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蠻荒之地

順着長江,過急流險灘,官船終於抵達奉節。奉節乃巴東郡治所,而巴東郡本屬益州,不過此時晉國於益州只掌這一郡之地,又偏重於軍事,所以任由晉州刺史代爲管轄。

杜雲和衙差上岸,往奉節城拜見巴東太守。此城局狹,城牆雖新,裡面卻無多少百姓,與江陵一比有天壤之別。

太守姓李,見了杜雲捎帶的庾翼書信,笑道:“三位且請用膳,填飽肚子再啓程去往南浦。”

衙差於水路奔波,早餓了,和杜雲一起拱手道:“謝過太守。”

太守着掾吏代爲招待,自去忙於公務。

不一會上菜來,盡是大魚大肉,沒半點素菜,且無酒。掾吏道:“往南浦還需行船,是以未備酒水,還望見諒。”

衙差聽了,說道:“無妨,無妨。”這飯食比船上的乾糧可好吃多了。

三人用過飯,掾吏派三名府兵以背篼負了糧食,每人各帶雨傘,隨同啓程。乘船往西又行了一天,才於次日清晨趕到南浦碼頭。這南浦並無城垣,只是個小小集鎮,蠻漢雜處,民風彪悍,人們以販鹽爲生。杜雲等人登岸,見這集鎮上的女子多爲蠻人,三五成羣,青衣盤發,雖有姿色秀麗的,但都說些難懂的蠻語。而她們看杜雲這些漢人,則如同看猴兒,不時耳語譏笑,全然不似《九歌》中所言的浪漫:“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杜雲一行人在鎮上的食肆用飯,店家也沒什麼好菜招待,上了一盆鹹魚燉蘿蔔,然後有韭黃、蔓菁、紅苕等素菜。衙役嚐了嚐飯菜,這才覺得在奉節時太守府只給葷腥吃十分有理。

吃罷飯,由府兵引路,穿過集鎮,沿山道往西南行。行了五十餘里,見天色已晚,就在路邊一塊大岩石上生起篝火,從背篼裡取乾糧來吃。吳崚問隨行的兵卒:“去戍邊之地還需多久?”

這些府兵都是本地山民,臉龐曬得黝黑,見問答道:“只需兩日便到了。”

吳崚瞠目結舌:“怎這麼遠?”

府兵露出樸質的笑容,說道:“不遠,不遠。”

吳崚覺得噎得慌,問道:“可有水?”

府兵道從背篼裡取出竹筒,搖了搖,說道:“沒了,不過這山間到處都是水。”

吳崚無奈,只得起身四處尋找,果然在山腳下發現一股泉水,於是用雙手掬起來喝,倒也甘爽。夜裡,府兵將篝火燒得旺旺的,衆人就圍着篝火而眠。杜雲被遠遠的狼嚎攪醒,不覺摸了摸枕着的破月刀。

過了一夜,平安無事,衆人又啓程上路。行了不到十里,連路都沒有了。接下來便是跋山涉水,途中又下了場大雨,一行人就在巖洞裡躲雨過夜。結果行了有兩天半才趕到戍所,衙役的腳都磨破了,還累個半死,早知如此該送到南浦便罷。

戍所設在一座山頂,由一名隊率統領。這隊率名叫韓醜,一副八字眉,長得精瘦。戍卒見有人來,忙圍過來,問是否帶了糧食來。府兵並未帶多餘的乾糧,背篼裡只剩一半,乃是回程時所用。戍卒見了,不禁嘆氣,讓府兵代爲傳話,讓府衙早日送糧食來。

衙差望見這四周盡是荒山野嶺,只有些住人的茅草屋,山上插一面被日曬雨淋失了本色的“晉”字大旗。往西北去是絕壁,絕壁之下大江奔涌而過,對岸就是成國巴郡的地界。吳崚趕忙將杜雲交給韓醜,吩咐他寬待些,一刻也不多留,旋踵和府兵一道返回。

杜雲拱手問隊率:“韓隊率,在下該做些什麼?”

韓醜皺着八字眉,說道:“只需盯住江面,探查敵情,若有成國水師來,從速稟報即可。”他見杜雲長得高大,又問:“你會射箭麼?”

杜雲道:“在下會。”

韓醜展開眉,說道:“你閒來就去打獵,將獵物上繳。”

杜雲拱手道:“遵令!”

杜雲得知山上有二十幾個戍卒,平時就住在茅草屋裡。他四處觀瞧,見茅草屋皆以木頭爲柱,竹篾爲牆,牆上敷以泥巴,可以防風和蛇蟲,牆上開着方窗,用於採光。屋裡的地面正中設有一個圍爐,樑上掛着煙筍,靠牆架以竹榻。茅屋多他一個也住得下,無需另蓋房子。屋外有一塊翻過的土地,似乎原本種過菜,不過現在已只剩雜草。四圍盡是松樹,山下則有一片竹林,杜雲不禁想到歸藏山。

杜雲的一舉一動都被一個戍卒看在眼裡,這人正是被流放到此的賊首劉猛,他瞧着杜雲不禁目露兇光。

劉猛本該處斬,若非諸葛琴尋回傳國玉璽,皇帝大赦天下,此時怕是已墳頭長草。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終被流放巴東,戍守邊疆。劉猛認爲都是杜雲在虎背山擒他,才致他落得這般下場,如今陰差陽錯竟將仇人送來,豈非天意?

黃昏吃飯,各屋戍卒圍爐而坐,釜中煮着粥,再放些野菜、蘑菇。最不缺的就是鹽,可惜也不能多放。

劉猛端着碗坐到杜雲身邊,笑着問道:“杜郎,可記得在下?”

