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

卻說諸葛亮在江夏正式掌權,曏者其在徐州之時。

受前輩們的壓制,生平未嘗得水。

今日到江夏,得長江之水,正是如龍騰飛之時。

荊襄九郡,目前諸葛亮只有江夏一郡。

但是接下來,他將會幫助劉備拿下剩下的八個郡。

待聞說李丞相已經拿下廬江,周瑜也拿下南郡之後。

諸葛亮當即陰遣細作,散佈流言於荊揚二地,雲:

“——周郎據荊楚,欲自立也。”

“其手下之將,皆服周郎,而不敬孫權。”

一時間,訛言四起。

流言漸熾,傳至吳中。

孫權聞之,疑懼頓生,惕然驚詫不已。

忙遣人去往荊州探查,是否有此事。

探子至夏口時,正遇着諸葛亮使人扮作的“吳軍”,截斷了長江水路。

使者不得過,只得將此事彙報給孫權。

於是,孫權更加驚疑。

古代交通本就不方便,信息閉塞。

孫權又不能直接打過電話過去,向周瑜確認此事。

一旦有了信息差,沒矛盾都得激化出矛盾來。

尤其這不管是不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哪怕僅是萬分之一的可能,孫權都不敢賭。

因爲周瑜長期在外領兵,將士們都服他。

而他們又很少感受到孫權的“厚恩”,時間一長吧,自己確實很容易被架空。

孫權心中愈發感到不安,乃謂左右曰:

“昔白起功高,秦王疑之。”

“今公瑾威震荊襄,倘爲部將所挾,如之奈何?”

於是密召左司馬顧雍前來商議。

顧雍乃吳郡冠族,四大姓氏之一。

在吳地位望隆重,孫權將自己的心事、難處一一向他說了。

顧雍當即獻策道:

“君侯宜急發詔,令公瑾回援廬江。”

“若其遲疑,則反跡明矣。”

“更可使人潛諭軍中,言‘吳地將危,父母妻子待汝歸’。”

“西征士卒多爲吳人,必無固志。”

“如此,收回兵權不難。”

孫權撫掌稱善,遂連發羽檄。

催促周瑜東還。

時周瑜在江陵,得孫權手諭,慨然嘆道:

“主上連詔促歸,此必疑我矣!”

於是召集諸將商議,謂衆人道:

“今吳侯召我回去救廬江,今若不還,是不忠也。”

“若棄荊州而返,魏人必乘虛復取。”

“諸君以爲當如何?”

衆將皆進言道:

“都督若去,荊州難守,不如暫留,徐圖後計。”

周瑜沉吟良久,搖了搖頭,否定了衆人的提議。

孫權就是不放心留他在荊州領兵,繼續留在這裡,不是坐實了反意嗎?

“……我知諸公不捨,然請列位稍安勿躁。”

“吾有一計,可解此困。”

衆將急忙問,“計將安出?”

周瑜揹着手,眉頭蹙起,在原地來回踱了兩步。

徐徐將自己的戰略計劃,娓娓道來。

“今主上見疑,若遽歸,則荊州必失。”

“吾有一計,可轉危爲安——”

“當絕孫劉之盟,北結曹氏。”

此言一出,衆人無不一驚。

這個計劃跟此前結劉抗曹的戰略簡直背道而馳。

這就是政治,爲了利益,什麼都能夠輕鬆改變。

周瑜有條不紊地爲衆人解釋道:

“吾等雖新奪荊州,結怨於曹氏。”

“然赤壁之仇,劉備實爲禍首。”

“曹操之生死大敵,始終是劉備,而非我東吳。”

“以曹操之明略,必不念舊怨。”

“若遣使修好,約共分荊北。”

“我得南郡,彼佔南陽,合擊劉備。”

“如此則北方邊患可解,更可自荊州出兵,收復廬江。”

如果不是孫權催得緊,周瑜是想全吞荊北的。

但如今只能是和曹操兩家平分。

畢竟你不拿出點誠意來,人家憑什麼跟你合作?

計劃提出之後,一衆武將皆愕然,或問道:

“齊強吳弱,奈何?”

衆人擔心,絕了齊國盟約,就此開罪劉備。

東吳真的能抗住齊國單方面的攻勢嗎?

