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興之志

謝嬋被廷尉府下獄,未及審問,便放出來,又得了皇帝賞賜,於是和伯父謝安一同往諸葛甝家中拜謝。諸葛琴知她要來,也回到父親家中一道設宴依禮相待,公主位尊,倒不見客,留在駙馬家中。

主賓共聚前堂,此堂中陳設清雅,素案漆盤,壁上掛着一幅對弈圖。寒暄已畢,謝安對諸葛甝道:“若非有令郎相救,只怕我謝家早已傾覆。”

諸葛甝道:“安石不必見外,此事豈止關乎謝家,更關乎朝局,我等又怎能置身事外呢?”

謝嬋說道:“此次勞表兄破費,且還因此受傷,倒教我心中慚愧,今日特備下黃金,聊作補償。”

諸葛琴笑道:“表妹豪爽,愚兄就不推辭了。”

謝嬋將身邊的匣子捧出,說道:“這裡是黃金三十兩,不知夠是不夠?”

諸葛琴面帶儒雅,看了看謝安神色,又對謝嬋道:“表妹猜得稍嫌少了。”

謝嬋問道:“小妹不才,敢問哪少了?”

諸葛琴道:“表妹這三十兩金,十金是我給醜丐的,十金是我給官差、衙役的賞金,十金是讓我延醫用藥的,然否?”

謝嬋本以爲三十兩黃金綽綽有餘,聽諸葛琴說來,才知自己估計有誤,嘴上恭維道:“表兄倒能窺測人心,只是不知還有哪裡用錢了?”

諸葛琴道:“爲了在江上尋人,還有十金給了水鷂子。”

謝嬋臉紅道:“是小妹思慮不周。”

諸葛甝道:“嬋兒不必聽他的,皇上自有賞賜給他。”

謝安卻只捋須而笑。

謝嬋道:“皇上旨意已傳遍京師,並未賞賜表兄呀?”

諸葛甝正要說,謝安擡手止住他道:“諸葛兄,孩兒們的事還是隨他們去吧。”諸葛甝想想也是,就不做理會。

謝嬋道:“那十金我稍候便送來。”說着起身來,朝主家作揖罷,往屋外而去。剛要跨出門檻,迎面闖來一人,差點撞在一起。兩人對視一看,忙各自作揖,然後才分開。

進來那人,綸巾鶴氅,丰神俊朗,手持一把羽扇,先朝諸葛甝稽首道:“孩兒拜見父親。”又朝謝安稽首:“小侄拜見世叔。”再起身來朝諸葛琴作揖道:“邪見過兄長。”來人正是諸葛邪,字征夫,道號清風,乃諸葛甝次子。

謝安看他綸巾斜戴,鶴氅上衣帶也系得不正,主人面前倒不好說他。

諸葛甝問他:“你去滁州怎麼就回來了?”

諸葛邪道:“本是要去的,沒尋到杜遠那廝,途中遇着殷深淵,兩人泛舟於滁河,順流而下便回來了。”又笑着道:“方纔出門去的可是嬋妹,多年不見,不想已是沉魚之姿。”殷深淵名浩,字深淵。

他本英俊,但笑起來卻又顯滑頭。

諸葛甝道:“你且回房去,看過你母親。”

諸葛邪答應而去。

諸葛甝對謝安道:“犬子頑劣,還望安石不要見怪。”

謝安道:“令郎人才出衆,只是浮浪了些,弟不才,以爲諸葛兄該做嚴父纔是。”

諸葛甝道:“是,是,安石所言愚兄理會得。”

謝安道:“如今朝廷招攬人才,聖上有中興之志。然而趙國石虎篡位,有併吞天下之心,今又失傳國玉璽於我,勢必興兵來犯,不可不防啊。”

諸葛甝道:“聖上英明神武,自有打算。想昔日荀彧曾諫魏武王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愚以爲時下仍該以整頓內政,勸課農桑爲先,築堅城於壽陽,仗舟師於淮水,以待北國。”

謝安點頭道:“北強而南弱,自該如此。”

宮中東堂,皇帝召見尚書令朱信。侍衛在側,一把鋼刀放在朱信席前,刀吞口上篆着朱雀紋,皇帝指着鋼刀道:“朱卿作何解釋?”

朱信頓首道:“臣有負聖恩,請陛下責罰!此刀雖是舍弟所造,然朱家斷不敢做大逆不道之事,還望陛下明察!”

皇帝俯視朱信,問道:“既然不是你朱家所爲,那,會是誰?”

朱信額上冒汗,眼珠左右不定,說道:“這……臣不敢妄言。”

皇帝道:“罷了,讓令弟將所造兵器盡數上繳朝廷,此事暫不予追究。”民間私造刀兵雖不違禁,但諸侯大量鑄造,爲皇帝所忌,仍可被安上謀逆的罪名。但天子有德而明睿,怎會不知有人嫁禍。

朱信抹抹額頭上的汗,連聲謝恩。

皇帝說:“愛卿需留意不軌之人。”

朱信連連點頭:“是,是。”

皇帝道:“聽聞令弟之子,頗有才華,何不叫他爲朝廷效力?”

朱信趕緊道:“臣那侄兒,薄有才名。陛下若不棄,臣這便招他入京,爲朝廷效力。”

皇帝看他答應得好,說道:“退下吧。”

朱信稽首,拜謝而去。

等朱信去了,皇帝對一旁宦官道:“宣杜雲前來。”

宦官自去宣人。

不久,杜雲入堂來,他早入宮來在偏堂等候,一路見皇家威儀,雖修過道,也還心中惴惴。見皇帝在上,依父親所言,稽首在地,口呼萬歲。

皇帝賜他平身,見他身高體健,儀表不凡,甚是喜歡,問道:“你多大年紀?”

杜雲答道:“臣年方十七。”

皇帝道:“聽令尊言,你自幼便隨莫虛之修道,尊師眼下可還好?”

杜雲道:“恩師身體康泰,謝陛下垂問。”

皇帝道:“尊師名聲在外,朕作太子之時便聞其名,可惜一直未能一睹他風采。朕想請他出山,你以爲如何?”

杜雲不知如何作答,只得道:“恩師避居世外,怡然自得,怕是不會再問世事。”

皇帝嘆道:“可惜,可惜。”卻又笑道:“朕還聽聞你得了一把寶刀?”

杜雲心中詫異,皇上連此事都知道,不敢隱瞞:“臣確實有一把寶刀,名曰破月,乃昔年吳主孫權賜予大將周泰的。”

皇帝哈哈一笑:“令尊未曾說與你聽嗎?”

杜雲心中納悶。

皇帝看他模樣,又道:“世上確實有破月刀,當年令祖杜元凱伐吳,攻破建康時得了此刀,傳之後世,不過此刀失於永嘉之亂,後來爲劉聰所得,所以此刀該在趙國。”

杜雲常聽師父說起永嘉之亂事,知劉聰乃趙國國君,先後攻破洛陽、長安,殺天子,陷中原之地。聞此刀與先祖有關,不免驚詫道:“這麼說,我所得之刀乃系僞造?”