杜雲看了他笑起來嘴巴咧開,配上一臉鬍鬚,依舊顯得兇巴巴的,但又似曾相識,拱手抱歉道:“恕杜某眼拙,沒認出來。”

劉猛道:“我本是那曲阿虎背山的賊首。”

杜雲豁然開朗,看他比以前清減得多了,難怪沒認出來,說道:“啊,原來是劉兄,恕我眼拙。”又看看其他人,似乎早就知道劉猛的來歷,都不以爲意。

劉猛笑道:“若非皇上大赦天下,劉某早已身首異處。”

杜雲道:“劉兄劫後重生,他日還鄉未始不能有所成就。”

劉猛道:“成就?杜郎莫非說笑。”

其他人聽了都笑將起來。

杜雲不解道:“杜某哪裡說得不對?”

一兩鬢斑白的老卒言道:“某在此已戍守九年,不知何日才能還鄉。”

劉猛道:“我若在此守這麼久,到了老卒的年紀,怕是連孫兒都沒有。”

老卒聽了,輕輕一笑。

杜雲大吃一驚,問道:“難道沒有戍期麼?”

另一個臉頰上有處刀疤的漢子說道:“照理戍卒該兩年一換,不過被遣送來此的多半是因觸犯了軍法,若無巴東太守點頭,怕是回不去的。”

杜雲心道:“那李太守已經看過庾刺史的來信,想必不會爲難於我。”

老卒說道:“胡不二說的是。”原來這臉頰上有疤的漢子姓胡,草字不二,至於大名卻沒人記得。

胡不二接着道:“反而劉叔雄倒是可以早日離開。”劉猛字叔雄。

老卒皺眉道:“此話怎講?”

胡不二道:“叔雄乃戴罪之身,只需再過兩年,等到太后壽誕,皇上必然大赦天下,他又可以罪減一等,不必留在此地。他的來去非巴東太守掌管,只需廷尉府一道文書就可以押走。”

老卒啐了一口,說道:“如此說來,某尚且不如一罪犯?”

胡不二道:“除了輪戍,還有一法可離開此地。”

老卒問道:“快快說來。”

胡不二道:“立功升遷。”

其他人一聽都嗤之以鼻,老卒說道:“你這法子說來全然無用,荒山野嶺之中如何立功?”

胡不二笑道:“我不過說來解悶,爾等倒當真了。”

杜雲想想也是,若不貧嘴,數載下來,怕是連話都不會說了。在歸藏山中,二師兄尚能說話,那是因爲有三師兄貧嘴。

粥熟了,衆人分食,並不偏私。在這蠻荒之地,誰敢行私,必然被衆人疏離,那時想活都難。

屋中有兩兄弟,老大張一笑吹了吹熱粥,說道:“方纔不二所言並非沒有道理,想要立功,只需引誘成國士兵越界,而後襲殺。”

老三張三嘆聽了,嘆道:“哎,成國士兵莫非有翅膀可以飛過江來?”老二當然不在此地,需留在家鄉傳宗接代,律令也不許將一戶男丁盡數徵召入伍。

張一笑說:“何必有翅膀,不能坐船麼?”

張三嘆搖搖頭說:“哎,敢問兄長拿什麼引誘敵兵?”

張一笑道:“我只管殺人,誘敵的事自然交給胡不二。”

胡不二把菜葉嗦進嘴中,說道:“我且問兩位兄弟,想不想吃肉?”

張氏兄弟忙睜大眼睛說道:“當然想吃肉,肉從何而來?”

胡不二道:“如果對岸有許多牛羊,兩位想不想去抓來。”

張氏兄弟對視一眼,張三嘆說:“哎,你想以此計引敵兵過來,可惜沒有牛羊。”

張一笑說:“何必用真牛羊?用竹子扎其骨架,再蒙以布不就行了。”

張三嘆說:“哎,哪來這許多布?”

張一笑說:“我等將衣裳脫了,不就有布了。”

張三嘆說:“哎,真乃下下之策,把衣裳脫了,我等豈不光腚?”

張一笑說:“非也,我等再圍上芭蕉葉,剛好拌作放牧的蠻人。”

杜雲聽了,差點將粥噴出來。

胡不二道:“未必要如此,兩位只需摔斷手腳,應當可以被替換回去。”

張三嘆說:“何以是‘應當’?哎,看來胡兄也未有定論。”

胡不二道:“那就要看你手腳斷得如何,若只折了骨頭,接好傷,將養數月,再發來便是。倘若整個斷了,自然是不必再戍邊的。”

張一笑說:“你爲何不自斷手腳呢?”

胡不二道:“我這手腳如鋼似鐵,摔了好幾次,居然沒斷,所以才請兩位賢弟試試。”

張三嘆說:“哎,怎不用刀,不如讓愚弟來幫你?”說罷摸了摸榻上的腰刀。

胡不二忙搖筷子道:“豈敢累及賢弟,你若用刀傷我怕是有違軍法。”

張三嘆說:“也對,那胡兄還是自己動刀吧。”

胡不二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傷之已是不孝,豈敢殘之?”

張一笑說:“你方纔還勸我兄弟二人自殘,如今又出言搪塞,實非君子所爲!”

張三嘆也搖頭說:“哎,小人也!”

胡不二說:“那好,拿刀來!”朝張一笑伸手。

張一笑說:“你自己不是有刀麼?”

胡不二道:“胡某的刀沒有賢弟的鋒利。”

張一笑說:“我把刀給你,若生出事端,可算有違軍法?”

胡不二道:“應當不算。”

張三嘆說:“哎,怎麼又是‘應當’?”

張一笑說:“看來胡兄不過是巧言令色。”

胡不二道:“哼,胡某向來說一不二!如若不信,且看我刀。”說罷,放下碗筷,抽出自己的腰刀來。

看來不用刀,難全其令名。衆人瞧他刀刃,果然有些鈍敝,想必是在這荒山野嶺中用得久了。

胡不二道:“瞧好了。”說罷,伸出左臂,刷的一刀劈下去。

衆人睜大眼睛,不免驚呼。

杜雲以爲他鬧着玩,想要出手阻止,卻被中間的爐鍋阻擋。

刀刃在胡不二手臂上斫了一下,又拿開來。衆人再看,他手臂固然未斷,連衣袖也毫髮無傷。

杜雲看他手臂微動,心知使的綿勁化解,並不足爲奇。本就是說笑解悶,豈能真斷手腳?

