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

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念。

卻說齊國、魏國在南方打得火熱。

一時間戰事陷入了焦灼。

而就在北方,時任冀州牧、兼領丞相的李翊也沒有閒着。

南方交戰之時,他也時時關注着。

同時也加強了北方的防務,監視着魏國的一舉一動。

這期間,他還打算去一趟幽州。

因爲幽州雖然名義上歸屬齊國,但實際上一直是高度自治的半獨立狀態。

跟起初的徐州類似,大部分權力、財富、人口都掌握在了當地豪族手中。

李翊出征幽州,本就是爲了滅除袁氏餘孽。

而彼時的幽州豪強們,見袁氏倒下,當然沒必要跟李翊的大軍作對。

所以都在名義上歸降了劉備。

劉備便保留了他們原本的官職,讓他們繼續留在當地的崗位效命。

這對於當時時間緊迫的李翊軍而言,是最優解。

但也由此留下了一個後患,就是幽州地方的權力過大。

雖然李翊推舉了田豫爲度遼將軍,掌管幽州的軍權。

可這也只是名義上而已,地方豪族手中依然有兵有槍。

該擁兵自重的還是擁兵自重,田豫名義上管理他們。

可真涉及到他們核心利益時,田豫根本調不動。

並給,他們雖然沒有明着反,但終究是一個潛在威脅。

就像當年曹操的兗州一樣,一經大規模叛亂,全境就淪陷了。

齊魏關係決裂之後,曹操使郭嘉滲透進幽州。

鑽了這個空子,煽動當地的豪族叛亂。

雖然規模不大,很快就被當地的官員給鎮壓了下去。

但這樣隔三差五的造反,老百姓還談何發展?

癩蛤蟆不咬人,卻膈應人吶。

所以爲了徹底解決掉幽州問題,李翊決定親自去一趟幽州,進行實地考察。

渤海本就毗鄰幽州,來去不費多少時日。

此去考察,既是爲了從地方收回部分權力,同時也是要去看看當地該具體怎麼發展。

爲此,李翊專門給在青州停駐的劉備寫了一份信。

信中言道:

“臣翊頓首再拜,謹奏齊王殿下:”

“竊以幽燕之地,北扼胡騎,南衛中原,實爲國之藩屏。”

“然近歲以來,豪族擅權,方伯勢弱。”

“賦稅不入公府,丁壯不隸兵冊。”

“此非獨幽州之患,實社稷之憂也。”

“臣請持節北行,假巡察之名,行震懾之實。”

“當效景帝削藩之策,以“度田”查其隱匿,以“鹽鐵”收其利權。”

“彼若俯首,則緩繩以羈縻。”

“倘有桀驁,當雷霆以碎之。”

“更可借鮮卑擾邊爲由,收郡兵於牙門。”

同南方的關羽一樣,李翊其實也是被劉備授予了假節的。

所以李翊在北方有絕對權力,可以乾綱獨斷,甚至單方面發動戰爭。

就跟歷史上的關羽在荊州一樣,可以不通知劉備,直接就對曹魏發起進攻。

所以當劉備看到李翊這封信時,還比較詫異。

暗想李先生平日已經十分勞累了,劉備爲了幫他提高行政效率。

可以說是賦予了老李極高的獨裁權。

在假節的情況下,李翊想去幽州進行實地考察,根本不需要向老劉請示。

而當看到李翊書信的後半段時,老劉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李翊又想進一步改革官職,而且改的還挺大,以至於不得不請示劉備。

後半段寫的是:

“臣察幽州土沃民悍,宜設布政使一職。”

“專理錢糧、刑名,與州牧分權而治。”

“昔武帝置十三州刺史,以六條問事。”

“今王宜仿其意,使牧管軍、使司治民。”

“則尾大不掉之患可除矣。”

原來李翊想要新設一個官職——布政使。

專門管理錢糧、刑名、農事等。

重點是與州牧分治,地位平起平坐。

說白來,

收回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最簡單辦法是什麼?

當然是直接分化地方官的權力了。

我們都知道,原本漢朝的地方官,也就是省一把手。

是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刺史。

但刺史最開始是隻有監察權的,是在後來慢慢有了執政權。

這樣一來,刺史的權力其實已經相當大了。

按理說監察權、執政權、軍權這三個最重要的權力,不應該被同時掌握的。

可到了中平末年,爲了鎮壓農民起義。

兼之張舉、張純等亂賊愈發猖獗,漢室宗親劉焉率先請求設立州牧

並自請爲了益州牧。

州牧比之刺史,又多了一個軍權。

試想,一個地方長官,同時擁有監察權、軍權、執政權。

這和土皇帝有什麼區別?

