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4章 形勢判斷

就目前來說,東非經濟所面臨的困境和前世遠東帝國十分相似,在高端產業和技術層面,佔據優勢的國家依舊是英、法、德、美等傳統歐美工業強國。

而東非則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雖然東非通過相對合理的產業和科研佈局,這些年成績上突飛猛進。

不過相對於現在東非的經濟體量來說,東非的中高端產業仍舊是比較薄弱的。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般泛指20世紀的前二十年),美國和德國和東非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他們積累深厚,可以實現厚積薄發,在一戰前兩國基本上在產業和科技上實現了對英、法兩個國家彎道超車。

美國從獨立以來,幾乎沒有運氣差過,發展可謂順風順水,地理、氣候、資源、農業發展基礎條件等等各項基礎條件,用前世話來說無愧“天選之地”的定位。

就恩斯特的眼光來看,除非歐洲可以整合成爲一個國家,不然客觀來看全世界都沒有比美國在工業時代條件更好的地方。

至於東非,雖然說通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努力,在經濟體量上成爲世界第一,但是付出的代價卻比美國要大的多。

比如鋼鐵產業,美國的煤炭和鐵礦,不僅儲量豐富,兩種資源的分佈也相對集中,而且有五大湖和聖勞倫斯河航運加持,簡直就是把飯喂到美國人口裡。

而反觀東非,早期東非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實際上並不算突出,只在殖民地南部靠近着馬拉維湖周邊區域有足夠前期工業發展的煤炭資源,鐵礦分佈也比較有限。

即便後來,東非通過無休止的戰爭和領土擴張,終於補足了資源上的短板,但東非鋼鐵產業發展的成本依舊高於美國,尤其是在拿到南非這塊非洲礦產資源最集中的區域之前,東非很多鋼鐵企業能夠建成,靠的是陸地交通建設來實現的。

也就是說,東非工業發展的初期階段,鋼鐵產業發展是建立在鐵路交通這個基礎上實現的。

而鐵路建設顯然遠不及五大湖和聖勞倫斯河優良的的航運便利,而且建設、運營和維護成本也更高。

在工業化早期階段,煤鐵複合體的優勢顯著,而煤鐵複合體的前提就是臨近鐵礦,又臨近煤礦這兩種資源,從而發展鋼鐵產業。

英國本土,德國魯爾區,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都是典型,而反面例子就是法國,法國工業因爲缺乏充足的煤炭,所以漸漸掉隊。

而東非只有獲得南非和莫桑比克兩個地區後,纔有了建設煤鐵複合體的條件,就比如太特工業區就是煤炭和鋼鐵資源都比較豐富且集中的地區。

除了資源的有無、儲量和分佈以外,交通成本,東非顯然也只會比美國高,美國有開闊的中央大平原,鐵路,公路建設成本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低的地區之一。

而東非則地形更加複雜,高原,盆地,山地和平原交錯,且多峽谷,這都增加了東非交通建設上的難度。

不過,東非在地形上也不算太差,只能說處於中規中矩的水平,因爲高原爲主的原因,整體上東非還是比較平坦的,但是交通建設成本肯定比美國和歐洲高,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東非解決這個相對不利因素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困難集中在前期,一旦建設完成,後面也算一本萬利了,而東非的犧牲主要是數百萬黑人勞工,而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黑人對於東非政府來說只是一串數字,或者說消耗品。

而解決了交通等基礎設施問題,纔是本世紀初東非工業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但是,在此前東非的工業發展成本顯然比歐美要高的多。

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道:“雖然我們東非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看來是暴發戶,但是實際上,他們沒有看到爲了東非的發展,我們付出了怎麼樣的努力。”

“將近千萬人,爲了東非的建設而喪命,正是因爲這千萬黑人勞工的犧牲,才讓我們建設出世界第一的農業規模,世界第一的電力系統,世界第三的交通網絡,世界第四的水利體系等等,從而奠定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堅實根基。”

農業領域,東非的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畢竟東非本身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對農業的消耗要大於美國,所以東非的耕地增長一直都比較快。

電力系統方面,東非則完全是佈局早,而且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硬生生將東非建設成爲全世界電力最普及和發達的地區。

