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
卻說劉備來到荊州進行實地考察。
對諸葛亮收復荊南四郡,恢復荊北經濟的工作予以了嘉獎。
然後又談及瞭如何促進荊州進一步發展等等工作問題。
最後談及到了此次的中原大戰,劉備提及到了東吳問題。
諸葛亮表示,他已經與東吳的二號人物周瑜加深了兩地交往。
相信周瑜並未有與齊國交惡的打算,而是真心實意地想與齊國合作,修復兩地關係。
並且向劉備保證,即便東吳有任何不軌行爲,他在荊州東線戰場設置的防線,也宛若鐵壁一般。
吳人斷不能突破!
劉備思考再三,旋即展顏笑道:
“善,李相當年在徐州時,就曾盛讚孔明之才。”
“言及先生做事謹慎穩妥,滴水不漏。”
“寡人如今巡縣至荊州,觀此地民生軍務,確實大善。”
“孔明既有此決斷信心,寡人也就不再多慮了。”
如果說冀州是大齊的上海,那荊州起碼也是江蘇。
劉備對荊州的發展還是相當滿意的。
建安十四年,八月初二。
齊王劉備於江陵府衙召集荊州牧諸葛亮、治中從事馬良、昭文將軍伊籍等二十餘位重臣,共議荊州治理大計。
會議伊始,劉備拿出荊州去歲的圖冊示衆,道:
“寡人對荊州這幾年的和平發展,甚爲滿意。”
“如今戰事將起,寡人不欲使荊州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公等對於將來之事,有何良策,大膽言之。”
言罷,馬良出列呈《屯田新策》。
“臣請仿陳元龍淮南舊制,令軍士閒時墾荒。”
話音未落,其弟馬謖忽振袖而起:
“季常兄之策緩不濟急!”
向劉備一拱手,“王上,在下以爲,應當先疏通沮、漳二水,引漢水灌南陽。”
“若役三萬之民,則明年三月可成,可歲增糧四十萬斛!”
嗯……
劉備一頷首,又問衆人意見如何。
諸葛亮當即幫腔說道:
“王上,亮也是此般建議。”
“欲發展農桑,當先疏通沮、漳二水,此爲當先之利。”
劉備見此,乃命馬良等輩擬出具體的章程來,就照此奏辦理。
接下來,劉備又談及其他民生問題,馬謖都踊躍發言,侃侃而談。
江陵府衙裡來的,都是荊襄一帶的高層,皆是博學之士。
可面對馬謖的侃侃而談,衆人竟都無法反駁,只覺有理。
劉備初來乍到,也被這個年輕的小夥子突出的表現給吸引住了,當即出聲問:
“此何人也?”
未等馬謖開口,諸葛亮率先出列,道:
“啓稟王上,此乃馬季常幼弟,襄陽人馬謖馬幼常也。”
“此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亮亦深加器異。”
哦?
劉備眉梢一揚,聽到諸葛亮對其的讚詞,劉備的興致也頓時上來。
“汝還懂軍略?”
馬謖嘴角微微上揚,這可是他的拿手好戲。
馬謖聊軍事戰略的時候,是能夠跟諸葛亮從白天聊到黑夜的存在。
史書叫,“以謖爲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須知諸葛亮是何等忙碌的人物?
居然願意花時間跟馬謖聊軍事,一聊就是一天一夜,可見馬謖的軍事理論是真的有乾貨的。
畢竟諸葛亮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如果只會吹牛皮聊些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是不可能得到諸葛亮的重視與認可的。
“回大王,在下只是略懂略懂。”
“尚不及孔明先生,平日多賴孔明先生教誨。”
馬謖這話既展現出了自己謙虛的一面,又不忘強調他平時是能夠跟諸葛先生一起談論軍事的存在。
荊州那麼多奇才,他最受諸葛亮器重。
字裡行間都透露着一股子自信。
可已年近五十,到了知天命年紀的劉備,不可不謂是閱人無數的老油條了。
他感覺馬謖此人有些圓滑,愛耍小聰明。
但秉着“惜才”的原則,劉備還是願意給這位年輕人一個機會。
“如今我大齊正籌備伐魏大計,南北各地都在動員兵馬。”
“幼常既懂軍略,可試爲寡人言之。”
馬謖聞言大喜,這可是天賜良機。
當着齊王的面,荊州衆高層的面露臉,還是他最擅長的領域。
“遵命!”