倘若他想造反,中央除了直接發兵征剿外,根本沒有任何辦法能夠制裁他。

可漢朝廷當時內憂外患,只能選擇放權給地方,讓他們大權在握。

雖然這使得地方叛亂被很快給鎮壓了下去,可也直接導致了羣雄割據的局面。

因爲大夥兒沒有了約束,在地方上的權力太大了。

所以李翊希望劉備能夠設立一個新的職位布政使,先分化州牧的執政權。

而李翊也非常適時地,選擇了此時權力分散的幽州。

你像其他州郡,蛋糕其實已經分得差不多了。

你敢在這時候,去分化那裡的權力,就是動人家的蛋糕。

這種吃力不討好還得罪人的事兒,李翊可不想此時去做。

而幽州此時的地方權力分散,基本是豪強說了算。

拿這裡做試驗田,可以說是再好不過。

爲了做表率,李翊還專門提出,由徐庶來當冀州的布政使。

等於李翊主動交出了自己的執政權。

但老劉與老李共事多年,這點意思又豈會不懂?

徐庶是李翊的故吏,提拔他做布政使。

非但不是削弱了李翊手中的權力,反而是進一步加強了他在北方的集權。

信的末尾,李翊再次寫道:

“臣雖不才,願效晁錯之忠,雖鼎鑊在前不避也。”

“惟乞假節半載,當爲大王收北疆如臂使指。”

“翊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建安十年春一月奏。”

劉備看完李翊的表文,連連嘆氣。

竟忍不住流下滴下淚來。

簡雍入內,見劉備覽表文,執簡泫然。

不覺詫怪,連忙走過去關心:

“王何泣也?”

劉備擦拭眼淚,嘆道:

“孤負丞相多矣!翊自隨孤以來,夙夜匪懈。”

“今觀此表,字字血誠。”

“幽州苦寒,胡馬嘶風之地也。”

“翊前不避斧鉞,親往討之。”

“今又欲復蹈,非獨爲社稷之計,更爲生民之謀。”

言未已,劉備已是淚落沾襟。

“孤不過是偶然有感,心中思念罷了。”

簡雍暗想,雖然隨着劉備的地位、地盤越來越大。

君臣二人能見面的時間也跟着變少。

但好歹此前李翊專門回徐州時,君臣二人還見上了一面。

今也未有分別多久,大王又何必多愁善感呢?

難不成真就是人上了年紀,會越來越感性?

畢竟劉備今年已經45歲了。

“李相總朝綱,復親邊鄙。”

“欲收豪強之權以固根本,設佈政之司以蘇民困。”

“此豈獨良相?實千古完人也!”

劉備忍不住讚歎自己的先生。

簡雍連忙在旁側附和:

“臣聞主憂臣勞,此丞相之分內耳。”

劉備怫然不悅,一揮手:

“不然!翊本天下奇才,若仕曹魏,荊楚,何愁不致今日之位?”

“今委質於孤,甘受風霜之苦。”

“每思及此,孤心如刀割也。”

話落,劉備即命簡雍磨墨。

親自手書一封,回報李翊。

李翊在渤海得劉備書時,竟是許褚親自送過來的。

與許褚齊來的,還有他麾下的虎衛。

李翊便問:

“……仲康不留在齊王身邊,來我冀州何爲?”

許褚質重少言,只拱手答:

“奉命而來!”

話落,將劉備親筆書信,交給李翊。

李翊得其書,覽閱,其書略曰:

“——君之忠藎,天地可鑑。“

“所請皆允。”

“然幽州雖重,豈重若卿之萬金之軀乎?”

“昔蕭何守關中,光武倚寇恂,皆以腹心託之。”

“今卿欲親涉朔風,直面豺虎,此誠社稷之福。”

“然備寧失幽州,不可一日無卿也!”

“故特遣虎衛三百隨行,許仲康性剛志烈,可當護衛之任。”

“凡所經行,必令甲士環帳。”

“若遇險急,當即馳還,慎勿輕身犯難!”

“另賜錦絹百匹、參苓十匣,惟願善加調攝。”

“但得卿平安覆命,便是功成,餘事不足論也。”

“臨書依依,不勝眷念。”

李翊讀到最後八個字時,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即朝着青州方向,拱手一揖,拜道:

“臣翊領命!”

