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1章 戰鬥

上個世紀的巴拉圭戰爭,即便活下來的巴拉圭軍人,可能當時也只是娃娃兵,即便他們活到現在,對巴拉圭方面也沒有太大意義。

玻利維亞這些年雖然屢戰屢敗,軍隊卻沒有斷層,這就是玻利維亞的優勢。

不過,巴拉圭方面的軍隊建設,一直有東非方面的扶持,只是和平了這麼久,缺乏對應的實戰經驗罷了。

……

亞松森市在巴拉圭河東岸。

東非的兵營矗立在巴拉圭河畔的一座人口港灣區,這處軍事基地的全稱爲東非駐巴拉圭保障營。

保障營屬於水陸兩棲作戰部隊,除了陸戰裝備以外,配備有多種河面艦艇,定期會在巴拉圭河巡航。

東非在巴拉圭的駐軍不多,但確實對周邊國家起到了威懾作用,尤其是阿根廷方面,因爲巴拉圭和阿根廷很大一部分邊界就是巴拉那河。

不過,平時保障營的象徵意義更大一些,但是,隨着玻利維亞突襲巴拉圭,這支象徵意義的部隊也開始有了動作。

保障營營長哥塞爾召開了最後的動員會議。

“根據上級命令,這次巴拉圭和玻利維亞戰爭,我們要站在巴拉圭一方,幫助巴拉圭擊敗玻利維亞,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我知道你們會有疑問,爲什麼我們要親自參與這場戰爭。”

“原因很簡單,玻利維亞的這次非法軍事行動,違背了帝國在地區的利益和佈局。”

“原本帝國打算建設亞松森—利馬鐵路,藉助該鐵路,進一步拓展帝國在南美的市場,這對於帝國工商業發展是一件好事。”

“同時,這條鐵路對於玻利維亞,巴拉圭,還有秘魯三國都是好事,尤其是玻利維亞,玻利維亞在本世紀初,就已經變成內陸國,內陸交通發展對其最爲有利。”

“但是,玻利維亞人在美國的挑撥下,斷然破壞區域和平與穩定,發動戰爭,入侵巴拉圭,他們的行爲不僅破壞了帝國爲區域和平做出的努力,同時也讓亞松森—利馬鐵路開工時間被迫延遲。”

“因此,對於這次玻利維亞的入侵,我們應該幫助巴拉圭穩定局面,同時這也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必要舉措……”

東非政府既然決定了插手這場戰爭,自然要先把大義拿到手,所謂大義更主要是說服自己人,從而減輕士兵的心理壓力,凝聚其戰鬥意志。

這一點十分重要,否則的話,即便東非軍隊戰鬥力強悍,那也可能變成前世越南雨林裡的美軍,阿富汗山區的蘇軍……

隨着時代的發展,阻礙殖民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殖民帝國內部的民衆思維變化。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通過血腥資本原始積累,富裕起來的劊子手的後代們,卻成爲了人模狗樣的“紳士老爺”。

相反,如果“老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那他們的道德水平也會“返祖”,實際上,不管怎麼變,他們的本性都沒有變過,那就是人不爲己,天誅地滅。

因此,東非政府必須要關注士兵的心理健康狀態,軍隊的信念如果崩塌,那是十分可怕的,蘇聯能夠推翻沙俄,其中底層士兵的覺醒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沙俄時代,士兵是無知和麻木的,但是他們在工黨的敘事下,重新找到了自身的意義,所以才能爆發出新的戰鬥力。

而哥塞爾營長,正是要給保障營的官兵注入對於這場戰爭爲何而戰的觀念。

首先將東非定義爲區域和平與發展的使者和地區事務的仲裁者,然後巴拉圭則是被侵略的受害者,最後玻利維亞則是被美帝國主義挑撥的愚昧無知者。

在這裡,東非政府並沒有完全把玻利維亞設置爲“反派”,因爲玻利維亞相對於東非本身很“弱小”,這種弱小國家,顯然能博取一定的同情。

所以,受到美國挑撥的玻利維亞,這就會更容易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實則這場戰爭裡,沒有一個國家是無辜的,玻利維亞和巴拉圭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背後的美國和東非更是壞的流膿。

哥塞爾營長顯然不會和東非士兵們說出真相,實際上這位年輕幹練的東非軍官自己都是被東非意識形態洗腦的一員。

他開始做出戰前部署:“這次戰爭,我們保障營,將派出一個三百多人蔘加,剩餘人員留守在基地,維持基地運轉,同時保障和本土的聯繫,維持後勤等等。”

“我們將和巴拉圭人一起作戰,並且直接聽命於巴拉圭國防軍總參謀部安排,配合大部隊作戰。”

