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念。
卻說齊國、魏國在南方打得火熱。
一時間戰事陷入了焦灼。
而就在北方,時任冀州牧、兼領丞相的李翊也沒有閒着。
南方交戰之時,他也時時關注着。
同時也加強了北方的防務,監視着魏國的一舉一動。
這期間,他還打算去一趟幽州。
因爲幽州雖然名義上歸屬齊國,但實際上一直是高度自治的半獨立狀態。
跟起初的徐州類似,大部分權力、財富、人口都掌握在了當地豪族手中。
李翊出征幽州,本就是爲了滅除袁氏餘孽。
而彼時的幽州豪強們,見袁氏倒下,當然沒必要跟李翊的大軍作對。
所以都在名義上歸降了劉備。
劉備便保留了他們原本的官職,讓他們繼續留在當地的崗位效命。
這對於當時時間緊迫的李翊軍而言,是最優解。
但也由此留下了一個後患,就是幽州地方的權力過大。
雖然李翊推舉了田豫爲度遼將軍,掌管幽州的軍權。
可這也只是名義上而已,地方豪族手中依然有兵有槍。
該擁兵自重的還是擁兵自重,田豫名義上管理他們。
可真涉及到他們核心利益時,田豫根本調不動。
並給,他們雖然沒有明着反,但終究是一個潛在威脅。
就像當年曹操的兗州一樣,一經大規模叛亂,全境就淪陷了。
齊魏關係決裂之後,曹操使郭嘉滲透進幽州。
鑽了這個空子,煽動當地的豪族叛亂。
雖然規模不大,很快就被當地的官員給鎮壓了下去。
但這樣隔三差五的造反,老百姓還談何發展?
癩蛤蟆不咬人,卻膈應人吶。
所以爲了徹底解決掉幽州問題,李翊決定親自去一趟幽州,進行實地考察。
渤海本就毗鄰幽州,來去不費多少時日。
此去考察,既是爲了從地方收回部分權力,同時也是要去看看當地該具體怎麼發展。
爲此,李翊專門給在青州停駐的劉備寫了一份信。
信中言道:
“臣翊頓首再拜,謹奏齊王殿下:”
“竊以幽燕之地,北扼胡騎,南衛中原,實爲國之藩屏。”
“然近歲以來,豪族擅權,方伯勢弱。”
“賦稅不入公府,丁壯不隸兵冊。”
“此非獨幽州之患,實社稷之憂也。”
“臣請持節北行,假巡察之名,行震懾之實。”
“當效景帝削藩之策,以“度田”查其隱匿,以“鹽鐵”收其利權。”
“彼若俯首,則緩繩以羈縻。”
“倘有桀驁,當雷霆以碎之。”
“更可借鮮卑擾邊爲由,收郡兵於牙門。”
同南方的關羽一樣,李翊其實也是被劉備授予了假節的。
所以李翊在北方有絕對權力,可以乾綱獨斷,甚至單方面發動戰爭。
就跟歷史上的關羽在荊州一樣,可以不通知劉備,直接就對曹魏發起進攻。
所以當劉備看到李翊這封信時,還比較詫異。
暗想李先生平日已經十分勞累了,劉備爲了幫他提高行政效率。
可以說是賦予了老李極高的獨裁權。
在假節的情況下,李翊想去幽州進行實地考察,根本不需要向老劉請示。
而當看到李翊書信的後半段時,老劉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李翊又想進一步改革官職,而且改的還挺大,以至於不得不請示劉備。
後半段寫的是:
“臣察幽州土沃民悍,宜設布政使一職。”
“專理錢糧、刑名,與州牧分權而治。”
“昔武帝置十三州刺史,以六條問事。”
“今王宜仿其意,使牧管軍、使司治民。”
“則尾大不掉之患可除矣。”
原來李翊想要新設一個官職——布政使。
專門管理錢糧、刑名、農事等。
重點是與州牧分治,地位平起平坐。
說白來,
收回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最簡單辦法是什麼?
當然是直接分化地方官的權力了。
我們都知道,原本漢朝的地方官,也就是省一把手。
是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刺史。
但刺史最開始是隻有監察權的,是在後來慢慢有了執政權。
這樣一來,刺史的權力其實已經相當大了。
按理說監察權、執政權、軍權這三個最重要的權力,不應該被同時掌握的。
可到了中平末年,爲了鎮壓農民起義。
兼之張舉、張純等亂賊愈發猖獗,漢室宗親劉焉率先請求設立州牧
並自請爲了益州牧。
州牧比之刺史,又多了一個軍權。
試想,一個地方長官,同時擁有監察權、軍權、執政權。
這和土皇帝有什麼區別?