於是,李翊即封了徐庶爲布政使,命他代理冀州政事。

命張郃、高覽、高順加強鉅鹿、安平守備,嚴防魏國曹賊。

他自己,則帶着甄堯、關平、許褚去了幽州。

由於此去幽州不是爲了動武,所以出動人數不多。

算上護衛在內,李翊的幽州考察團不過三百餘衆。

相當於是上級領導,來地方視察。

不過爲了保險起見,李翊還是命時任章武太守的徐晃,領兵接應。

萬一有變,隨時可以過來支援。

考察團還有個好處就是,人少行動就快。

來去花不了多少時間。

畢竟北方的事務都肩負在李翊身上,任何事都需要爭分奪秒。

李翊當然可以派遣一個心腹之人,替自己去幽州考察。

然後將考察下來的實際情況,做一個總結報告,上報給自己。

但其他地方可以,冀州很多郡縣李翊都是這樣做的。

派人到地方上去考察,然後匯攏成報告給自己,自己在拍案決定。

可考慮到幽州的地理情況,政治環境特殊,李翊還是決定親自去一趟。

考察團行至泉州時,當晚泉州縣令也是突然接到消息。

說是冀州牧,丞相李翊親自來幽州考察來了。

唬得他幾乎是忘履相迎,忙命人殺雞宰羊,款待考察團隊。

又非常識時務的,將衙署裡的公案做成總結報告,上交給李翊。

李翊簡單看完之後,認爲這泉州令在任上沒犯什麼大錯,於是予以了表揚。

泉州令大喜,以爲升騰有望。

結果下一句李翊又說:

“夫爲將無失,則功自著。”

“居官無績,則罪難逭。”

“爾雖無顯咎,然尸位郡縣,不能宣化佈政。”

“學校不修,倉廩未實。”

“此非曠官之咎乎?”

“是則爾罪,固不可逭。”

(“逭”,音同還,意味逃避)

縣令聞言駭然,汗出如漿,伏地不敢仰視。

口中連稱有罪。

李翊徐撫其背,緩聲道:

“姑念汝初犯,且留原職,以觀後效。”

縣令如蒙大赦,頓首泣謝:

“必當夙夜匪懈,以報丞相大恩!”

李翊又道:

“汝不當報我,當報國家社稷。”

縣令連聲稱是。

關平、甄堯在側,幾乎是對李翊進行每一幀的學習。

看他如何與地方官吏鬥智鬥勇的。

就在二人都準備拿出竹帛記筆記的時候,李翊又謂二人道:

“汝等知我爲何帶爾等前來幽州否?”

關平、甄堯對視一眼,然後搖了搖頭。

答說不知,請丞相賜教。

李翊便對關平說道:

“汝父託汝於吾,惟望汝能立身行道。” “幽州豪強,桀驁難馴。”

“特攜汝至此,正欲礪汝成器。”

又一指甄堯:

“爾其勉之!”

關平、甄堯乃齊齊拱手,表示一定好好表現。

李翊這才滿意,將二人單獨叫道帳內開會。

關平暗忖,如今已經是深夜了,他們適才陪着丞相訓那名縣官兒。

以爲訓完了就能夠睡覺休息了。

不曾想訓完之後,居然還要開會,丞相未免也太勤奮了些。

關平到底是少年心性,有些心浮氣躁。

甄堯稍稍年長他一些,看出關平臉色略顯憊懶之色,便在旁側勸道:

“丞相行事素來如此,凡有所欲,必速爲之。”

“苟不速行,則心中難安。”

“吾等方誓勤勉,入內當振作,切要打起精神,別丟了份兒。”

“吾猶可恕,然汝乃關將軍之子。”

“倘丞相不悅,報於尊父,汝當如何?”

關平害怕了,不假思索地回答說:

“必爲家君杖折股矣!”

關羽那可是很要面子的一個主。

關平犯什麼錯,關羽都能忍。

唯獨不能忍的是,關平讓他這個老父親在外面面子上掛不住。

當初覥着個臉把兒子託給李翊帶,要是李翊把他送回去,說你這兒子我教不好。

那關羽不說打斷小關的腿吧,至少也得讓他見一回太奶。

有了甄堯的提醒,關平這才掐了掐大腿,強制打起精神。

說一聲“好了”,便要跟甄堯進帳。

忽又想起些什麼,問甄堯道:

“目今少說子時,君何以不困怠?”

害……

這話問的好。

甄堯嘴角微微翹起,臉上竟露出一抹驕傲的神色。

“關公子忘了我是做什麼的了麼?”

“甄某可是丞相府上的人。”

關平恍然大悟,連道難怪難怪。

就丞相那個工作強度,他府上的工作人員也甭想早睡。

當初關平申請入丞相府工作時,李翊以他資歷太淺、能力不足爲由,將他拒之於門外。

關平還傷心了好久。

現在看來,不入丞相府說不定還是件好事。

“君等豈非盡與丞相般不得早睡?”

