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3章 兩黨合流

第1513章 兩黨合流

弗勞恩費爾德能說出這話,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他性格上的彆扭,作爲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竟然甘居人下,不過這也不足爲奇,前世他就在阿道夫手下當差。

這也說明了同爲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性格上可能也大爲不同,就像德國的阿道夫,西班牙的弗朗哥,意大利的貝尼託,都有各自的風格。

阿道夫野心大,他想統一大德意志,征服整個歐洲,最後統治全世界。貝尼託喜歡說大話,有野心,但沒有阿道夫那麼瘋狂。弗朗哥更是隻窩在西班牙,至於出兵蘇聯,那也情有可原,畢竟西班牙內戰時雙方就結下了樑子。

至於弗勞恩費爾德,他的政治野心就是德奧合併,只不過因爲局勢的原因,他不僅僅只滿足於德國和奧地利的合併,而是德國和整個奧匈帝國的合併。

這就類似本時空裡,因爲奧斯曼帝國取得一戰勝利,因此凱末爾沒有選擇共和路線,而是憲政的奧斯曼帝國一樣。

當然,弗勞恩費爾德也明白,德國和奧匈帝國組成的大德意志帝國想要實現,這就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了,他現在連奧地利都擺不平,更別說奧匈帝國其他區域了。

他對施耐德說道:“政變的風險太大,而且即便我們加在一起,也很難成事,所以和德國民族黨合作就成了必然選擇。”

“我曾經也和阿道夫見過幾面,如果他能成爲德國首相,然後由德國主導兩國合併,我們進行協助,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因此,接下來我們會和德國民族黨加快取得聯繫,同時,你們也應該配合我們,加強在帝國內的輿論攻勢,還有加緊對軍隊進行滲透,拉攏更多的人和我們站在一起……”

施耐德聽完他的計劃,眼神也越來越亮,本來什麼和德國合作,只是他病急亂投醫,忽悠弗勞恩費爾德的空話,可在弗勞恩費爾德的一番思索後,這個計劃突然就變得可行性極高。

施耐德可不管最後是否是德國主導合併,他只要最後魯道夫皇帝的改革無法繼續下去,目的就達到了。

而且,更妙的地方在於,民族黨反工黨的態度,這也是各國民族黨的共識了。

“弗勞恩費爾德閣下,不得不說你的智慧令人驚歎,帝國能出現你這樣的人才,真是榮幸,也是德意志民族的榮幸,接下來,我們會全力支持貴黨派在帝國的發展。”

資產階級別的沒有,就是錢多,操控着國家輿論導向上他們也有極大的優勢。

而民族黨的優勢在意識形態領域,說到底,民族黨某種意義上算是一種全民性政黨,他們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合作的同時,又拉攏底層民衆,包括工人,軍人,農民等等。

拉攏各個階級,也就意味着社會本身其實完全沒有變化,而民族黨的解決方案也很簡單粗暴,那就是犧牲本民族和國家以外民族和國家的利益,這樣上層社會吃肉,底層也能分口湯喝。

這其實就是前世美國的現狀,假設前世二戰德國民族黨勝利了,他們不過是另外一個版本的美國。

……

1931年後,德國和奧地利的資產階級和民族黨,兩股勢力的合流已經成爲定局。

同時,德國和奧地利帝國的民族黨也逐漸合流,雖然分歸兩個國家,但不管是德國民族黨,還是奧地利民族黨,它們本身都是德意志民族黨,因此二者合流是有着天然基礎的。

八月,弗勞恩費爾德等奧地利民族黨親自前往柏林,和阿道夫等德國民族黨高層會面,並且達成了共識。

柏林。

隨着經濟的持續惡化,阿道夫在德國的崛起,已經成爲定局,他也將辦公地點,從慕尼黑轉移到了帝國的政治中心——柏林。

在聽完弗勞恩費爾德此行的目的後,阿道夫對他的想法大爲讚賞。

“弗勞恩費爾德閣下,德意志民族有你這樣的有識之士,這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民族的榮幸,未來帝國政府中,必然有你的一席之地。”

“統一後的德意志,面積將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人口更是達到一億多,我都不敢想象,這樣一個龐大帝國的出現,將把我們的民族推高到怎樣的一種程度。”

“世界上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和統一後的大德意志帝國相比,我們有廣闊的領土,龐大的且世界最優秀的人口,最先進和發達的工業。”

“這樣一個國家,只要一出現,必然徹底讓德國成爲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的領導者。”

