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同意

帛琉島也就是前世的帕勞共和國,這座島嶼處在前世菲律賓和美國的關島基地之間。

前世一戰結束後,因爲德國戰敗,帛琉島落入日本手裡,而現在這個便宜,顯然日本是撿不到了。

東非從德國手中接管了帛琉島後,對帛琉島相當重視,主要是帛琉島承擔着東非棉蘭老島殖民地和新幾內亞殖民地間的海上橋樑作用,周邊幾千公里海域內沒有其他大的島嶼存在。

而這座島嶼同時也是東非通往遠東地區的最後一條備用線路,不過除了軍事用途以外,估計東非也沒有幾艘船會選擇從這裡抵達遠東。

凱波爾說道:“雖然這次東非要走的很多戰略要地,看起來很重要,但是對我國而言卻是比較雞肋的地方。”

“畢竟我們荷蘭如今已經衰落到一定程度,並不需要考慮全球戰略,將這些島嶼賣給東非也未嘗不可。”

他指着地圖說道:“對於我們這種小國而言,命運隨時操縱在英國,法國,德國和東非等列強手中。”

“如果真得罪了哪一方,就算我們佔據這些戰略要地,他們也能輕易切斷我們和殖民地的聯繫,亦或者我們的貿易路線。”

凱波爾這句話絲毫不誇張,英國,法國和德國就在荷蘭身側,荷蘭的命運根本就無法自主,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如今歐洲戰爭中保持中立地位,這其實是無奈的選擇,得罪三個交戰國的任何一個,荷蘭都有亡國之威。

而東非雖然距離荷蘭比較遙遠,但是東非卻能在印度洋輕鬆截斷荷蘭和荷屬東印度羣島的聯繫,亦或者攔截荷蘭和東方的貿易。雖然沒有亡國的威脅,也足以讓荷蘭傷筋動骨。

畢竟荷蘭作爲一個商業國家,最大的倚仗就是海上貿易,曾經英國取代荷蘭海洋霸權地位,就是從英國頒佈《航海條例》開始的。

這條條例規定,所有進入英國領海的貨物,必須使用英國本國的船隻運輸,不允許使用他國船隻。

這項法案表面上是保護英國本土船隻的利益,但是實際上就是針對荷蘭,因爲當時荷蘭的造船業發達,荷蘭商會效率高、組織完善,基本上是壟斷了海上的中轉業務。

這項法案的頒佈,使得英國和荷蘭的鬥爭和摩擦愈演愈烈,最終導結果自然是荷蘭失敗,英國皇家海軍崛起。

所以說,只要某個國家有能力切斷荷蘭的海上貿易,基本也意味拿捏住了荷蘭的命脈。

“而我們也不依賴這些戰略要地,我們政府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證東非以及其他國家,對東印度羣島的富裕地區有所企圖。”

“只有爪哇島,蘇門答臘等人口密集,亦或者礦藏豐富的地方纔值得我們重視。”

“所以將這十幾座島嶼和島嶼羣賣給東非,對我們並沒有大礙,如果我們堅持將這些地方控制在自己手裡反而可能釀成大禍。”

“畢竟現在東非還願意和我們協商接觸,這就是最好的消息,如果我們真拒絕的話,暹羅就是反面例子。”

凱波爾提到暹羅這個倒黴蛋顯然對威廉明娜女王很有說服力。

東非從暹羅手裡搶走了克拉地峽不說,反而暹羅還要倒貼東非一筆鉅款來息事寧人,簡直賠到姥姥家了。

所以威廉明娜很是認同的說道:“首相說的確實在理,如果我們不答應東非的要求,說不定東非人不僅不會感覺沮喪,反而會欣喜若狂,這樣他們就不需要顧及兩國之間的情分,放開手針對東印度羣島殖民地。”

凱波爾嘆了口氣道:“這也是我最擔心的一點,如今國際局勢,對於東非相當有利,除了美國以外,美國哪個大國可以制衡東非。”

“但是美國也在美洲和東非競爭激烈,在南洋地區,他們的實力卻遠不如東非,而且和美國合作,說不定會引狼入室,如果真發生這種情況,那纔是最糟糕的,畢竟東非只是圖謀十幾座島嶼,美國人說不定真對整個東印度羣島存在壞心思。”