周瑜沉吟道:

“齊雖強,然吳魏合勢,足可以抗衡。”

“且江南之爭,在於水戰。”

“齊人雖有淮南水師,但還不至於縱橫江南。”

“彼若欲練橫行江上之舟楫,非三五年可就。”

“三五年時間,足夠我東吳撫定江南。”

齊國擁有天下第一的陸軍是不假。

但他的水軍,至多是前三守門員。

誠然,以齊國之雄厚國力。

想要經略江南,打造一支橫行江海的水師並不困難。

但那肯定需要個幾年時間。

這幾年時間,就是東吳發展喘息的機會。

周瑜見衆人面帶遲疑,乃進一步解釋道:

“今吾既統東吳水師,復得荊州舟師,足以橫行江海。”

“縱然進取不足,然自守有餘。”

“劉備雖橫掃中國,所向無敵。”

“然其豈能用北地之馬,踏平長江乎?”

“願諸公勿疑,此計可以行之。”

計較已定,周瑜手書密函一封。

具陳“絕齊聯魏”之策,遣心腹將校潛送至吳地。

使者夜渡至夏口,忽遇巡江戰船。

諸葛亮早伏細作於要津,截獲密函,展視視之,其書略大致雲:

“臣瑜昧死上言:荊州新定,將帥思歸。”

“然劉備虎視於江東,曹操狼顧於江南。”

“若輕棄要害,恐非萬全之計。”

“臣竊以爲,當北結曹氏,共拒強齊……”

看完這封書信,諸葛亮謂左右人道:

“周郎欲絕盟聯魏,此計若成,於吾主大不利也!”

於是,命人取來筆墨,他觀摩周瑜筆跡。

然後親自執筆,更易其詞。

其略雲:

“——瑜啓吳侯:荊州形勝,已入我掌中。”

“將士用命,皆願效死。”

“今若遽召瑜歸,恐軍心不穩。”

“且廬江小郡,何足掛齒?”

“大業在荊襄,豈可輕棄!”

“望主公勿復多疑,待瑜蕩平江北,自當奉綬歸朝……”

書成以後,仍封以原印。

密遣人僞作吳使,星夜馳送吳地。

孫權得書,覽未竟而色變,怒擲於地曰:

“豎子安敢狂悖至此!”

顧雍拾而觀之,進言曰:

“此書辭氣驕蹇,恐有詐也。”

孫權拍案怒道:

“字跡印章皆真,何詐之有!”

“速召陸績、張昭過來議事!”

很快,以張昭爲首的東吳大臣,紛紛入內。

與孫權商議對策。

張昭進言道:

“公瑾據荊州,其志難測。”

“今彼欲聯魏制齊,我吳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不如遣使與齊修好,單方面重締盟約。”

“若公瑾本無二心,見盟約已成,必當歸吳。”

“若其執意留荊,則是自絕於吳,反跡昭然矣。”

陸績在旁側,當即出聲附議:

“……子布之言甚善。”

“劉備方懼魏吳聯合,若我先示好,彼必欣然應允。”

“屆時周瑜在荊州前有齊軍,後失吳援。”

“縱有異志,亦無能爲也。”

孫權沉吟良久,撫掌稱善:

“……二公之言,最合孤意。”

遂密遣使者,前往廬江找李翊和談。

李翊當然毫無疑問地接受了孫權拋來的橄欖枝。

很快,此事傳至江陵。

周瑜聞之,大驚失色,呼曰:

“……吾正欲與齊人死戰,吳侯奈何先和?”

眼見孫權已經和齊國重締了盟約,那麼“絕齊聯魏”的計劃也就泡湯了。

接下來,如果周瑜不回吳地,那就坐實了反意。

“……唉。”

周瑜心知大勢已去,他走到江邊,忍不住再去看一眼自己奮戰了近一年纔拿下的荊州。

望着滾滾長江之水,周瑜臨江而嘆:

“這幾日在江陵理政,深感人生之艱難。”

“就像那不息之長河,雖有東去大海之志,卻流程緩慢,征程多艱。”

“然,江河水終有入海之時。”

“而人生之志,卻常常難以實現,令人抱憾終身。”

說着,將自己的衣袍割下,棄於江中。

“赤壁鏖兵,江陵血戰。”

“將士們白骨未寒,今卻將之拱手讓人。”

“吾有何顏面回見江東父老?”