此刻,房間裡所有人的呼吸都變得有些粗重,畢竟對於他們這些勵志於德意志民族偉大的人而言,大德意志帝國如果真的實現,那他們可就“名留青史”了。

德國本身就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還在蘇聯之上,加上奧匈帝國,那歐洲基本找不到對手。

弗勞恩費爾德說道:“阿道夫閣下所言,也正是我本人的想法,對於我們這些愛國者而言,德奧合併是德意志民族最後的機會。”

“否則,等到蘇聯,美國和東非繼續發展下去,他們必然會干預歐洲統一的事業,而不管是德國,還是奧匈帝國,都沒有辦法獨力和這些超大型國家抗衡。”

“尤其是蘇聯,如今蘇聯的工業化正在進行,一旦讓蘇聯這個大敵,完成產業上的轉型,德意志想統合整個歐洲的困難性將大大增加。”

“因此,德意志統一必須在蘇聯工業化之前完成,德國和奧匈帝國統一,絕非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簡單,而是一加一大於二,那時工業化完成的蘇聯,也不可能是大德意志帝國的對手。”

“而只要解決了蘇聯問題,德意志民族領導歐洲也就再無阻礙,即便美國和東非,也不可能再對歐洲事務指手畫腳。”

從二人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一點,那就是德國民族黨,亦或者是奧地利民族黨,都沒有把東非看做“德意志人”,頂多算半個德意志人。

可以想象,假設真讓他們統治世界,那“純種”德意志人是一等公民,東非頂多是二等公民,情況差一些,說不定也是被“清洗”的對象。

當然,相對於東非和美國這種國家,蘇聯顯然纔是明確的敵人,除了斯拉夫人本身就不被他們待見以外,蘇聯犯的最大的錯,就是處在歐洲,而且還比較強大。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因此,蘇聯基本上是兩黨的眼中釘,更別說蘇聯還是工黨國家。 即便蘇聯不是工黨國家,阿道夫也不可能放任臥榻之側,存在這樣一個可能威脅德國霸權的巨型體量國家存在。

弗勞恩費爾德主動說道:“我們奧地利民族黨的力量有限,所以在德奧合併的過程中,阿道夫閣下領導的德國民族黨天然應該起到主導作用。”

“尤其是未來兩國合併中,奧匈帝國其他地區可能發生的其他民族暴動問題。”

阿道夫信心滿滿的說道:“這一點不需要擔心,等我成爲帝國首相後,會積極推動兩國合併事宜,屆時,就算有反對者,他們也不可能對抗帝國的軍隊。”

“當然,這是最壞的情況,對於奧匈帝國的其他民族,我們可以給他們一次選擇的機會,加入雅利安大家庭中來。”

阿道夫雖然在種族問題上比較極端,可這並不意味他不懂得變通,他想得到的是一個完整的奧匈帝國,而不僅僅是奧地利。

尤其是波西米亞的工業,還有匈牙利的農業,這都是增強未來大德意志國力的重要區域,因此,阿道夫願意給他們融入德意志民族的選項。

奧地利民族黨這麼識趣,阿道夫也投桃報李的說道:“等到帝國統一的那天,也是德國民族黨和奧地利民族黨合併之時,未來我們的政黨就可以統稱爲德意志民族黨。”

“而弗勞恩費爾德閣下等人,也將進入大德意志帝國政府的最高決策層,繼續爲德意志民族做貢獻。”

“不過在此前,我們兩黨合併的消息,還是需要保密,以防止別有用心的人關注。”

阿道夫的話,在座的人基本也明白,那就是偷偷的進村,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後,再公開兩黨其實是一家人的消息。

弗勞恩費爾德也表示認同:“這也是我們此行秘密前來德國的原因,如果只想得到奧地利,那可以大張旗鼓的進行活動,但是,想要得到整個奧匈帝國,就必須謹慎小心,不留話柄,甚至是不能引起其他勢力的關注。”

如果在兩國合併之前,爆出德國民族黨和奧地利民族黨的關係,那奧匈帝國其他地區和民族,就可能率先發難,阻止兩國合併爲一個國家的局面出現。

這也體現出了阿道夫的狡猾,實際上前世德國在他的帶領下,就經常使用這種戰術,也就是“偷襲”,像對波蘭的戰爭,法國的戰爭,到最後對蘇聯的戰爭,都是打敵人一個出其不意。