交通方面,東非擁有世界第三大的鐵路網絡,僅次於北美和歐洲地區,在公路方面,東非公路建設長度僅次於歐洲,硬化路面長度又排在世界第一位,同時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最後則是航運,東非的航運發達程度同樣僅次於歐美地區。

水利體系方面,東非只能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而東非之前的區域是,歐洲,美國和遠東帝國。

前兩者比較好理解,畢竟歐美工業發展早,歐洲本身水利就比較發達,且有歷史積累的優勢,而美國則同樣有其地利上的加持,水利建設成本低。

至於遠東帝國爲什麼能排在東非之前,這是因爲遠東帝國長期以來的歷史底蘊,遺留的家產豐厚,遠東帝國的歷史中水利建設領域的史料就比絕大部分國家的歷史都要深厚。

當然,這三個地區能夠排在東非之前,還有一個共同原因,那就是他們的自然條件優勢比東非要強的多。

長江,珠江,淮河……

萊茵河,多瑙河,伏爾加河……

密西西比河……

上述三個地區的河流條件就足夠讓東非眼饞的了,而且他們的區域平均降水量普遍要高於東非,相對於東非來說也更加穩定。

而這也爲他們的水利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基礎條件,畢竟水利建設的前提條件在於“水”,沒有水,水利也無從談起。

當然,換套標準的話,東非的水利建設實際上應該可以排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也就比歐洲差一點,和美國處在並列的位置,就比如從效率的角度來看,東非的水利系統就排在世界第二的位置。

遠東帝國的水利建設規模雖然經歷過長期歷史積累,甚至有都江堰這種運營了數千年的活化石,但是這無法改變如今遠東帝國水利系統大而無用的現實。

畢竟水利系統需要不間斷的維護,而遠東帝國如今正處在“亂世”,水利系統也受到波及,很多水利設施處在荒廢階段。

更別提,現階段遠東帝國技術水平比較低下,即便穩定下來,短時間內也很難追趕上和其他工業強國的差距。

恩斯特說道:“過去幾十年裡,我和你的祖父,爲了這個國家付出了諸多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把東非建設成爲一個相對強大的國家。”

“但實際上,東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比如東非的高速公路網建設,內陸航運進一步提升,還有中大型水利設施建設,鐵路電氣化,民生工程等等。”

“之所以沒有現在實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爲了留給你和後繼者完成,這些都將成爲你的功績,從而提高皇室的威望,維護帝國的統治。”

東非的大基建時代,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或者說可以不結束,但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後,恩斯特就暫緩了這些大型工程的。

畢竟,恩斯特如果把這些工作都完成了,弗里德里希上位後,就可能會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

這樣一來,弗里德里希成爲帝國的掌舵者之後,就很難做出成績,人們天然會拿他和恩斯特進行對比。

當然,除了這個原因以外,恩斯特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

“這些工程,除了可以作爲日後你的功績以外,也是我有感世界經濟可能出現一次大問題,所以爲你準備的籌碼。”

“別看現在世界經濟出現了復甦的苗頭,而且很有可能全世界經濟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空前繁榮,但是我預感,接下來的大繁榮之後,世界經濟也很有可能盛極而衰。”

“由此引發一次規模空前的全球經濟危機,畢竟我們都很清楚的知道,整個世界的工業產能增加必須對應合理的市場規模,而世界市場本身就是固定的,至少相對於盲目增加的工業產能來說如此。”

“但是,現在世界各國工業在接下來幾年裡,都會迎來一次爆發期,英、法、德、美、奧、俄,遠東帝國和日本等等國家都會展開工業領域發展的軍事競賽。”

發展工業是絕大部分國家的唯一出路,但是這也意味着接下來全世界的工業發展將變得更加內卷。

如果,不選擇跟進,那工業上的落後就意味着國力上的落後,就有可能成爲下一次衝突中,別人桌子上的魚肉。

所以,經濟危機和二戰是必然要發生的,而且恩斯特估計,大概率比前世更加慘烈,規模更大。

當然,這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爲恩斯特而推動的,畢竟沒有恩斯特所建立的東非存在,那一戰也不至於如此“草率”結束。