胡不二朝衆人笑道:“說了此刀不利。”

張一笑說:“胡兄好功夫,小弟以爲該用刀割。”

張三嘆說:“哎,原來耍的花招,何不用刀刺?”砍與割、刺大不相同,胡不二的鈍刀未必能砍斷柔軟的草蓆,用割卻能斷之,刺則更不在話下。

胡不二還刀入鞘,說道:“我看時候已晚,不如改日再說。”

張一笑說:“何必改日呢?”

張三嘆說:“哎,胡兄無膽。”

胡不二打個哈哈,端起碗來,將殘羹倒進嘴裡。

衆人碗中已空,在鍋中燒水洗刷了碗筷,各自安寢。

第二日,隊率並不命杜雲去放哨,而是去捉蟲。果然,山上還養着兩隻信鴿以溝通奉節,但不喂糧食,只給草籽和蟲。

杜雲攜了破月刀和弓箭,腰上別了個竹筒,往山林裡去捉蟲。草地中的蚱蜢,泥裡的蚯蚓,抓了放進竹筒中。

杜雲在林中並未見到什麼兔啊、羊啊這些動物,只有鳥兒在樹梢上嘰嘰咕咕。杜雲張弓搭箭,射下一隻烏鶇,只有幾兩肉。

回到戍所,把竹筒裡的蟲子拿去喂信鴿,又將烏鶇交給韓醜。

韓醜掂了掂烏鶇,嘆道:“哎,總比沒肉吃好。”

杜雲問道:“我在附近山裡沒尋到什麼獵物,連蛇都沒見着。”

韓醜皺眉道:“附近山中的獵物早被捕光了。”

杜雲道:“那就只好去遠一點捕獵。”

韓醜提醒道:“南邊是青蠻的村寨,可別去招惹他們。”青蠻也是巴人的一支。

杜雲心裡記住,說道:“何不去集鎮買些糧食來吃,又或者買些牛羊雞鴨餵養?”

韓醜道:“可惜那集鎮上只認布帛,不認銅錢。”

杜雲想起在集鎮吃飯,府兵用一塊絲帛付賬。府衙也不送活禽,自然是因爲路上不便攜帶,且不相信這些戍卒會將其飼養而非吃掉,所以只送肉乾。

杜雲道:“山羊好食鹽,不如用鹽引一些山羊來,捕了餵養。”他想起以前在歸藏山捕羊的事。

韓醜半信半疑,他在此一年從未見過山羊,只對杜雲道:“試試也好。”

此處山高皇帝遠,漢人與蠻人共掌鹽貿,自行定價。官府向來籠絡蠻人,所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漢人也識趣,運來的井鹽在南浦價格極低,換得蠻人庇護,再以蠻人的旗號販去荊州又將價格翻上好幾倍,與官鹽等價。

戍卒就是空手去集鎮溜一圈,也能摟一把鹽回。

杜雲用竹筒攜了鹽,去周邊尋找水草豐茂且有山岩遮雨之處撒上一些,只要山羊嘗過一次“鹹”頭,必然會再次出現。

過了幾日,杜雲去披了皮甲,攜了刀弓,去崖邊放哨。崖邊風大,杜雲望一眼崖下奔流的江水,不禁心旌搖晃。江上來往的都是商船、客船,只需分辨是否有成國的戰船。望向對岸,目測遠近,箭矢也射不過去。再四處張望,並無一人,也不知其他的戍卒在哪?

過了一陣,才發現有一個人來。那人正是劉猛,他手扶着腰刀走近,問道:“安之一人在此守望?”

杜雲回答:“是,叔雄怎麼過來了?”

劉猛笑道:“我本在南邊巡視,一人着實無趣,所以才往江邊上來。看你在此,倒是可以解解悶。”

杜雲點點頭。

劉猛又問道:“你可會下棋?”

杜雲道:“我只會圍棋。”

劉猛撓撓頭道:“不如我教你六博。”

杜雲也見過六博,市井小民都好此道。六博乃象棋的前身,不過每方只有六子,其中一子稱爲“梟”,好比象棋的“將”或“帥”,其餘五子稱爲“散”,相當於象棋中的“兵”或“卒”。

劉猛在地上畫上棋盤,撿了十二粒石子,黑白各半,白子給杜雲,自己使黑子。作爲“梟”的石子大一點,倒也好認。

邊教邊玩,杜雲開始幾盤老輸,下到後來居然贏了兩局,心中不免有些得意。

轉眼到了午時,陽光曬得正熱,劉猛問杜雲道:“安之穿着皮甲不熱,此處並無敵人?”

杜雲脫下皮甲,山風一吹,頓時清爽。

劉猛摸摸肚子,言道:“腹中空空,不如睡上一覺,這棋改日在下。”說罷,扔下棋子,仰倒在草地上。

杜雲這年紀當然也吃不飽,也跟着躺在崖邊睡覺。

過了一會兒,劉猛擡起頭來,看看杜雲,見他閉着雙眼,不禁露出陰森的笑意。緩緩站起身來四處望了望,不見人影,又瞧瞧杜雲,心想一腳把他踹下懸崖,神不知鬼不覺,旁人還以爲他不小心墜崖。但見他身長體健,又估摸腳下的力道怕是不夠,若然將他驚醒可不是對手。於是左手取下腰刀,右手把住刀柄,盯住杜雲的眼皮,緩緩抽出刀刃。

鋼刀摩擦刀鞘,發出“嗤嗤”的聲音。杜雲眼皮動了動,劉猛忙停住手,眼見杜雲翻身,又忙坐倒,這時恰巧崖上有一隻老鷹“呀”的叫了一聲。

杜雲聽見叫聲,睜開眼睛,看見湛藍的天空,坐起身來,見劉猛正趴着睡覺。

杜雲搖搖頭,站起身來,喊道:“叔雄。”

劉猛打起鼾聲。

杜雲不疑有他,摸摸肚子,當真有些餓,更睡不着,起身來四處走動。

劉猛睜開一隻眼睛,見杜雲走遠,正背對着自己,又悄悄的將壓在身下的鋼刀收入刀鞘。

杜雲發現懸崖上一株橫生的松樹上有一個鷹巢,裡邊還有鳥蛋。回頭看,劉猛已經坐起身來,忙喊道:“叔雄,快來看。”

劉猛起身走了過去,順杜雲手指之處看到那個鷹巢,問道:“安之想取那鳥蛋?”