言罷,悽然淚下,在場諸將無不哽咽啜泣。

老將黃蓋拄戟嘆道:

“都督勿憂,他日必當再取。”

真的還會有他日嗎?

周瑜無奈地一聲苦笑。

其實大家都明白,這只是一句安慰話罷了。

天下形勢,本來就是齊強吳弱。

如果拿下荊州,靠着江南之地,再聯合曹操。

兩家合力,尚有機會抗擊齊國。

如今失去荊州,東吳也將徹底失去進取天下的機會。

未來幾年,吳人將永遠地被困在江東之地,不得進取。

至於何時爲齊人所滅,完全看劉備、李翊的心情。

看他們的戰略優先級是誰了……

感慨完之後,周瑜命人備好舟船,他要親自前往夏口找諸葛亮談判。

孔明啊孔明啊,到底是你贏了……

周瑜心情鬱悶,怏怏不樂地來到夏口。

諸葛亮早已領了一衆文武,在江邊等候,似早已料到周瑜會來。

周瑜見之,又是一聲長嘆。

“周都督,亮在此恭候多時了。”

諸葛亮輕揮羽扇,向周瑜打了個招呼。

周瑜強顏歡笑,下了舟船,向諸葛亮拱手道:

“有勞先生久等,請入內說話。”

兩人入內,各自敘禮畢。

周瑜知道諸葛亮要想什麼,諸葛亮也知道周瑜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雙方都是人精,周瑜率先開口:

“君等妙算,不費一矢而坐得荊州,當真了得。”

“叫瑜好生佩服!”

周瑜萬沒想到,當年諸葛亮承諾不會向荊州發一箭一矢,居然真的做到了。

偏偏自己還不得不把荊州拿出來交易。

不拿出來不行啊。

後方孫權逼迫得太緊,荊州已成了一塊燙手山芋。

周瑜只能在放棄之前,拿着它儘量爲吳人換取更多的利益。

諸葛亮故作茫然,撫扇問道:

“都督何出此言?亮未嘗欲取荊州。”

“莫非都督此來,是要將荊州拱手相送?”

周瑜也不多與諸葛亮做口舌之爭,只問道:

“吾與將士浴血奮戰,捨生忘死,方得此土。”

“豈能輕棄?若讓荊州,貴國有何回報?”

周瑜最希望的目標,當然是收回廬江之地。

並退而求其次,拿下荊南。

只是以諸葛亮之明略才智,這個目標恐難以實現。

尤其周瑜手上能打得手牌並不多。

果不其然,諸葛亮悠然起身,淡淡開口:

“豫章太守太史子義前不久身染疫疾,以辭官回鄉,歸去徐州養病。”

“豫章缺一良守。”

“今以豫章相贈,足酬都督之功。”

周瑜溫言驟然色變,厲聲道:

“豫章本屬江東,何勞相贈!”

“孔明未免欺人太甚!”

豫章以北是東吳的,豫章以南是太史慈佔領,單獨劃爲了廬陵郡。

諸葛亮的意思,就是把兩郡合二爲一,將豫章全境讓給你東吳。

但周瑜當然不買賬,拿半個豫章,就換富庶的南郡,簡直是把人當傻子欺負。

更別提諸葛亮對廬江之地,絕口不提了。

諸葛亮見周瑜不允,遂拂袖而起,冷然道:

“……都督既無誠意,又何必多言?”

“請回吧!“

說罷,撩衣準備離去。

周瑜知勢不可逆,只得強抑怒意,拱手懇求道:

“孔明且慢!”

“縱荊州難全,廬江可否歸還?”

“吳軍新失其地,將士皆有不平之心。”

“若不收回廬江,瑜回吳地,亦無顏見吳侯。”

諸葛亮溫言不悅,正色道:

“廬江本爲漢土,昔被曹操竊據,後爲吳所奪。”

“今李相奉王命收復失地,乃正本清源之舉。”

“又何來歸還之說?”周瑜據理力爭,當即駁斥道:

“以荊州之地,易一廬陵。”

“誠爲天下恥笑耳!”