皇帝道:“吳地本就善造刀劍,即使僞託破月之名,相必也是利器。不過刀劍雖利,若無得意將才,亦不能定國安邦。”

杜雲道:“師父曾說:利器應藏而不宜顯,若要顯露就該逞其鋒芒,直至致敵死地,因爲利器一旦顯露就無處可藏了。”

皇帝道:“尊師深諳人心。”頓一下,又道:“令尊讓你做宿衛,不如先到光祿勳下做個羽林郎吧。”

杜雲不敢推卻,言道:“微臣謹遵聖命。”

杜雲拜別皇帝,出宮來,從栓馬石上解下毛驢。這毛驢是他從歸藏山一路騎來京城的,性極溫順,倒適合在城中騎。光祿勳府在東城,於是沿街往東去,往拜光祿勳。

東城石橋巷,一年輕人正在街上閒逛,身披鶴氅,羽扇綸巾,正是諸葛邪。他輕搖羽扇在街上閒逛,看見街邊院落出來一女子,正碧玉年華,姿色俏麗,顧盼神飛,手中提一竹籃,籃中放有衣物,盈盈而行。諸葛邪面露微笑,上前張臂攔住,口中吟道:“東街盈盈女,仙髻石榴衣。眸光飛神采,巧笑盡嫣然。觀之傷七魄,泥足已難移。動心何如哉?願作發間釵。”

那妙齡少女見一男子阻攔,本覺其無禮,但聽他所吟詩中誇她美貌,似有愛慕之意。再看他相貌十分英俊,更兼風流倜儻,不禁以袖掩嘴而笑。

諸葛邪收手,搖扇問道:“小娘子哪裡去?”

女子含笑道:“妾往河邊浣紗,公子意欲何爲?”

諸葛邪道:“不如我與你同去,替你打扇。”輕搖羽扇,臉上笑得燦爛。

突然,街邊傳來哈哈的笑聲。諸葛琴不禁扭頭來看,只見一佳公子站在酒肆前,看着他們直笑。那浣紗女子見有人笑話,匆匆忙忙去了。

諸葛邪看女子離去,對着其背影“哎哎”兩聲。那女子只作不聞,去得更快。諸葛邪換一副怒顏,走到那男子跟前,說道:“淵源兄,有何用意啊?”

此人正是殷浩,字淵源,乃光祿勳殷羨之子。他摸摸頷下鬍鬚,笑道:“征夫,你這詩作得太差,殷某不免發笑。”原來他在酒肆飲酒,早瞧見諸葛邪。

諸葛邪道:“你詩作得好,且吟來聽聽。”

殷浩擺手道:“那女子都走了,我吟詩何用?”

諸葛邪撇撇嘴:“想你也作不出來,既不吟詩,比武如何?”

殷浩卻說:“剛飲過酒,腳下有些浮。”

諸葛邪嗤之以鼻:“你莫不是怕輸?”

殷浩臉上發紅,不知是否酒勁上來。這時酒肆中出來一人,兩手提着酒,對殷浩說:“公子,酒打好了,我們快回府吧,夫人還等着呢。”

殷浩一聽,趕緊朝諸葛邪拱手道:“征夫,今日家中宴客,愚兄不陪了。”說罷便走,也不等諸葛邪言語。

諸葛邪看着他背影,呵呵一笑,轉身來,往河邊走。正走着,看一人騎驢從河邊橋上下來,長身長腳,有些滑稽。與他相向而行,待看清來者面目,諸葛邪又張開手臂攔住。

騎驢人正是杜雲,見前邊一人衝他而來,又張開雙臂阻攔,忙在手裡扣了兩枚銅錢,因他要入宮,所以沒有帶兵刃,一邊看着他說道:“足下意欲何爲?”

諸葛邪面露驚異,說道:“你可知此地是何處?”

杜雲愣一下,說道:“不知。”他初到京城,之前幫諸葛琴查案,也沒跑遍全城,於京中街巷並不知名,此番前來也是沿途依人指點。

諸葛邪道:“你往何處去?”

杜雲不答。

諸葛邪道:“此地近在光祿勳府,爾怎可騎驢而行?”

杜雲知道宮中不可騎馬,卻未曾聽說光祿勳府旁邊不能騎驢,但京城規矩頗多,聽他如此說,只好下驢來,問道:“我正要去光祿勳府,足下可否指點一二?”

諸葛邪卿搖羽扇,言道:“我引你去,不過光祿勳府乃朝廷府衙,等閒之輩怕是不得而入。”

杜雲道:“在下確實籍籍無名,不過家父與光祿勳同朝爲官,我前去拜訪難道也不得而入?”

諸葛邪道:“不知令尊官階幾品?要知那光祿勳乃位列九卿。”

杜雲想想,說道:“家父該在三公之列。”

諸葛琴道:“哎呀,你莫不是杜太傅之子?”

杜雲驚訝道:“在下正是,公子怎知?”

諸葛邪道:“某不光知你家門,還知你名雲,字安之。”

杜雲瞠目結舌,又聽他言道:“你不知麼?我乃京城卜卦之魁首,此城中有一乞丐,名曰郭槐,乃是我之弟子。”

杜雲一聽,不禁作揖道:“原來是先生,在下失禮。”他知郭槐善卜卦,不想竟然還有師父,此人必然了得。不過略一想又不對,郭槐年近四十,而此人年紀尚不足弱冠,如何做得他師父?又直起身來,狐疑的看着諸葛邪。

諸葛邪看他神色,哈哈大笑。

杜雲疑惑道:“公子爲何發笑?”

諸葛邪撫着肚子道:“我是清風啊,安之。”

杜雲睜大眼睛看他,嘴中念道:“清風?”細看果然有幼時模樣。乃大笑道:“哈哈,原來是清風,我倒認不得了。”

諸葛邪道:“早知你來京城了,今日去你家,令尊說你已去宮中領命,想來該往光祿勳府去,便在此等候。”其實,杜雲來京之事,他是聽兄長諸葛琴說的,杜雲是否來此也是猜測,他不過順道閒遊而已。見杜雲騎驢而來,身量、相貌與兄長所言甚合,便出言誆他,揭其底細,跟他開了個玩笑。

杜雲抓着其手,說道:“既如此,你且帶我去光祿勳府,見過光祿勳後,再去我家。”兒時玩伴自是親熱。

諸葛邪道:“不急,方纔聽光祿勳府中人說他家宴客,此時去怕是不妥,不如到這酒肆中你我痛飲一番,如何?”

