒有。

“奧蘭治蒙德等西南城市,過去因爲交通的限制,物資運輸十分困難,奧蘭治蒙德這種沿海城市還好,內陸的一些城鎮和據點,甚至只能通過步行和駱駝運輸物資。”

“而飛機的出現,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而這些地方又不缺土地,機場建設十分划算。”

東非對西南地區的投入一直都是入不敷出的,可又不能投入,這主要是針對英國殖民地南非,雖然說奧蘭治河是兩國界河,可南非那邊的氣候條件和交通,要遠比東非這邊好的多,因此爲了國防安全,東非一直都想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

而除了幾條稀疏的鐵路和公路以外,西南地區的交通也就只剩下海運了,而海運只能解決沿海城鎮的物資問題,內陸很多據點,鐵路和公路又輻射不到,因此,航空業的出現,就成爲了最優解。

恩斯特說道:“對於最迫切需要航空業發展的西南地區,也是帝國航空業發展的試驗區,成爲帝國航空業起步的區域。”

說到底,還是恩斯特對現在的飛機性能和安全性心裡沒譜,這也是如今全世界絕大部分人的想法,至少恩斯特本人在這個年代是不敢乘坐飛機的。

這樣一來,對航空業需求最大的西南地區,就成爲了東非航空業實驗發展的最佳區域,就算真的發生空難,也不需要擔心飛機掉下來砸到城鎮,畢竟整個西南地區的人口都沒有多少,而等到西南地區的航空業徹底發展起來,再向帝國全國推廣的阻力也能降到最低。

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道:“未來航空業將成爲第四種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和鐵路,公路,水運並重,同時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場,我們必須保持在航空產業上對其他國家的優勢。”

第258章 夜襲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請假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61章 檢閱第3章 在柏林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325章 卡塔爾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27章 地圖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97章 日常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197章 建議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36章 濱海區第647章 準備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1092章 菜市場第31章 部落衝突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695章 納塔爾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35章 休整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103章 “大殺器”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949章 戰敗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428章 談論第1420章 客戶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50章 教育第958章 巴拉圭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793章 籠中鳥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79章 總部第243章 70式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123章 誘拐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1239章 兵變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556章 氣吐血第1211章 集中營第865章 高原省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013章 站隊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925章 造船業第29章 艱苦行軍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102章 備戰第926章 機耕路第1236章 敖德薩第84章 消息第968章 分歧第53章 土豆種植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898章 太特市第1053章 波斯灣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924章 海洋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
第258章 夜襲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026章 鋼鐵產業計劃提前完成第1364章 城市間合作請假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61章 檢閱第3章 在柏林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325章 卡塔爾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27章 地圖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97章 日常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197章 建議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36章 濱海區第647章 準備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1092章 菜市場第31章 部落衝突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695章 納塔爾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35章 休整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103章 “大殺器”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949章 戰敗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428章 談論第1420章 客戶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50章 教育第958章 巴拉圭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793章 籠中鳥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79章 總部第243章 70式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123章 誘拐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1239章 兵變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1411章 工程建設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556章 氣吐血第1211章 集中營第865章 高原省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013章 站隊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925章 造船業第29章 艱苦行軍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102章 備戰第926章 機耕路第1236章 敖德薩第84章 消息第968章 分歧第53章 土豆種植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898章 太特市第1053章 波斯灣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924章 海洋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