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3章 兩黨合流
弗勞恩費爾德能說出這話,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他性格上的彆扭,作爲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竟然甘居人下,不過這也不足爲奇,前世他就在阿道夫手下當差。
這也說明了同爲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性格上可能也大爲不同,就像德國的阿道夫,西班牙的弗朗哥,意大利的貝尼託,都有各自的風格。
阿道夫野心大,他想統一大德意志,征服整個歐洲,最後統治全世界。貝尼託喜歡說大話,有野心,但沒有阿道夫那麼瘋狂。弗朗哥更是隻窩在西班牙,至於出兵蘇聯,那也情有可原,畢竟西班牙內戰時雙方就結下了樑子。
至於弗勞恩費爾德,他的政治野心就是德奧合併,只不過因爲局勢的原因,他不僅僅只滿足於德國和奧地利的合併,而是德國和整個奧匈帝國的合併。
這就類似本時空裡,因爲奧斯曼帝國取得一戰勝利,因此凱末爾沒有選擇共和路線,而是憲政的奧斯曼帝國一樣。
當然,弗勞恩費爾德也明白,德國和奧匈帝國組成的大德意志帝國想要實現,這就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了,他現在連奧地利都擺不平,更別說奧匈帝國其他區域了。
他對施耐德說道:“政變的風險太大,而且即便我們加在一起,也很難成事,所以和德國民族黨合作就成了必然選擇。”
“我曾經也和阿道夫見過幾面,如果他能成爲德國首相,然後由德國主導兩國合併,我們進行協助,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因此,接下來我們會和德國民族黨加快取得聯繫,同時,你們也應該配合我們,加強在帝國內的輿論攻勢,還有加緊對軍隊進行滲透,拉攏更多的人和我們站在一起……”
施耐德聽完他的計劃,眼神也越來越亮,本來什麼和德國合作,只是他病急亂投醫,忽悠弗勞恩費爾德的空話,可在弗勞恩費爾德的一番思索後,這個計劃突然就變得可行性極高。
施耐德可不管最後是否是德國主導合併,他只要最後魯道夫皇帝的改革無法繼續下去,目的就達到了。
而且,更妙的地方在於,民族黨反工黨的態度,這也是各國民族黨的共識了。
“弗勞恩費爾德閣下,不得不說你的智慧令人驚歎,帝國能出現你這樣的人才,真是榮幸,也是德意志民族的榮幸,接下來,我們會全力支持貴黨派在帝國的發展。”
資產階級別的沒有,就是錢多,操控着國家輿論導向上他們也有極大的優勢。
而民族黨的優勢在意識形態領域,說到底,民族黨某種意義上算是一種全民性政黨,他們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合作的同時,又拉攏底層民衆,包括工人,軍人,農民等等。
拉攏各個階級,也就意味着社會本身其實完全沒有變化,而民族黨的解決方案也很簡單粗暴,那就是犧牲本民族和國家以外民族和國家的利益,這樣上層社會吃肉,底層也能分口湯喝。
這其實就是前世美國的現狀,假設前世二戰德國民族黨勝利了,他們不過是另外一個版本的美國。
……
1931年後,德國和奧地利的資產階級和民族黨,兩股勢力的合流已經成爲定局。
同時,德國和奧地利帝國的民族黨也逐漸合流,雖然分歸兩個國家,但不管是德國民族黨,還是奧地利民族黨,它們本身都是德意志民族黨,因此二者合流是有着天然基礎的。
八月,弗勞恩費爾德等奧地利民族黨親自前往柏林,和阿道夫等德國民族黨高層會面,並且達成了共識。
柏林。
隨着經濟的持續惡化,阿道夫在德國的崛起,已經成爲定局,他也將辦公地點,從慕尼黑轉移到了帝國的政治中心——柏林。
在聽完弗勞恩費爾德此行的目的後,阿道夫對他的想法大爲讚賞。
“弗勞恩費爾德閣下,德意志民族有你這樣的有識之士,這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民族的榮幸,未來帝國政府中,必然有你的一席之地。”