倘若他想造反,中央除了直接發兵征剿外,根本沒有任何辦法能夠制裁他。
可漢朝廷當時內憂外患,只能選擇放權給地方,讓他們大權在握。
雖然這使得地方叛亂被很快給鎮壓了下去,可也直接導致了羣雄割據的局面。
因爲大夥兒沒有了約束,在地方上的權力太大了。
所以李翊希望劉備能夠設立一個新的職位布政使,先分化州牧的執政權。
而李翊也非常適時地,選擇了此時權力分散的幽州。
你像其他州郡,蛋糕其實已經分得差不多了。
你敢在這時候,去分化那裡的權力,就是動人家的蛋糕。
這種吃力不討好還得罪人的事兒,李翊可不想此時去做。
而幽州此時的地方權力分散,基本是豪強說了算。
拿這裡做試驗田,可以說是再好不過。
爲了做表率,李翊還專門提出,由徐庶來當冀州的布政使。
等於李翊主動交出了自己的執政權。
但老劉與老李共事多年,這點意思又豈會不懂?
徐庶是李翊的故吏,提拔他做布政使。
非但不是削弱了李翊手中的權力,反而是進一步加強了他在北方的集權。
信的末尾,李翊再次寫道:
“臣雖不才,願效晁錯之忠,雖鼎鑊在前不避也。”
“惟乞假節半載,當爲大王收北疆如臂使指。”
“翊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建安十年春一月奏。”
劉備看完李翊的表文,連連嘆氣。
竟忍不住流下滴下淚來。
簡雍入內,見劉備覽表文,執簡泫然。
不覺詫怪,連忙走過去關心:
“王何泣也?”
劉備擦拭眼淚,嘆道:
“孤負丞相多矣!翊自隨孤以來,夙夜匪懈。”
“今觀此表,字字血誠。”
“幽州苦寒,胡馬嘶風之地也。”
“翊前不避斧鉞,親往討之。”
“今又欲復蹈,非獨爲社稷之計,更爲生民之謀。”
言未已,劉備已是淚落沾襟。
“孤不過是偶然有感,心中思念罷了。”
簡雍暗想,雖然隨着劉備的地位、地盤越來越大。
君臣二人能見面的時間也跟着變少。
但好歹此前李翊專門回徐州時,君臣二人還見上了一面。
今也未有分別多久,大王又何必多愁善感呢?
難不成真就是人上了年紀,會越來越感性?
畢竟劉備今年已經45歲了。
“李相總朝綱,復親邊鄙。”
“欲收豪強之權以固根本,設佈政之司以蘇民困。”
“此豈獨良相?實千古完人也!”
劉備忍不住讚歎自己的先生。
簡雍連忙在旁側附和:
“臣聞主憂臣勞,此丞相之分內耳。”
劉備怫然不悅,一揮手:
“不然!翊本天下奇才,若仕曹魏,荊楚,何愁不致今日之位?”
“今委質於孤,甘受風霜之苦。”
“每思及此,孤心如刀割也。”
話落,劉備即命簡雍磨墨。
親自手書一封,回報李翊。
李翊在渤海得劉備書時,竟是許褚親自送過來的。
與許褚齊來的,還有他麾下的虎衛。
李翊便問:
“……仲康不留在齊王身邊,來我冀州何爲?”
許褚質重少言,只拱手答:
“奉命而來!”
話落,將劉備親筆書信,交給李翊。
李翊得其書,覽閱,其書略曰:
“——君之忠藎,天地可鑑。“
“所請皆允。”
“然幽州雖重,豈重若卿之萬金之軀乎?”
“昔蕭何守關中,光武倚寇恂,皆以腹心託之。”
“今卿欲親涉朔風,直面豺虎,此誠社稷之福。”
“然備寧失幽州,不可一日無卿也!”
“故特遣虎衛三百隨行,許仲康性剛志烈,可當護衛之任。”
“凡所經行,必令甲士環帳。”
“若遇險急,當即馳還,慎勿輕身犯難!”
“另賜錦絹百匹、參苓十匣,惟願善加調攝。”
“但得卿平安覆命,便是功成,餘事不足論也。”
“臨書依依,不勝眷念。”
李翊讀到最後八個字時,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即朝着青州方向,拱手一揖,拜道:
“臣翊領命!”