杜雲躊躇道:“這……”怕誤了事。

諸葛邪道:“你今日才領了職,明日再去也可,相必宮中旨意還未到光祿勳府。”

杜雲想想也是,便欣然和諸葛邪相扶往酒肆中去。兩人飲酒吃肉,言及兒時之事,滿是歡聲笑語。

諸葛邪憶起一件趣事,說起來:那歸藏山中有一處山嶺,常有山羊出沒。一天,杜雲仲兄杜遠、諸葛琴、諸葛邪、杜雲四人帶了弓箭去捕山羊,當時杜遠、諸葛琴也不過十二歲,諸葛邪七歲,杜雲只有六歲。他們來到山嶺,穿過樹林,果然望見山頂草地上有幾隻山羊。

那山頂土層薄,敷在岩石上,還有些岩石露出地面,因此樹少草多。山羊喜歡舔舐岩石側面的鹽漬,常在此停留。

四人貓着腰上到山頂,伏在岩石後面,用弓箭射山羊。四人中只有諸葛邪氣力小,拉不開弓,手裡只持了一個木棒,其他三人所攜的弓也是小號的獵弓,所需拉力不大。三人射箭只有杜遠射中一隻山羊,羊羣發覺危險慌忙奔逃,那隻受傷的山羊跑不動,被四人追過去擒住。諸葛邪山羊額頭一棒,將它敲暈了,四人各提一隻羊腳,往山下去,誰知沒走多遠,遇到六隻豺狼。那六隻豺狼本是來獵殺山羊的,不想山羊嚇跑了,尋着氣味,將四人擋住。

豺狼散開來,齜着牙,衝四人“嗷嗷”叫,諸葛邪嚇得鬆開羊腳,抄起木棒。杜遠、諸葛琴也放下羊腳,張弓搭箭,唯有杜雲卻不鬆手,反而瞪着豺狼,齜牙“哇哇”吼。

看着豺狼將他們圍住,步步逼近,杜遠一箭射去,將一隻豺狼射翻在地,“嗷嗚”慘叫。其餘豺狼聽了,扭身後退,退出幾步又停下來,盯着他們。四人見豺狼不罷休,若是提着山羊肯定跑不遠,又捨不得到手的山羊。最後還是諸葛琴想出辦法,四人提着山羊退到一棵松樹下,將帶來的繩索繫住羊腿,諸葛琴爬到樹上,將繩索穿過樹丫,再下來。四人一齊使力,將山羊吊到樹上,然後再爬上樹,將山羊系在樹丫上。如此狼也吃不到,四人可以回去搬兵。

四人將衣衫解開,顯得身材更加寬大,緊跟在一起,緩緩逃離。豺狼不敢攻擊他們,反而去樹下盯着吊在上面的山羊,可惜爪子不善爬樹,奈何不得。四人回去,請了莫謙之、莫由之來,纔將山羊取回去,打了頓牙祭。

杜雲聽他一說,也想起來,直誇諸葛琴聰明。

諸葛邪告訴杜雲,他家可與歸藏山飛鴿傳書,正是杜太傅託其父諸葛甝發信給莫虛之,放了杜雲出山回京城來。杜雲這才明白是諸葛家一直在與山中聯繫,現在想來倒也不奇。歸藏山松林中的卦陣本是諸葛甝所圖畫,莫虛之師徒擺設以石。諸葛琴也早知道他回京來,所以才於郡衙出言試探。

杜雲又言及皇帝命其爲羽林郎之事,諸葛邪道:“這差事太也無趣,今後怕難得尋你玩了。”

杜雲問:“怎麼說?”

諸葛邪道:“光祿勳負責皇宮守衛,你做羽林郎哪得空閒?”

杜雲道:“羽林郎可住在城中?”

諸葛邪道:“那是自然,光祿勳府旁就是軍營,宿衛住在其中。”

杜雲樂道:“我還以爲要住城外。”

諸葛邪道:“城外左右宿衛,雖名歸光祿勳轄下,實則由皇帝所命衛官統領,北軍由執金吾掌管,水軍則屬中都督麾下。”

杜雲聽得頭大,問道:“爲何分得這麼細,豈不令出多門?”

諸葛邪笑道:“如此分權必然相互制衡,令出多門卻獨奉皇帝詔命,將官有領兵之權卻無調兵之權,此再好不過。”

杜雲終於明白其中用意,難怪諸葛琴有皇帝符節,無需上報中都督便可調動水軍。

不覺已過了一個時辰,兩人喝得大醉,再想去光祿勳府已是不能。杜雲呼店家結賬,一摸懷中,不過十餘文錢,尚不夠付酒錢,乃對諸葛邪道:“清風,我身上錢少,你來付賬。”

諸葛邪打着酒嗝,搖搖手道:“我身上一文錢都沒有。”

旁邊的店家看着兩人,滿臉尷尬道:“這,這,兩位公子,小店可賒不起賬。”

諸葛邪道:“外面不是有頭驢子嗎,先押着,待取了錢再來贖。”

店家一看門外繫着的毛驢,這才答應道:“公子可要快些取錢來,小店可養不起這驢。”

杜雲和諸葛邪出門去,相攜而行,好不容易回到杜家,被門口家丁看到,擡了進去。待杜雲醒過來,諸葛邪早回去了。天色已暗,喝了些下人送來的薄粥,杜雲聽見父親在門外的聲音:“安之,爲父進屋來了。”

杜雲忙放下碗,見父親推門而入,他在席上稽首道:“孩兒拜見阿父。”

杜太傅看看案上的粥,言道:“你且喝粥吧。”

杜雲直起身,將碗中的粥快快喝完,用布擦過嘴巴,這纔對父親問道:“阿父找孩兒何事?”

杜太傅問:“皇上可用你作宿衛?”

杜雲道:“皇帝命我做光祿勳下羽林郎。”

杜太傅捋須道:“也罷,你需小心當值,莫在宮中出了差錯。”

杜雲稱是。

杜太傅道:“還有,那諸葛邪玩世不恭,你該多勸勸他,切莫和他一樣。”

杜雲臉紅道:“孩兒遵命。”

次日,杜雲往那酒肆去,贖回毛驢,再往光祿勳府去。到了府前,繫好毛驢,向守衛說明來意。得通傳,入到府中大堂,光祿勳殷羨正在其中。杜雲看他身材微胖,鬍鬚斑白,忙稽首道:“在下杜雲拜見光祿勳。”

殷羨滿臉是笑,捋須說道:“太傅生得虎子,殷某不免羨慕。皇上既命你爲羽林郎,可往府庫領兵甲、符節,明日便來當值吧。”

杜雲聽命,隨侍衛去領兵甲、符節。領畢,再拜別光祿勳,騎驢回家去。此後便住在軍營,因屬親貴子弟,是以常在宮中當值。

杜雲如今當官,被部下禮敬,已覺身份不同於常人,凡事更加謹慎。

這日,休沐則回家中,免不了那諸葛邪來找他玩耍。他多日不見謝嬋,便問諸葛邪謝嬋住處,一同往謝家去尋她。

到了謝家,家人卻說她已歸屬中都督麾下,如今在北湖訓練水軍。

杜雲撇開諸葛邪,獨自一人騎驢去北湖,那北湖與大江相通,湖口設有水寨,湖面廣闊有少大浪正好練兵。杜雲在水寨前求見謝嬋,兵士問他來歷,卻是杜家公子,忙去營中稟報。

謝嬋從營中出來,身穿玄色勁裝,卻未着甲,頭髮上束着長巾,英姿颯爽。謝嬋見杜雲一人一驢,布衣綸巾,還是原來樸質之姿,不禁嫣然一笑。

杜雲看她笑來,也跟着笑,上前一揖道:“杜雲見過女公子。”

謝嬋也作揖還禮,笑道:“怎麼還叫女公子,叫我阿嬋就是。安之已是羽林郎,怎麼得閒到此?”