“統一後的德意志,面積將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人口更是達到一億多,我都不敢想象,這樣一個龐大帝國的出現,將把我們的民族推高到怎樣的一種程度。”
“世界上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和統一後的大德意志帝國相比,我們有廣闊的領土,龐大的且世界最優秀的人口,最先進和發達的工業。”
“這樣一個國家,只要一出現,必然徹底讓德國成爲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的領導者。”
此刻,房間裡所有人的呼吸都變得有些粗重,畢竟對於他們這些勵志於德意志民族偉大的人而言,大德意志帝國如果真的實現,那他們可就“名留青史”了。
德國本身就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還在蘇聯之上,加上奧匈帝國,那歐洲基本找不到對手。
弗勞恩費爾德說道:“阿道夫閣下所言,也正是我本人的想法,對於我們這些愛國者而言,德奧合併是德意志民族最後的機會。”
“否則,等到蘇聯,美國和東非繼續發展下去,他們必然會干預歐洲統一的事業,而不管是德國,還是奧匈帝國,都沒有辦法獨力和這些超大型國家抗衡。”
“尤其是蘇聯,如今蘇聯的工業化正在進行,一旦讓蘇聯這個大敵,完成產業上的轉型,德意志想統合整個歐洲的困難性將大大增加。”
“因此,德意志統一必須在蘇聯工業化之前完成,德國和奧匈帝國統一,絕非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簡單,而是一加一大於二,那時工業化完成的蘇聯,也不可能是大德意志帝國的對手。”
“而只要解決了蘇聯問題,德意志民族領導歐洲也就再無阻礙,即便美國和東非,也不可能再對歐洲事務指手畫腳。”
從二人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一點,那就是德國民族黨,亦或者是奧地利民族黨,都沒有把東非看做“德意志人”,頂多算半個德意志人。
可以想象,假設真讓他們統治世界,那“純種”德意志人是一等公民,東非頂多是二等公民,情況差一些,說不定也是被“清洗”的對象。
當然,相對於東非和美國這種國家,蘇聯顯然纔是明確的敵人,除了斯拉夫人本身就不被他們待見以外,蘇聯犯的最大的錯,就是處在歐洲,而且還比較強大。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因此,蘇聯基本上是兩黨的眼中釘,更別說蘇聯還是工黨國家。 即便蘇聯不是工黨國家,阿道夫也不可能放任臥榻之側,存在這樣一個可能威脅德國霸權的巨型體量國家存在。
弗勞恩費爾德主動說道:“我們奧地利民族黨的力量有限,所以在德奧合併的過程中,阿道夫閣下領導的德國民族黨天然應該起到主導作用。”
“尤其是未來兩國合併中,奧匈帝國其他地區可能發生的其他民族暴動問題。”
阿道夫信心滿滿的說道:“這一點不需要擔心,等我成爲帝國首相後,會積極推動兩國合併事宜,屆時,就算有反對者,他們也不可能對抗帝國的軍隊。”
“當然,這是最壞的情況,對於奧匈帝國的其他民族,我們可以給他們一次選擇的機會,加入雅利安大家庭中來。”
阿道夫雖然在種族問題上比較極端,可這並不意味他不懂得變通,他想得到的是一個完整的奧匈帝國,而不僅僅是奧地利。
尤其是波西米亞的工業,還有匈牙利的農業,這都是增強未來大德意志國力的重要區域,因此,阿道夫願意給他們融入德意志民族的選項。
奧地利民族黨這麼識趣,阿道夫也投桃報李的說道:“等到帝國統一的那天,也是德國民族黨和奧地利民族黨合併之時,未來我們的政黨就可以統稱爲德意志民族黨。”
“而弗勞恩費爾德閣下等人,也將進入大德意志帝國政府的最高決策層,繼續爲德意志民族做貢獻。”
“不過在此前,我們兩黨合併的消息,還是需要保密,以防止別有用心的人關注。”
阿道夫的話,在座的人基本也明白,那就是偷偷的進村,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後,再公開兩黨其實是一家人的消息。
弗勞恩費爾德也表示認同:“這也是我們此行秘密前來德國的原因,如果只想得到奧地利,那可以大張旗鼓的進行活動,但是,想要得到整個奧匈帝國,就必須謹慎小心,不留話柄,甚至是不能引起其他勢力的關注。”
