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前期工作

第870章 前期工作

在新法蘭克福市恩斯特一直待了三天,而之所以如此就是爲了重點考察周邊環境。

把首都定在內陸,首先這座城市肯定要和第一鎮市一樣,不能發展重污染工業,所以中部的所有重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基本上不在恩斯特選擇範圍之內。

其次交通必須發達,能夠迅速抵達全國各個範圍,這一點中部很多市都符合標準,比如新法蘭克福市,盧薩卡,卡布韋,以及南部銅礦帶受益於中央鐵路都是交通便達的地區。

然後是環境,這一點反而屬於次要問題,東非國內高原區域大部分比較宜居,景觀大同小異。

如此看來新法蘭克福市滿足以上所有需求,是非常適合作爲首都的地方,當然,依照恩斯特的風格,大概率不會選擇在新法蘭克福市原址建立首都,因爲新法蘭克福市的崛起依託的是鐵路,本身條件在該區域內未必是最好的。

而其他城市,像卡布韋是贊比亞最大的礦產開發區域,尤其是鉛,鋅礦以及重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而盧薩卡等城市大部分依託銅礦等礦產崛起,所以都不在恩斯特的選擇之內。

不過這些麻煩事肯定不能恩斯特一個人頭疼,首都選址是一個複雜且事關重大的問題,所以新首都定位必然要經過不斷的考察和篩選。

結束行程後,恩斯特當即決定返回第一鎮市,然後委派專業人士前往新法蘭克福市周邊進行考察。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東非地質局,氣象局,鐵道部,交通部以及各個領域專家,尤其是城市規劃設計領域專家匯聚第一鎮市,接受恩斯特安排的任務。

“首先,第一點是交通通達度,霍亨索倫行省(贊比亞西部)和馬塔貝萊省(津巴布韋)兩者位於東非未來經濟中心(當前是姆貝亞市),而霍亨索倫行省在交通上明顯優於馬塔貝萊省,主要是和東部交通的連接上具有優勢,當然,考慮未來東非交通發展,馬塔貝萊省也不會差,不過馬塔貝萊省交通的上限也就是如此,相對於霍亨索倫行省而言,馬塔貝萊省的位置偏南,依照這個情況,我們也可以選擇施瓦本省(剛果南部),所以兩者折中來看,霍亨索倫行省在全國陸地交通區位下限就很高。”

一國之都肯定最先考慮交通問題,方便政令的傳達效率,同時方便東非中央政府對各個地區的監督和視察,也方便安排圍繞首都的全國軍事部署。

就比如現在的近衛師轄區在中央省,而中央省卻在東非的東部沿海,如果內陸或者其他幾個方向發生叛變行爲,軍隊出動平叛都不方便。

“其次,是舒適度,首都年均降水量應該不少於八百毫米,不多於一千五百毫米,溫度大約在十五度到二十五度之間範圍,不能偏低或者偏高,霍亨索倫行省很多區域都符合這個標準。”

“還要考慮水源問題,最好有湖泊和河流作爲水源,但是也不能太多,像霍亨索倫行省西部的很多沼澤就不行。”

“地形也是關鍵,要保證雨季排水通暢,旱季又不至於水源缺少,最好能有一定的軍事功能。”

東非大部分區域氣候畢竟呈現季節性,就像遠東帝國東部地區一樣,所以想找到一個常年旱澇保收的地方也不算太容易,不過也不算少見,就比如現在的東非首都和沿海城市,在對周邊河道進行改良之後,基本上不會存在太大問題。

至於所謂軍事功能,恩斯特也就是附帶提一句,東非幾乎沒有什麼地勢險要又自然條件優渥的地方,因爲東非作爲高原爲主的國家,大部分地區僅僅是海拔高,地勢則十分平緩,除了沿海平原以外,內陸大部分山脈和高原區別其實並不突出,就比如霍亨索倫行省的穆欽加山脈,在西北坡幾乎和高原融爲一體,而東南坡之所以陡峭則是盧安瓜河侵蝕下切形成了大片河谷。

“在地質方面,也要選擇穩定區域,避開火山和地震帶。”