於是,李翊即封了徐庶爲布政使,命他代理冀州政事。
命張郃、高覽、高順加強鉅鹿、安平守備,嚴防魏國曹賊。
他自己,則帶着甄堯、關平、許褚去了幽州。
由於此去幽州不是爲了動武,所以出動人數不多。
算上護衛在內,李翊的幽州考察團不過三百餘衆。
相當於是上級領導,來地方視察。
不過爲了保險起見,李翊還是命時任章武太守的徐晃,領兵接應。
萬一有變,隨時可以過來支援。
考察團還有個好處就是,人少行動就快。
來去花不了多少時間。
畢竟北方的事務都肩負在李翊身上,任何事都需要爭分奪秒。
李翊當然可以派遣一個心腹之人,替自己去幽州考察。
然後將考察下來的實際情況,做一個總結報告,上報給自己。
但其他地方可以,冀州很多郡縣李翊都是這樣做的。
派人到地方上去考察,然後匯攏成報告給自己,自己在拍案決定。
可考慮到幽州的地理情況,政治環境特殊,李翊還是決定親自去一趟。
考察團行至泉州時,當晚泉州縣令也是突然接到消息。
說是冀州牧,丞相李翊親自來幽州考察來了。
唬得他幾乎是忘履相迎,忙命人殺雞宰羊,款待考察團隊。
又非常識時務的,將衙署裡的公案做成總結報告,上交給李翊。
李翊簡單看完之後,認爲這泉州令在任上沒犯什麼大錯,於是予以了表揚。
泉州令大喜,以爲升騰有望。
結果下一句李翊又說:
“夫爲將無失,則功自著。”
“居官無績,則罪難逭。”
“爾雖無顯咎,然尸位郡縣,不能宣化佈政。”
“學校不修,倉廩未實。”
“此非曠官之咎乎?”
“是則爾罪,固不可逭。”
(“逭”,音同還,意味逃避)
縣令聞言駭然,汗出如漿,伏地不敢仰視。
口中連稱有罪。
李翊徐撫其背,緩聲道:
“姑念汝初犯,且留原職,以觀後效。”
縣令如蒙大赦,頓首泣謝:
“必當夙夜匪懈,以報丞相大恩!”
李翊又道:
“汝不當報我,當報國家社稷。”
縣令連聲稱是。
關平、甄堯在側,幾乎是對李翊進行每一幀的學習。
看他如何與地方官吏鬥智鬥勇的。
就在二人都準備拿出竹帛記筆記的時候,李翊又謂二人道:
“汝等知我爲何帶爾等前來幽州否?”
關平、甄堯對視一眼,然後搖了搖頭。
答說不知,請丞相賜教。
李翊便對關平說道:
“汝父託汝於吾,惟望汝能立身行道。” “幽州豪強,桀驁難馴。”
“特攜汝至此,正欲礪汝成器。”
又一指甄堯:
“爾其勉之!”
關平、甄堯乃齊齊拱手,表示一定好好表現。
李翊這才滿意,將二人單獨叫道帳內開會。
關平暗忖,如今已經是深夜了,他們適才陪着丞相訓那名縣官兒。
以爲訓完了就能夠睡覺休息了。
不曾想訓完之後,居然還要開會,丞相未免也太勤奮了些。
關平到底是少年心性,有些心浮氣躁。
甄堯稍稍年長他一些,看出關平臉色略顯憊懶之色,便在旁側勸道:
“丞相行事素來如此,凡有所欲,必速爲之。”
“苟不速行,則心中難安。”
“吾等方誓勤勉,入內當振作,切要打起精神,別丟了份兒。”
“吾猶可恕,然汝乃關將軍之子。”
“倘丞相不悅,報於尊父,汝當如何?”
關平害怕了,不假思索地回答說:
“必爲家君杖折股矣!”
關羽那可是很要面子的一個主。
關平犯什麼錯,關羽都能忍。
唯獨不能忍的是,關平讓他這個老父親在外面面子上掛不住。
當初覥着個臉把兒子託給李翊帶,要是李翊把他送回去,說你這兒子我教不好。
那關羽不說打斷小關的腿吧,至少也得讓他見一回太奶。
有了甄堯的提醒,關平這才掐了掐大腿,強制打起精神。
說一聲“好了”,便要跟甄堯進帳。
忽又想起些什麼,問甄堯道:
“目今少說子時,君何以不困怠?”
害……
這話問的好。
甄堯嘴角微微翹起,臉上竟露出一抹驕傲的神色。
“關公子忘了我是做什麼的了麼?”