杜雲道:“想是想。”

劉猛喜道:“需用繩索下到那棵樹上。”

杜雲道:“算了,山鷹在這險絕之地安巢也其勇可畏。”

劉猛見他無意下這絕壁,不禁又失望。

杜雲看他臉色,安慰道:“有山鷹自然由獵物,不如去別處尋尋。”

回去披上皮甲,杜雲和劉猛一路往南尋獵,果然在草叢中被他們尋到一個兔穴。劉猛道:“該將裡面的兔子挖出來?”

杜雲搖頭說道:“所謂狡兔三窟,只應設下陷阱,待它出來。”

可惜身邊沒帶竹刺籠,只好插一根樹枝作爲標記,又四處尋了尋,發現另一個洞口。兩人趁天色未晚,趕回戍所,取來竹籠、野菜。

那竹籠密織,開口處朝內卷有一圈篾子削成的尖刺,兔子鑽進出容易,出來就會被尖刺所擋,若強行鑽口,定然被扎入皮肉。

兩人將竹籠放在兔子洞穴旁邊,裡邊放進野菜,這等晚上兔子覓食,落入陷阱。佈置好陷阱,兩人這才收工回營。

次日,兩人再去看,果然捕到一隻野兔。

戍卒們好久沒吃過兔肉,雖僅有一隻兔子,也分作四份,各屋拿去做菜燉湯喝。

杜雲待了多日,與衆人逐漸熱絡。這天去尋了之前撒鹽的地方,並未見到山羊的蹤跡,看來果如韓醜所言。這些山上土層淺薄,岩石外露,難見果樹,只有雜草虯鬆。杜雲別無所獲,只在山下一處泉水邊採到一把薺菜而回。

戍所屋前,胡不二正坐在一截樹樁上用篾條編織竹蓆,見杜雲揹着刀弓回來,手中卻只有一把薺菜。瞧了一眼,又低頭織蓆。

杜雲看他在織竹蓆,好奇心起,上前問道:“胡兄編織竹蓆何用?”

胡不二道:“拿去集鎮換雙布鞋。”

杜雲看看他腳下的布鞋,前邊已破,露出大腳趾來,又瞧瞧自己的鞋,尚還結實。於是蹲下來說道:“不如我來幫忙。”說着將手中的薺菜以及揹負的刀弓都放在地上,搬了個樹樁來墊在屁股底下,他在歸藏山也是編織過竹蓆的。

胡不二倒是來者不拒,見篾條不夠,要杜雲再劈些竹篾。

杜雲抽出破月刀,起身拿起一根竹子,“嚓”的劈開,再分作細條。又坐下來,用胡不二的匕首削出篾條。

胡不二看了杜雲的破月刀一眼,問道:“安之的刀似乎不輕。”

杜雲愣了愣神,說道:“將就着用。”

胡不二又問:“你刀法師從何人?”

杜雲答道:“家師不過是方外之人。”

杜雲避諱師承,胡不二也不見怪,說道:“等得閒,你我切磋一二?”

杜雲搖頭道:“杜某刀法不精,豈敢獻醜?”他道法尚沖虛,本無爭勝之心,被謫戍至此更不想張揚,若能安穩渡過兩年,而後隨師父避居深山是最好不過的。

胡不二打個哈哈,說道:“莫不是怕我偷學了你武藝?”

杜雲擡眉說道:“正是,家師吩咐我不可顯露刀法讓旁人學去。”真是打蛇隨棍上,這藉口誰人肯信?

胡不二道:“人言學以致用,學而不用,豈非無用?”

杜雲道:“胡兄教訓得是,那就不用了。”這話近乎無賴,卻也讓人難以反駁。

胡不二聽了不禁興味索然,他在此地待得久了,並無敵手,反而使刀法生疏。心中暗想:“定要尋個機會與他比試比試,倒看使的什麼刀法?”

杜雲似乎想到什麼,問道:“這裡的竹子是否可用於製作竹笛?”

胡不二說道:“這竹子也太過於粗,並不適合製作竹笛。”

杜雲嘆了口氣,心道:“以前所學的竹笛怕是要落下了。”他只帶了陶壎來,那玉笛貴重依舊留在家中。

胡不二問道:“安之會吹笛?”

杜雲言道:“略知皮毛,不過此時我只有一個陶壎。”

胡不二說道:“我也本想做一張琴,可惜沒有琴絃。”琴絃一般以蠶絲所制,音色最妙,若無蠶絲馬尾也可,不過這荒僻之處莫說是馬了,連驢都難得見到。他接着道:“沒有音樂,這日子的確無趣。”

杜雲點點頭,深以爲然,這苦悶歲月總需尋點事情來做。

此時,隊率韓醜最擔心的卻是食物,手底下二十多張嘴要喂,穀子已經不多,算了算,就是每頓喝粥也只夠十日之用。而附近的野菜都快挖光了,奉節卻還沒送糧食過來。不得已,他只好動用信鴿,往郡衙討要糧食。

郡衙回信,說是正往荊州催糧,過些時日再送過來。

韓醜命衆戍卒免了巡邏邊境,全力採集食物。

這日,劉猛邀了杜雲往東邊一條溪水去捕魚。杜雲以爲這山中並無敵人,也不披甲,隻身穿裋褐,揹着刀弓,手持一杆魚槍。那魚槍不過是平日所用的長槍,在槍刃上開出倒鉤來。而劉猛則攜帶一個魚簍,並一個竹笱。

兩人捲起褲腿,下到溪水中,雖然天氣晴好,但這水卻涼得很。杜雲看溪流裡有許多石頭,只見劉猛右手拿着竹笱,接着流水,左手翻開石頭,不時捉到蝦蟹。杜雲倒握魚槍,淌着水,仔細搜尋,並未見到什麼大魚。

“捉到了!”杜雲聽到劉猛的聲音,回頭一看,見他手中抓着一條半尺長的小魚,滿臉是笑。

杜雲走過去,瞧那小魚,皺眉問道:“這溪水中就沒有大魚?”

