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

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

不得不說,黑人勞工的使用,大大改善了東非鐵路工人的生活質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強度。

當然,這些年隨着黑人勞工數量減少,以及本國公民人口的增加,東非社會除了農業以外的各行各行還是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

不過隨着工業化的穩步發展,以及進出口貿易的繁榮,東非在引入先進生產工具上也十分積極,試圖通過技術手段來降低生產成本。

就以鐵路系統爲例,採購了大量千斤頂,鐵路專用施工車輛,質量更好的施工用具等等。

當然,鐵路系統可以這麼做,還是和東非政府對鐵路的投入大有關,畢竟鐵路是少有的幾個重要工業部門之一。

……

在新法蘭克福市的鐵路職工加班加點修建新法蘭克福市同萊茵市之間鐵路的時候。

新法蘭克福市的“米”字形鐵路體系也正在成型,新法蘭克福市也將成爲東非第一個通達全國的重要鐵路樞紐。

新法蘭克福市市長羅根斯:“早在中央鐵路建設中期,中央鐵路就已經形成‘十’字型線路,東起達累斯薩拉姆,西達芒古市,北上有基桑市,南下可以抵達新漢堡港。”

“而後一直到現在,隨着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併入,鐵路建設的最後阻礙被消除,我國鐵路格局的最終被敲定。”

“我們新法蘭克福市就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樞紐,通過八條線路,實現對全國的輻射,北部直達阿贊德高原,東部抵達東非沿海平原和東非高原,南部抵達南非高原,西部抵達安哥拉和西南非洲。”

“其中除了西南非洲以外的區域,無一不是我國經濟的核心區域,除了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外,主要高原都通過鐵路,在新法蘭克福的輻射範圍之內。”

東非是一個高原國家,高原經濟在東非經濟佔比中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所以控制了東非的高原,基本等於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和大部分人口。

新法蘭克福市區位交通優勢也就體現在這一點上,它是連接除了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外,東非主要高原地區的核心點。

至於埃塞俄比亞高原,在東非經濟中佔比並不高,畢竟本身處於邊境地帶,多山地地形,東非裂谷帶等等因素,所以和東非其他高原區域相比也就比西南非洲,阿贊德高原強一點。

對於市長所言,新法蘭克福市政府官員們自然十分清晰的知道新法蘭克福市在國家交通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市長先生,現在王室和中央政府已經決定在新法蘭克福市營建新都,這對於我們市而言是又一次機遇。”

對於下屬的話,羅根斯很清楚,他說道:“新法蘭克福市因爲鐵路而興起,所以未來我們新法蘭克福市肯定要承擔首都的交通樞紐職能,所以繼續推動“米”字型鐵路建設是政府的長期工作。”

德語自然沒有“米”的象形漢字,所以在東非“米”字型鐵路這個名稱實際上是一個“舶來品”,據小道消息,是由精通東方學的王儲殿下親自定義的。

目前新法蘭克福市已經建設完成,或者在建的鐵路幹線總共有八條:

達累斯薩拉姆市—新法蘭克福市

基桑(加尼)市—新法蘭克福市

羅安達市—新法蘭克福市

本格拉市—新法蘭克福市

貝拉市—新法蘭克福市

克利馬內市—新法蘭克福市

新漢堡港市—新法蘭克福市

鯨灣港市—新法蘭克福市

目前其中除了克利馬內市—新法蘭克福市,鯨灣港市—新法蘭克福市,這兩條鐵路尚未啓動以外,其他皆已經完成。

(圖)

克利馬內市和貝拉市都是莫桑比克沿海港口城市,而克利馬內市位於北莫桑比克,也就是贊比西河以北。

而克利馬內市—新法蘭克福市鐵路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稱呼,那就是“沿贊比西河鐵路”,起點在贊比西河三角洲北部的克利馬內市,途徑贊比西河沿岸的太特市,然後通過盧安瓜谷地最後接入新法蘭克福市。

這條鐵路的作用實際上是彌補贊比西河和馬拉維湖之間的交通空白區域,畢竟贊比西河谷和馬拉維湖都是條件相當不錯的區域,而太特和下游的克利馬內市都是前世莫桑比克的重要城市。

鯨灣港市—新法蘭克福市鐵路,也就是西南鐵路,因爲橫穿沙漠的原因,正在勘測和調研,加上西南非洲經濟條件太差,沿線基本沒有太大經濟價值,所以在東非鐵路部門中計劃的修建時間比較靠後,鯨灣港市鐵路想聯通內陸還要等不少時間。

新法蘭克福市能成爲東非最重要的鐵路樞紐,還是要感謝中央鐵路的建設,在其“米”字型鐵路中,有五條直接來自於中央鐵路,並且沿線都是東非非常重要的城市,包括達累斯薩拉姆,姆貝亞,哈拉雷等等。

其餘三條也和中央鐵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就比如貝拉市—新法蘭克福市鐵路,實際上就是哈貝鐵路接入中央鐵路後成型。

同理,鯨灣港鐵路則是從布拉瓦約接入中央鐵路,只有克利馬內市鐵路是直接連接新法蘭克福市的新線路。

羅根斯說道:“鐵路樞紐是我們新法蘭克福市最大的優勢,同時加上未來可能成爲萊茵市交通樞紐這一點,優先爭取一批先進裝備製造業落地新法蘭克福市,打造內陸可以媲美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市的全國中心城市。”

不得不說新法蘭克福市的野心很大,畢竟單從陸地交通而言,現在新法蘭克福市確實是最強的,不過想要追趕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或許還有一些可能,要超越就有些難度了。

至少在東非其他港口城市發展起家之前,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市的地位都很難動搖,尤其是蒙巴薩,帶動整個北方,是北方地區唯一的優良出海口。

這一點達累斯薩拉姆市就差很多,首先就是達累斯薩拉姆市競爭對手太多,除了東非高原區域,內陸現在大部分地區選擇性已經增加,就包括羅安達,本格拉,和貝拉,中部都已經可以藉助這三處港口出海,並不是非達累斯薩拉姆市不可。

而與蒙巴薩相對應的非洲大陸西部,也就是大西洋沿岸,屬於其他他國殖民地,東非沒有出海口存在,還有剛果雨林這個天然圍牆,進一步阻礙了交通上的發展。

所以北方大部分省份想要出海,在不出國的前提之下,只能優先選擇蒙巴薩作爲出海口,包括錫格馬林根王室領地也是如此。

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45章 羅恩羅達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68章 阿拉斯加第7章 擴大生產第87章 西北之亂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318章 朱壩鎮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44章 貿易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206章 “收破爛”第694章 訛詐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898章 太特市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942章 宣戰第1152章 黑幫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840章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531章 兵城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008章 分析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262章 慫恿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1015章 市場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37章 戰爭第727章 艦隊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964章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395章 耍無賴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008章 分析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742章 大捷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441章 回國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404章 警告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483章 新民族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97章 日常第521章 申請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1012章 萌芽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871章 “萊茵”市
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45章 羅恩羅達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68章 阿拉斯加第7章 擴大生產第87章 西北之亂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318章 朱壩鎮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44章 貿易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206章 “收破爛”第694章 訛詐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1415章 貝尼託的隱忍第898章 太特市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942章 宣戰第1152章 黑幫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840章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531章 兵城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008章 分析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262章 慫恿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1015章 市場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37章 戰爭第727章 艦隊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964章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395章 耍無賴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008章 分析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742章 大捷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441章 回國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404章 警告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483章 新民族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97章 日常第521章 申請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1012章 萌芽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871章 “萊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