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

興國水庫以及搭配的興國水壩也可以看做東非四五期間的一張名片,畢竟水利建設尤其是水電站建設是很容易歷史留名的工程。

比如前世美國的胡佛水電站,蘇聯的第聶伯河水電站,遠東帝國的三峽水電站,巴西和巴拉圭的伊泰普水電站。

興國水電站建設難度雖然不及這些水利工程,但是靠着投機取巧從而獲得世界第一大水庫——興國水庫,就註定了它未來在世界範圍的知名度。

當然,東非建設興國水電站自然不是單純爲了什麼名聲,而是有着深刻的戰略考量。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水資源,建設興國水庫就等於東非多出了兩千億立方的可用淡水資源。

這些水原本是會流入尼羅河,最終經過蘇丹和埃及段的尼羅河流入地中海的。

而衆所周知,尼羅河作爲世界第一長河,水量卻並不豐富,其年徑流量總計也就八百多億立方米,而遠東帝國水量偏少的黃河,年徑流量都有五百多億立方米。

所以整個尼羅河流域,水資源是比較缺乏的,這麼一點水資源還由埃及(包括蘇丹),阿比西尼亞帝國(埃塞俄比亞),東非三國瓜分。

而流經東非境內的白尼羅河水量本來就偏少,所以佔據更多的水資源勢在必行,畢竟東非境內的尼羅河盆地以及北大湖省也有大量用水需求。

而興國水電站只不過是東非關於尼羅河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其下游的東非會層層建設攔水設施,從而保證東非段尼羅河用水效率最大化。

同興國水電站同時開啓的還有傑濟拉市攔水壩,卡蓋拉水電站等等大大小小二十多個項目,從源頭到截止到東非邊境,保證將東非境內的尼羅河安排的明明白白。

至於下游埃及的死活,那就不是東非要考慮的了,雖然埃及段,包括蘇丹境內的尼羅河水量主要來自於青尼羅河。

但是也不能不說白尼羅河不重要,在尼羅河的枯水期,白尼羅河對下游尼羅河干支的貢獻率超過百分之八十。

這也就意味着如果東非的“尼羅河戰略”完成的話,在枯水期,整個埃及以及蘇丹將面臨更加嚴重的用水問題。

當然,東非也算給埃及人留了活路,畢竟東非不可能讓滴水不流入埃及境內,而這個時間段埃及的人口的用水需求遠不及前世。

如今埃及人口總量也就才一千多萬,這還是算上蘇丹地區的人口總量,而前世埃及人口高達一億多,蘇丹人口也有將近五千萬,兩國人口加在一起就是一億五千多萬。

也就是說如今埃及人口只是前世21世紀埃及人口的十五分之一左右,那對水資源的需求就更少了。

東非的“尼羅河戰略”完工後,將對未來埃及(蘇丹)的農業,生活,工業用水造成巨大壓力。

農業用水可以靠青尼羅河來解決,而工業和生活用水顯然不能這麼將就,畢竟尼羅河的枯水期,埃及人不可能就減少用水量,或者工廠停工。

如果埃及走了前世人口暴增的老路,那毫無疑問未來埃及的生活狀態將更加貧苦。

而這正中恩斯特的下懷,恩斯特可不希望本時空的埃及和前世一樣增長的那麼快,畢竟埃及在信仰,人種上和東非截然不同,兩國又是接壤地區。

前世埃及可是歐洲難民的主力之一,恩斯特可不希望埃及人順着尼羅河跑到東非境內,雖然埃及和東非接壤的區域大部分是沙漠,但是這種氣候隔絕並不保險,畢竟歐洲和埃及還隔着一個地中海呢!