劉猛說:“就是有大魚也被我等捕光了。”說着將小魚放進後腰的魚簍中。

杜雲道:“那還不如去山裡找找,看是否有獵物。”

劉猛道:“他們都去山裡,也輪不到你我。我知這溪水上游有一水潭,裡邊或許有魚,只是我水性不佳,不敢去探。”

杜雲知他原是青州流民,北方之人不善水並不爲奇。於是兩人往小溪上游去,果然看到一個水潭,只是樹木參天,遮空蔽日,看不清水底。

水從山崖上來,匯入水潭,又從水潭流入小溪中。

杜雲看這水潭有五六丈寬,站在水潭邊上用魚槍探了探,往深處走,不過三步,潭水已漫過膝蓋,仍不見底。

杜雲返回案上,問劉猛道:“這潭水多深?”

劉猛道:“胡不二也曾下過此潭,怕是有兩丈深。”

杜雲脫去衣裳,將弓箭放在岸上,仍舊揹着破月刀以受重潛水,手提魚槍,深吸一口氣,“撲通”鑽進水裡。

劉猛望望潭水,已瞧不見他身影,惡向膽邊生,拾起杜雲的弓箭,張弓搭箭,瞄準水面,只待杜雲探頭,就取他性命。

過了一會兒,仍不見杜雲冒頭,卻見水面上浮出不少血色來。

劉猛一看,心中吃驚,想道:“這水中莫非有什麼惡魚將這廝給傷了?”他手持弓箭,往潭水裡走了幾步,仔細觀瞧。潭水冰涼,頭頂的樹冠被風吹得沙沙作響,劉猛只覺得四周陰森森的。

突然,身前涌起水花,一條無鱗怪魚從水面伸出頭來,張開血盆大口。劉猛一瞧之下,大驚失色,在水中連滾帶爬,急急逃上岸去。

驚魂未定,再回頭來看,只見杜雲已從水面冒出身子來,手裡的魚槍叉着一條三尺多長的四腳怪魚。劉猛看手中,卻不見了弓,再看水中,原來方纔逃命,將弓落在水裡了。

原來杜雲在水底殺了一條大鯢,又怕魚槍上的倒刺勾不住,所以頂着它往水面去,恰好瞧見劉猛的腿,想來方向沒錯,就衝着他而去。出水來,才發現劉猛受驚,心中又好笑又自責。杜雲從水中拾起弓來,走上岸去,對劉猛說道:“叔雄不必害怕,這怪魚已死。”他也沒見過大鯢,四腳的青蛙吃過,四腳的魚確實嚇人。

劉猛醒了醒神,說道:“我看水面涌出血來,還以爲安之遭了不測。”又指着大鯢道:“這怪物滿身是瘤,醜惡至極,怕是吃不得。”

杜雲心生頑皮,笑道:“管他能吃否,拿回去唬唬他們。”

兩人收拾好,卻發現魚簍都盛不下大鯢,只好用樹藤穿了,由杜雲背了回去。兩人回到戍所,杜雲叫出韓醜,將大鯢交給他。

韓醜一看,不敢伸手去接,只問:“這是什麼怪物?”

杜雲唬他道:“此魚乃千年寒潭之靈,吸天地精華,竟長出腳來。”

韓醜半信半疑,又問劉猛,這才得知來龍去脈。他接過栓着大鯢的樹藤,掂了掂,說道:“這怪魚重是重,也不知道能不能吃。”

等到衆兵卒都回營,圍觀此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老卒說道:“此物我曾於蠻寨吃過,並無毒性。”

韓醜見他如此說,便命他將大鯢剖洗了,燉來先嚐。若果真無毒,大夥再吃。

老卒眉開眼笑,將大鯢燉了一半,直燒得湯色乳白,發着肉香,才自己先嚐。衆人看他表情,卻見他皺着眉,一勺一勺的舀湯喝,又撈了塊肉吃。再要夾魚肉時,韓醜止住他道:“夠了,可有什麼不適?”

老卒道:“再嘗幾塊肉就知身體適與不適。”

衆人哪輪得他再嘗幾塊,紛紛要舀湯來喝。韓醜命衆人不得搶食,各自回屋中去取了碗來,將一鍋大鯢湯、肉平均分了。

杜雲一嘗,果真湯濃味美,比之野菜稀粥好吃得太過。

吃完大鯢湯,韓醜又命將另一半大鯢也燉了,留待明天吃。又命會水的隨杜雲、劉猛前去水潭,看能否再捉幾條怪魚來。

可惜忙活了兩日並未捉到第二條大鯢,而魚湯已盡,衆人又吃起野菜稀粥。

過了幾日,大夥要動爐竈上的煙筍,韓醜道:“糧食將盡,我等該如何是好?”

老卒道:“往年要是到了這關口,就該去蠻寨中討飯吃。”

衆兵卒都是漢人,若說去向蠻人討飯,忒也無地自容。

張一笑說:“這未免有辱顏面。”

胡不二也曾去蠻寨討過飯,說道:“與其餓死,也只得卑躬屈膝。”

韓醜問:“蠻人若果能施捨,就着你二人前去乞討。”

老卒心道:“這廝又來這招。”

胡不二睜大眼睛,說道:“蠻人並非憑白施捨,需充當勞力纔給飯吃。”

韓醜皺眉道:“勞作什麼?”

胡不二道:“那蠻寨製作井鹽,需要幫手,若是會建屋、鍛鐵也能尋碗飯吃。”

杜雲心道:“我建屋、鍛鐵是不會,不過有一身蠻力,前去幫工該能吃到飯。”

張一笑問道:“飯菜可好?”