巴拉圭國防軍總參謀部裡,也有東非軍事顧問,對其戰爭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對保障營的使用,其實是由巴拉圭內部,東非軍事顧問最終決定的。

別看保障營參戰人數少,但他們作爲東非職業軍人,對於戰爭發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要知道整個巴拉圭常備軍也就八千人,而玻利維亞入侵軍隊更是隻有六千多人,所以保障營的區區三百人,放在兩國軍隊裡,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如果這三百名東非軍人能利用的好,完全是能夠起到奇效的。

哥塞爾就強調道:“帝國軍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尤其是相較於巴拉圭和玻利維亞這種小國。”

“比如巴拉圭全國兵力也就八千多人,而這些軍隊裡,實際具備戰鬥力的部隊,數量只會更少。”

“我們保障營人數雖然不多,但是不管裝備水平,訓練強度還是專業素養,顯然都要遠高於這兩個國家的平均水平,所以你們不需要妄自菲薄。”

“接下來的戰爭,我們保障營只要能表現出平時訓練時的水平,絕對能在戰爭中大放異彩。”

像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他們最少都將近三十年,沒有打過仗,所以,真正具備戰鬥力的部隊,有多少都要打個問號。

而東非近些年來,雖然也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爭,但殖民地的治安戰基本沒停過,同時,東非軍隊的訓練機會也顯然比兩國軍隊要多的多。

光是打靶這一方面,大國軍隊和小國的強度就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這牽扯到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度。

像巴拉圭和玻利維亞都是純粹的農業國,他們的軍事工業十分薄弱,最簡單的武器彈藥,都依賴大量進口,別說武器彈藥生產,就是原材料都搞不定,這種情況下,實彈訓練的機會,顯然不可能有那些工業國軍隊多。

這種情況下,東非保障營即便不算帝國的精銳部隊,但是他們的戰鬥素養放在南美也是頂級,更別說東非軍隊還有武器裝備上的加持。……

很快,保障營就迎來了真正的戰爭,因爲國土面積的原因,巴拉圭本身縱深就不大,從亞松森到北查科地區僅有不到三百多公里路程。

這點距離放在現代,在有汽車的情況下,也就是一天的路程,更別說巴拉圭地形十分平坦,而保障營本來人數就不多,幾輛軍用卡車,基本就能完成調動。

“營長,我們在西北一公里外發現了一處玻利維亞人建設的軍事據點,規模不大,也就兩三百人左右!”保障營的偵察兵向哥塞爾彙報說。

哥塞爾問道:“他們的軍事據點防禦情況如何?”

偵察兵說道:“防禦工事十分簡陋,原本當地應該是巴拉圭的一處軍事據點,只有四瓦房。”

“玻利維亞人應該是在此基礎上,對巴拉圭的據點進行了加強,在周邊挖了壕溝,不過沒有鐵絲網和混凝土工事。”

巴拉圭人當初在北查科地區的兵力並不多,所以軍事據點也很簡陋,他們和玻利維亞對北查科地區的爭奪,本身就是更像殖民地戰爭模式。

所謂殖民地戰爭模式,基本上雙方和土匪搶山頭沒有太大區別,就比如西非地區殖民者間的戰爭,幾百人的戰爭都算規模比較大的了。

當初巴拉圭和玻利維亞在北查科地區的軍事衝突,也就這個水平。

畢竟,直到戰爭真正爆發,雙方兵力才達到千人以上規模,之前戰爭沒有爆發時,兩國軍隊在北查科地區的情況有多糟糕,都可想而知。

哥塞爾興奮的說:“這應該是玻利維亞的先頭部隊,而且是一條‘大魚’,沒想到我們剛來就能碰到這種好事!”

不怪乎哥塞爾如此激動,試想一下,整個北查科地區的面積高達二十六萬平方公里,而雙方軍隊規模加起來也就一萬多人,這麼點人,在相當於一個省的面積上,想找到對方,和大海撈針都沒有太大區別。

如果雙方把兵力分散,打游擊,那這場戰爭就變成了地獄難度的“躲貓貓”大賽。

所以,這支僅有兩三百人的玻利維亞軍隊,被哥塞爾稱爲“大魚”也就不足爲奇了。

不過謹慎起見,哥塞爾還是進行了更深入的調查:“他們的武器裝備和兵員構成如何?”