“甄某可是丞相府上的人。”
關平恍然大悟,連道難怪難怪。
就丞相那個工作強度,他府上的工作人員也甭想早睡。
當初關平申請入丞相府工作時,李翊以他資歷太淺、能力不足爲由,將他拒之於門外。
關平還傷心了好久。
現在看來,不入丞相府說不定還是件好事。
“君等豈非盡與丞相般不得早睡?”
關平再三確認。
甄堯點了點頭,承認道:
“……確實如此。”
微微一頓,又補充一句:
“唯舍妹任職相府記室,丞相特恩許其早歇。”
“然小妹性情剛毅要強,必待丞相寢時,方肯就枕。”
“期間,恆侍左右,佐理文書。”
“若丞相達旦不寐,則亦徹夜相伴至天明。”
唔……
關平張大嘴巴,感嘆你家這妹妹也是個狠人吶。
李丞相工作到天亮,她就守着到天亮。
你們都是鐵人,不用睡覺的嗎?
這下關平總算是明白,爲何甄小妹可以被特闢爲相府記室,許佩劍入衙了。
感情兩個人,都是同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吶!
“聽甄兄之意,豈非相府中只丞相、與甄記室二人睡得晚。”
“公等其實睡得還要早些?”
“……是也。”
甄堯並不否認,解釋道:
“……吾輩血肉之軀,焉比丞相神明之質?”
“故每至夜深,公必促我等先寢,不必久勞。”
“若他老人家公務未竟,則獨秉燭達旦。”
“……然自舍妹入值,日夜相隨。”
“丞相亦漸減宵旰之勞,早早歇息。”
“嘻嘻,丞相雖剛毅其表,亦存溫柔之性也。”
關平一愣,暗想:
丞相自己熬夜,但卻不會拉着手下人陪他熬夜,會主動催促他們去睡覺。
甄宓執意陪着他工作,在旁側佐理文書。
丞相看出來了,便刻意較少熬夜次數與時間。
確實汝甄兄所言,他是一個非常有魅力,溫柔心細的人。
關平慨嘆一聲,難怪丞相府的人都那麼敬重李丞相。
換作是他,他也願意爲丞相效鞍馬之勞呀!
“……丞相也真是的,我聽父親說,相府上有大量能人。”
“諸如那荀公達、徐元直,皆是大才。”
“更別提孫曹掾這樣的齊王元從了。”
“如是之輩,不可勝數。”
“丞相又何必凡事都親力親爲呢?”
“只將小事交予下人即可。”
關平發出一陣疑問,不能理解。
甄堯說道:
“這不是丞相感念齊王知遇之恩麼,所以纔要夙興夜寐。”
“正如丞相《出師表》中所言,唯恐託付不效,有傷大王之明。”
一頓,甄堯忽然環顧左右,貼在關平身前,小聲對他說道:
“……關公子,此話我只對你一人說。”
“你可切莫對外人說了去。”
關平見他神秘兮兮,便道:
“甄兄寬心,此語入我耳,必不叫第三人知曉。”
甄堯乃低聲說道:
“丞相雖明言‘事必躬親’,然據小妹所言,實乃性過於強也。”
“事無鉅細,鹹欲親決。”
“非惟不信任相府僚屬,實難釋權柄之握耳。”
關平一驚暗道無怪丞相每天會有那麼多工作要做呢!
又對甄堯說道:
“令妹當真大膽,竟敢非議丞相!”
甄堯嘿嘿一笑:
“汝哪裡曉得,丞相待吾妹甚善。”
“相府裡那兩位夫人,平日與丞相相處時日甚少,遠不及吾妹多也。”
你在驕傲什麼!?
關平翻了個白眼,甄堯確實混得比他更好。
但是借妹上位,他向來是瞧不上的。
就在二人嘀咕之際,迎面走來一員壯漢。
帶着一隊凶神惡煞的士兵走了過來。
視之,乃武衛中郎將、現考察團行軍都尉,許褚也。
“……兩位!丞相有令,命汝二人趕緊過去。”
“莫要讓丞相久侯!”
關平、甄堯一怔,方想起還有正事要辦,光顧着吹牛皮去了。
以致於都惹丞相生氣,派許褚來催了。
兩人似犯了錯的小孩一般,戰戰兢兢進入了大帳。
原本以爲會迎接李丞相的盛怒,劈頭蓋臉的一頓痛罵。
但李翊見二人來了,只是很平靜地讓他們坐下。
二人謝過,小心翼翼地坐下。
李翊開口說道:
“諸君知吾等此行何爲否?”