馬謖興奮的命人取來沙盤地圖,執筆在上面勾勒山河形勝,陳述自己的破曹方略。
“今曹操據西川之地而失中原轄控,正如猛虎斷其爪牙。”
“不妨命李相率冀州軍出河北,鎖潼關,困其於秦嶺。”
“曹操縱有雄兵,亦不敢棄關中而救中原!”
老將黃忠眉頭一皺,當即出聲反駁:
“老夫也曾在河北待過兩年,深知河北兒郎皆是天下健兒,馬上能手。”
“是我大齊一等一的雄師。”
“既有如此精銳,何故舍易就難。”
“不攻並未設有重防的兗州,反而去攻易守難攻的天險潼關?”
馬謖則不慌不忙地一指河東地區,分析道:
“前歲李相已經一統河北,收復河東。”
“冀州軍走河東,剛好可直達關中。”
“只要攻克潼關,便能控制秦嶺,截斷曹魏東西聯繫。”
“從戰略上考慮,幾乎使我軍鎖定了勝局。”
微微一頓,馬謖又接着分析爲什麼一定是河北軍幹這活。
“常言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如今我大齊要動用六十萬人蔘戰,中間所耗費的糧草輜重何其巨也?”
“故縮短交通運輸路線,便是重中之重。”
“冀州軍走河東攻潼關最近,此其一也。”
“此外,正如黃老將軍所言,潼關天險易守難攻。”
“而李相之軍略,千古罕有,河北兵將也是人人英雄,個個健兒。”
“非河北軍出馬,不能下潼關也,此其二也。”
講到這裡,衆人都陷入了沉默,顯然在仔細思考馬謖說的話是否有道理。
而馬謖的第三點,卻頓時令在場的人身軀微震。
“吾輩皆齊臣,今效死爲國,戮力王室,就當以死相報。”
“潼關雖險,豈可擇易畏難,懼險避責?”
“此絕非人臣之道也!”
“此險縱有千仞,吾輩亦當以血肉砥之。”
“謖以爲,以李相之胸襟似海,必不會辭去此任!”
馬謖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大家都是齊人,都是給劉老闆打工的。
如今公司正在上升期,咱們當員工的就得有犧牲奉獻的精神。
不能說潼關不好打,咱們就畏懼困難,逃避責任。
這不是一個國家幹部應該說的話。
以咱們李相爺的格局,肯定是不會推卸這項工程的。
劉備對馬謖的第一印象是這人自負愛耍小聰明。
這最後一番話,更是進一步印證了他的觀點。
齊國諸派勢力之中,一直以來都是河北派一家獨大。
或者說一超多強,無論是淮南派、丹陽派,還是關公所在的青州派都很難與其抗衡。
這其中,就是因爲李翊在主政河北,河北因爲李翊而富強。
河北人因爲有李翊在,而自信。
荊州是劉備投入大量資源,重點扶持的對象。
就是爲了形成南北均勢,避免河北人在國內話語權過重。
馬謖看出了這一點,他非常合時宜的站出來拍了領導的馬屁。
那就是此次中原大戰,齊國高層對戰事的勝利是充滿了信心的,幾乎默認己方肯定會贏。
畢竟國力差距擺在那裡。
但具體怎麼個贏法就有講究了。
按理說以河北的地緣政治,幾乎是毗鄰整個河南。
所以中原大戰,就是河北人的主場。
可是,開戰之前,河北人在國內已經是不可一世了。
在讓他們在中原統一戰中大放異彩,佔據風頭,那以後在國內豈不是要上天了?
別的不說,就說一個極爲現實的問題。
統一中原,毋庸置疑是齊國建國以來的,前所未有的大功。
一旦戰爭勝利了,功臣們怎麼分封?
李翊已經是丞相、冀州牧、國家二把手,位極人臣了。
他幫劉備一統了中原,你劉備難道就賞幾個錢就給人打發了?
就算李翊不說,手下人怎麼看你。
合着跟着你劉老闆打工,你就是這樣薄待功臣的?
大家拼命加班966,好不容易熬到公司上市該分紅了,你劉老闆難道就是這樣對待一起創業打拼的兄弟的?
就算放下李翊不談,河北那幫將領總得封賞吧?
到時候張郃、徐晃這幫人一人封個四徵、四方將軍之類的。
那河北手握軍事重權的人得多少了?