像德國和奧匈帝國合併這種大事,更是要提前佈局,且不給其他反對者反抗的機會。

等到德國軍隊進入奧匈帝國,其他人再想阻止,也都無濟於事,因爲合併後的大德意志帝國內部,德意志人口占比就接近七成,這種情況下,其他民族翻盤,根本不可能實現。

當年奧地利帝國也是打着這種算盤,只要統一德意志,那民族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結果被普魯士打了個暈頭轉向。

如今,徹底反過來,變成了德國想統一奧匈帝國,並且,奧匈帝國的國力幾乎不可能阻止這一情況的發生,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阿道夫徹底掌握德國的大權之後,才能夠開始實現。

阿道夫說道:“現在,奧地利民族黨也應該有所行動,畢竟,你們在奧匈帝國的影響力只侷限於奧地利,這是不行的。”

“在匈牙利,波西米亞等地區,同樣有不少德意志人分佈,他們也應該成爲你們拉攏的重點對象。”

“他們是我們維持未來帝國穩定的重要力量。”

即便是非奧地利地區,也有數量比較可觀的德意志人分佈,就像波西米亞的蘇臺德地區,這還只是比較典型的德意志人聚集區。

匈牙利等地方,也有星羅棋佈的德意志人聚集點和社區,畢竟奧匈帝國政府,這幾十年來,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他們也在積極推動本國人口的相互流動,試圖緩解民族問題的爆發。

從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口民族分佈,當然,奧匈帝國政府的這一措施,並不順利,畢竟反對者的力量過於強大。

這一點反而是東非做的最好,別說民族聚集,就是特殊的民族社區在東非都不存在,連婚配問題,當年東非政府都要過問。

而奧匈帝國因爲各種政治勢力的相互牽扯,反而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如果德意志人口能達到四成,當年的情況可能就不一樣。

在奧匈帝國早期,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的人口,剛好在四成以上,因此,兩國才能一起統治奧匈帝國。

因此,只要主體民族數量足夠,配合對應的政策,奧匈帝國的民族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至於主體民族不足這個關鍵問題,德奧合併反而是最有效且快速的方案。

阿道夫說道:“諸位,這是一次決定未來德意志民族命運的會議,我希望大家在事成之前,一個字也不要對外透露,等到我們成功的那一天,我們就是德意志民族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功臣。”

……

對於兩黨的密謀,別說魯道夫了,就算德國政府都想不到還沒有上臺的阿道夫等人膽子這麼大。

至於魯道夫,他的關注重點,從來都沒有放在民族黨身上,因爲現在,首先要解決的是工黨這個心腹大患,然後是平衡國內的民族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帝國的經濟危機,根本就顧不上一個只在奧地利活動的“小”黨派。

自從1931年以來,魯道夫基本都在鎮壓全國各地的工黨分子叛亂,連維也納都爆發了三起威脅政權的大型叛亂,更別說其他地區,大大小小的叛亂就已經把他的精力牽扯了大半。

尤其是波西米亞地區,這個奧匈帝國工業最發達的地方,幾乎每天都有各種衝突發生,還有捷克民族主義分子渾水摸魚。

帝國唯一特殊的地方是匈牙利,畢竟匈牙利因爲戰爭,已經進行過了一次重新分配,加上本身缺乏工業,反而比較平靜。

(本章完)

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494章 假情報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633章 “故”人第1182章 中間商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515章 狗咬狗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13章 野望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483章 新民族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862章 後續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426章 鋁都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520章 發電廠第369章 送別第1510章 九大工業區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961章 危與機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14章 伊林加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27章 地圖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68章 阿拉斯加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49章 野心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164章 爭議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084章 底氣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45章 羅恩羅達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862章 後續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676章 摩托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87章 初交手第942章 宣戰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513章 抉擇第1272章 犀牛園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967章 奧拓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58章 密謀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430章 客人
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494章 假情報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633章 “故”人第1182章 中間商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515章 狗咬狗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13章 野望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483章 新民族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862章 後續第1275章 新三角貿易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426章 鋁都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520章 發電廠第369章 送別第1510章 九大工業區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961章 危與機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714章 伊林加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611章 打入內部第27章 地圖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68章 阿拉斯加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449章 野心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164章 爭議第39章 利薩海戰第1084章 底氣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45章 羅恩羅達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862章 後續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676章 摩托第1412章 六月事變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387章 初交手第942章 宣戰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513章 抉擇第1272章 犀牛園第1058章 英國關注第967章 奧拓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58章 密謀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430章 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