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

卻說諸葛亮在江夏正式掌權,曏者其在徐州之時。

受前輩們的壓制,生平未嘗得水。

今日到江夏,得長江之水,正是如龍騰飛之時。

荊襄九郡,目前諸葛亮只有江夏一郡。

但是接下來,他將會幫助劉備拿下剩下的八個郡。

待聞說李丞相已經拿下廬江,周瑜也拿下南郡之後。

諸葛亮當即陰遣細作,散佈流言於荊揚二地,雲:

“——周郎據荊楚,欲自立也。”

“其手下之將,皆服周郎,而不敬孫權。”

一時間,訛言四起。

流言漸熾,傳至吳中。

孫權聞之,疑懼頓生,惕然驚詫不已。

忙遣人去往荊州探查,是否有此事。

探子至夏口時,正遇着諸葛亮使人扮作的“吳軍”,截斷了長江水路。

使者不得過,只得將此事彙報給孫權。

於是,孫權更加驚疑。

古代交通本就不方便,信息閉塞。

孫權又不能直接打過電話過去,向周瑜確認此事。

一旦有了信息差,沒矛盾都得激化出矛盾來。

尤其這不管是不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哪怕僅是萬分之一的可能,孫權都不敢賭。

因爲周瑜長期在外領兵,將士們都服他。

而他們又很少感受到孫權的“厚恩”,時間一長吧,自己確實很容易被架空。

孫權心中愈發感到不安,乃謂左右曰:

“昔白起功高,秦王疑之。”

“今公瑾威震荊襄,倘爲部將所挾,如之奈何?”

於是密召左司馬顧雍前來商議。

顧雍乃吳郡冠族,四大姓氏之一。

在吳地位望隆重,孫權將自己的心事、難處一一向他說了。

顧雍當即獻策道:

“君侯宜急發詔,令公瑾回援廬江。”

“若其遲疑,則反跡明矣。”

“更可使人潛諭軍中,言‘吳地將危,父母妻子待汝歸’。”

“西征士卒多爲吳人,必無固志。”

“如此,收回兵權不難。”

孫權撫掌稱善,遂連發羽檄。

催促周瑜東還。

時周瑜在江陵,得孫權手諭,慨然嘆道:

“主上連詔促歸,此必疑我矣!”

於是召集諸將商議,謂衆人道:

wWW ●тTk Λn ●¢ ○

“今吳侯召我回去救廬江,今若不還,是不忠也。”

“若棄荊州而返,魏人必乘虛復取。”

“諸君以爲當如何?”

衆將皆進言道:

“都督若去,荊州難守,不如暫留,徐圖後計。”

周瑜沉吟良久,搖了搖頭,否定了衆人的提議。

孫權就是不放心留他在荊州領兵,繼續留在這裡,不是坐實了反意嗎?

“……我知諸公不捨,然請列位稍安勿躁。”

“吾有一計,可解此困。”

衆將急忙問,“計將安出?”

周瑜揹着手,眉頭蹙起,在原地來回踱了兩步。

徐徐將自己的戰略計劃,娓娓道來。

“今主上見疑,若遽歸,則荊州必失。”

“吾有一計,可轉危爲安——”

“當絕孫劉之盟,北結曹氏。”

此言一出,衆人無不一驚。

這個計劃跟此前結劉抗曹的戰略簡直背道而馳。

這就是政治,爲了利益,什麼都能夠輕鬆改變。

周瑜有條不紊地爲衆人解釋道:

“吾等雖新奪荊州,結怨於曹氏。”

“然赤壁之仇,劉備實爲禍首。”

“曹操之生死大敵,始終是劉備,而非我東吳。”

“以曹操之明略,必不念舊怨。”

“若遣使修好,約共分荊北。”

“我得南郡,彼佔南陽,合擊劉備。”

“如此則北方邊患可解,更可自荊州出兵,收復廬江。”

如果不是孫權催得緊,周瑜是想全吞荊北的。

但如今只能是和曹操兩家平分。

畢竟你不拿出點誠意來,人家憑什麼跟你合作?

