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

面對湯姆森大使如此帶有指向性的示好,弗里爾也很容易就理解了湯姆森大使話裡的另一層含義。

那就是在戰後,法國和東非達成默契共同應對英國和美國的壓力,畢竟英國和美國同是昂格魯薩克遜國家,並且兩國完全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英國目前還是世界霸主,擁有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肥沃和龐大的殖民地,並且掌握着世界的金融霸權,擁有積累百年的科技與經驗,而美國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正好缺乏英國的原材料、市場和技術。

這種情況下,法國自然要提防英國人,畢竟從幾百年前開始,英國和法國就是世仇,只不過這些年才被德國人轉移走了注意力。

而縱觀除了同盟國以外的列強國家,俄國目前前途不明,西班牙作用有限,美國和日本又同英國走的比較近的情況下。

法國也擔心日後會被孤立,所以法國需要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來穩定戰後法國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法國作爲戰勝國的基礎上,如果一戰法國失敗,這些問題也就不需要湯姆森等法國高層考慮了。

弗里爾隨着湯姆森的話,也開始思考起來東非和法國人合作的可能性。

其實除了東非作爲德意志國家這一點以外,東非和法國確實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礎。

法國雖然一直都被英國人壓一頭,但是在各個方面都僅次於英國,比如金融領域,除了英國以外,最強的就是法國。

在一戰前,法國就被稱爲“高利貸帝國主義”,持有大量財富的法國人在全世界大肆投資,其規模僅次於英國。

而法國最大的投資國就是俄國和東非,在戰爭爆發前,東非從法國獲得的貸款遠超其他其他國家。

這種情況主要由法國和東非兩國的國情所共同促成。

法國工業資本在列強中相對落後,尤其是在東北的洛林和阿爾薩斯工業地帶被德國奪走以後,這進一步推動了法國金融資本的發展。

畢竟投資本土工業成本過高,而法國的生育率又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加上法國民衆生活水平相對其他國家較高,這時法國的工人數量長期落後於其他列強國家。

而法國從近代以來,就一直是歐洲僅次於英國的強國,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在本國投資情況不佳的情況下,投資海外自然成爲了法國資本的首選。

而且和英國熱衷於生產性投資不同,法國熱衷於向其他國家發行公債,其中不少都是高利貸,法國對俄國發放的貸款大部分都是此類行。

雖然這種貸款很難償還,但是俄國這種帝國主義中的薄弱環節,顯然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兩國也算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除了俄國以外,還有諸多國家,都是從法國借得此類貸款,這也是“高利貸帝國主義”名號的來源。

而法國對東非的貸款,相對而言利息就遠不如法國給俄國等國家的貸款。

因爲東非大規模借錢時,東非的工業規模已經相當可觀,同時經濟一直處於上升趨勢,所以東非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雖然給東非放貸,收益不如其他國家,但是奈何當初東非政府畫的的大餅太大,高達幾十億萊茵盾的債務市場,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不心動。

而且東非的國際信用一直都不錯,東非可不像俄國有過違約記錄,種種原因的加持下,當時東非從法國獲得了大量投資。

雖然如今東非對法國的欠債已經大部分還完了,但這並不意味着兩國這種交易就此結束,畢竟東非通過輸出工業品和戰爭物資,那些投資東非的法國商人,以及法國政府也確實獲得了大量收益。

假如,日後法國獲取戰爭勝利的話,那法國肯定能吃掉一大筆利益,而東非這種已經有過一次合作經驗的國家,肯定會再次成爲法國金融業投資的熱土。

這一點就類似於過去英國人熱衷於投資美國工業一樣。

再者來說,法國作爲歐洲歷史上長期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帝國,其在世界擁有着僅次於英國的強大影響力。

法國和其殖民地同樣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市場之一,這兩點都是目前東非所缺乏的。

雖然法國工業這些年發展的不盡人意,但是他們掌握着僅次於英國的國際人脈和渠道,就比如奢飾品這一個典型行業。

法國長期是世界奢侈品的指向標,通過文化輸出和包裝,法國在高端商品和藝術品領域有着深厚影響。

這顯然也是東非所缺乏的,即便東非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是東非工業品,尤其是消費品領域缺乏歷史底蘊和文化加持。