如果在兩國合併之前,爆出德國民族黨和奧地利民族黨的關係,那奧匈帝國其他地區和民族,就可能率先發難,阻止兩國合併爲一個國家的局面出現。
這也體現出了阿道夫的狡猾,實際上前世德國在他的帶領下,就經常使用這種戰術,也就是“偷襲”,像對波蘭的戰爭,法國的戰爭,到最後對蘇聯的戰爭,都是打敵人一個出其不意。
像德國和奧匈帝國合併這種大事,更是要提前佈局,且不給其他反對者反抗的機會。
等到德國軍隊進入奧匈帝國,其他人再想阻止,也都無濟於事,因爲合併後的大德意志帝國內部,德意志人口占比就接近七成,這種情況下,其他民族翻盤,根本不可能實現。
當年奧地利帝國也是打着這種算盤,只要統一德意志,那民族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結果被普魯士打了個暈頭轉向。
如今,徹底反過來,變成了德國想統一奧匈帝國,並且,奧匈帝國的國力幾乎不可能阻止這一情況的發生,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阿道夫徹底掌握德國的大權之後,才能夠開始實現。
阿道夫說道:“現在,奧地利民族黨也應該有所行動,畢竟,你們在奧匈帝國的影響力只侷限於奧地利,這是不行的。”
“在匈牙利,波西米亞等地區,同樣有不少德意志人分佈,他們也應該成爲你們拉攏的重點對象。”
“他們是我們維持未來帝國穩定的重要力量。”
即便是非奧地利地區,也有數量比較可觀的德意志人分佈,就像波西米亞的蘇臺德地區,這還只是比較典型的德意志人聚集區。
匈牙利等地方,也有星羅棋佈的德意志人聚集點和社區,畢竟奧匈帝國政府,這幾十年來,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他們也在積極推動本國人口的相互流動,試圖緩解民族問題的爆發。
從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口民族分佈,當然,奧匈帝國政府的這一措施,並不順利,畢竟反對者的力量過於強大。
這一點反而是東非做的最好,別說民族聚集,就是特殊的民族社區在東非都不存在,連婚配問題,當年東非政府都要過問。
而奧匈帝國因爲各種政治勢力的相互牽扯,反而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如果德意志人口能達到四成,當年的情況可能就不一樣。
在奧匈帝國早期,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的人口,剛好在四成以上,因此,兩國才能一起統治奧匈帝國。
因此,只要主體民族數量足夠,配合對應的政策,奧匈帝國的民族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至於主體民族不足這個關鍵問題,德奧合併反而是最有效且快速的方案。
阿道夫說道:“諸位,這是一次決定未來德意志民族命運的會議,我希望大家在事成之前,一個字也不要對外透露,等到我們成功的那一天,我們就是德意志民族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功臣。”
……
對於兩黨的密謀,別說魯道夫了,就算德國政府都想不到還沒有上臺的阿道夫等人膽子這麼大。
至於魯道夫,他的關注重點,從來都沒有放在民族黨身上,因爲現在,首先要解決的是工黨這個心腹大患,然後是平衡國內的民族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帝國的經濟危機,根本就顧不上一個只在奧地利活動的“小”黨派。
自從1931年以來,魯道夫基本都在鎮壓全國各地的工黨分子叛亂,連維也納都爆發了三起威脅政權的大型叛亂,更別說其他地區,大大小小的叛亂就已經把他的精力牽扯了大半。
尤其是波西米亞地區,這個奧匈帝國工業最發達的地方,幾乎每天都有各種衝突發生,還有捷克民族主義分子渾水摸魚。
帝國唯一特殊的地方是匈牙利,畢竟匈牙利因爲戰爭,已經進行過了一次重新分配,加上本身缺乏工業,反而比較平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