言訖,看向關平,道:
“……小郎,你先說。”
關平便似一個被老師點明的學生一般,下意識地站起身來,不假思索答:
“……學生知道,此乃收郡縣之權,弱豪族之勢。”
“以固中樞之威,強丞相北疆之治耳。”
李翊臉上沒有一絲絲高興,澹澹道:
“此其一也,尚還有一事。”
言未畢,目光又看向甄堯。
甄堯會意,馬上起身,拱手作揖:
“更欲察幽州民生,解其不能自足之困。”
李翊一頷首,接着問:
“甄功曹可知此州弊病何在?”
甄堯早就私下裡做好了功課,即應聲而對:
“幽州苦寒,歲賦甚少。”
“然又爲邊陲重鎮,不得不屯重兵戍守。”
“遂使本已空虛之府庫,愈發難支。”
“故每歲需賴冀、青二州錢糧補其不足。”
“若是在下不曾記錯——”
“去歲,冀州補錢二萬萬,青州補錢七千萬。”
李翊臉上露出了微笑,滿意地點了點頭。
“……甄功曹有心了。”
又不點名,但意有所指地說道:
“斯乃盡心任事者也。”
“若有尸位素餐,視巡察爲遊宴,或假此行以求顯秩者——。”
“即日可去,吾幕不養閒曹!”
“縱其父爲三公九卿,於此亦無寸用。”
關平聞言,面色大慚。
即出列向李翊賠禮道:
“丞相教誨,平銘感五內。”
“從此,再不敢鬆散懈怠矣!”
李翊點了點頭,話鋒一轉。
“那麼幽州民生之症,諸君有何高見?”
幽州的民生問題,一直是困擾大漢的問題。
此前國家經濟情況不錯,直接拿地方,甚至中央的錢去填邊鄙就可以了。
但現在趕上國家經濟下沉,甚至是四分五裂。
幽州就成了北方的一個炸藥包。
像劉虞時期的幽州。
只能通過裁剪邊軍的辦法,來緩解財政支出。
很多人批評劉虞亂搞,是個神人,居然把邊防軍隊給裁了。
可問題是,幽州當時可沒有冀州、青州,甚至是中央給輸血。
他要是不裁軍,就幽州那窮地方如何養的起邊軍將士?
事實證明,劉虞其實在任乾的相當不錯。
在他的治下,不僅解決了幽州的民生問題。
還通過優待胡虜的方式,穩住了邊防。
雖然很多人罵劉虞寧願送錢給胡虜,都不留給邊防士兵。
但劉虞確實穩住了邊境穩定,甚至讓胡人都對他敬重有加。
以至於在劉虞死後,胡人與漢人團結在一起,討伐公孫瓚。
爲劉幽州報仇。
真站在劉虞那個位置,已經很難有人比他做的更好了。
雖然老劉已經坐擁五個大州,可以用其他州給幽州填錢。
但李翊還是希望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那就是讓幽州完成自給自足,不用中央給他填錢。
至少不用每年填補那麼多。
關平虛心問道:
“幽州既然如此困難,曏者公孫伯圭在幽州時。”
“何以養足數萬大軍,以致與袁紹爭雄?”
李翊一擡手,親口爲他解答:
“公孫伯圭之部曲,軍紀蕩然。”
“駐幽州時,常擄掠百姓,焚廬奪畜。”
“劉幽州遂與之隙,幾至決裂。”
“虞斥瓚曰:‘妄戮漢胡,壞和戎之策!’”
“瓚反詰曰:‘州牧媚胡,寧資夷狄,不予邊軍!’”
“……噫!孰是孰非,已難遽斷。”
“然每與吾主論及此事,未嘗不扼腕嘆息,痛恨於當時也。”
關平與甄堯對視一眼,皆默然無言。
良久,甄堯纔開口說道:
“吾輩愚鈍,難望丞相項背。”
“幽州之弊,累世未解,積弊數百載。”
“竊惟明公之神武天縱,必能廓清此困。”
“敢問鈞諭若何?”
“但有所命,我等雖赴湯蹈火,不敢辭也!”
關平見狀,連忙跟上甄堯,應道:
“平也一樣!”
一般來說民生問題還能怎麼解決?
無非就是屯田。
可就幽州那樣的地理、氣候,即便是粟米,都只能在易水北岸種植。
再往深入到燕山地區,那就只能零散的種些高粱了。
這些高粱產量不僅比粟米更少,且不黏糯。
吃起來也如同泥沙般鬆散。
在漢朝,都是窮苦人的口糧。
兩人的目光全都落在李翊身上,期待着他給出解決方案。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