恩斯特的這一點要求不是無的放矢,非洲大陸板塊在世界各個板塊中其實是相對安全的。

但是火山地震帶基本集中在東非境內的東非裂谷帶,雖然前世沒有聽說過非洲除了摩洛哥以外有什麼大地震,但是還是避開爲好,尤其內羅畢周邊前世發生過多次小級別的地震。

至於火山這個問題其實完全可以忽視,東非火山大部分以死火山爲主,而活火山最有名的估計就是非洲尼亞穆拉吉拉火山,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但恩斯特肯定不會選擇在剛果區域內設置新首都。

而霍亨索倫行省大體上遠離火山地震帶,也就是東非大裂谷帶,整體安全性還是比較可靠的。

當地最大的自然災害,就是洪澇和乾旱,所以這也是選擇水源豐富且地形良好區域的主要原因,能有效避開自然災害。

“最後,要考慮的就是經濟因素,包括工農業基礎,農業條件必然要優渥,能夠供養中心區域,其次是工業,這一點要結合首都所擔任的政治,文教,科技中心職能安排,最好能同區域內城市形成協作關係。”

如果要考慮工業發展的話,那恩斯特也不用選了,直接就可以鎖定新法蘭克福市,不過在恩斯特看來首都還是不要過多幹預區域工業部署。

就像第一鎮市一樣,基本上大部分生產職能全部交給達累斯薩拉姆市,以至於第一鎮市在經濟上的數據在全國並不算高。

畢竟達累斯薩拉姆市距離第一鎮市只有五十多公里路程,附近還有巴加莫約市存在,所以基本上什麼都不缺。

“這次中部之行,我重點考察了新法蘭克福市,新法蘭克福市的發展趨於良好,同時是全國中心交通樞紐,所以首都位置最好能貼近新法蘭克福市,這樣新首都位置的交通問題就能得到保障。”

這就是一個借勢的問題,比如第一鎮市在中央省內也不是交通最發達的地方,遠不及達累斯薩拉姆,巴加莫約和莫羅戈羅,但是沒有人會說第一鎮市的交通條件差,因爲第一鎮市有鐵路,運河和公路,去全國只需要週轉附近幾個城市完全沒有問題。

“當然,遷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本世紀,我暫時還沒有這個打算,所以留給你們的時間還比較充足,慢工出細活,務必選出未來首都的最佳區位。”

話是這麼說,實際上距離本世紀結束也只有七年時間,不過對於新首都的考察和部分前期工作準備是足夠了。

當然,現在不遷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部地區的經濟狀況暫時還無法和東部相比,這個時候遷都過去,如果不選擇已有城市,恐怕東非的官員們只能露天辦公了。

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367章 鐵甲艦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03章 “大殺器”第316章 萊茵盾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200章 分裂第1435章 雙總部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351章 過往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152章 黑幫第207章 換牌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119章 農忙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792章 條件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027章 合金鋼第50章 教育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7章 西北之亂第417章 炊事車第33章 尋找“光明”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1448章 竊聽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264章 威尼斯大逃亡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68章 阿拉斯加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441章 回國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404章 警告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563章 熱心腸第428章 談論第926章 機耕路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144章 貿易第1184章 通吃第789章 態度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775章 紹奎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394章 硬氣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8章 普奧聯動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521章 申請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351章 過往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228章 留學生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727章 艦隊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814章 捲土重來?
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367章 鐵甲艦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03章 “大殺器”第316章 萊茵盾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200章 分裂第1435章 雙總部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351章 過往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152章 黑幫第207章 換牌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119章 農忙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792章 條件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027章 合金鋼第50章 教育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7章 西北之亂第417章 炊事車第33章 尋找“光明”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1448章 竊聽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264章 威尼斯大逃亡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68章 阿拉斯加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441章 回國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404章 警告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563章 熱心腸第428章 談論第926章 機耕路第1386章 萊茵盾國際化第144章 貿易第1184章 通吃第789章 態度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775章 紹奎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394章 硬氣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8章 普奧聯動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521章 申請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351章 過往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201章 走馬上任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228章 留學生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727章 艦隊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814章 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