計劃提出之後,一衆武將皆愕然,或問道:

“齊強吳弱,奈何?”

衆人擔心,絕了齊國盟約,就此開罪劉備。

東吳真的能抗住齊國單方面的攻勢嗎?

周瑜沉吟道:

“齊雖強,然吳魏合勢,足可以抗衡。”

“且江南之爭,在於水戰。”

“齊人雖有淮南水師,但還不至於縱橫江南。”

“彼若欲練橫行江上之舟楫,非三五年可就。”

“三五年時間,足夠我東吳撫定江南。”

齊國擁有天下第一的陸軍是不假。

但他的水軍,至多是前三守門員。

誠然,以齊國之雄厚國力。

想要經略江南,打造一支橫行江海的水師並不困難。

但那肯定需要個幾年時間。

這幾年時間,就是東吳發展喘息的機會。

周瑜見衆人面帶遲疑,乃進一步解釋道:

“今吾既統東吳水師,復得荊州舟師,足以橫行江海。”

“縱然進取不足,然自守有餘。”

“劉備雖橫掃中國,所向無敵。”

“然其豈能用北地之馬,踏平長江乎?”

“願諸公勿疑,此計可以行之。”

計較已定,周瑜手書密函一封。

具陳“絕齊聯魏”之策,遣心腹將校潛送至吳地。

使者夜渡至夏口,忽遇巡江戰船。

諸葛亮早伏細作於要津,截獲密函,展視視之,其書略大致雲:

“臣瑜昧死上言:荊州新定,將帥思歸。”

“然劉備虎視於江東,曹操狼顧於江南。”

“若輕棄要害,恐非萬全之計。”

“臣竊以爲,當北結曹氏,共拒強齊……”

看完這封書信,諸葛亮謂左右人道:

“周郎欲絕盟聯魏,此計若成,於吾主大不利也!”

於是,命人取來筆墨,他觀摩周瑜筆跡。

然後親自執筆,更易其詞。

其略雲:

“——瑜啓吳侯:荊州形勝,已入我掌中。”

“將士用命,皆願效死。”

“今若遽召瑜歸,恐軍心不穩。”

“且廬江小郡,何足掛齒?”

“大業在荊襄,豈可輕棄!”

“望主公勿復多疑,待瑜蕩平江北,自當奉綬歸朝……”

書成以後,仍封以原印。

密遣人僞作吳使,星夜馳送吳地。

孫權得書,覽未竟而色變,怒擲於地曰:

“豎子安敢狂悖至此!”

顧雍拾而觀之,進言曰:

“此書辭氣驕蹇,恐有詐也。”

孫權拍案怒道:

“字跡印章皆真,何詐之有!”

“速召陸績、張昭過來議事!”

很快,以張昭爲首的東吳大臣,紛紛入內。

與孫權商議對策。

張昭進言道:

“公瑾據荊州,其志難測。”

“今彼欲聯魏制齊,我吳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不如遣使與齊修好,單方面重締盟約。”

“若公瑾本無二心,見盟約已成,必當歸吳。”

“若其執意留荊,則是自絕於吳,反跡昭然矣。”

陸績在旁側,當即出聲附議:

“……子布之言甚善。”

“劉備方懼魏吳聯合,若我先示好,彼必欣然應允。”

“屆時周瑜在荊州前有齊軍,後失吳援。”

“縱有異志,亦無能爲也。”

孫權沉吟良久,撫掌稱善:

“……二公之言,最合孤意。”

遂密遣使者,前往廬江找李翊和談。

李翊當然毫無疑問地接受了孫權拋來的橄欖枝。

很快,此事傳至江陵。

周瑜聞之,大驚失色,呼曰:

“……吾正欲與齊人死戰,吳侯奈何先和?”