杜雲道:“許久未見阿嬋,甚是思念。”

謝嬋聽他言語,看他眼神,知他心中質樸,言辭無邪,便道:“既如此,也不見你帶酒來。”

杜雲犯窘,暗怪自己思慮不周,忙賠禮道:“來得倉促,未及去買酒,阿嬋若要喝,我此刻便去買來。”轉身要走。

謝嬋拉住他衣袖,說道:“不過激你,卻當真了?營中就有酒,只是味道差些,你若不嫌棄,可在拿來一飲。”

杜雲喜道:“不嫌棄,不嫌棄。”

謝嬋命守門兵士去營中取酒,又對杜雲道:“杜郎於我有救命之恩,我卻未曾謝過,今日君來,該受阿嬋一拜。”說罷,朝杜雲稽首。

杜雲趕緊也跪下,扶起她手道:“阿嬋不必如此,得遇你也是我之幸事。”

兩人站起身來,謝嬋又道:“等妾得閒,再去杜郎家中拜謝。”

杜雲笑道:“阿嬋只管來舍下,卻不用道謝,你不用回淮陰了吧?”

謝嬋道:“聖上命我練水軍,怕難得回去了。”

杜雲喜道:“如此倒好,我可以常來看你。”

謝嬋臉上飛紅,卻不做聲。等兵士取了酒罈來,謝嬋請杜雲登高觀湖,兩人到山坡上席地而坐。謝嬋拍碎酒罈上的封泥,揭開壇口上的布,酒香涌出來,沒有酒杯,就與杜雲共飲一罈。她喝了一口,交給杜雲。

杜雲笑着接過來,也飲了一口,卻差點嗆到。“咳咳”兩聲,然後說道:“這酒怎這般烈?”

謝嬋道:“軍中只有烈酒,杜郎定是沒喝過。”

杜雲在山中偷師父酒喝,來京城到酒肆中喝酒,那些酒都比這柔和。於是說道:“雖烈,也是好酒。”

謝嬋道:“其實算不得好酒,不醇,且酒香易散。軍中也顧不得太多。”

杜雲道:“阿嬋從軍不嫌累麼?”

謝嬋道:“從軍雖然累,但能統兵作戰,逞我英豪。”

杜雲看她臉上印着陽光,有一股傲然之色。又說道:“只可惜從軍要遠赴邊關,不得清閒。”

謝嬋道:“水軍並不用駐守邊關,可沿江往來。”

杜雲想起在山中看過的兵書,惱自己嘴拙。見謝嬋正看着自己,又面容嬌豔,美不可言,不禁心猿意馬,口乾舌燥。杜雲對視她的眼睛,又似乎要被勾魂,眼見她眉毛微蹙眼帶疑惑,丹脣一啓:“安之看什麼?”

杜雲只是隨心,並無邪念,聽她問起,才覺得失禮,忙轉頭來望湖。指着湖面道:“阿嬋快看。”恰有幾隻白鷺飛過,湖光瀲灩,山色如黛,杜雲嘆道:“這風光真綺麗,在此常住也不差。”

謝嬋笑道:“可惜杜郎只能守衛皇城。”

杜雲想想也是,此事竟由不得自己,皺眉道:“可惜,可惜。”

兩人一邊望蒼茫氣象,一邊飲軍中烈酒,倒也愜意。

一日,杜雲休沐,回到家中,見諸葛邪早在。

杜雲疑惑,問他道:“你怎知我今日休沐?”

諸葛邪輕搖羽扇,笑道:“我可未卜先知。”

杜雲已被他誑過,自然不信,言道:“定是有相熟之人早告訴你。”

諸葛邪道:“安之變聰明瞭。今日去芙蓉樓,那裡出了一道新菜。”

杜雲聳眉道:“你可有錢?”每與他出去,他都身無一文,倒把杜雲吃窮了。

諸葛邪從腰間取出一個錢囊,搖一搖,果有錢響,他說道:“如何?”

杜雲道:“你哪來的錢?”

諸葛邪道:“跟家兄借的。”

杜雲知是諸葛琴,便說道:“好在令兄是駙馬,不然其月俸也不夠給你。”

杜雲沐浴更衣罷,拜別父母,才與諸葛邪出門。一路往芙蓉樓去,途中遇見郭槐,只見他右手持着小幡,肋下夾着兩捲紙。兩人上前去,杜雲還未作揖,諸葛邪已先開口:“郭兄又給人抄書?”原來兩人早認識。

郭槐朝兩人作揖,然後說道:“在下給張家抄一卷佛經,兩位公子哪裡去?”

諸葛邪笑道:“去芙蓉樓飲酒,正好遇見郭兄,不妨一同前往。”

郭槐搖頭道:“在下還得去抄經,不得便宜。”

諸葛邪道:“不過飲酒而已,要得多少時辰?”

郭槐依舊搖頭:“近日受了些風寒,不宜飲酒。”又虛咳兩聲。

諸葛邪從腰間拿出錢囊搖了搖,說道:“怎會如此不巧?”

郭槐一看,又瞧瞧杜雲,一本正經的說道:“諸葛公子既然如此看得起在下,在下卻之不恭。”

於是三人同行,來到芙蓉樓,找了個安靜的席位坐了。堂倌過來招呼:“三位客官,要點什麼?”

諸葛邪道:“你這店中可有新菜?”

堂倌道:“本店正有一道新菜,名爲一品鱖魚。”

諸葛邪道:“那就來一條,再來兩斤千日醉,一斤芙蓉酥,一斤三香燜肉,一隻燒麻鴨。”

堂倌答應而去。

郭槐聽得吞口水,問道:“二公子,這三香燜肉在下吃過,卻不知燒鴨有何來頭?”

諸葛邪搖扇笑道:“此鴨乃高郵麻鴨,肉極細嫩,只放在炭火上慢慢炙燒,待皮酥而止。”

杜雲道:“那三香燜肉有何奇妙?”