拿富庶的荊州,換取瘴地廬陵,莫說政治家幹不出這事來。

縱是垂髫孩童,也不肯爲此事。

須要說明的一點是,周瑜目前只是拿下了南郡,但卻直接說他是拿荊州之地跟你做交易。

這是周瑜故意往自己臉上貼金嗎?

其實不是,

此前說過,江陵是荊州之心。

拿下江陵,就等於拿下整個荊州。

歷史上,著名的劉備借荊州,其實借的就是江陵。

當時東吳其實是佔據了江夏與南郡,這也是周瑜的戰略。

有了這兩個地盤,就把荊揚益三州連接的路線給打通了。

周瑜也能夠從荊州出發,直接去攻打益州。

而所謂的劉備“借荊州”,就是把江陵給借了。

江陵一出,南郡就跟着出了。

如此一來,也就切斷了東吳與益州的聯繫。

周瑜徵蜀的計劃自然也就跟着落空。

所以常有人好奇,劉備當時不是有荊州嗎?

爲什麼要說劉備是“借”的荊州。

就是因爲當時江陵在東吳手裡,這個地方很重要。

只要有江陵,你就可以說你有荊州。

所以周瑜說自己是拿荊州跟你做交易,並不算他故意誇大其詞。

諸葛亮也知道僅僅靠一個豫章,打發不了周瑜。

便稍作讓步,問周瑜還想要什麼。

周瑜乃正色說道:

“既豫章不足議,敢請以荊南相易。”

“赤壁一役,我吳人流血漂櫓,豈無尺寸之功?”

“今貴國得荊北,我東吳取荊南,亦無不可。”

諸葛亮勃然變色,叱道:

“荊襄九郡,本爲一體。”

“今若割裂而治,後患無窮!此議絕不可行。”

見諸葛亮寸土不讓,周瑜這才明白。

原來從一開始,齊國定下的對吳政策,就是將他們困守在長江以南。

不許他們繼續對外進取。

周瑜心裡暗歎:

“吾今日方知齊國深謀!困吳於江東,使不得展足。”

“待爾蠶食天下,我吳終爲池中之魚耳。”

“李翊之謀,竟遠至十年之後。”

“惜我東吳多年來畫地自守,終未能出揚州半步。”

周瑜總算明白了李翊的戰略方針。

他允許東吳在吳地自娛自樂,但就是不許你對外進取。

淮南不許你染指,荊州之地不許你染指。

東吳對外打不出去,也就發展不起來。

而齊國仗着國力,卻能夠慢慢吞併掉天下間其他諸侯。

等轉頭回來,一隻手就拿把東吳給掐死。

甚至不用一隻手,當真等到那一天。

劉備以“君臨天下”之姿,再次來到吳人面前時。

只怕以張昭等大臣的態度,直接就勸孫權投了。

江風嗚咽,吹動軍帳,案上油燈明滅不定。

周瑜無奈,只得爭取其他地方,一指輿圖丹陽地界。

“丹陽之地,乃江東門戶。”

“斷不可留於齊手,使齊人據之,則我江東門戶洞開。”

“豈非任人宰割乎?願請割之!”

既然齊人執意要將吳人困在江東,拿周瑜只能去索取江東全境之地了。

丹陽其實一直都不是齊國重點的發展對象。

它更類似於“山越”少數民族的自治區,齊國對它更多是爲了招募丹陽兵,補充兵源用的。

但丹陽還一直起到另一個極爲重要的戰略作用。

那就是齊國到江東的“跳板”。

倘若真讓孫氏並江東全境之地,憑藉長江天險,那還是相當難纏的。

所以齊國一直保留丹陽之地。

哪怕給你高度自治權都無所謂,反正必須給我留着。

免得將來真正要經略江東之地時,我還得老老實實渡長江。

對此,諸葛亮當然不同意:

“都督此言差矣。”

“……丹陽我國已經略十餘年,豈可輕讓?”

周瑜再三堅持,東吳必須擁有丹陽。

諸葛亮拗不過他,只得徐徐說道:

“都督何其執也?”

“……也罷,可於丹陽南境析置新都郡,界以溧水爲限。”

“如此,吳得江防之固,齊亦保北岸之安。”

“此豈非兩全之策乎?”

