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考察團續

聽到這裡,沃爾夫岡等人也稍微放下了懸着的心,馮德萊恩說的不錯,至少從蒙巴薩這座城市來看,和附近中東其他城市環境差別不大,內陸還不好說,不過東非招募了那麼多移民要真是動不動爆發大規模疾病,早就承受不住這方面的損失了,移民也是需要極大成本的。

沃爾夫岡:“馮德萊恩閣下,相較於蒙巴薩和你所說的內羅畢等城市,達累斯薩拉姆作爲東非第一大城市,你們爲什麼不在那裡招商?”

馮德萊恩:“達累斯薩拉姆作爲當前東非第一大城市,主要還是因爲歷史原因,原本就是桑給巴爾在大陸部分最重要的據點,所以開發的早,準確說距離桑給巴爾島位置近,而桑給巴爾島是桑給巴爾蘇丹國的主體,但是東非王國成立後,達累斯薩拉姆就不存在這種優勢了,東非的主體是大陸部分,達累斯薩拉姆也僅僅是東非的一個重要港口,他的條件和蒙巴薩相比也就差了一些。”

沃爾夫岡:“這從何說起?”

馮德萊恩:“首先蒙巴薩在東非北部,從歐洲和遠東到蒙巴薩距離都比達累斯薩拉姆近,我想這意味着什麼你們也明白,尤其是蘇伊士運河開通後,達累斯薩拉姆就猶如以前地中海衰落後的威尼斯一樣,被大西洋沿岸港口取代,地位也進一步下降,還有一點就是達累斯薩拉姆西部的經濟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爲主,所以不是搞糧食貿易,和蒙巴薩輻射區域相比不佔優勢,也就是劍麻加工算是比較優勢產業,但是這方面主要由坦噶市負責,我相信貴國在劍麻產業上投資也沒有什麼優勢。”

馮德萊恩這句話沒說錯,奧匈帝國不產劍麻,自然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技術不如東非,雖然東非劍麻產業也才發展幾年時間。

沃爾夫岡:“交通確實是個大問題,尤其是港口,蘇伊士運河開通,說實話東非沿岸的港口都偏離了主航道,也就蒙巴薩這種距離歐洲近的港口還有些優勢。”

單從海上交通而言,幸好非洲緊挨着歐亞大陸,要是像南美一樣,那東非真就廢了大半,就是北美也差不多,要是大洋洲,那更是地獄開局。當然,算上經濟和資源等因素,那情況又大不一樣,就比如澳大利亞現在和西伯利亞地位差不多,但是未來因爲豐富的礦產資源就變成了香餑餑。

馮德萊恩:“各位接下來是否打算參觀一下蒙巴薩城市的具體情況,這樣伱們會有更加直觀的感受。”

沃爾夫岡:“求之不得。”

馮德萊恩示意下,蒙巴薩市政府的官員們開始帶領大家在蒙巴薩市區轉悠起來。

蒙巴薩作爲自由港,被分成了兩個區域,剛纔考察團看到的只是開放區域,所以除了東非人,還可以見到許多外國水手和商人,商業氛圍十分濃厚,酒館,賭場,商店一應俱全,甚至有日式的“娛樂”場所,其服務人員大多來自日本。

而開放區域西邊纔是東非城市的真正面目,和開放區域相比,這裡就顯得很凋敝了,大多是居民區,包括市政府等行政機關,街上行人大爲減少,顯得很空曠。

“大部分市民主要在東部工作,所以這個時間段,西邊城區就有些空曠,等到早晨和傍晚就會好上許多,也就是上下班的時間。”馮德萊恩解釋道。

沃爾夫岡:“東非的警察很多麼?這一路走來看見不少。”

馮德萊恩:“這也是維護東非秩序的重要手段,畢竟治安是居住文化的一部分,優良的治安除了需要民衆教育外,更需要讓人監督,不過各位不用擔心,東非警察局不單純是暴利機關,更主要爲市民提供服務的便民機關,除了打擊犯罪,同時會幫助市民指路,宣傳交通安全以及法律法規,提高民衆生活質量以及安全感。”

東非警察和歐洲相比確實比較多,對於犯罪,包括小偷小摸問題,最好還是嚴抓爲好,雖然東非的犯罪率很低。

不過當前東非人對警察最深刻的印象還是處罰巨多,包括交通違規,隨地大小便,亂丟垃圾……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用恩斯特的話來說,這是培養東非居民素質的必要手段。現在效果還突顯不出來,但是未來等東非人養成良好習慣後,就可以顯示其威力來。這也不算小題大做,東非移民絕大多數來自農村,他們需要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而城市和農村相比就是規矩多,而通過教育讓這些人學習,時間上來不及,處罰卻能讓他們很快成長。

經過一個路口,衆人面前出現了一批黑色皮膚的工人正在疏通下水道。

馮德萊恩說道:“除了正常人外,東非還存在一定數量的黑奴存在,我們根據工程情況,會使用相應數量的黑人勞工,包括如果你們在東非建廠,後續也會使用一部分黑人,來降低成本,這方面算是東非給投資者提供的福利之一,只要繳納少許材料費,就能夠拿到想要的工廠建築主體。”

沃爾夫岡:“包括工人也會使用他們!”

馮德萊恩:“並不是這樣,他們只能算是對東非部分勞動力的補充,主要工人還是東非居民。”

沃爾夫岡:“爲什麼不直接全部使用黑奴,那樣成本會更低吧!”

馮德萊恩:“這事關東非同化政策,過度依賴黑奴,可能會引起反噬,我們並不想同美國一樣,未來出現黑色人種。”

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141章 學習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633章 “故”人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549章 潰兵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401章 駁回第904章 卡賓達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752章 軟柿子第18章 遠洋貿易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369章 送別第1551章 交涉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701章 城市化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519章 會議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793章 籠中鳥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596章 壓迫感第942章 宣戰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243章 70式第595章 鼓動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506章 焦夫鎮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1402章 契卡第629章 教育第991章 抵達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496章 交戰第594章 矛盾第1141章 學習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1041章 新農業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296章 接見第938章 換血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228章 留學生第882章 出口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803章 威脅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345章 援助團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447章 趣談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1182章 中間商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446章 災情
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141章 學習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633章 “故”人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549章 潰兵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401章 駁回第904章 卡賓達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752章 軟柿子第18章 遠洋貿易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369章 送別第1551章 交涉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701章 城市化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1519章 會議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793章 籠中鳥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596章 壓迫感第942章 宣戰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243章 70式第595章 鼓動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506章 焦夫鎮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1402章 契卡第629章 教育第991章 抵達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496章 交戰第594章 矛盾第1141章 學習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1041章 新農業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296章 接見第938章 換血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228章 留學生第882章 出口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803章 威脅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156章 焚燒(內容可能引起不適)第345章 援助團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447章 趣談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1182章 中間商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446章 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