眼見孫權已經和齊國重締了盟約,那麼“絕齊聯魏”的計劃也就泡湯了。

接下來,如果周瑜不回吳地,那就坐實了反意。

“……唉。”

周瑜心知大勢已去,他走到江邊,忍不住再去看一眼自己奮戰了近一年纔拿下的荊州。

望着滾滾長江之水,周瑜臨江而嘆:

“這幾日在江陵理政,深感人生之艱難。”

“就像那不息之長河,雖有東去大海之志,卻流程緩慢,征程多艱。”

“然,江河水終有入海之時。”

“而人生之志,卻常常難以實現,令人抱憾終身。”

說着,將自己的衣袍割下,棄於江中。

“赤壁鏖兵,江陵血戰。”

“將士們白骨未寒,今卻將之拱手讓人。”

“吾有何顏面回見江東父老?”

言罷,悽然淚下,在場諸將無不哽咽啜泣。

老將黃蓋拄戟嘆道:

“都督勿憂,他日必當再取。”

真的還會有他日嗎?

周瑜無奈地一聲苦笑。

其實大家都明白,這只是一句安慰話罷了。

天下形勢,本來就是齊強吳弱。

如果拿下荊州,靠着江南之地,再聯合曹操。

兩家合力,尚有機會抗擊齊國。

如今失去荊州,東吳也將徹底失去進取天下的機會。

未來幾年,吳人將永遠地被困在江東之地,不得進取。

至於何時爲齊人所滅,完全看劉備、李翊的心情。

看他們的戰略優先級是誰了……

感慨完之後,周瑜命人備好舟船,他要親自前往夏口找諸葛亮談判。

孔明啊孔明啊,到底是你贏了……

周瑜心情鬱悶,怏怏不樂地來到夏口。

諸葛亮早已領了一衆文武,在江邊等候,似早已料到周瑜會來。

周瑜見之,又是一聲長嘆。

“周都督,亮在此恭候多時了。”

諸葛亮輕揮羽扇,向周瑜打了個招呼。

周瑜強顏歡笑,下了舟船,向諸葛亮拱手道:

“有勞先生久等,請入內說話。”

兩人入內,各自敘禮畢。

周瑜知道諸葛亮要想什麼,諸葛亮也知道周瑜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雙方都是人精,周瑜率先開口:

“君等妙算,不費一矢而坐得荊州,當真了得。”

“叫瑜好生佩服!”

周瑜萬沒想到,當年諸葛亮承諾不會向荊州發一箭一矢,居然真的做到了。

偏偏自己還不得不把荊州拿出來交易。

不拿出來不行啊。

後方孫權逼迫得太緊,荊州已成了一塊燙手山芋。

周瑜只能在放棄之前,拿着它儘量爲吳人換取更多的利益。

諸葛亮故作茫然,撫扇問道:

“都督何出此言?亮未嘗欲取荊州。”

“莫非都督此來,是要將荊州拱手相送?”

周瑜也不多與諸葛亮做口舌之爭,只問道:

“吾與將士浴血奮戰,捨生忘死,方得此土。”

“豈能輕棄?若讓荊州,貴國有何回報?”

周瑜最希望的目標,當然是收回廬江之地。

並退而求其次,拿下荊南。

只是以諸葛亮之明略才智,這個目標恐難以實現。

尤其周瑜手上能打得手牌並不多。

果不其然,諸葛亮悠然起身,淡淡開口:

“豫章太守太史子義前不久身染疫疾,以辭官回鄉,歸去徐州養病。”

“豫章缺一良守。”

“今以豫章相贈,足酬都督之功。”

周瑜溫言驟然色變,厲聲道:

“豫章本屬江東,何勞相贈!”

“孔明未免欺人太甚!”

豫章以北是東吳的,豫章以南是太史慈佔領,單獨劃爲了廬陵郡。

諸葛亮的意思,就是把兩郡合二爲一,將豫章全境讓給你東吳。

但周瑜當然不買賬,拿半個豫章,就換富庶的南郡,簡直是把人當傻子欺負。

更別提諸葛亮對廬江之地,絕口不提了。

諸葛亮見周瑜不允,遂拂袖而起,冷然道:

“……都督既無誠意,又何必多言?”

“請回吧!“

說罷,撩衣準備離去。

周瑜知勢不可逆,只得強抑怒意,拱手懇求道:

“孔明且慢!”

“縱荊州難全,廬江可否歸還?”

