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8月7日。
斯圖加特市。
這次恩斯特在歐洲待的時間很長,在離開奧匈帝國後,他分別又去了德國,法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瑞典,荷蘭,比利時等國家。
萊茵帝國皇帝的訪問,讓整個歐洲都變得熱鬧起來,不過,恩斯特最終還是回到了德國南部。
他的最終目的地是黑興根親王國,在理論上恩斯特還是黑興根親王,也是黑興根親王國的統治者。
因爲一戰發生了轉變,德國的君主制依舊存在,德國地方大大小小的貴族和諸侯國也依舊存在,此前,恩斯特在德國的行程,很多時間就是拜訪德國南部的這些諸侯和大貴族。
萊茵皇室雖然離開德國幾十年,但是和這些貴族的聯繫一直都比較頻繁,曾經東非從德國吸收移民,這些貴族可是出了不少力。
在斯圖加特王宮。
符騰堡國王阿爾布雷希特早就已經等待恩斯特多時。
“幾個月不見,阿爾布雷希特,最近過得怎麼樣!”恩斯特見到他後,主動問道。
對於恩斯特這位皇帝,阿爾布雷希特可不敢怠慢,他面帶微笑的說:“尊貴的恩斯特陛下,你能到斯圖加特來,讓今天斯圖加特的天氣都好了許多,至於我,託您的福,生活還算不錯,上一次我們見面還是在維也納,魯道夫陛下的加冕儀式上。”
“其實,更早的時候,我在維也納也見過你幾面,只不過那是在維也納的貴族聚會上,當時我還只是一個小人物。”
阿爾布雷希特和恩斯特是正兒八經的親戚,這位符騰堡新國王,出生於維也納,他的亡妻則是弗朗茨皇帝和斐迪南大公的弟弟卡爾·路德維希大公的女兒瑪格麗特·蘇菲公主。不過,瑪格麗特公主去世後,阿爾布雷希特一直未娶。
所以,阿爾布雷希特和恩斯特是能攀上關係的,除了哈布斯堡的關係以外,阿爾布雷希特作爲符騰堡貴族,祖上和黑興根的霍亨索倫家族也沒少打交道。
不過,阿爾布雷希特和萊茵皇室此前聯繫不多,他並不是符騰堡王國主脈,因此他甚至不是在符騰堡出生,而是在奧地利的維也納。
至於他的王位,則是因爲前符騰堡國王威廉二世絕嗣,因此作爲旁系的阿爾布雷希特才能繼承了王位,並且把家從維也納搬到了斯圖加特來。
這位阿爾布雷希特國王,還是德國的一名陸軍元帥,在一戰中表現出不錯的成績。
前世,因爲德國戰敗的原因,阿爾布雷希特雖然是符騰堡王國繼承人,但是沒有繼承王位,現在卻成了符騰堡國王,這就是歷史軌跡改變的結果。
恩斯特說:“曾經霍亨索倫的黑興根一脈,在德國也不是太出名,可是如今,萊茵皇室已經成爲了世界最顯赫的皇室,所以你也不用妄自菲薄,光是符騰堡王國這個起點,可比當年我們芝麻大的黑興根親王國要高的多。”
“還有黑興根隔壁的錫格馬林根,也在羅馬尼亞還有南德意志王國站穩了腳跟,如果你們符騰堡有想法的,未必不能複製我們的經驗,在歐洲以外開疆拓土,就比如現在的西非地區,還是有可操作空間的。”
恩斯特這番話,確實讓阿爾布雷希特有些心動,如今他作爲符騰堡王國國王,看似位高權重,但實際上柏林對地方的權力也在日益收緊。
而且,阿爾布雷希特本人也有三個兒子,讓其中一個跑到非洲開疆拓土,也未嘗不可。
以前,不是沒有德國貴族想復刻黑興根和錫格馬林根的經驗,但是他們缺乏途徑和機遇,現在恩斯特既然開口承諾,這顯然是一個機會。
至於恩斯特本人,他並不在意德國貴族跑到西非建國,東非在西非也是有支點的,從多哥蘭劃出一塊土地作爲其創業的第一桶金也未嘗不可,只不過,後者要頂住英法兩國的壓力。
當年,南德意志王國能做大,就是從英國人那裡,虎口奪食,並最終獲得了出海口還有尼日利亞的不少土地。
東非只給他們提供平臺和機會,能不能成功,還是要看他們的投入和魄力,比如南德意志王國,發家早期背後有錫格馬林根,羅馬尼亞大力支持,東非最多向他們提供糧食,武器獲取的途徑。
而符騰堡王國實力也不算弱,如果阿爾布雷希特能借助其力量,也未嘗不能做出一番事業,當然,這一切都看阿爾布雷希特有沒有這個想法和能力了。
恩斯特說道:“當年我離開斯圖加特的時候,這裡還僅僅是一座小城,如今斯圖加特發生了大變樣。”