郭槐曾隨諸葛邪吃過,搶着說道:“杜公子有所不知,這燜肉取的是豬肋肉,先以炭火烘烤其皮,至皮焦後再入鍋以百花酒燜燉,輔以蔥姜,出鍋後澆之香蜜。所謂酒香、蔥香、蜜香,當真好吃。”

杜雲吞吞口水,說道:“如此佳餚,那千日醉必是好酒。”

郭槐道:“一醉千日,你說好是不好?”

杜雲道:“若果真如此,某倒不敢喝它。”

等酒菜皆上桌,三人觥籌交錯,邊喝酒,邊吃菜。杜雲喝了千日醉,問道:“此酒甘甜而柔和,並不醉人呀。”

諸葛邪道:“此酒後勁足,不可小覷。”

杜雲又吃那鱖魚,果然一品鮮嫩,酸甜爽口。他嘗菜嘗得快將將舌頭也吞掉,那酒倒是讓郭槐喝了大半。

及至酒足飯飽,諸葛邪一臉醉意,口中叫杜雲付賬。

杜雲一聽,忙說道:“你不是帶了錢?自然由你付。”

諸葛邪摸摸腰間,取出錢囊放在案上,說道:“拿去。”說罷,躺倒席上。

杜雲拿起錢囊,將裡邊的錢倒出來,卻只有五枚銅錢和一個銅做的孔明鎖,這鎖倒也見過。杜雲瞠目結舌,忙起身,用腳輕踢諸葛邪小腿:“清風,這不是錢呀,清風!”

諸葛邪鼾聲起伏,杜雲蹲下身來,拍怕他臉,又捏住他鼻子。諸葛邪憋氣不住,這纔起來,睜開眼道:“付完賬了?”

郭槐鄙視他道:“二公子好歹出身名門,怎如此下流?”

諸葛邪哈哈一笑:“方纔不過試探你而已,未料到你竟沒跑。放心,今日定然不讓爾等付賬。”

杜雲道:“可是你錢囊中只有五文錢,我身上也無分文。”

諸葛邪搖搖羽扇道:“無慮。”又叫堂倌來,說道:“今日我請郭神算喝酒,他算得此間主人有一喜一憂,你道是什麼?”

堂倌看看郭槐,早知他是醜丐,算卦倒準,便問道:“鄙人不知,還請二位說來。”

諸葛邪看着郭槐,眼有笑意。

郭槐哼一聲,說道:“此間主人明日嫁女,乃是一喜。”

堂倌喜道:“不錯,不錯。”

郭槐又道:“這一憂嘛,我已告訴諸葛公子,還請公子說來。”

諸葛邪笑笑,從案上的五文錢中取了三文,捏在手中,吹一口氣,又撒在案上,一看,說道:“此乃坎卦。”又抄起三文錢,撒在案上,喝道:“看卦!”這次卻是個乾卦。

杜雲道:“坎主乾客,此爲訟卦,莫非主人家有訟事。”

堂倌睜大眼睛道:“確有訟事。”

諸葛邪道:“此卦主卦之卦象是水,你家主人怕是禍從水起。”

堂倌苦着眉毛道:“我家主人與這龍藏浦邊的一漁夫有契作,買他鱖魚,三日前,漁夫未送魚來,主人去尋他,原來那漁夫已將魚賣給了春江樓,只因其價高,春江樓的管事正在。主人氣不過,在船上與漁夫爭執,而那管事相勸間,不知爲何跌落水中,竟生了大病。吳江樓遂將我家主人告入郡衙,至今訟事未明。”

諸葛邪道:“我與你家主人指一條道,可免了此訟。”

堂倌道:“公子請說。”

諸葛邪道:“堂倌不懂規矩啊?算卦都得給卦金,某這指點也是收錢的。”

堂倌一拍腦袋,忙轉裡間去。不一會,請了主人出來。那主人鬍鬚散亂,眉頭緊鎖,到席前朝諸葛邪作揖道:“不知貴人有何見教。”

諸葛邪卻不起身還禮,仰頭看着他道:“春江樓的管事如何落的水?”

主人答道:“因爭執間,漁船晃動,致其落水。”

諸葛邪道:“不對,我看你鼻翼有痣,鋒芒外露,必定是他上前相勸時,你將其推開致其落水。”

主人聽了臉色有異,看着諸葛邪,知他是郡尹之弟,忙作揖道:“二公子,我確實乃無心之失!那春江樓素來與我爭鋒,此次是它無義在先,我豈能甘爲其下?”

諸葛邪搖扇道:“我倒有一計,可免主人訟事,又使芙蓉樓名蓋於春江樓。”

主人道:“若二公子果有良謀,我願重謝!”

諸葛邪道:“店家且附耳過來。”

主人附耳聽他所言,聽罷,喜形於色,說道:“公子真妙計!”

諸葛邪道:“此菜名不彰,該讓郭神算寫下條幅。”

主人道:“有理。”又朝郭槐作揖道:“有勞郭神算。”

郭槐不知他們謀劃些什麼,等了一陣,見主人拿兩幅青布來,又有鬥筆、硯臺。諸葛邪對郭槐道:“我說你寫。”主人家親自研磨。

諸葛邪說道:“本肆有一品鱖魚,乃京中名菜,文人雅士若能以詩文贊其名,上乘者可免費食用此菜。”

郭槐藉着酒勁,着意揮毫,寫完,才詫異道:“若免費食用店家豈不虧?”

諸葛邪道:“再寫一幅。”等郭槐蘸墨,又說道:“善詩文者未必善書,若書法上佳者能入店而書,可免費食用此菜。”

郭槐寫完,嘴中吐着酒氣道:“在下這字是否上佳?”

主人看其字風骨奇佳,透着灑脫之意,嘖嘖讚道:“好字,此字果然上佳。”

郭槐又問:“那這菜?”指着一桌殘羹。

主人道:“有君這字,這菜錢自然免了。”

諸葛邪言道:“主人家儘管依我所言而行,若事成了再謝我不遲。”

主人笑着作揖道:“自該如此。”

諸葛邪揮揮袖,三人告辭謝而去。

郭槐有事在身,出店後自己去了。行在路上,杜雲問諸葛邪道:“你錢囊中的孔明鎖哪來的?”

諸葛邪道:“家兄給的。”

杜雲道:“那可是物證。”

諸葛邪道:“家兄見此物精巧,便找人仿造了一個,原物已交廷尉府。”

杜雲道:“這訟事你本就知道吧?”

諸葛邪笑道:“然也,瞞不過你。”

杜雲道:“那算卦不過掩人耳目?”

諸葛邪道:“卜卦本不可信,愚夫以爲可窺天機罷了。其實,那銅錢在我手中可任意扔出所要的卦象來。”又湊近道:“還是跟郭醜丐學的。”

杜雲鼓眼道:“那你還說是他師父?”

諸葛邪道:“我教他天象,他教我占卜,互爲師徒,何錯之有?”

杜雲不以爲然,問道:“你方纔相面也是故弄玄虛,原本就知道店家將春江樓管事推落水中之事?”

