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

第1397章 德國的困境

柏林。

威廉二世對於德國在白俄羅斯形勢的逆轉,十分不滿,在普魯士皇宮裡,接連好幾天,都能聽到威廉二世對俄國的謾罵。

“該死的俄國人,果然,不管換什麼皮膚,也改變不了這羣斯拉夫人貪婪的內核。”

“這羣俄國工黨分子,是比尼古拉二世還要惡劣的異端,他們不僅明目張膽的繼續着沙俄時代的擴張政策,毫不掩飾俄國近百年來對歐洲,乃至世界的野心,而且更是狡猾的打着解放全世界的名義,試圖爲奴役全世界做鋪墊……”

威廉二世可謂氣急敗壞,倒不是真的憂慮俄國的狼子野心,而是俄國人的行動,讓民衆對本國政府的信任程度進一步發生了動搖。

德國民衆因爲一戰的原因,本來就憋了一肚子的火,雖然德國相對於前世來說,拿到了相對體面的補償,然後才退出戰爭,但是爲一戰所付出的代價和獲得的戰利品顯然是不匹配的。

之後又經歷過歐洲流感的重創,更是讓德國社會變得更加壓抑,而這次東歐地區的軍事失利,更是讓德國雪上加霜。

經歷過了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的高速發展,從國家統一,到經濟和工業上的爆發,科技層面的突飛猛進等等。

再對比近幾年德國發展的流年不利,很容易讓德國民衆體會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尤其是在對俄國的軍事失敗,這更是不能讓人接受的。

畢竟,德國民衆對俄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一戰時期,不管沙俄還是如今的俄國工黨,在一戰中的表現,可以用節節敗退來形容。

而現在,俄國居然在工黨的領導下,在東歐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和巨大突破,昔日的手下敗將逆襲成功,這顯然讓威廉二世很沒有面子。

雖然說,俄國工黨能夠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取得如此大的軍事優勢,並不全是軍隊造成的結果,但德國民衆只知道,現在帝國在東歐的影響力,正在受到挑戰。

不過,經歷了一戰毒打後的德國民衆,雖然對局勢感到不滿,但真支持戰爭,他們又不願意。

德國民衆的這種心理顯然是矛盾的,畢竟不支持戰爭,那德國自然不能在東歐有太大的軍事動作,畢竟戰爭是要死人的。

而無法進行軍事上的大規模行動,那東歐的勢力範圍又自然而然的被俄國收回,這又讓德國民衆感覺不滿。

總而言之,威廉二世現在是兩頭不討好,德國的主戰派和反戰派都把責任甩在他這個皇帝頭上。

對於威廉二世的暴躁和煩悶,首相赫爾曼感同身受,他對威廉二世說道:“陛下,現在不是抱怨的時候,我們必須對東歐的事情做出迴應,我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支持戰爭,把俄國人打回去,穩住我們的勢力範圍。”

“要麼,選擇和俄國人和談,畢竟現在德國的形勢,確實不易發動新的戰爭,德國這幾年經歷了戰爭,瘟疫,經濟蕭條,民衆的厭戰情緒高昂,同時對政府的不信任和負面情緒日益加劇,所以接下來如何選擇,也勢必影響到德國未來的命運。”

對於現在德國所面臨的困境,威廉二世同樣有所瞭解,所以,他決定還是給赫爾曼施加一些壓力:“那首相認爲我們應該強有力的回擊俄國,還是選擇和俄國進行妥協?”

眼看退無可退,赫爾曼這才說道:“陛下如果執意要一個答案,那我的想法是,和俄國實現妥協。”

這個回答出乎了威廉二世的意料,他問道:“爲什麼選擇後者?”

赫爾曼沉默了片刻後說道:“遠東有一句古話,叫做攘外必先安內,我認爲十分有道理,我們德國現在面臨的情況,實際上就是內部問題大於外部問題,所以應該優先解決內部問題,這樣德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現在德國暗流涌動,工黨分子,民主分子,主戰派,反戰派,猶……各種利益集團,紛紛把矛頭指向了我們,這對於當前政府而言,是最大的問題。”

“國內各種矛盾可以說一觸即發,這個時候發動大規模戰爭,先不說勝利與否,光是大規模的戰爭準備,恐怕就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戰爭是用來轉移社會矛盾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剛剛經歷過一戰的德國普通老百姓肯定不吃這一套。

所以,赫爾曼並不認爲戰爭能夠解決問題,甚至一旦發動新的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很有可能成爲引爆德國的導火索。

所以,赫爾曼分析道:“所以,一但支持戰爭,我們就會陷入政治危機的陷阱當中,這對於我們來說本身就是不利的,第二點則在於,就算髮動戰爭沒有引起民衆的不滿,可戰爭如果失敗……”