“吳軍新失其地,將士皆有不平之心。”

“若不收回廬江,瑜回吳地,亦無顏見吳侯。”

諸葛亮溫言不悅,正色道:

“廬江本爲漢土,昔被曹操竊據,後爲吳所奪。”

“今李相奉王命收復失地,乃正本清源之舉。”

“又何來歸還之說?”周瑜據理力爭,當即駁斥道:

“以荊州之地,易一廬陵。”

“誠爲天下恥笑耳!”

拿富庶的荊州,換取瘴地廬陵,莫說政治家幹不出這事來。

縱是垂髫孩童,也不肯爲此事。

須要說明的一點是,周瑜目前只是拿下了南郡,但卻直接說他是拿荊州之地跟你做交易。

這是周瑜故意往自己臉上貼金嗎?

其實不是,

此前說過,江陵是荊州之心。

拿下江陵,就等於拿下整個荊州。

歷史上,著名的劉備借荊州,其實借的就是江陵。

當時東吳其實是佔據了江夏與南郡,這也是周瑜的戰略。

有了這兩個地盤,就把荊揚益三州連接的路線給打通了。

周瑜也能夠從荊州出發,直接去攻打益州。

而所謂的劉備“借荊州”,就是把江陵給借了。

江陵一出,南郡就跟着出了。

如此一來,也就切斷了東吳與益州的聯繫。

周瑜徵蜀的計劃自然也就跟着落空。

所以常有人好奇,劉備當時不是有荊州嗎?

爲什麼要說劉備是“借”的荊州。

就是因爲當時江陵在東吳手裡,這個地方很重要。

只要有江陵,你就可以說你有荊州。

所以周瑜說自己是拿荊州跟你做交易,並不算他故意誇大其詞。

諸葛亮也知道僅僅靠一個豫章,打發不了周瑜。

便稍作讓步,問周瑜還想要什麼。

周瑜乃正色說道:

“既豫章不足議,敢請以荊南相易。”

“赤壁一役,我吳人流血漂櫓,豈無尺寸之功?”

“今貴國得荊北,我東吳取荊南,亦無不可。”

諸葛亮勃然變色,叱道:

“荊襄九郡,本爲一體。”

“今若割裂而治,後患無窮!此議絕不可行。”

見諸葛亮寸土不讓,周瑜這才明白。

原來從一開始,齊國定下的對吳政策,就是將他們困守在長江以南。

不許他們繼續對外進取。

周瑜心裡暗歎:

“吾今日方知齊國深謀!困吳於江東,使不得展足。”

“待爾蠶食天下,我吳終爲池中之魚耳。”

“李翊之謀,竟遠至十年之後。”

“惜我東吳多年來畫地自守,終未能出揚州半步。”

周瑜總算明白了李翊的戰略方針。

他允許東吳在吳地自娛自樂,但就是不許你對外進取。

淮南不許你染指,荊州之地不許你染指。

東吳對外打不出去,也就發展不起來。

而齊國仗着國力,卻能夠慢慢吞併掉天下間其他諸侯。

等轉頭回來,一隻手就拿把東吳給掐死。

甚至不用一隻手,當真等到那一天。

劉備以“君臨天下”之姿,再次來到吳人面前時。

只怕以張昭等大臣的態度,直接就勸孫權投了。

江風嗚咽,吹動軍帳,案上油燈明滅不定。

周瑜無奈,只得爭取其他地方,一指輿圖丹陽地界。

“丹陽之地,乃江東門戶。”

“斷不可留於齊手,使齊人據之,則我江東門戶洞開。”

“豈非任人宰割乎?願請割之!”

既然齊人執意要將吳人困在江東,拿周瑜只能去索取江東全境之地了。

丹陽其實一直都不是齊國重點的發展對象。

它更類似於“山越”少數民族的自治區,齊國對它更多是爲了招募丹陽兵,補充兵源用的。

但丹陽還一直起到另一個極爲重要的戰略作用。

那就是齊國到江東的“跳板”。

倘若真讓孫氏並江東全境之地,憑藉長江天險,那還是相當難纏的。

所以齊國一直保留丹陽之地。

哪怕給你高度自治權都無所謂,反正必須給我留着。

免得將來真正要經略江東之地時,我還得老老實實渡長江。

對此,諸葛亮當然不同意:

“都督此言差矣。”

“……丹陽我國已經略十餘年,豈可輕讓?”