而東非想要涉足高端消費品或者文化商品,藉助法國的渠道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除此外,法國雖然在列強中工業進步不大,但是其技術和學術領域有着深厚優勢,一直都是歐洲的學術交流中心之一。

就比如放射性物質研究先驅之一的居里夫婦,這說明法國在學術領域和科研方面依舊有着前瞻性,以及深厚的積累。

還有法國在傳統領域的技術優勢,東非也有迫切需求,東非基本上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所以在機牀,基礎物理,化學,蒸汽機技術,數學等等諸多方面都有不足。

而這些反過來,卻恰好是法國這種先發國家的優勢,東非不可能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就在所有方面超過這些有着百年積累和經驗的國家。

這麼一盤算,弗里爾對湯姆森所說的合作就比較感興趣了,他不介意賣法國人一個好。

弗里爾說道:“我們東非當然樂於在未來和法國在國際事務上多有合作,爲世界和平共同努力,同時也希望進一步加強兩國在經濟,文化,科研技術,殖民地等領域的合作。”

“正如湯姆森大使你所說,兩國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尤其是在面對昂格魯撒克遜人霸權這方面,我們東非是尊重貴國利益的。”

東非和法國的友好關係,全靠拉踩英國,畢竟兩國在面對英國時,都有類似的情緒和歷史淵源。

法國人曾經和英國是世仇,現在卻不得不站在一起,共同應對德國的威脅,而東非過去也曾經和英國因爲南部非洲大打出手,這些年才關係有所緩和。

但是歸根結底,東非和法國對英國的反感和警惕,還是要更多一點,所以拉踩英國人是東非和法國迅速關係靠攏的催化劑。

湯姆森大使雖然沒有獲得東非政府的承諾,但是從弗里爾口中聽到這些話,也算有了不錯的收穫,這至少說明東非和法國之間還是有合作空間的。

畢竟,如果連弗里爾這種東非高層都表現出對自己態度的淡漠或者反感的話,那法國纔是真的危險了。

現在弗里爾能和自己一起和顏悅色的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東非暫時沒有可能加入戰爭,也自然不會加入同盟國陣營。

所以爲了繼續拉攏東非,讓其在戰爭中袖手旁觀,湯姆森大使還是決定要先給予東非一些實際的“甜頭”。

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099章 鋼鐵請假第871章 “萊茵”市第1141章 學習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41章 衣錦還鄉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77章 放牧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861章 分贓第968章 分歧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782章 近衛師第46章 船隊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1015章 市場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42章 移民熱潮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1264章 在東非第904章 卡賓達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293章 入關!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861章 分贓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24章 籌措資金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1464章 鐵血暴君第1008章 分析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832章 押解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1024章 監視第1189章 邀請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942章 宣戰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600章 嘗試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29章 艱苦行軍第523章 旱情第1420章 客戶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81章 消耗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1008章 分析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20章 購艦第509章 起步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445章 凱末爾第200章 分裂第555章 羞辱第1475章 鋼鐵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1027章 合金鋼第564章 貴人第130章 入侵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506章 焦夫鎮
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099章 鋼鐵請假第871章 “萊茵”市第1141章 學習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41章 衣錦還鄉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77章 放牧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861章 分贓第968章 分歧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782章 近衛師第46章 船隊第1468章 亞松森利馬鐵路第1015章 市場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42章 移民熱潮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1264章 在東非第904章 卡賓達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293章 入關!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861章 分贓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24章 籌措資金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1464章 鐵血暴君第1008章 分析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832章 押解第1093章 英國的誠意迪拜第1024章 監視第1189章 邀請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942章 宣戰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600章 嘗試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303章 馬拉維湖重工業區第29章 艱苦行軍第523章 旱情第1420章 客戶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81章 消耗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1008章 分析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20章 購艦第509章 起步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445章 凱末爾第200章 分裂第555章 羞辱第1475章 鋼鐵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1027章 合金鋼第564章 貴人第130章 入侵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1506章 焦夫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