他沒有再說下去,但是威廉二世心裡也有了數,那就是發動戰爭的風險遠高於不發動戰爭。

威廉二世問道:“可是現在我們如果停止戰爭,和俄國人妥協,恐怕也不會讓國人感覺滿意。”

畢竟,站在如今德國民衆的角度來看,帝國在東歐的失利,也是很難接受的。

赫爾曼則說道:“不必理會這種聲音的存在,事實上真正支持戰爭的反而是那些軍工利益集團,或者是一戰中的獲利者,但他們只是極少數的存在。”

“至於一些普通民衆的反對,更是不值一提,相對於經歷過世界大戰,渴望和平的普通人,他們也只是少數,用俄國的說法就是‘少數派’。”

“他們的聲音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上只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熱衷於發表言論,畢竟絕大部分人都忙於生計,根本沒有閒心上躥下跳。”

“我們也不應該被這種聲音困擾,從而產生錯覺,在世界大戰前,我們就是受到了民間輿論的誤導,如果當時能夠多做些準備的話,也不至於因爲倉促發動戰爭,而陷入困境。”

在世界大戰前,整個德國的輿論氛圍可以用目中無人來形容,好像德國隨便一出手,整個歐洲就會匍匐在德國的腳下。

而事實上的結果卻是,德國確實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因爲國土,資源,糧食,人力等等上限的不足,而無法支持長期大規模戰爭的進行。

赫爾曼作爲親身經歷者,也算吃一塹,長一智,在戰後的覆盤中,他認爲自己當初確實過於不理性。

當然,赫爾曼的說法也得到了威廉二世的認同,威廉二世本人在經歷過世界大戰的毒打後,也變得比之前更加成熟,或者說謹慎起來,一戰極大消耗了他的精氣神。

就像現在俄國對東歐的攻勢,放在過去,威廉二世早就一意孤行發動對俄國的戰爭了。

赫爾曼接着說道:“現在德國需要休養生息,而且總結過去幾十年的世界形勢,我們也能得出結論,德國本身就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我們的人口,經濟,工業活力,遠高於英國和法國。”

“哪怕不發動戰爭,英國和法國也會日益沒落,而對於俄國,俄國確實是帝國的心腹大患,但是當前俄國民衆在工黨的蠱惑下,表現出了比沙俄時代更強的韌性。”

“工黨這種理想主義確實凝聚了俄國的民意,但是,對於這種政治模式,終究只能在早期發揮作用,我們應該從經濟和外交領域下手。”

“讓俄國陷入經濟封鎖的困境之中,只要經濟發展陷入困局,那俄國這種理想主義政府,勢必會因爲麪包和牛奶的現實問題,而陷入自我消耗之中。”

根據赫爾曼的說法,俄國工黨就像一個涉世未深青年人,抱有對未來的憧憬和激情,但隨着時間推移,面對現實社會的毒打,終究會落入生活的蠅營狗苟,最終精神內耗,甚至自我崩潰瓦解。

當然,威廉二世並不這麼看,他說道:“誰在乎俄國工黨的未來會怎麼樣?而是俄國工黨對俄國命運的影響,在俄國工黨領導下,他是否對俄國的國力有增效作用,從而影響到未來帝國對歐洲的戰略。”

威廉二世的話也很有道理,俄國工黨不代表俄國,他擔憂的是俄國的變化,就像農奴制時代的俄國,如果不進行改革,也就無法進步,那就是德國和整個歐洲的“好”朋友。

而俄國工黨這種愣頭青,顯然和沙俄政府不一樣,威廉二世擔心他們的一些政策使得俄國國力大增。

赫爾曼說道:“所以陛下,我剛纔就說了要對俄國進行全面的經濟封鎖,以及各個領域的制裁,來限制俄國的發展。”

“而這需要世界其他國家和我們的合作,畢竟俄國工黨不僅是德國的威脅,同樣是世界的威脅。”

“就像這次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俄國人的軍事能力依舊拉胯,但他們的思想極度危險,而思想的傳播是不分地域和國家的。”

“這種危險思想武器能夠跨過德國,影響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所以反工黨是全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

“而且,我們早就對其他國家的消極怠工感覺不滿了,我們德國處在對抗俄國的一線,他們卻在背後幸災樂禍,應該想辦法讓他們也出工出力。”

“關於國聯的問題,我們應該也可以和英國達成妥協,但是國聯必須把打擊俄國和世界各國工黨作爲必要的政治議題。”