這完全是恩斯特恭維的話,雖然這些年斯圖加特發展不錯,但用東非標準,斯圖加特這個人口僅四十多萬的城市,連中等規模城市都算不上,只能歸類爲小城市。
不過,放在德國,斯圖加特卻能排到第十幾名左右的位置,而且斯圖加特有一個重要的標籤,它是德國汽車工業的中心之一,除此外像機械製造,紡織,電子等領域,斯圖加特也比較擅長。
綜合斯圖加特比較強大的工業實力,完全可以競爭德國經濟前十城市。
單單是汽車工業,就足夠奠定斯圖加特在德國工業中的地位了,如今世界,除了東非和美國以外,就屬德國的汽車工業最發達。
而且,德國汽車工業在中高端領域的競爭力很強,在歐洲的銷量很高。
雖然東非汽車工業起步早,政策力度大,但不能否認,早期東非相對薄弱的工業基礎,拖了東非汽車工業的後腿。
而德國汽車工業,則是完全依靠強大的工業實力,後來居上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德國的汽車工業僅比東非稍遜一籌,但是比美國要強大,因爲現在美國汽車工業主要在低端市場比較活躍。
東非則是兩者兼顧,產業鏈更齊全,同時品牌衆多,市場覆蓋面更廣。
不過,德國汽車工業有一個東非和美國都缺乏的條件,那就是德國本身處於歐洲市場內。
歐洲依舊是如今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而德國作爲歐洲的十字路口,這有利於德國汽車向歐洲其他國家的出口。
加上德國工業品的信譽和紮實用料,因此德國汽車在歐洲銷量很大,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德國本土資源相對匱乏,就比如石油,這極大限制了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至少德國本國市場,汽車產業發展因此受到一定的阻力。至少德國政府要因此考慮本國的“能源安全”,缺乏石油,那就減少市場上的汽車存量,並且大力發展替代能源,或者公共交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等。
不過,這並不影響德國汽車的對外出口,其他國家,尤其是那些小國,他們沒有德國這種大國的顧慮。
斯圖加特的汽車產品,就有不少銷往國外,比如奧匈帝國,波蘭,法國,荷蘭,比利時等等。
這座城市的汽車工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起步,加上此前,斯圖加特在機械製造領域擁有紮實的基礎,所以在德國汽車工業徹底發展起來後,斯圖加特自然而然的成爲了德國汽車工業的重要中心之一。
德國其他城市,諸如呂塞爾海姆斯,慕尼黑,茨維考,柏林,埃森等等,也有汽車產業發展,不過規模都不如斯圖加特,就比如柏林,柏林的汽車企業基本依靠一些中小規模車企支撐。
埃森的汽車產業,則是德國軍工巨頭克虜伯的嘗試,但也沒有發展起來。
這些是德國本土汽車工業發展的代表城市,在德國也不缺乏其他東非和美國車企投資建廠,東非車企就在斯圖加特設置有生產線。
阿爾布雷希特笑着說:“要論對斯圖加特發展的見識,可能我還沒有您瞭解的多,畢竟我年輕的時候,基本在維也納生活,1921年才正式繼承符騰堡王國的王位。”
斯圖加特作爲距離黑興根最近的“大城市”,恩斯特年輕時候,也沒有少來,但那都是上個世紀的老黃曆了。
他接着說道:“而且,斯圖加特的發展,其中東非的貢獻也不少,很多產業都有東非的投資。”
就是到現在,斯圖加特的東非投資產業都不少,畢竟萊茵皇室的老家,黑興根只不過是一座小鎮,就算萊茵皇室回饋,它也吃不了那麼多。
恩斯特感慨地說道:“斯圖加特也算我年輕時回憶不錯的地方,小時候我和父親,去過最多的城市就是這裡。這次歐洲之行,也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到斯圖加特來了。”