偵察兵說:“我們沒有摸到太近的位置,不過敵人應該沒有火炮等重型武器,有一定數量的騎兵,可能裝備有機槍。”

“同時,因爲地形開闊的原因,敵人具有視野優勢,加上他們構築的工事,不宜把距離拉的太近。”

北查科地區的年降水不足六百毫米,植被幾乎以草原爲主,地形比較平坦開闊。

而這也意味雙方一旦碰撞在一起,幾乎和明牌沒有太大區別。

哥塞爾說:“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吃掉這支部隊的難度不大,我們在火力,機動性上都比敵人更具備優勢,至於敵人的騎兵,靠機槍應該可以壓制。”

隨後,哥塞爾開始做出軍事部署,在計算好雙方距離後,東非士兵,迅速抵近敵人陣地,並且挖掘臨時工事,同時,火炮,機槍等武器,也迅速部署完成。

敵人也很快發現了保障營的存在,他們用騎兵進行了初步試探,但還沒有靠近,就被保障營的機槍手壓制回去。

在火炮部署完畢後,哥塞爾開始了反擊:“漢斯,你可給我瞄準了,我們的炮彈帶的不多,後續想要補充也不容易,打一發少一發。”

保障營只帶了一門火炮,十發炮彈,因此哥塞爾不得不節省着用。

漢斯說道:“放心吧!營長,一發,我不敢保證,兩發之內,我絕對能把炮彈打到敵人的陣地上。”

哥塞爾拍了拍漢斯的肩膀說:“要是打的準,少不了你的功勞。”

隨後,他命令說:“一連,試探性進攻,把敵人的火力吸引出來。”

東非一部分士兵,試着往前摸進,敵人發現了他們的動作,很快一條火舌,從敵人的陣地上冒出來,敵人的機槍發力了。

機槍的子彈精度不高,但也給東非士兵造成了巨大壓力,在敵人機槍的壓制下,一連士兵不得不匍匐在地上。

哥塞爾這個時候,纔對漢斯下令說:“看到沒有,把炮管對準敵人的機槍陣地,把他們的機槍手幹掉!”

漢斯開始測量距離,角度,在經過一輪調整後,忽而就做好了最後準備。

“放!”哥塞爾說。

“轟隆隆……”耳邊一陣轟鳴,只見敵人陣地上瞬間被炮彈炸出一片塵土飛揚的區域,並沒有命中敵人的機槍所在位置,但也距離不遠。

哥塞爾有些失望,不過很快他發現,敵人的機槍停了下來,他立馬做出判斷,可能是炮彈爆炸時的衝擊,讓敵人機槍手受到了波及。

他瞬間做出反應:“一連,發起衝鋒!機槍掩護!”

隨着衝鋒號響起,原本匍匐在地上的東非士兵,動作敏捷地起身,提着槍,向敵人陣地衝刺。

而保障營的五挺輕重機槍,同一時間向敵人的掩體開火,在火力的交織下,敵人根本無法冒頭,只能採取信仰射擊,他們無法觀察敵人動向,只能盲射,所以,敵人的槍聲雖然依舊存在,但恐怕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子彈飄到了哪裡去。

在這種情況下,東非士兵很快摸到了敵人的陣地前,幾發手榴彈下去,簡陋的塹壕裡瞬間死傷一片,敵人徹底失去了戰鬥能力。

“投降,我們投降!”一些被打怕了的玻利維亞人,高高把手舉起,越過頭頂,其餘玻利維亞士兵也徹底放棄了掙扎。

保障營的第一場戰爭,就如此簡單的結束了,戰後,保障營僅有三人的傷亡,就成功拿下了這處敵人據點,擊斃敵人二十九人,擊傷四十七,剩下全部成了的俘虜。

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34章 動員第852章 夏威夷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559章 誣陷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222章 體面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714章 伊林加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1031章 軍火貿易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469章 鯨灣港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390章 自治第968章 分歧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609章 提升第57章 探險隊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62章 打魚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981章 捷徑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54章 發“貨”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47章 畜牧業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924章 海洋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008章 分析第1117章 輿論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474章 討論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380章 夜談第772章 心態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803章 威脅第168章 餐具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74章 “整肅”運動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23章 誘拐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608章 會面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563章 熱心腸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166章 體驗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936章 軍售
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34章 動員第852章 夏威夷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559章 誣陷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222章 體面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714章 伊林加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1031章 軍火貿易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469章 鯨灣港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390章 自治第968章 分歧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609章 提升第57章 探險隊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62章 打魚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981章 捷徑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54章 發“貨”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47章 畜牧業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924章 海洋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008章 分析第1117章 輿論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474章 討論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380章 夜談第772章 心態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803章 威脅第168章 餐具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74章 “整肅”運動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23章 誘拐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608章 會面第1406章 糧食安全第563章 熱心腸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166章 體驗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936章 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