諸葛亮同意將丹陽新設一個郡出來,劃給東吳。

但丹陽北岸必須留給齊國,

一方面齊國在江東必須有個跳板。

另一反面,丹陽北境其實遠比南境富裕許多。

比如丹陽以北的秣陵,這裡靠近長江入海口,遠比其他地方要富裕。

歷史上的孫權就把國都定在了秣陵,並於第二年改名爲了建業。

它也就是後世的南京。

最終經過一個多時辰的拉扯,談判終於結束了。

這個談判速度其實已經相當快了。

然在場之人,無不覺得過程極其漫長。

最後,齊吳雙方,勉強達成了一致。

雙方約定:

溧水以北丹陽諸縣仍歸齊;

新置郡領宛陵、涇縣等五城歸吳;

東吳江防舟師不得越界北渡;

五日之後,將在江陵進行易幟,實現地域交換。

條約既定,周瑜與諸葛亮共執筆墨,於羊皮圖上勾勒新界。

書成之時,江風驟急,吹滅半帳燈燭。

……

建安十二年,夏五月甲子。

江陵城頭吳幟緩緩降下。

齊軍司馬費觀率甲士三百,執赤旄節受降。

費觀乃江夏本地人,爲諸葛亮啓用爲軍司馬。

及午時三刻,諸葛亮乘素車白馬入城。

城中父老簞食壺漿以迎。

吳將淩統捧南郡太守印綬出獻,齊軍鳴鼓三通,奏《常武》之樂。

齊吳雙方正式完成江陵易幟。

諸葛亮也將荊州的州治遷至了江陵。

原來的州治在襄陽,遷至江陵其實也是想淡化荊州舊勢力的影響力。

劉備知道後,當即下達命令。

讓諸葛亮析南郡置江陵郡。

也就是把江陵地區單獨劃出來,設置一個郡,領編縣、華容等七城。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幫助諸葛亮提高其在江陵地區的影響力。

然後上表,表奏諸葛亮爲南郡太守,兼領軍師中郎將,督荊南四郡。

可調武陵、長沙、零陵、桂陽等四地兵馬。

當然,調不調得動另說,反正得先把權力下發下來。

劉備這一番操作,都是在對外對內宣告:

荊州地區,他已正式將之交給諸葛亮了。

至於爲什麼不直接拜諸葛亮爲荊州牧?

因爲此時的荊州牧是劉琦,雖然有名無實,但面子功夫還是要做足。

政治人物最忌諱的就是連“演都不演”了。

除了對諸葛亮進行政治上的安排以外,劉備又對諸葛亮予以了軍事上的支持。

江陵郡設置好以後,劉備正式表後將軍黃忠爲江陵太守。

這一番操作,不單單是齊國唯四的四方將軍之一,留在了荊州。

同時作爲荊州人,又同爲後加入的晚輩。

諸葛亮與黃忠都是火箭般飛昇上來的。 шшш▲ ttКan▲ ¢ o

不是兩人沒立過功,而是兩人立得功不足以支撐他們做到如此高位。

劉備將這兩個人安排在一起,就是希望他們文武合力,相互扶持。

對於黃忠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荊州人而言,半身已入黃土的他。

又何嘗不想在晚年回到家鄉度過呢?

更別說自己如今已是功成名就,在鄉親父老面前何等的風光?

所以,對劉備這個安排,黃忠極爲高興滿意。

連連上表謝恩。

至於諸葛亮,他既正式上任荊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安撫原荊州老臣,同時提拔新人上來。

又聚集衆文武,商議久遠之計。

忽見一人上廳獻策,視之,乃伊籍也。

“府君欲求久遠之計,何不求賢士以問之?”

孔明問,“賢士安在?”

伊籍當即舉薦道:

“荊襄馬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幼者名謖,字幼常。”

“其最賢者,眉間有白毛,名良,字季常。”

“鄉里爲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公正當用人之際,何不求此人而與之謀?”