老卒道:“蠻人耿直,若你做事賣力,自然有乾飯吃,菜裡則有魚或肉,不會虧待。”

張三嘆問道:“哎,可惜我瘦得皮包骨頭,沒有幾分力氣。”

胡不二笑道:“不急,看你姿容尚可,若肯陪那寨中的蠻女一宿,也能吃上飯。”

張三嘆摸摸消瘦的臉頰,說道:“哎,本就沒有幾兩肉,那豈不是讓人敲骨吸髓?”

老卒嘻嘻笑:“看你那猴樣,誰吸誰還不一定。”

旁人聽了不禁發笑。

杜雲從未聽過這般污言穢語,只是驚奇。

韓醜問道:“若我等去蠻寨,誰人留守戍所?”

衆人已吃夠了野菜稀粥,肚子裡全無油水,聽蠻寨有乾飯吃,自然無人願意留守,所以皆不應聲。

韓醜只好道:“老卒、胡不二,你二人前去蠻寨打探,看寨中是否要人。”

老卒躬身稱是,他在此戍邊年久,曾在集鎮上學了一些蠻話,又去過蠻寨數次,已能與蠻人作簡單的溝通。

胡不二也起身,畢恭畢敬的拱手道:“胡某遵命!”韓醜此言乃軍令,他再是言語無忌,也不敢稍有怠慢,畢竟從軍十餘載,早有覺悟。

於是,老卒與胡不二先行去蠻寨打探,看是否缺工,又與蠻人的寨老商議幫工的人手,領了竹符節。

兩人回來,稟明韓醜:“蠻寨正缺人手,衆人都可前往。”

韓醜道:“那我一人在此留守。”又對老卒道:“老卒,就以你爲首,領衆人前去蠻寨就食,將多餘的飯菜帶回來,切莫惹是生非。”

老卒拱手稱是。

次日凌晨,衆戍卒吃過稀粥,只穿布衣而不攜兵刃,跟隨老卒前往蠻寨。往南翻過一座大山,便望見一條河水蜿蜒東流,經過丘陵之間,地勢逐漸開闊,隱約能望見一處村寨藏於河流之陰。原來,朝廷以此河爲界,劃河水之南與蠻人爲疆,封蠻王以官職,準其互市,使之稱臣納貢。

河上水窄之處架着一根鐵索,衆人就攀着那鐵索渡河。從戍所算起,足足行了一個時辰才趕到蠻寨。有寨門立於山關,關上豎着青色旌旗,旗上繡着蛇紋,巴即蛇也,此爲圖騰。門前有三名蠻兵把守,關上又有十餘人朝他們張弓搭箭以待。

杜雲看那些蠻兵一身青衣,又以青布圍頭,腳穿芒鞋,腰懸砍山刀,手持一柄三股鋼叉。

老卒上前拱手,說些蠻話,又拿出竹符節給蠻兵驗過。

蠻兵朝門內高聲喊出幾句蠻話,只見寨門緩緩打開,他又向衆戍卒招了招手,示意他們可以入內。

老卒領着衆人進入寨內,道路兩邊樹木參天,走出山谷,豁然開朗,面前是一大片稻田,七個山丘分立於田間,好似青螺,又有溪水穿過,匯入寨外的河流,蠻人的房子就坐落在山丘上。

衆人沿田間小路而行,來到一座山下,山前隔着小溪,上邊架着木橋,橋下溪水之邊有蠻女正在漿洗衣裳,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又幾個小童騎牛放牧。

滿目詩情畫意,杜雲心道:“這地雖然是蠻疆,但安寧可比世外桃源。”

走過木橋,看見梯田,再上到山腰便是村落,裡邊的蠻人忙忙碌碌。村子中央有一棟大屋,壘石爲基,立木爲柱,蓋以青瓦,與漢人居所大致相似。屋前立着神祇,並無蠻兵巡邏。

老卒命衆人在屋外等候,自己和胡不二進去拜見寨老。

過了一會兒,兩人陪着一個弓背老者出來,那老者也是蠻人打扮,開口卻是漢話,雖語調古怪:“爾等會鍛鐵者去鐵匠坊,會算術者去賬房,餘者去鹽作坊。”

衆人按早前的囑咐,朝寨老躬身稱是。

原來,這寨老常年與漢人商販溝通,又最是聰明,因此學會漢語。蠻人村寨需用鐵器,最是缺少善於鍛造之人。而賬房先生已是寨中極少的聰明者,專責清理賬目,又要將每日的鹽產計量,所以尚需幫手。

杜雲既不會鍛鐵,也不會計量,只得跟着老卒前去作坊製鹽,而胡不二則前去鍛鐵。

來到山坳的作坊,只見蠻人正從一個個井裡面汲取滷水,然後挑到屋外的鹽田晾曬,又將結晶刮下來裝袋。這些粗鹽並不能食用,需運去南浦過濾、提純。

蠻人命衆戍卒支鍋煮鹽,這樣可以加快進度。

杜雲負責挑滷水,其他人砍柴的砍柴,燒火的燒火,裝袋的裝袋,搬運的搬運,不敢稍有懈怠。

到了晚飯時,有蠻人女子以竹籃送來飯食。杜雲看果然是乾飯,菜裡還有魚塊,配着黃豆、芹菜。衆人就在屋外蹲着吃飯,雖然做工累,但比吃那稀粥好得多了。送飯的女子對着戍卒指指點點,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似乎覺得這些漢人瘦不拉幾,遠不如他們蠻人漢子健壯。

杜雲被她們瞧得低下頭去,心道:“可憐我等戍卒在此地怕是與乞丐無異。”

老卒挨個來問:“可還有剩飯留給韓隊率?”

衆人將碗裡的飯菜吃個底朝天,哪還有剩?