關平再三確認。

甄堯點了點頭,承認道:

“……確實如此。”

微微一頓,又補充一句:

“唯舍妹任職相府記室,丞相特恩許其早歇。”

“然小妹性情剛毅要強,必待丞相寢時,方肯就枕。”

“期間,恆侍左右,佐理文書。”

“若丞相達旦不寐,則亦徹夜相伴至天明。”

唔……

關平張大嘴巴,感嘆你家這妹妹也是個狠人吶。

李丞相工作到天亮,她就守着到天亮。

你們都是鐵人,不用睡覺的嗎?

這下關平總算是明白,爲何甄小妹可以被特闢爲相府記室,許佩劍入衙了。

感情兩個人,都是同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吶!

“聽甄兄之意,豈非相府中只丞相、與甄記室二人睡得晚。”

“公等其實睡得還要早些?”

“……是也。”

甄堯並不否認,解釋道:

“……吾輩血肉之軀,焉比丞相神明之質?”

“故每至夜深,公必促我等先寢,不必久勞。”

“若他老人家公務未竟,則獨秉燭達旦。”

“……然自舍妹入值,日夜相隨。”

“丞相亦漸減宵旰之勞,早早歇息。”

“嘻嘻,丞相雖剛毅其表,亦存溫柔之性也。”

關平一愣,暗想:

丞相自己熬夜,但卻不會拉着手下人陪他熬夜,會主動催促他們去睡覺。

甄宓執意陪着他工作,在旁側佐理文書。

丞相看出來了,便刻意較少熬夜次數與時間。

確實汝甄兄所言,他是一個非常有魅力,溫柔心細的人。

關平慨嘆一聲,難怪丞相府的人都那麼敬重李丞相。

換作是他,他也願意爲丞相效鞍馬之勞呀!

“……丞相也真是的,我聽父親說,相府上有大量能人。”

“諸如那荀公達、徐元直,皆是大才。”

“更別提孫曹掾這樣的齊王元從了。”

“如是之輩,不可勝數。”

“丞相又何必凡事都親力親爲呢?”

“只將小事交予下人即可。”

關平發出一陣疑問,不能理解。

甄堯說道:

“這不是丞相感念齊王知遇之恩麼,所以纔要夙興夜寐。”

“正如丞相《出師表》中所言,唯恐託付不效,有傷大王之明。”

一頓,甄堯忽然環顧左右,貼在關平身前,小聲對他說道:

“……關公子,此話我只對你一人說。”

“你可切莫對外人說了去。”

關平見他神秘兮兮,便道:

“甄兄寬心,此語入我耳,必不叫第三人知曉。”

甄堯乃低聲說道:

“丞相雖明言‘事必躬親’,然據小妹所言,實乃性過於強也。”

“事無鉅細,鹹欲親決。”

“非惟不信任相府僚屬,實難釋權柄之握耳。”

關平一驚暗道無怪丞相每天會有那麼多工作要做呢!

又對甄堯說道:

“令妹當真大膽,竟敢非議丞相!”

甄堯嘿嘿一笑:

“汝哪裡曉得,丞相待吾妹甚善。”

“相府裡那兩位夫人,平日與丞相相處時日甚少,遠不及吾妹多也。”

你在驕傲什麼!?

關平翻了個白眼,甄堯確實混得比他更好。

但是借妹上位,他向來是瞧不上的。

就在二人嘀咕之際,迎面走來一員壯漢。

帶着一隊凶神惡煞的士兵走了過來。

視之,乃武衛中郎將、現考察團行軍都尉,許褚也。

“……兩位!丞相有令,命汝二人趕緊過去。”

“莫要讓丞相久侯!”

關平、甄堯一怔,方想起還有正事要辦,光顧着吹牛皮去了。

以致於都惹丞相生氣,派許褚來催了。

兩人似犯了錯的小孩一般,戰戰兢兢進入了大帳。

原本以爲會迎接李丞相的盛怒,劈頭蓋臉的一頓痛罵。

但李翊見二人來了,只是很平靜地讓他們坐下。

二人謝過,小心翼翼地坐下。

李翊開口說道:

“諸君知吾等此行何爲否?”