諸葛邪搖搖羽扇,言道:“你知我兄長是郡尹,因此說我知道訟事,但此中細節我原本是猜的。我雖是郡尹之弟,也窺不到郡衙公文。兩日前,我從衙役口中得知此事,芙蓉樓與春江樓爭鋒之事早風言在外。那日,漁夫未送魚,芙蓉樓主人竟親自尋他,顯然知道是春江樓在滋事,那春江樓的管事買了魚不走,卻在芙蓉樓主人和漁夫起爭執時上前相勸,當是有意爲之,落水亦然。我相面不過試探主人家,不想倒讓他吐出實情。”

杜雲知官府文書難得,聽他猜測倒也有理。又問道:“你給那主人出了什麼良策?”

諸葛邪道:“先讓他請衙役和疾醫往春江樓管事家中賠錢、賠禮、問診。”

杜雲說:“如此,豈不落了下風?”

諸葛邪道:“此事拖不得,他推人下水之事早晚真相大白,不如認罰了了訟事,若管事果真病了也就罷了,如果裝病則芙蓉樓反佔上風。”

杜雲道:“那管事若非愚者,只怕沒病也會惹些風寒。”

諸葛邪道:“只要能名蓋春江樓,賠些錢財又如何?”

杜雲道:“你這計策也不甚高明。”

諸葛邪道:“訟事事小,名聲乃大,何況我本意並非爲他獻策,而是換些酒菜錢,今日這餐,我們豈不是分文未出?”

杜雲恍然大悟,他倒忘了原來的目的,接下來數日就看那芙蓉樓所爲了。

芙蓉樓主人去春江樓管事家賠禮,那管事並無大礙,只染了些風寒,訟事就此了了。不日,芙蓉樓掛出條幅,上書以詩文而得嘗一品鱖魚之語,果有文人前往。

春江樓下人往芙蓉樓去探,回來稟報說:“芙蓉樓一品鱖魚賣兩百文,作詩詠此菜者免費。”

春江樓主人不禁笑道:“我家鱖魚只賣五十文,他買兩百文,誰人吃得起,倒便宜那些窮酸文人,可笑,可笑。”

如此三日,來芙蓉樓者漸多,有富家也要嘗上一嘗,倒不嫌菜貴。芙蓉樓又掛出以書法得嘗鱖魚的條幅。

春江樓下人探過後,回稟:“雖有富家、親貴去嘗那菜,仍抵不過作詩、寫字者所費錢財。”

春江樓主人皺眉道:“那廝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七日後,有人傳言,親貴已將此菜傳至宮中,皇上正招攬人才,詩文、書法上佳者必得朝廷所用。於是,往芙蓉樓中去者趨之若鶩。然而,芙蓉樓已收回旗幡,不再給人免費吃菜,即便如此仍有人乘上詩文、書法卻不求吃菜。又有人在樓中對衆人說,該把詩文、書法上呈朝廷,爲皇上御覽。衆人都覺得有理,此時芙蓉樓主人出來了,領衆人往宮門去,將詩文、書法,連同一品鱖魚的畫作敬呈門吏。

門吏見許多人來要獻詩文、書法給皇帝,自不敢怠慢,將所獻之物盡數送至內廷。

皇帝看過呈獻之物,詩文中確有上乘之作,書法中亦不少妙筆,且詩文多有江山秀美之語,而書法中則多是“千秋萬歲”、“江山永固”、“神文聖武”等阿諛之詞,皇帝看得心喜。其中那幅一品鱖魚之圖,也畫得惟妙惟肖,提字“如魚得水”。芙蓉樓以菜招徠詩文之事早傳入皇帝耳中,如今看來,卻是好事。

不久,宮中宦官給芙蓉樓送來皇帝御筆所書“一品鱖魚”,又言皇帝已將詩文、書法發往尚書檯,命其從中選拔人才。因此,芙蓉樓聲名鵲起,蓋過那春江樓已不在話下。

這日,諸葛邪去芙蓉樓。那主人家喜形於色,取金兩斤贈與諸葛邪,以爲酬謝。

諸葛邪用碎金子兌了五百文錢送給郭槐,五百文錢提在手中也不輕。

郭槐問:“那主人家給你多少錢?”

諸葛邪道:“兩斤黃金。”

郭槐道:“一斤黃金價值萬錢,公子怎只給我五百文?”他替諸葛琴辦事也只得十兩黃金,而一斤黃金有十六兩,諸葛邪不過爲芙蓉樓出謀劃策竟比他所得還多了兩倍有餘。

諸葛邪道:“你要是嫌少,可以還來。”

郭槐忙將錢收起,說道:“那日在芙蓉樓寫條幅正好值五百錢,怎可還你?”

諸葛邪笑了笑,搖扇而去。

得知諸葛邪賺了不少錢,杜雲咋舌不已,非讓他請吃。諸葛邪說此事不宜張揚,就在自家院落裡設下宴席,單請杜雲一人。

杜雲見這院落很是清幽,有涼亭、翠竹。廚下做的鹿肉、魚羹已擺在案上,又有千日醉。

杜雲指着酒罈說:“這千日醉初飲時只覺得酒薄,但若因此而多喝,等它酒勁上來,則能使人大醉。”

諸葛邪笑道:“安之倒是明白,這酒既不傷雅興,又真醉人,妙。”

兩人用酒勺舀了酒,斟滿,對飲一觴。

諸葛邪取下腰間的孔明鎖,放在案上,說道:“這鎖已叫我拆開。”

杜雲一看,問道:“其中可有何古怪?”

諸葛邪說道:“這鎖不同尋常,內藏機關。”說罷,當着杜雲將孔明鎖拆開來。

杜雲看他手法,一時還沒看明白怎麼拆開的,見他拆得只剩一個小方塊。諸葛邪將那方塊打開,竟是一個小銅匣,裡邊空空。

杜雲不解,問道:“你不是說此物爲仿造?”

諸葛邪低聲說道:“不瞞安之,這纔是物證,上交廷尉府的卻是僞作。”

杜雲大驚,心想:“玄音竟敢作假,怕已觸犯刑律。”對諸葛邪沉聲說道:“此事萬萬不可泄露,恐令兄已身擔重罪!”