張三嘆說:“哎,隊率只能在戍所喝稀粥了。”

張一笑說:“下一頓不如每人分一口飯給他。”

老卒對他說道:“此話可要算數。”

張一笑說:“自然算數,且聽衆弟兄怎麼說。”

衆人都點點頭,算是認可。

當夜接着忙碌,衆人就在蠻寨過夜。次日清晨,蠻女又送飯來,這次每人的菜裡面有三片臘肉。

老卒不待衆人動筷子,忙說道:“每人分一口飯出來給隊率。”說罷,拿起一個竹筒,到每人面前接一口飯。

衆人也不食言,果真分了一口飯。

老卒將竹筒塞好塞子,又道:“該分點肉出來。”

衆人看看碗中的臘肉,滿眼不捨。

張一笑說:“昨日並未說要給肉啊。”

衆人都聒噪:“正是,我等如此辛勞,豈可再分了肉去?”

老卒見壓不住,說道:“那給一點素菜總行吧?”

衆人這倒可以接受。

於是,老卒又用另一個竹筒從每人那裡接了點素菜,再從自己的碗中夾出一片臘肉放進竹筒。塞好塞子,又道:“當選一個人去送飯菜。”

張一笑問道:“若是誤了工,有飯吃否?”

老卒道:“若是來晚了,怕是隻有剩飯吃。”

張三嘆說道:“哎,可惜我走不快,就是走得快,回來怕也無力勞作。”

張一笑指着杜雲道:“我看安之身體矯健,可往來行走。”

老卒看看衆人,自然是剛來的杜雲身體最爲健壯,便對杜雲道:“安之可願送飯回去?”

杜雲並不推辭,只道:“我吃罷飯,即刻送去。”

吃完飯,老卒給了他一個竹符節,以及盛着飯菜的竹筒,又向作坊的蠻人頭目替他告假半日。

杜雲告辭老卒,得其指點,並未沿着來路返回,而是翻過近處的一道山樑回去。從山樑上下去,路過梯田,不經意瞧見水田之中居然還有鯉魚游來游去,想來必是蠻人放養的,不然定要捉它幾條。

梯田往下,田中的水又流入山窪的一個小湖。湖邊有一棟蓋着青瓦的吊腳樓,一半架在蘆葦地裡,一半坐落在山坡上。山坡上的門前開出一小塊平地、一條山路,平地上還放着一個石磨。杜雲也有些奇怪,要知道蠻人多以茅草爲屋頂,只有寨老這般貴重之人才能住上瓦房。他瞧着那屋,恰好望見有一隻白鷺走在吊腳樓之下的蘆葦地裡,長嘴一落竟從腳下的泥水裡叼出一條泥鰍來,三兩下吞入脖頸。杜雲心道:“這葦地裡的泥鰍該不是蠻人所養吧?”於是留了個心眼,又快步往寨門的方向而去。

他內力不俗,腳程也快,旁人需一個時辰,他半個時辰便趕回戍所。

韓醜剛從江岸放哨回來,順便捉了些蟲子,此時正用蟲子餵養信鴿。瞧見杜雲回來,臉上難得露出笑容。

杜雲上前拱手行禮。

韓醜忙問他蠻寨之中的情形,得知衆人安然無恙,這才放心。

杜雲將盛着飯菜的竹筒交給韓醜,說道:“此乃蠻寨的飯菜。”

韓醜回到屋裡,拔出竹筒上的塞子,將飯菜倒進碗裡,聞了聞,並未發餿,於是連碗放到鍋裡燒水去熱。一邊說道:“昨日我就吃了煙筍稀粥。”

杜雲問道:“稀粥還可以吃幾日?”

韓醜說道:“就我一人,吃上半月無妨。”

杜雲點點頭,料想他每日一頓乾飯,一頓稀粥該當無事,拱手道:“在下還需儘快趕回寨中,以免誤了工時。”

韓醜一邊往鍋底下添柴,一邊朝他擺擺手道:“去吧,去吧。”

杜雲辭別韓醜,往水囊裡添了水,又繫了兩個空竹筒在腰上,啓程前往蠻寨。半個時辰趕到蠻寨,雖來往奔波,卻不覺得怎麼疲累,杜雲自覺還算是有用之人。

在寨門出示竹符節,得蠻兵放過,一路行到山腳下,杜雲望了望湖旁邊的吊腳樓,不見有人,也不見了白鷺。

杜雲見四下無人,想着自己腳程快,並未耽誤時間,不禁走到湖邊,脫了鞋,走到水漫腳面的蘆葦地裡伸手去掏泥鰍。果然被他抓到幾條,拿在手中一看,那泥鰍通體烏黑,魚鰭卻是紅的鮮豔,不同尋常。“鳥既吃得,人也吃得。”杜雲正想着用什麼東西盛,靈機一動,摸摸腰上的空竹筒,將其中一個取下來,把泥鰍連同爛泥裝進去。他自言自語道:“帶了這些泥鰍給隊率,就無需衆人再分肉給他。”

正掏泥鰍,忽聽見一個清脆的聲音響起:“誰人敢竊我烏鰍?”

杜雲一驚,忙轉過身來,瞧見遠處站着一個蠻人女子,也不知她爲何會說漢話。他扔掉手上的泥巴,面色窘迫,把腿走出泥地。

女子走近,打量着他,卻露出笑臉。

杜雲看她臉色和善,心中稍安,打量女子,只見她頭戴青色牛角帽,身着右礽藍色衣裙,衣領、袖口鑲有花邊,腰上系一條繡花腰帶,腳下一雙翹頭履,手腕上各戴一金環,左手提一個黃釉小酒罈,右手持一根齊肩烏木杖,正值妙齡,容貌美麗,體態婀娜。他倒出竹筒中捕捉的泥鰍,朝女子作揖道:“在下魯莽,不知此物有主,還請尊駕恕罪。”料想此人不比尋常蠻女。

女子嬌笑道:“不知者無過,既與公子有緣,不如去家中一坐。”烏木杖指着吊腳樓。

杜雲想起來之前胡不二等人的說笑,聲言與蠻女共宿可得飯食,連忙推脫道:“在下還需去鹽井勞作,恐誤了時辰。”

女子嬌嗔道:“分明是託詞,既怕誤了時辰,卻又在此逗留!”