恩斯特這次來歐洲的一個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故地重遊,所以最後一站是他的故鄉黑興根。
除此外,遠東帝國也是恩斯特想要去的地方之一,只可惜,以前他並沒有太多的精力,現在國家政務有弗里德里希皇儲分擔,才能抽空到歐洲一趟,以後有機會,他想到前世的家鄉看一看。
……
一個星期後,恩斯特的歐洲之行徹底畫上了句號,在黑興根的霍亨索倫城堡小住幾日後,他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而在恩斯特在大海上漂泊的時候,大西洋彼岸的紐約,正在發生一場載入史冊的大事件。
1929年8月15日。
紐約華爾街股市突然崩盤,從15日到接下來的幾天,幾乎所有股票價格一路狂跌,上千萬支股票被拋售,數百億美元瞬間蒸發,美國的繁榮的二十年代宣佈結束了。
而美國股市完蛋的同一時間,一條加密電報,也迅速通過大西洋的電纜,向東非首都萊茵市傳來。
弗里德里希皇儲立馬召開了緊急政府會議。
“諸位,就在今天上午,美國的股市崩盤了,我想所有人都應該重視起來,這場發生在大西洋對岸美國的股災對我們,乃至全世界意味着什麼!”
“這場股災的爆發,說明了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即將以美國爲中心,向全世界擴散開來,而美國是僅次於我們東非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他們的工業產能並不比帝國少多少。”
“接下來,美國的廉價工業品將如巨浪一樣,衝擊全球商品市場,從而引發國際市場工業品價格的血崩。”
“尤其是我們東非,德國這種工業最活躍和發達的國家,毫無疑問將最先受到衝擊,所以,現在政府應該立刻開始啓動預案,督促東非企業,先美國一步把庫存儘可能的拋售出去。否則再過些日子,再低的價格也賣不出去,只能砸在手裡……”
經濟危機下,最先受到衝擊的毫無疑問是那些工業國,而且工業越強大的工業國,受到的衝擊也就越嚴重。
而之所以美國和前世一樣率先爆發危機,這得益於美國市場的野蠻發展,不過,即便東非政府早就做了一些措施,也不可能避免被美國引爆的經濟危機波及到,誰讓東非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同理,工業十分發達的德國,也有極大可能成爲危機爆發後第二波遭殃的國家。
反而是法國這種工業一定程度上相對衰退的國家,可能爆發經濟危機的時間會往後拖延,至於,英國情況比較特殊,雖然這些年英國工業發展情況並不理想,但是英國的金融業十分發達,這也意味着英國接下來可能最先受到美國經濟危機的波及,尤其是在美國大量投資都來源於英國的情況下。
當然,弗里德里希皇儲現在根本沒有心思管其他國家的死活,他要首先保證接下來東非的損失能夠降到最低,至於避免經濟危機在東非發生,這種情況不可能存在。
如今東非和二十年前不同,隨着東非經濟和世界市場的深度綁定,經濟危機必然會蔓延到非洲大陸上來。
尤其是東非的外貿企業,接下來,美國工業品價格崩盤,首先會對這些企業造成巨大打擊,因此東非政府只能斷臂求生。
弗里德里希皇儲吩咐說:“所有涉及到外貿的國有企業,要第一時間通知,讓他們儘快處理囤積在手裡的海外訂單,同時對民間市場發出預警,引導他們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
隨着東非政府的快速動作,僅僅是會議結束的後,一條條信息,就通過電話,電報等等方式,從萊茵市迅速向全國各地發出,東非國有企業最先做出預案,至於私人市場,即便有政府的提醒,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接下來的風險。
這一點並不奇怪,畢竟此時,大洋彼岸的美國政府,在經濟危機已經到來的情況下,包括其總統胡佛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