諸葛邪說道:“那是自然,不過誰又知道真僞?這細匣中本藏有傳國玉璽之印鑑,想來是供賊人校驗真僞的,我已將其交給家兄。”原來這匣子中藏一絹帛,上面有傳國玉璽的印鑑。賊人奪寶之後,用以比對,校驗真僞。

杜雲看他無所隱瞞,已視自己作生死之交,很感動,卻又擔心。

諸葛邪又說:“其實這也不足爲據,天下詔書皆用璽封,雖然傳國玉璽流落趙國數十載,但朝中士族遺留祖上詔書印鑑者不在少數,就連我家也有。”

杜雲點了點頭,心想那幕後之人既然讓諸葛琴得到此物,想必不怕他追究。

九月中,稻子早收了,皇帝要行田獵,命羣臣同往。

田獵少則數日,多則半月,皇帝往後宮,辭別太后。皇帝先拜過太后,然後言及田獵之事:“現今江南承平,而北國常侵淮南,行田獵正可振奮武力,發羣臣逐北之心。”

太后言道:“皇兒有中興之志,乃國家之福,老身已奉三牲五穀於太廟,告慰先帝。”

皇帝道:“朕想將公主嫁與吳郡朱家。”

太后道:“皇兒要籠絡江南士族之心,如此甚好。”

皇帝道:“江南士族豪強未經戰亂,得享豐年,安於一隅,全無進取之心。想當年祖士稚北克中原,卻因朝廷無力征集江南兵糧,以供軍需,終於孤掌難鳴,功敗垂成。”

太后道:“江南士族本有良田、佃戶,而中原士族南渡,爭相侵奪其地,其又怎會願意以兵糧資於北伐?”

皇帝道:“朕可於南北士族間賜婚,以交其心。”

太后道:“此法雖好,恐難急就。”

皇帝點頭道:“朕也知其難,未雨綢繆而已。”

太后又道:“昨日,你舅父來拜,說腿疾又發,想早日告老還鄉。”

皇帝看看母親神色,言道:“舅父居太尉之職,不可舍朕而去,母后可曾命太醫給舅父診治?”

太后道:“那是舊疾,太醫也只能略減其疼痛。”

皇帝道:“朕早準舅父非大事不必朝會,既如此,朕再準他於宮中乘轎。”

太后道:“皇兒,王家已富貴太久,他既有此意,你何不放他歸去?”

皇帝道:“王與馬,共天下。此乃先帝之意,朕豈能違?且舅父於朝中素有令名,朕怎捨得他離去?”

太后嘆了口氣,說道:“你舅父當年在蘇峻之亂中傷了腿,我這姐姐不過是心疼他。”

皇帝道:“母后放心,朕豈會忘了舅父之功。”

太后點點頭。

朝臣中,除了太子監國,太尉腿腳不便,尚書令總理政務,丹陽尹處理京城諸事,其餘朝臣皆往陪同。光祿勳掌皇帝儀仗兼護衛,杜雲也在其中,與三千宿衛同行。

皇帝儀仗出京,百姓扶老攜幼在道旁觀天子威儀。大軍一路往東南行,至句容茅山下安營紮寨。此地山林密佈,草木繁盛,正好行獵。宿衛安營於四周,日夜護衛。文武官員皆披甲冑,擎弓荷箭,騎馬而行。杜雲隨中郎將隨侍皇帝左右,又有宮人牽着獵狗,搜尋獵物。

文臣多披皮甲,有年長不勝體力者則只披布甲。皇帝身披鐵甲,縱馬馳騁,追逐獵物。羣臣各有所獵,太傅射中一隻山雞,五兵尚書射中一隻兔子,皇帝剛獵了一隻獐子,又有緹騎來報:“陛下,前面發現一羣野鹿。”皇帝大喜,命衆臣同往圍獵。

此次,共獲麋鹿十隻,皇帝親自射中兩隻麋鹿,餘者逃走。皇帝看麋鹿逃進樹林中,忙當先去追,宿衛跟隨其後。馳到林前,緹騎來報說在林中聽見虎嘯。

中郎將上前奏道:“陛下,林中有虎,還是等緹騎驅走之後再入吧。”

皇帝道:“朕正要獵虎,豈有驅走之理?”說罷,拍馬入林。

中郎將不敢大意,緊隨其後。杜雲于山中也知老虎之威,他右手持繮,左手緊握硬弓,口中叼一支箭,行在皇帝側後,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唯恐護衛不周。細細一聽,果然有虎嘯,忙上前奏道:“陛下,虎嘯從這邊傳來。”說着,用手一指。衆人都沒聽見,一時猶豫,卻有緹騎來報老虎所在,正如杜雲所指。

既知方向,衆人策馬往奔,皇帝當先而行,果然望見一隻老虎伏於岩石之上,腳下趴着一隻鹿屍,正低頭撕咬。衆侍衛識趣,都駐馬不前,杜雲輕撫馬頸,怕它嘶鳴。皇帝驅馬緩緩上前,藏在一棵樹後,張弓搭箭,瞄準老虎。誰知坐騎突然受驚,跳躍嘶鳴,原來是樹下鑽出來一條蛇。皇帝忙抓住繮繩,才未從馬上摔下來,衆侍衛趕忙圍住受驚的御馬。待馬安靜下來,皇帝的弓箭已掉在地上,回頭再看那老虎,早不見蹤影,只有鹿屍還留在原地。

侍衛拾起地上弓箭奉給皇帝,皇帝接過弓箭,問道:“老虎哪裡去了?”

緹騎上前搜索,發現老虎逃跑的蹤跡,回來奏報。

衆人又隨皇帝追逐,追了一里,皇帝終於看見老虎正鑽在灌木叢裡。於是收繮,讓馬徐行,令衆侍衛圍上去,手中彎弓搭箭。老虎聽見動靜,起身又跑,皇帝連忙射箭,正中虎背,老虎吃痛,往山上跑去。衆人驅馬上山,卻因山勢陡峭,坐騎上去不得。皇帝下馬來,領侍衛往山上追,追了一陣,來到一條溪澗前,沒了老虎蹤跡。緹騎奏稟道:“陛下,溪水洗去老虎傷口上的血,不知往何處去了。”

皇帝喘着氣道:“再去尋找。”

緹騎得令而去。

在溪邊歇了一陣,不見緹騎回報,皇帝看天色已晚,才令隨侍扶他回去。他一身鐵甲,上山難,下山更難,衆侍衛扶持他下山,上了馬,直回營去。

又過了五日,雖獵了不少飛禽走獸,卻再未尋到那隻老虎。度支尚書諸葛甝到皇帝營帳陳奏:“陛下不宜離京太久。”

皇帝道:“朕射中一隻老虎,至今未尋到。”

諸葛甝道:“陛下神武,那老虎也算山中之王,陛下已奪了它口中之食,不如饒它一命。”

皇帝笑道:“愛卿所言也有理,不過此次行獵,尚未獵到猛獸,不免有些欠缺。”

諸葛甝道:“臣正爲此事而來,二皇子剛纔獵到一隻豹子,不敢受衆臣祝賀,說是怕損及陛下聲威。”

皇帝哈哈笑道:“朕之聲威豈會輕易受損。皇兒獵到豹子,該賞,快去傳他來!”

諸葛甝退下,傳了二皇子進帳。

二皇子司馬弈朝皇帝稽首道:“兒臣拜見父皇。”

皇帝道:“聽諸葛尚書奏報,弈兒獵了一隻豹子?”

司馬弈道:“那豹子正在帳外,兒臣正要獻給父皇。”說着,有宮人將一隻死豹擡進帳中。

皇帝起身看了看豹子,見其頭上有箭傷,言道:“弈兒勇武,該賞!”