基於此,馬謖想出了一個極好的戰略。
那就是交給河北人一個最爲嚴峻,最爲艱難的任務。
由他們出河東,封秦嶺,去啃潼關這塊硬骨頭。
美其名曰是爲了大局。
實則就是想讓河北軍給荊州軍、淮南軍打輔助,由他們去牽制魏軍主力。
然後南軍就好摘桃子了,自南陽宛城北上,直搗潁川,一舉攻克兗州、豫州等地。
這個戰略幾乎可以說是相當完美,不僅符合國家利益,更符合荊州人的利益。
一班荊州將領,立馬聽出了馬謖的話外音。
紛紛舉手表示:
“誒呀!好戰略,好戰略啊!”
“此議簡直太妙了。”
“若是照用這個方略,我大齊用不了多久,就能夠一統天下啊!”
大夥兒都是裝糊塗的高手,全都心照不宣的對馬謖的戰略表示支持。
劉備則是保持了自己一貫的喜怒不形於色,靜靜地抿了口酒。
然後稱讚馬謖說道:
“幼常之方略,確有獨到見解。”
“然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慎。”
“具體戰爭事宜,寡人還需與齊國其他大臣們具體商議。”
“當然,幼常之略,亦會在寡人的考慮之中。”
言外之意,這個會上你馬謖說的話,大夥兒聽個樂呵就行了。
因爲真正拍板決定具體戰略的,那肯定是李翊、關羽、張飛、陳登這些國家高級幹部。
你馬謖算哪根蔥,敢來指手畫腳?
不過劉備這話既敲打了馬謖,也給這位年輕人留足了面子。
會議接下來持續了一個時辰左右。
至結束時,衆大臣紛紛離去。
孔明亦待離去時,忽被身後的劉備叫住。
“王上,還有何吩咐?”
諸葛亮恭敬地朝劉備作揖行禮。
劉備瞥了一眼諸葛亮身邊的馬謖。
他是諸葛亮的功曹,也就是秘書。
幾乎是與諸葛亮形影不離,開會結束了也要一起走。
“……哦,寡人與你家先生談點事情。”
“幼常就先下去罷,到外面去等候。”
劉備微微一笑,衝馬謖說道。
“喏。”
馬謖施禮,躬身而退。
目視着馬謖離去的背影,劉備默然良久,才緩緩開口:
“孔明觀馬謖之才何如?”
諸葛亮一愣,似乎沒有想到劉備單獨留下他是爲了聊馬謖。
“此人乃當世英才,不可多求。”
“亮平日行務之時,亦多問計於他。”
“不知大王緣何有此一問?”
劉備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開口:
“……不然,寡人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說着,面向諸葛亮,語重心長地沉聲說道:
“孔明宜深察之。”
諸葛亮眉頭皺起,他暗想自己用馬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
並不是大王說的那樣言過其實啊?
人家明明很有軍事謀略啊。
“幼常之才,吾親試之,確爲棟樑。” “王上謂其‘言過其實’,豈非見其論策之時,意氣太盛,不循士人謙抑之道乎?”
當信吾鑑人之明。”
諸葛亮暗忖道。
他認爲是馬謖剛剛的發言太狂了,劉備不喜歡望這樣的狂士,故而對他有偏見。
但諸葛亮性格是很有包容性的,他覺得馬謖這種有理想有朝氣的小夥子,纔是齊國未來的棟樑。
所以我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
“……喏。”
當着劉備的面,諸葛亮也不好出聲反駁。
因爲他沒辦法馬上論證劉備是錯的。
諸葛亮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時間一長,劉備慢慢就會發現馬謖是一個難得的大才了。
“……嗯,寡人適才那番話或許說的重了些。”
劉備頷首,又發覺自己剛剛把話說的太絕對。
不應該這麼早就給一個年輕人定死未來,斷了他的政治生涯。
“幼常尚年幼,孔明可以對其尚加引導,莫使其誤入歧途。”
“……喏,亮會好生照看他的。”
聊完馬謖,諸葛亮又問劉備是否打算回徐州了?
這樣他好給劉備安排船隻,送他回去。
“不急。”
劉備揮了揮手,說道:
“既難得來荊州一趟,寡人打算在去一趟襄陽。”
荊州最富的兩個郡,就是襄陽與江陵。
都是諸葛亮到後,被單獨劃出來治理的州郡。
不過襄陽主要是以劉表的舊勢力爲主,劉備此去,其實也是間接撫慰劉表舊臣。
算是幫諸葛亮進一步穩定荊州局勢。
畢竟大戰之際,內部可不能出什麼岔子。
至於諸葛亮,劉備則讓他留在江陵做好本職工作就行了。
不必跟着自己一起去襄陽。
……
兩日後,劉備攜手下人抵擋襄陽城,召見荊州舊臣,慰勉其政績。
席間,衆官依次拜見,劉備一一勉勵。
直至樊城縣令劉泌上前行禮。
劉泌雖爲縣令,卻治理有方,百姓安居樂業,政績斐然。
劉備聽聞其賢名,心中甚喜,親自斟酒相敬,道:
“劉縣令勤政愛民,乃漢室棟樑,今日得見,實乃幸事!”