所以恩斯特留給未來埃及人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控制本國人口增速,否則未來埃及的處境只會比前世更加惡劣。

這一招也算師從前世美國人,美洲的科羅拉多河上游在美國,入海口在墨西哥,前世美國將科羅拉多河的水絕大部分截留,只給墨西哥留了大約百分之十的水量,而美國則將截留的水用於本國工農業以及生活,其中加利福利亞的部分水源就是這麼來的。

東非的“尼羅河戰略”算是復刻了前世美國人的做法。

而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爲對東非的好處也顯而易見,首先是這些水利設施的建設,能夠給東非提供大量的電力,支持周邊城市發展。

就比如津加市境內的興國水電站建設,等到興國水電站建設完成後,津加市將擁有大量廉價電力資源,支持本市的工業發展,而這也是現在津加市市區擴張的主要原因。

其次,多出的兩千億立方米淡水資源,可以讓東非境內的尼羅河干流附近實現旱澇保收,保證下游的用水安全,尤其是對東非尼羅河行省的意義重大。

雖然東非對尼羅河行省開發力度弱,但是這並不意味尼羅河行省對東非不重要,尼羅河行省的農業條件還是不錯的,可以建設大量農場和種植園,而這些農場和種植園都極度依賴尼羅河的水資源。

而下游以傑濟拉市爲代表的沙漠地區,對尼羅河的水資源依賴程度就更大了,傑濟拉市的小麥和棉花在東非都是比較出名的,同時當地的工業也比較不錯,而這些都是耗水大戶。

同時,這一批水利工程建設,也將極大改善東非內陸尼羅河流域的航運條件,而保證東非境內尼羅河水量的穩定自然需要截流更多的水。

事實上,東非的“尼羅河戰略”,截流的水資源絕對不止興國水庫的這兩千多億立方米,同時還包括下游尼羅河行省的衆多支流截水。

其實興國水庫所在的大湖區並不缺水,而尼羅河行省南部的的降水量也不算少,但是東非降水季節分佈不均勻。

與此同時,東非因爲地處熱帶蒸發量很大,這纔是導致白尼羅河水量偏少的主要原因。

白尼羅河的水還沒有流入埃及,沿途就會自然損耗掉不少,等過了蘇丹到埃及核心區域就更是不多矣。

這種情況其實在東非全國都比較常見,尤其是熱帶草原氣候區域和熱帶沙漠氣候區域交匯的地方,就比如東非高原和索馬里沙漠中間的過渡地帶。東非中部波西米亞省(津巴布韋北部)和卡拉哈里盆地的交匯地帶,亦或者東非西海岸安哥拉和納米比亞地區交匯地帶。

而這些地區好歹都在東非國內,東非就算建設水利設施和調配水資源,也會充分考慮當地生態,民生和工農業發展。

而尼羅河流域就完全不同了,好死不死下游不是東非國土,而埃及人的死活顯然不在東非的考慮範圍之內。

而埃及未來的出路只有兩條,那就是穩住阿比西尼亞帝國,保證青尼羅河供水穩定,同時保證人口維持在較低水平增長。

如果做不到以上這一點,那埃及就只能學習前世的做法,潤到歐洲各國生活了。

反正恩斯特可不會做歐洲那種“好心人”,未來東非就算要接收移民,也可以從本國殖民地,亦或者歐洲,遠東帝國接入,可以說目前東非的海外擴張,都是給萊茵人這一東非力推的新民族騰出生存空間。

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809章 事後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811章 送行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559章 誣陷第496章 交戰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236章 敖德薩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231章第736章 第九旅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081章 消耗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248章 普吉島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451章 人口(續)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355章 安卡村第43章 行政區劃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119章 農忙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369章 送別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749章 南下第618章 良知第3章 在柏林第945章 空軍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449章 野心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8章 普奧聯動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938章 換血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315章 清倉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591章 歸途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30章 入侵第976章 開始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316章 萊茵盾第438章 倒計時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782章 近衛師第34章 動員第275章 南部界限
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809章 事後第405章 運河背後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811章 送行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559章 誣陷第496章 交戰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236章 敖德薩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231章第736章 第九旅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081章 消耗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686章 1885式國防軍用鋼盔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248章 普吉島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451章 人口(續)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1088章 紅海航線的戰略意義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355章 安卡村第43章 行政區劃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119章 農忙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369章 送別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749章 南下第618章 良知第3章 在柏林第945章 空軍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449章 野心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8章 普奧聯動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938章 換血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315章 清倉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591章 歸途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30章 入侵第976章 開始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316章 萊茵盾第438章 倒計時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1414章 奧匈帝國危機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782章 近衛師第34章 動員第275章 南部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