關於國聯,也就是國際聯盟,這個國際組織還是被英國人提了出來。

至於爲什麼英國人依舊想組建國聯,實際上也和如今英國的困境有關,英國人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的避免本國霸權的衰退。

畢竟世界霸權的過渡從來都不是和平過渡的,英國獲得世界霸權,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海上馬車伕荷蘭,以及老冤家法國。

所以,英國人很清楚,想維護英國的世界秩序,就必須儘可能的阻止戰爭的爆發。

當然,這也是無奈之舉,一戰已經證明,英國在面對戰爭時,已經力不從心,面對德國,東非,美國這些新崛起的世界大國,英國的軍事權威大打折扣。

而在軍事上無法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英國只能從其他方面想想辦法,而國聯就是英國繼續維持其世界霸權的一項重要舉措。

但是,和前世不一樣前世英國是一戰的勝利者,所以英國順勢組建和主導國聯這一國際組織,勉強可以做的到。

但是,在東非影響下,這個時空的一戰變得面目全非,英國想要組建國聯,就必須拉攏“合作者”。

而目前,英國就在積極拉攏德國和法國。

至於爲什麼選擇德國這個一戰裡的死敵,這是兩相其害取其輕的做法。

現在歐洲方面,德國有俄國的制衡,所以英國也不擔心德國的威脅,而且一戰證明了德國這種半內陸國家,地緣劣勢過於顯著,英國還是可以做到壓制。

可是,海外的東非和美國,就並非如此了,不僅有着恐怖的體量和規模,而且很難受到英國的遏制。

所以,想要制約這兩個國家,英國能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整合整個歐洲的力量,來壓制兩國的發展。

而現在歐洲大陸上,德國顯然是英國無法避開的國家,不解決德國,國聯就無法組建。

雖然說把德國拉入國聯,會分化英國的權利,但是總好過全世界沒有統一的管理要強的多。

所謂對全世界的統一管理,主要是爲了穩定舊的國際秩序,爲英國和整個歐洲服務。

換句話說,前世國聯由英法兩國主導,而這個時空裡,英國的打算是英法德三國主導國聯,畢竟三國都屬於歐洲國家,當然,這個新的國聯裡,英國依舊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德國對於英國組建國聯,一開始實際上並不感興趣,畢竟這個國聯依舊是事實上屈尊於英國之下。

不過,現在赫爾曼打算拿這個國聯做文章,從而分擔現在德國所面臨的壓力,這是務實的體現。

當然,他心裡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英國人說話很正確,那就是:“如今世界格局的發展,已經不允許我們歐洲內部的消耗,以前歐洲是世界中心,對於其他板塊具有壓倒性優勢。”

“但是,現在美國和東非這種歐洲之外國家的崛起,已經對歐洲的霸權產生了重大威脅,如果歐洲衰落了,大家都不會好過。”

“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的消弭分歧,來應對歐洲以外的威脅和競爭,否則以美國和東非的經濟體量和工業規模,超越歐洲也是遲早的事。”

“看看如今歐洲市場上開始出現的大量美國和東非製造的工業品,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共同威脅,德國也不例外,畢竟現在德國就是歐洲工業規模最大的國家,如果讓美國和東非做大,德國也是受害者。”

德國工業確實面臨着競爭,尤其是東非,在一戰期間,大量東非工業品涌入原德國的傳統市場。

所以,在一戰結束後,赫爾曼和威廉二世爲首的德國政府纔會暗地裡想把東非的影響力,擠出東歐,中東等地區。

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749章 南下第43章 行政區劃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627章 特別行政市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536章 間諜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696章 油井第1164章 爭議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551章 交涉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696章 油井第289章 教學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53章 土豆種植第1473章 警示第428章 談論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1189章 邀請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1549章 潰兵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487章 太特城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520章 發電廠第1293章 肢解第86章 咖啡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556章 氣吐血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413章 拉攏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1152章 黑幫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616章 行蹤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345章 援助團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299章 預判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596章 壓迫感第46章 船隊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74章 “整肅”運動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345章 援助團第1185章 速成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37章 大缺大德
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749章 南下第43章 行政區劃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1062章 新興產業蛻變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627章 特別行政市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536章 間諜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696章 油井第1164章 爭議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1542章 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551章 交涉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652章 經濟收入第696章 油井第289章 教學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53章 土豆種植第1473章 警示第428章 談論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1189章 邀請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1549章 潰兵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487章 太特城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520章 發電廠第1293章 肢解第86章 咖啡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556章 氣吐血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413章 拉攏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1152章 黑幫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616章 行蹤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345章 援助團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299章 預判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596章 壓迫感第46章 船隊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74章 “整肅”運動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1051章 從“需”發展第345章 援助團第1185章 速成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37章 大缺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