這也就意味着下一次,歐洲的矛盾將更加尖銳,戰爭規模更加龐大,波及範圍更廣,且烈度更強。

而恩斯特對於這個結果的出現並不排斥,畢竟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東非處在不敗之地,下一次戰爭,東非肯定不會選擇一戰時那樣袖手旁觀,而是要一戰定乾坤,成爲新國際秩序的主導者和建設者之一。

“工業方面的發展,自然也會帶動各國國防軍事領域的發展,而你也看到了,世界大戰時期的戰爭慘烈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的,如果再發生一次世界大戰,那也意味着更加慘烈的局面出現。”

“而我們東非的優勢很明顯,那就是和美國一樣,遠離歐洲這個是非之地,在歐洲大戰再次爆發後,東非短時間裡是不可能被波及到的。”

“但是,如果真的發生這場戰爭,我們大概率也不會再像前一次世界大戰一樣,選擇坐上觀璧,而是讓東非坐到他本來應該坐到的位置上去。”

弗里德里希聽着恩斯特的預測,內心裡卻掀起了一股驚濤駭浪,畢竟過去的經驗證明,父親在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上一向看的很準。

他不動聲色的問道:“父親,你的意思是還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它可能什麼時候發生?”

恩斯特說道:“世界大戰的爆發,本質上是各國之間的矛盾積累突破閾值,而最終不得不通過戰爭手段轉移和緩解矛盾的爆發的破壞力。”

“而矛盾什麼時候會徹底爆發,在國際政治上,自然是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就比如上一次的世界大戰,之前世界經濟發展就陷入了瓶頸,俄國等國家不得不開啓戰爭。”

說實話,一戰的罪魁禍首就是俄國,這一點根本不需要懷疑,因爲只有俄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沙皇俄國政府如果不發動戰爭,那俄國自己就爆了。

其他國家雖然說有或多或少的問題,但對於本國政權和統治並不算致命,他們發動戰爭,更多是因爲貪婪。

典型就是德國,上個世紀和本世紀初德國經濟,工業,軍事等領域的高速發展,讓德國的野心迅速膨脹,所以在一戰前,威廉二世等德國高層,不僅對戰爭毫無敬畏,反而想要通過戰爭來達到本國稱霸歐洲的這個偉業。

當然,處在德國高層的角度,這其實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搞笑的地方就在於德國這個支持開戰的國家,卻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就草率開啓戰爭,別的不說,如果在開戰之初,德國做好充足動員和物資儲備的話,也不至於在西線中後期陷入萎靡的狀態。

畢竟,德國前期的攻勢十分迅猛,距離巴黎也近在咫尺,如果能夠全力以赴,法國大概率就沒了。

恩斯特說道:“下一次世界經濟危機大爆發的時候,就可能是全球局勢最緊張和危機的時候,這是常識,當然,我們只要做好準備,那任世界局勢如何發展,也能巍然不動。”

“眼下,你別被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所迷惑,而是應該藉助機會,堅定不移的補足帝國的短板,這樣東非才能更好的應對未來的危機,甚至是戰爭。”

總而言之,恩斯特可不相信現在歐美經濟學家的那一套,東非不僅要在未來經濟危機爆發前干預和調整本國經濟發展,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前,更要提前做好一些工作,而不是像美國政府那樣充當所謂的經濟“守夜人”。

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991章 抵達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390章 自治第58章 密謀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598章 新年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426章 回歐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53章 送酒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925章 造船業第681章 金沙薩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13章 野望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471章 戰鬥第536章 間諜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204章 “流放”?“潤”!第789章 態度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240章 大借款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925章 造船業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37章 戰爭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981章 捷徑第110章 數據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600章 嘗試第926章 機耕路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925章 造船業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609章 提升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28章 “圈地運動”第865章 高原省第1222章 會面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503章 縱火案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
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991章 抵達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390章 自治第58章 密謀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598章 新年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426章 回歐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53章 送酒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925章 造船業第681章 金沙薩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13章 野望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471章 戰鬥第536章 間諜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204章 “流放”?“潤”!第789章 態度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485章 半殖民地第240章 大借款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925章 造船業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37章 戰爭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981章 捷徑第110章 數據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600章 嘗試第926章 機耕路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925章 造船業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609章 提升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1470章 巴拉圭動員第28章 “圈地運動”第865章 高原省第1222章 會面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1135章 一戰爆發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1503章 縱火案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