杜雲道:“這……這實在是無心之失。”

女子道:“我有意請公子飲酒,你若推脫,我便告知寨老,叫他罰你。”

杜雲心道:“若是受罰,怕是會被逐出蠻寨。”猜她或是寨老的孫女,只得拱手道:“在下不勝酒力,恐勉爲其難。”

女子梨渦淺現,笑道:“公子怕嘴,少喝一點便是。”說着走去吊腳樓,上到廊下門前,朝杜雲招手。

杜雲不得已,上到樓梯,跟着她進到房裡。但見房間四壁都是木板所制,牆邊擺着罈罈罐罐,兩張木櫃。地面乃夯土,中間有一個火盆,其上放着一個砂鍋,正燉着什麼東西,擡頭看房樑,已被薰得烏黑。窗邊放着一張桌案,一片竹蓆。

女子請杜雲在竹蓆上坐了,將黃釉酒罈放在案上,又走到砂鍋旁,揭開鍋蓋,一股肉香散發出來。

杜雲以手遮掩喉結,暗暗嚥了咽口水。

女子用碗盛了肉湯,取了一雙筷子,一併遞給杜雲。

杜雲接過放在案上,問道:“敢問尊駕芳名。”

女子聽他說是“芳名”,嘻嘻笑道:“公子叫我阿蘭即可,公子姓甚名誰?”

杜雲這才發現女子上衣鑲邊上所繡的爲蘭花、蝴蝶,不過腰帶上所繡的卻是紅蠍、金蛇。告訴她姓名,又問道:“阿蘭怎麼會說漢話?”

阿蘭道:“乃漢人先生所教。”

杜雲心道:“居然還請得起教書先生,她家於這蠻寨自然貴重。”雖聞着碗中的肉香,杜雲依舊心結未了,兩人獨處一室終究不好,推辭道:“無功不受祿,何況方纔還得罪了阿蘭,且時辰不早,杜某就此告辭。”

阿蘭杏目圓睜,說道:“杜郎怎又言走,若嫌棄阿蘭招待不週,直說便是。”

杜雲聽她言語不忿,只好說道:“豈敢,豈敢,既然如此,杜某就卻之不恭了。”他端起碗,抿了一口肉湯,說不出的鮮美,讚道:“此湯真鮮。”

阿蘭露出笑臉,脣紅齒白。

第三十五章 武陵青芒第十五章 臨淮破敵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現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五十七章 梟雄興兵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四十八章 波雲詭譎第十四章 瞞天過海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四十九章 天命靡常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二十六章 騰龍設伏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現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四十七章 蕩寇伏波第三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一章 歸藏門人第三十一章 絕薪止火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十五章 臨淮破敵第五十四章 了卻安樂第二十一章 敗失潁上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四十九章 天命靡常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十章 驅狼遇虎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三十五章 武陵青芒第十二章 將兵淮南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九章 名重京師第四十七章 蕩寇伏波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二十一章 敗失潁上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五十二章 輕兵入山第四十章 鬼社中人第十六章 貪吞之陣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二十四章 噬骨之蠱第二十四章 噬骨之蠱第五十二章 輕兵入山第四十九章 天命靡常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二十三章 蠻荒之地第四十八章 波雲詭譎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第十四章 瞞天過海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四十三章 禍起蕭牆第一章 歸藏門人第十四章 瞞天過海第五十五章 重操兵戈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二十七章 巫者降怪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八章 郡守駕到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三章 曲阿遇匪第三十四章 心向林泉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二十五章 奇毒相攻第八章 請君入彀第三十一章 絕薪止火第四十章 鬼社中人第二十章 進兵汝陰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現第十七章 劍號玄冥第六章 中興之志第二十三章 蠻荒之地第四十三章 禍起蕭牆第十二章 將兵淮南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九章 名重京師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現第十八章 冤家路窄第五十七章 梟雄興兵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
第三十五章 武陵青芒第十五章 臨淮破敵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現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五十七章 梟雄興兵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四十八章 波雲詭譎第十四章 瞞天過海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四十九章 天命靡常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三十七章 聖手書生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二十六章 騰龍設伏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現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四十七章 蕩寇伏波第三十三章 反客爲主第一章 歸藏門人第三十一章 絕薪止火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十五章 臨淮破敵第五十四章 了卻安樂第二十一章 敗失潁上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四十九章 天命靡常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十章 驅狼遇虎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三十五章 武陵青芒第十二章 將兵淮南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九章 名重京師第四十七章 蕩寇伏波第四十六章 大義失義第十一章 北風意冷第二十一章 敗失潁上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五十二章 輕兵入山第四十章 鬼社中人第十六章 貪吞之陣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二十四章 噬骨之蠱第二十四章 噬骨之蠱第五十二章 輕兵入山第四十九章 天命靡常第二章 草莽俠心第五十六章 王師又敗第二十三章 蠻荒之地第四十八章 波雲詭譎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第十四章 瞞天過海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四十三章 禍起蕭牆第一章 歸藏門人第十四章 瞞天過海第五十五章 重操兵戈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三十九章 暗譜鴛鴦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二十七章 巫者降怪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八章 郡守駕到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第十九章 紙上談兵第四十二章 計定姻緣第三章 曲阿遇匪第三十四章 心向林泉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二十五章 奇毒相攻第八章 請君入彀第三十一章 絕薪止火第四十章 鬼社中人第二十章 進兵汝陰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現第十七章 劍號玄冥第六章 中興之志第二十三章 蠻荒之地第四十三章 禍起蕭牆第十二章 將兵淮南第五十章 鬼洞之丹第三十二章 不世之功第四十一章 二虎競食第九章 名重京師第四十四章 金剛法衣第五十三章 鬼府爭鋒第四十五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八章 鬼影初現第十八章 冤家路窄第五十七章 梟雄興兵第三十章 赤血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