“所以我認爲,我們對東非的態度應該是,只要東非不做出損害我國核心利益的事,一些細枝末節可以完全答應東非。”

凱波爾的擔憂不無道理,美國在南洋地區只有一個菲律賓,而且還不是完整的菲律賓羣島,而反觀東非,不僅在南洋有大量殖民地,甚至整個太平洋海域,除了南美西海岸以外,都有東非的殖民地存在。

所以相對於一個已經吃的半飽的東非,反而是美國種還餓着肚子的國家對荷蘭的威脅更大。

再者說,東非和荷蘭的關係一直都不錯,雖然會因爲南洋的殖民地產生一些矛盾,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兩國間的關係,至少在政府層面,東非對荷蘭的態度一直都不錯。

這就像以前英國和荷蘭在海外有不少衝突,但是荷蘭和英國的關係其實還不錯是一個道理。

這種政府層面的態度,往往和國情有關,荷蘭即便和英國發生一些齷蹉,但英國也是荷蘭防止被德法兩國從陸地進攻並且吞併的倚仗。

而東非對荷蘭的經濟意義遠大於東印度羣島對荷蘭的經濟意義,從恩斯特到東非開發殖民地時代,就和荷蘭人多有合作,到了萊茵帝國崛起以後更是如此。

東非這種域外國家,向來注重和歐洲的一些小國發展友好關係,當然,葡萄牙是其中的例外,但是這只是葡萄牙擋住了東非本土擴張的道路而已。

事實上自從20世紀以後,東非和葡萄牙的關係也開始轉暖,尤其是歐洲戰爭爆發後,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開始快速發展。

畢竟葡萄牙是西歐的門戶之一,東非和西歐的貿易繞不開葡萄牙,至於曾經兩國在非洲發生的齷蹉,早就隨着時間推移而逐漸消散了。

威廉明娜說道:“既然你已經有了具體打算,那接下來只要做好議會的工作就好了,同時這次領土買賣的輿論也要掌握好力度,不要在國內引發問題。”

凱波爾首相說道:“我相信議會會認可我們的理由,畢竟我們國家本來就是身不由己,在東非面前沒有拒絕的權利,至於國內輿論的把控,現在國內注意力都集中在歐洲戰爭之中,所以掀不起風浪。”

歐洲戰爭每天都霸佔着荷蘭國內的頭條,可以說西線戰場上每一天的風吹草動,都吸引着荷蘭全國的注意力。

畢竟一個不好,荷蘭就可能淪爲兩大陣營的戰場,重蹈比利時的覆轍,只要看看鄰居比利時如今的慘狀,荷蘭人也沒有閒心關注萬里之外,區區幾座島嶼主權的變動。

畢竟上一次東加里曼丹被東非拿走都沒有引起荷蘭國內太大關注,除非是爪哇島或者蘇門答臘這種荷蘭在海外的核心利益受損,這種地方還能叫的出名字,但是東非索要的十幾座島嶼,全國九成九的民衆恐怕都不認識。

一天後,荷蘭議會順利被凱波爾說服,當然,東非外交大臣弗里爾的潛臺詞中蘊含的威脅,纔是讓荷蘭議會果斷認慫的關鍵。

相較於出賣幾個島嶼保證整個東印度羣島的安全,荷蘭政府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東非甚至不需要出兵,隨便資助一下東印度羣島上的土著反抗勢力,就能讓荷蘭政府力不從心。

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676章 摩托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472章 備戰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640章 工地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249章 熱度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809章 事後第228章 留學生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591章 歸途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930章 漢薩省第547章 登陸第606章 後悔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631章 準備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388章 換師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75章 大逃亡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949章 戰敗第536章 間諜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1254章 錫礦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878章 無線電第742章 大捷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822章 卡賓達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20章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793章 籠中鳥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31章 部落衝突第404章 暴富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420章 客戶第968章 分歧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142章 三區一改
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676章 摩托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472章 備戰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640章 工地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88章 衝突升級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249章 熱度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809章 事後第228章 留學生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591章 歸途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930章 漢薩省第547章 登陸第606章 後悔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631章 準備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388章 換師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75章 大逃亡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949章 戰敗第536章 間諜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1254章 錫礦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878章 無線電第742章 大捷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822章 卡賓達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220章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793章 籠中鳥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31章 部落衝突第404章 暴富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1420章 客戶第968章 分歧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142章 三區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