司馬弈道:“謝父皇。”

皇帝從腰間取了玉佩賜給他道:“弈兒獵得此豹,朕豈可獨享,將此豹烹了,與衆臣分食。”

司馬弈接過玉佩道:“兒臣遵旨,可是父皇,何不把豹子帶回京師。”

皇帝知其意,說道:“朕不必以獵物來立聲威,若要使天下人服,該行仁德。”

司馬弈下拜道:“兒臣受教。”

又過一日,聖駕回朝,大軍返回京師。途中遇見醜僧法相托鉢而行,皇帝早聞其名,騎馬到他跟前,言道:“法師有禮。”果見他有金剛怒相。

法相知他是萬乘之尊,行禮道:“阿彌陀佛,貧僧見過陛下。”

皇帝問道:“法師爲何要託鉢行乞呢?朕可以賞賜貴寺田地。”

法相搖搖頭:“貧僧乞食可讓衆生種下福田,少欲知足,也可去我瞋心而養慈心。寺廟自有施主,無需陛下賞賜。”

皇帝道:“朕此去狩獵,是否有違佛法?”

法相看隊伍中有不少獵物,說道:“陛下無需尊奉佛法,陛下乃帝王,慈心在於百姓,若能輕徭薄賦而止殺伐,則自有善報。”

皇帝道:“若北國來侵,朕不該殺伐麼?”

法相道:“陛下爲保護百姓而殺人,乃是止惡,反有功德。”

皇帝笑道:“法師所言,令朕茅塞頓開。”

法相只道:“阿彌陀佛。”託鉢而去。

回京後,皇帝又賞司馬弈錦緞百匹,因他獵了豹子,倒教皇帝少殺生靈。

五兵尚書家中,廷尉顧錚、尚書令朱信、中都督陸馥飲宴相慶。

陸馥道:“二皇子得聖上賞賜,張尚書乃皇子舅父,該受我等祝賀纔是。”

五兵尚書張琦笑道:“多謝諸位同僚。皇上以孝治天下,素有愛子之心,諸位不可多作它想。”

顧錚道:“張五兵所言極是,之前諸葛玄音雖尋到了玉璽,皇上卻不賞,而後寧國公主只獻了一幅蘭陵江山圖,便得皇上賞賜黃金百兩。”

陸馥道:“皇上不過借賞賜公主之名賞諸葛琴罷了。”

朱信笑道:“中都督心下明白就是,無需計較。諸葛玄音立此大功,不過得賞區區百兩黃金,既無加官又無封爵,豈不可憐?”

顧錚道:“尚書令所言甚是,若論得寵,我看賢弟也不遑多讓。”

朱信問道:“此話怎講?”

顧錚道:“顧某聽聞皇上有意將公主下嫁給朱家。”

張琦睜大眼睛問道:“果真?”

朱信捋須,眉眼帶笑,說道:“流言而已,未必如此。”

張琦道:“絕非空穴來風,看來皇上有意借重我江東士族。”

顧錚卻捋須道:“我觀皇上是有北伐之意。”

陸馥道:“不錯,皇上已命我招募水軍。”

張琦說:“北伐與我等何干?那些北傖失了中原之地,卻來江東與我爭田!”北傖是罵“衣冠南渡”而來的北方世族,他們雖屬名流,然失了舊土田莊,落得寒磣模樣,爲江東世族所嘲諷。

朱信笑道:“張賢弟稍安勿躁,不必口出惡言。皇上縱有雄才,然而趙國國力鼎盛,若輕易興兵,反於國不利,且趙國失傳國玉璽於我朝,不日必將南侵,敵攻我守,何來北伐?有鑑於此,皇上收江東士族之心,整備水軍,殊不奇怪。”

衆人聞言,點頭皆以爲然。

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二十六章 騰龍設伏第三十六章 吹皺春水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七章 山雨欲來第三十八章 郡守駕到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三十一章 絕薪止火第十三章 壽春之圍第四十八章 波雲詭譎第五十四章 了卻安樂第二十四章 噬骨之蠱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五十二章 輕兵入山第二十九章 巴郡硝煙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二十一章 敗失潁上第十章 驅狼遇虎第五十五章 重操兵戈第二十二章 謫戍巴東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九章 名重京師第一章 歸藏門人第十八章 冤家路窄第二十七章 巫者降怪第四章 國之重寶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第三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十七章 劍號玄冥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二十章 進兵汝陰第十六章 貪吞之陣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三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三十一章 絕薪止火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八章 請君入彀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五十四章 了卻安樂第二十二章 謫戍巴東第三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五十二章 輕兵入山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二十二章 謫戍巴東第四章 國之重寶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十三章 壽春之圍第九章 名重京師第四十三章 禍起蕭牆第四十七章 蕩寇伏波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一章 歸藏門人第六章 中興之志第十八章 冤家路窄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二十九章 巴郡硝煙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四十九章 天命靡常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五十四章 了卻安樂第二十三章 蠻荒之地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二十九章 巴郡硝煙第四十七章 蕩寇伏波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六章 中興之志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四章 心向林泉第二十七章 巫者降怪第三十八章 郡守駕到第十六章 貪吞之陣第二十五章 奇毒相攻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二十一章 敗失潁上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十章 驅狼遇虎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三十四章 心向林泉第八章 請君入彀
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二十六章 騰龍設伏第三十六章 吹皺春水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七章 山雨欲來第三十八章 郡守駕到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三十一章 絕薪止火第十三章 壽春之圍第四十八章 波雲詭譎第五十四章 了卻安樂第二十四章 噬骨之蠱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五十二章 輕兵入山第二十九章 巴郡硝煙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二十一章 敗失潁上第十章 驅狼遇虎第五十五章 重操兵戈第二十二章 謫戍巴東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九章 名重京師第一章 歸藏門人第十八章 冤家路窄第二十七章 巫者降怪第四章 國之重寶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第三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十七章 劍號玄冥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二十章 進兵汝陰第十六章 貪吞之陣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三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三十一章 絕薪止火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八章 請君入彀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五十四章 了卻安樂第二十二章 謫戍巴東第三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五十二章 輕兵入山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二十二章 謫戍巴東第四章 國之重寶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十三章 壽春之圍第九章 名重京師第四十三章 禍起蕭牆第四十七章 蕩寇伏波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一章 歸藏門人第六章 中興之志第十八章 冤家路窄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二十九章 巴郡硝煙第五十一章 陽極生陰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四十九章 天命靡常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五十四章 了卻安樂第二十三章 蠻荒之地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二十九章 巴郡硝煙第四十七章 蕩寇伏波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六章 中興之志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四章 心向林泉第二十七章 巫者降怪第三十八章 郡守駕到第十六章 貪吞之陣第二十五章 奇毒相攻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二十一章 敗失潁上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十章 驅狼遇虎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三十四章 心向林泉第八章 請君入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