言訖,看向關平,道:

“……小郎,你先說。”

關平便似一個被老師點明的學生一般,下意識地站起身來,不假思索答:

“……學生知道,此乃收郡縣之權,弱豪族之勢。”

“以固中樞之威,強丞相北疆之治耳。”

李翊臉上沒有一絲絲高興,澹澹道:

“此其一也,尚還有一事。”

言未畢,目光又看向甄堯。

甄堯會意,馬上起身,拱手作揖:

“更欲察幽州民生,解其不能自足之困。”

李翊一頷首,接着問:

“甄功曹可知此州弊病何在?”

甄堯早就私下裡做好了功課,即應聲而對:

“幽州苦寒,歲賦甚少。”

“然又爲邊陲重鎮,不得不屯重兵戍守。”

“遂使本已空虛之府庫,愈發難支。”

“故每歲需賴冀、青二州錢糧補其不足。”

“若是在下不曾記錯——”

“去歲,冀州補錢二萬萬,青州補錢七千萬。”

李翊臉上露出了微笑,滿意地點了點頭。

“……甄功曹有心了。”

又不點名,但意有所指地說道:

“斯乃盡心任事者也。”

“若有尸位素餐,視巡察爲遊宴,或假此行以求顯秩者——。”

“即日可去,吾幕不養閒曹!”

“縱其父爲三公九卿,於此亦無寸用。”

關平聞言,面色大慚。

即出列向李翊賠禮道:

“丞相教誨,平銘感五內。”

“從此,再不敢鬆散懈怠矣!”

李翊點了點頭,話鋒一轉。

“那麼幽州民生之症,諸君有何高見?”

幽州的民生問題,一直是困擾大漢的問題。

此前國家經濟情況不錯,直接拿地方,甚至中央的錢去填邊鄙就可以了。

但現在趕上國家經濟下沉,甚至是四分五裂。

幽州就成了北方的一個炸藥包。

像劉虞時期的幽州。

只能通過裁剪邊軍的辦法,來緩解財政支出。

很多人批評劉虞亂搞,是個神人,居然把邊防軍隊給裁了。

可問題是,幽州當時可沒有冀州、青州,甚至是中央給輸血。

他要是不裁軍,就幽州那窮地方如何養的起邊軍將士?

事實證明,劉虞其實在任乾的相當不錯。

在他的治下,不僅解決了幽州的民生問題。

還通過優待胡虜的方式,穩住了邊防。

雖然很多人罵劉虞寧願送錢給胡虜,都不留給邊防士兵。

但劉虞確實穩住了邊境穩定,甚至讓胡人都對他敬重有加。

以至於在劉虞死後,胡人與漢人團結在一起,討伐公孫瓚。

爲劉幽州報仇。

真站在劉虞那個位置,已經很難有人比他做的更好了。

雖然老劉已經坐擁五個大州,可以用其他州給幽州填錢。

但李翊還是希望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那就是讓幽州完成自給自足,不用中央給他填錢。

至少不用每年填補那麼多。

關平虛心問道:

“幽州既然如此困難,曏者公孫伯圭在幽州時。”

“何以養足數萬大軍,以致與袁紹爭雄?”

李翊一擡手,親口爲他解答:

“公孫伯圭之部曲,軍紀蕩然。”

“駐幽州時,常擄掠百姓,焚廬奪畜。”

“劉幽州遂與之隙,幾至決裂。”

“虞斥瓚曰:‘妄戮漢胡,壞和戎之策!’”

“瓚反詰曰:‘州牧媚胡,寧資夷狄,不予邊軍!’”

“……噫!孰是孰非,已難遽斷。”

“然每與吾主論及此事,未嘗不扼腕嘆息,痛恨於當時也。”

關平與甄堯對視一眼,皆默然無言。

良久,甄堯纔開口說道:

“吾輩愚鈍,難望丞相項背。”

“幽州之弊,累世未解,積弊數百載。”

“竊惟明公之神武天縱,必能廓清此困。”

“敢問鈞諭若何?”

“但有所命,我等雖赴湯蹈火,不敢辭也!”

關平見狀,連忙跟上甄堯,應道:

“平也一樣!”

一般來說民生問題還能怎麼解決?

無非就是屯田。

可就幽州那樣的地理、氣候,即便是粟米,都只能在易水北岸種植。

再往深入到燕山地區,那就只能零散的種些高粱了。

這些高粱產量不僅比粟米更少,且不黏糯。

吃起來也如同泥沙般鬆散。

在漢朝,都是窮苦人的口糧。

兩人的目光全都落在李翊身上,期待着他給出解決方案。

……

(本章完)

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18章 劉備:老李,你要老婆不要?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
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47章 惶恐不安的曹豹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18章 劉備:老李,你要老婆不要?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70章 曹操:“大耳賊欺我太甚!”(求追讀!)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73章 腹黑狠人魯子敬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