周瑜再三堅持,東吳必須擁有丹陽。

諸葛亮拗不過他,只得徐徐說道:

“都督何其執也?”

“……也罷,可於丹陽南境析置新都郡,界以溧水爲限。”

“如此,吳得江防之固,齊亦保北岸之安。”

“此豈非兩全之策乎?”

諸葛亮同意將丹陽新設一個郡出來,劃給東吳。

但丹陽北岸必須留給齊國,

一方面齊國在江東必須有個跳板。

另一反面,丹陽北境其實遠比南境富裕許多。

比如丹陽以北的秣陵,這裡靠近長江入海口,遠比其他地方要富裕。

歷史上的孫權就把國都定在了秣陵,並於第二年改名爲了建業。

它也就是後世的南京。

最終經過一個多時辰的拉扯,談判終於結束了。

這個談判速度其實已經相當快了。

然在場之人,無不覺得過程極其漫長。

最後,齊吳雙方,勉強達成了一致。

雙方約定:

溧水以北丹陽諸縣仍歸齊;

新置郡領宛陵、涇縣等五城歸吳;

東吳江防舟師不得越界北渡;

五日之後,將在江陵進行易幟,實現地域交換。

條約既定,周瑜與諸葛亮共執筆墨,於羊皮圖上勾勒新界。

書成之時,江風驟急,吹滅半帳燈燭。

……

建安十二年,夏五月甲子。

江陵城頭吳幟緩緩降下。

齊軍司馬費觀率甲士三百,執赤旄節受降。

費觀乃江夏本地人,爲諸葛亮啓用爲軍司馬。

及午時三刻,諸葛亮乘素車白馬入城。

城中父老簞食壺漿以迎。

吳將淩統捧南郡太守印綬出獻,齊軍鳴鼓三通,奏《常武》之樂。

齊吳雙方正式完成江陵易幟。

諸葛亮也將荊州的州治遷至了江陵。

原來的州治在襄陽,遷至江陵其實也是想淡化荊州舊勢力的影響力。

劉備知道後,當即下達命令。

讓諸葛亮析南郡置江陵郡。

也就是把江陵地區單獨劃出來,設置一個郡,領編縣、華容等七城。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幫助諸葛亮提高其在江陵地區的影響力。

然後上表,表奏諸葛亮爲南郡太守,兼領軍師中郎將,督荊南四郡。

可調武陵、長沙、零陵、桂陽等四地兵馬。

當然,調不調得動另說,反正得先把權力下發下來。

劉備這一番操作,都是在對外對內宣告:

荊州地區,他已正式將之交給諸葛亮了。

至於爲什麼不直接拜諸葛亮爲荊州牧?

因爲此時的荊州牧是劉琦,雖然有名無實,但面子功夫還是要做足。

政治人物最忌諱的就是連“演都不演”了。

除了對諸葛亮進行政治上的安排以外,劉備又對諸葛亮予以了軍事上的支持。

江陵郡設置好以後,劉備正式表後將軍黃忠爲江陵太守。

這一番操作,不單單是齊國唯四的四方將軍之一,留在了荊州。

同時作爲荊州人,又同爲後加入的晚輩。

諸葛亮與黃忠都是火箭般飛昇上來的。

不是兩人沒立過功,而是兩人立得功不足以支撐他們做到如此高位。

劉備將這兩個人安排在一起,就是希望他們文武合力,相互扶持。

對於黃忠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荊州人而言,半身已入黃土的他。

又何嘗不想在晚年回到家鄉度過呢?

更別說自己如今已是功成名就,在鄉親父老面前何等的風光?

所以,對劉備這個安排,黃忠極爲高興滿意。

連連上表謝恩。

至於諸葛亮,他既正式上任荊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安撫原荊州老臣,同時提拔新人上來。

又聚集衆文武,商議久遠之計。

忽見一人上廳獻策,視之,乃伊籍也。

“府君欲求久遠之計,何不求賢士以問之?”