諸葛亮大喜,遂命人請之。

馬良至,諸葛亮以優禮相待。

二人交談一番,諸葛亮大喜,甚愛馬良之才。

當即與之商討保守荊襄之策。

“亮受齊王命,來此經略荊楚。”

“季常久居此地,熟悉地理,可爲亮明策。”

馬良當即道:

“荊襄之地,北據漢川,坐擁數千裡疆域,帶甲兵十餘萬。”

“愚以爲,荊襄之要,在四水三路。”

“控漢水則制襄陽。”

“掌沅湘則轄百越。”

“據江陵則鎖吳楚。”

“有此三要,荊州必不失,”

“曏者劉景升在時,對荊楚之地,力有不逮。”

“君可以令公子劉琦於此養病,招諭舊人以守之。”

“以其爲荊州牧,安定民心。”

“然後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積收錢糧,以爲根本。”

“……此久遠之計也。”

諸葛亮附和道:

“……亮亦有此意。”

“然誠如季常所言,荊襄連經動亂,不宜立動兵戈。”

“東吳勢力,已逐出荊州。”

“荊南之地,暫時無虞。”

“可先傳檄撫定,然後再行征討。”

“今可先定內政,然後商討對外事宜。”

荊州也算是老劉的大後方了。

以老劉目前的實力,至少不需要荊州扮演太重的軍事角色。

可以先安心發展內政,幫齊國鞏固大後方。

於是,諸葛亮與馬良等人商議一晚,制定了發展荊州的一系列政策。

大家都認爲,劉景升對於荊州的掌控力太過薄弱,須要進行改革。

三日後,江陵之地正式發表公告。

宣告新政府將推行以下政策:

第一,屯田之制。

募集流民,開墾雲夢澤淤地。

引沮漳河水,建十二陂塘,灌溉農田。

每卒屯田五十畝,戰時爲兵,保家衛國、

此舉也是根據荊州連年遭遇動亂,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所定下來的策略。

通過募集流民,也能穩定社會秩序。

第二,舟師之備,發展水軍。

荊州水師號稱是天下第一水師。

經過連番的政權跌宕,水師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爲此,諸葛亮下令。

設造船塢於江津港,改樓船爲車船。

鼓勵民衆學習游泳,爭取做到人人會水。

第三,城防之固。

爲江陵城牆,修築“內城”,進一步加強江陵城防。

同時將襄陽北門設爲甕城。

沿江設烽火臺,每三十里一置。

此外,在荊襄一帶,設置書院,發展教育。

諸葛亮自領荊襄書院院長,鼓勵學子來此處學習。

當然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重新修訂《楚科》。

原來劉表舊政過寬,荊襄本地豪族“以下克上”之風屢現不止。

爲此,諸葛亮採取強硬措施,打擊當地豪族。

當然,僅僅是打擊,而不是消滅。

比如清查戶口,嚴查“隱戶蔭客”等。

同時,

盜糧三鬥者即黥面。

私鑄錢幣者,立斬。

官吏受賄者,倍贓入罪。

由於荊南地區還生活了不少“蠻族”。

諸葛亮也規定,蠻人犯罪,與漢人同罪同刑,不得偏私。

設立酋長子弟入質制度,規定地方酋長,須遣家族子弟到地方郡治爲質。

頒法之日,諸葛亮親臨江陵市門。

當衆杖責違禁的蒯氏家奴。

又從劉表府庫搜出的“免罪竹符”三百餘枚,當着衆人的面一把火燒盡。

火光三日不絕。

由此,荊襄之風大改。

……

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361章 神龜壽盡,魏武謝幕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377章 李相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你到底還想要什麼呢?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331章 漢中之戰:曹劉爭霸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364章 真正高明的國家博弈,是花錢流別人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338章 劉備:朕剛當上皇帝,你便要抗旨嗎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
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361章 神龜壽盡,魏武謝幕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66章 龍生龍,鳳生鳳,劉備哪個兒子會打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263章 曹操:只要曹仁堅持住,一切都會好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300章 屠滅司馬氏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377章 李相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你到底還想要什麼呢?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331章 漢中之戰:曹劉爭霸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10章 許劭震驚,李翊強的可怕,這我主還玩個毛?(求訂閱)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252章 劉備:李相完人,臨書依依,不勝眷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22章 皇帝老子喊得萬歲,獨俺哥哥喊不得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35章 合作共贏,三七分成(求追讀!)第364章 真正高明的國家博弈,是花錢流別人第27章 士人豪族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求追讀!)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298章 吾輩魚水,豈在簿牘之間?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97章 老曹這是想挖老劉牆角啊!(求訂閱!)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338章 劉備:朕剛當上皇帝,你便要抗旨嗎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