劉泌受寵若驚,連稱不敢當。
忽然間,劉備瞥見劉泌身側立着一位少年郎,約莫十七八歲的樣子。
生得器宇軒昂,眉目如劍,英姿勃發。
劉備不由心生好奇,便問劉泌:
“此少年何人?”
劉泌乃應聲答道:
“此乃下官外甥,姓寇名封,自幼習武讀書,頗有膽略。”
劉備見寇封氣度不凡,心中暗贊,便招手喚他近前敘話。
“小郎,汝能飲否?”劉備問。
寇封精神抖擻,大聲道:
“大丈夫當氣吞山河,如何飲不得杯中之水乎?”
劉備大喜,便命人取來足足一斗酒給寇封。
這本有“爲難”之意。
哪料寇封二話不說,端起酒器,一飲而盡。
劉備眉眼含笑,又道:
“取彘肩來!”
彘肩就是豬的前腿。
庖人取來一生彘肩給寇封。
寇封二話不說,拔劍切而啖之,面不改色。
劉備大喜過望,一直身旁的護衛許褚道:
“寡人適才以項籍試樊噲之事,複試小郎。”
“吾嘗謂仲康爲古之樊噲,今觀小郎,則不亞樊噲矣!”
許褚聞言,面露不屑之色,嗔目而視之。
須知許褚生得是腰大十圍,體壯如牛。
他的蔑視,足以嚇得衆人側目。
唯獨寇封初生牛犢不怕虎,全然不懼,亦嗔目還視許褚。
沒有一絲的害怕。
於是劉備更加喜歡這名叫做寇封的少年郎,當即拉着他的手,邀請他和自己坐在一張席上。
能夠與齊王坐則同席的人,那絕對是莫大的殊榮。
衆人都感慨劉泌好運氣啊,有一個好外甥。
就憑今晚上這件事,搞不好過兩天他就要升官兒遷任到別處去了。
念及此,衆官只覺懊悔,恨沒有把自己兒子給一併帶過來。
現在想想也是,齊王千歲都已經是年近五十歲的人了。
這個年紀的人,就是喜歡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唉,悔呀!
劉備拉着寇封入席,正談笑間。
隨軍廚役端菜上席之時,不慎失手,一塊炙肉滾落於地。
衆官尚未察覺,寇封卻已俯身拾起,輕輕拂去塵土,竟徑直放入口中。
劉備見狀,既驚訝又欣賞,便問:
“寇公子,肉已沾塵,何故不責下人,反自食之,是何意也?”
寇封拱手答道:
“齊王容稟,臣身爲將吏,當時時體恤百姓。”
“粒米片肉,皆來之不易,棄之可惜。”
“廚役終日勞碌,偶有過失,若因小事叱責,豈不寒了人心?”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劉備聽罷,心中大悅,暗想:
“此子不僅儀表堂堂,更有仁德之心,實乃難得之才!”
劉備便問一旁的樊城令劉泌道:
“卿與寡人乃是華宗,四百年合是一家。”
“未知祖上何人?”
劉泌躬身答曰:
“回稟王上,臣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哦?卿竟也出自中山靖王一脈?”
聽聞此話,劉備更加歡喜。
遂起身執寇封之手,對劉泌說道:
“令甥小小年紀,便有一顆仁義愛民之心。”
“備甚愛之,願收其爲義子,不知劉縣令意下如何?”
劉泌大喜,當即應允。
寇封亦恭敬下拜,口稱:
“父親大人在上,請受孩兒一拜!”
劉備扶起寇封,撫其肩道:
“自今日起,汝便隨我姓劉,改名劉封。”
“望汝日後不負此名,爲漢室建功!”