孔明問,“賢士安在?”

伊籍當即舉薦道:

“荊襄馬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幼者名謖,字幼常。”

“其最賢者,眉間有白毛,名良,字季常。”

“鄉里爲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公正當用人之際,何不求此人而與之謀?”

諸葛亮大喜,遂命人請之。

馬良至,諸葛亮以優禮相待。

二人交談一番,諸葛亮大喜,甚愛馬良之才。

當即與之商討保守荊襄之策。

“亮受齊王命,來此經略荊楚。”

“季常久居此地,熟悉地理,可爲亮明策。”

馬良當即道:

“荊襄之地,北據漢川,坐擁數千裡疆域,帶甲兵十餘萬。”

“愚以爲,荊襄之要,在四水三路。”

“控漢水則制襄陽。”

“掌沅湘則轄百越。”

“據江陵則鎖吳楚。”

“有此三要,荊州必不失,”

“曏者劉景升在時,對荊楚之地,力有不逮。”

“君可以令公子劉琦於此養病,招諭舊人以守之。”

“以其爲荊州牧,安定民心。”

“然後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積收錢糧,以爲根本。”

“……此久遠之計也。”

諸葛亮附和道:

“……亮亦有此意。”

“然誠如季常所言,荊襄連經動亂,不宜立動兵戈。”

“東吳勢力,已逐出荊州。”

“荊南之地,暫時無虞。”

“可先傳檄撫定,然後再行征討。”

“今可先定內政,然後商討對外事宜。”

荊州也算是老劉的大後方了。

以老劉目前的實力,至少不需要荊州扮演太重的軍事角色。

可以先安心發展內政,幫齊國鞏固大後方。

於是,諸葛亮與馬良等人商議一晚,制定了發展荊州的一系列政策。

大家都認爲,劉景升對於荊州的掌控力太過薄弱,須要進行改革。

三日後,江陵之地正式發表公告。

宣告新政府將推行以下政策:

第一,屯田之制。

募集流民,開墾雲夢澤淤地。

引沮漳河水,建十二陂塘,灌溉農田。

每卒屯田五十畝,戰時爲兵,保家衛國、

此舉也是根據荊州連年遭遇動亂,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所定下來的策略。

通過募集流民,也能穩定社會秩序。

第二,舟師之備,發展水軍。

荊州水師號稱是天下第一水師。

經過連番的政權跌宕,水師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爲此,諸葛亮下令。

設造船塢於江津港,改樓船爲車船。

鼓勵民衆學習游泳,爭取做到人人會水。

第三,城防之固。

爲江陵城牆,修築“內城”,進一步加強江陵城防。

同時將襄陽北門設爲甕城。

沿江設烽火臺,每三十里一置。

此外,在荊襄一帶,設置書院,發展教育。

諸葛亮自領荊襄書院院長,鼓勵學子來此處學習。

當然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重新修訂《楚科》。

原來劉表舊政過寬,荊襄本地豪族“以下克上”之風屢現不止。

爲此,諸葛亮採取強硬措施,打擊當地豪族。

當然,僅僅是打擊,而不是消滅。

比如清查戶口,嚴查“隱戶蔭客”等。

同時,

盜糧三鬥者即黥面。

私鑄錢幣者,立斬。

官吏受賄者,倍贓入罪。

由於荊南地區還生活了不少“蠻族”。

諸葛亮也規定,蠻人犯罪,與漢人同罪同刑,不得偏私。

設立酋長子弟入質制度,規定地方酋長,須遣家族子弟到地方郡治爲質。

頒法之日,諸葛亮親臨江陵市門。

當衆杖責違禁的蒯氏家奴。

又從劉表府庫搜出的“免罪竹符”三百餘枚,當着衆人的面一把火燒盡。

火光三日不絕。

由此,荊襄之風大改。

……

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
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166章 郯侯為天下計,豈見小民哉?第44章 徵辟到土豪哥了(求追讀!)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290章 河北來神仙,道是李翊故人?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