劉備收下劉封並非是一時高興上頭了,而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
要按歷史上來,劉備收劉封爲義子,是因爲當時他無後。
所以後來有了劉禪,劉封的定位就很尷尬了嘛。
但這並不妨礙劉備對劉封的喜愛,讓劉封直接當了副軍將軍,東三郡長官,獨當一面。
可千萬別因爲聽到“副軍將軍”裡面帶一個副字,就小看了這個職位。
副軍的意思就是劉備副手的意思。
劉備是主帥,劉封就是副手。
這是劉備原創的官職。
當時劉備軍中只有劉封有這樣的尊號,統領一方,威風八面。
劉備這樣寵愛劉封,不僅是想把劉封培養成獨擋一方的大將軍。
同時也是希望劉封能夠像魏國的曹真一樣,成爲輔佐弟弟阿斗的大將。
至於本位面,儘管劉備已經有了子嗣,但還是收了劉封爲義子。
這是因爲劉封的能力確實很強。
史書記載他,“有武藝,氣力過人。”
要知道,正史當中有勇武記載的將領,總共都才三十幾個。
劉封就是其中之一。
劉備看上了劉封的能力,也喜歡他身上的傲骨。
相比之下,劉禪是沒有繼承到劉備身上的傲氣的,他的性格偏軟弱。
正因如此,劉備覺得他有必要扶持一個“宗室”來輔佐他兒子,彌補阿斗身上的缺陷。
換句話說,劉備就是打算把劉封當成歷史上的曹真來培養。
因爲曹真就是曹操的養子嘛,並且後來也成爲了輔佐明帝曹睿的宗室大臣。
歷史上的劉封之所以沒能夠成爲曹真那樣的輔政大臣,不是因爲他能力不夠。
劉封的能力很強。
而是因爲劉封比起曹真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劉封是有“繼承權”的。
雖然這個繼承權自劉禪誕生以後,大家就心照不宣地不再提及。
但並不妨礙劉封自己這樣認爲,並奢望自己有機會去繼承大位。
而本位面不同,劉備如今已有三子了。
劉禪更是早早地被立爲了王太子,
即便劉備收了劉封爲義子,也沒有人會覺得劉封有繼承權,包括劉封自己。
但劉備對劉封的喜愛是不變的。
劉封死後,劉備也哭得非常傷心。
這個年輕人不僅有傲骨,有志氣,跟自己很像。
最重要的是還有一顆仁德,同情底層百姓的心。
這一點簡直太難得了。
劉備現在非常慶幸自己來荊州巡縣,認識了這位與自己同出一脈的宗親劉泌。
也感謝老祖宗劉勝廣播種子,使自己在荊州都能遇到家人。
種種因素加在一起,配合劉備一高興,果斷地收了劉封爲義子。
他需要一位二代“宗室”,來輔佐他的兒子,將來治國理政。
這也算是劉備的一點點私心。
說白了,他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了,誰知道哪天就撒手人寰了呢?
可國家的權力,是否真能平穩地交接到幼子手中?
尤其阿斗的性格還比較軟。
劉備又不像曹操那樣,有那麼多宗室幫他掌管兵權。
可劉封的出現,使得劉備找到了一個交接兵權的窗口。
如上文所說,歷史上的劉封作爲副軍將軍,是掌握了劉營的二號軍權的。
足見劉備是希望能夠將兵權儘可能收回到“劉”家人手中的。
當然了,歷史上的張飛、關羽嚴格意義上講也算是劉備的“宗室”。
所以當劉封威脅到劉禪繼承權時,兩人都是堅定不移地站親生的劉禪。
但如今的劉備家大業大,軍權可不是單純地握在李關張三人手裡。
大量的“異姓”將領手中都握有兵權。
並不能懷疑說這幫人就有異心,但凡是手中握有兵權的人,他自己的考慮就會有很多。
歷朝歷代都證明了,軍權不能牢牢被王室掌控,那就是會出亂子。
劉備既收劉封爲義子,又將襄陽的荊州舊臣一一撫慰完畢後。
便帶着義子劉封,打算正式回返徐州了。
當然了,樊城縣令劉泌也因“父以子貴”被劉備提拔爲了衛尉,調到中央工作去了。
臨別之日,襄陽一衆大臣全都到河邊前來送別。
劉備揮手,向衆人告別,臨行前不忘叮囑道:
“公等宜恪盡職守,勿要鬆散懈怠。”
“戒之!慎之!”
衆人喏喏稱是。
劉備走後,劉封吃落地肉塊的事蹟很快傳遍襄陽。
衆人無不感佩劉封仁德。
軍廚們尤爲感動,爲報小主人體恤之恩,特烹製一道新菜——
以糖裹肉,內夾豆沙。
外酥裡嫩,香甜可口,取名“糖夾沙”。
以記劉封惜食愛民之德。
此菜後流傳於襄樊,成爲當地名餚,百姓食之,皆念劉封仁厚。
不表。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