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

齊王大帳內,青銅獸爐吐着嫋嫋青煙。

劉備案上擺着荊州傳來急報。

只見他忽然茶盞輕輕放下,面無表情地對身前二人問道:

“孔明引咎請辭,不知二卿對此如何看待?”

王朗微微一愣,他與華歆對視一眼,俱從對方眼中看出驚疑之色。

帳外寒風捲着落葉拍打門簾,更顯帳內死寂。

只因他二人本不屬於荊州官員,平日也很少參與荊州之事討論。

如今荊州出了問題,兩人都不明白劉備爲什麼不問李翊,卻要來問他二人的意見。

“這,老臣以爲……”

王朗斟酌着開口,袖中手指悄悄掐算着利害。

“諸葛使君既已引咎請辭,不妨……”

他偷瞥劉備神色,看他有沒有生氣。

“……不妨暫準所請,以明法度。”

嗯。

劉備只是微微頷首,並未對王朗給出的意見給出贊同或否定。

又看向華歆,問道:

“不知子魚對此怎麼看?”

華歆見狀,立即躬身:

“臣斗膽進言,李相乃諸葛令君業師,此事……”

他故意頓了頓,“或當詢於相爺?”

“這便是你二人的看法麼?”

齊王大帳內炭火噼啪作響。

劉備將諸葛亮的請罪表章拾起,擡頭望向肅立的王朗與華歆。

“既然如此,寡人便把話問得再明白些。”

“二卿以爲,寡人該準了孔明辭去荊州牧之請麼?”

王朗微微一頓,偷眼看向身旁的華歆。

但見這位老友低眉順目,衝王朗使了一個眼色。

常言道,君心難測。

劉備單獨把他二人叫來,肯定是需要他們幫忙辦些事。

思考再三,兩個老油條到底還是猜出了劉備的意思。

他應該是想保諸葛亮的。

不然直接按律處置即可,又何必來問他二人的意見。

但又礙於朝中大臣的壓力,劉備不得不提前拉“盟友”。

讓儘可能多的人站在自己這一邊。

兩人思考既定,王朗率先清了清嗓子。

“依老臣愚見,諸葛使君雖有過失,然則——”

他故意拖長聲調,觀察劉備神色,大聲強調說道:

“汝南一戰,諸葛孔明配合陳元龍,斬將奪旗,爲我軍在河南拖住了曹魏的汝南軍。”

“而荊州雖遭此變故,但畢竟未丟。”

“可謂功過相抵。”

“不妨讓諸葛孔明仍領荊州牧一職,教其戴罪立功。”

這話說的很冒險,畢竟諸葛亮險些丟荊州的罪過是很大的。

王朗說出這話,便是挑明瞭保住諸葛亮。

所以他也是在賭,賭自己揣摩對了聖意。

言罷,華歆連忙觀察劉備神色。

劉備的性格是喜怒不形於色的。

饒是如此,華歆仍然感覺他跟王朗賭對了。

於是立即接話說道:

“王司徒所言極是。”

“今天下未定,各地州牧刺史不宜隨意調動。”

“非是說我齊國法律不明,而是應當因時而變。”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

“待山河重整之後,再明法度不遲。”

“對對對,可令孔明戴罪留任。”

王朗躬身道,“王上另遣重臣協理政務即可。”

帳內突然靜得可怕。

爐中炭火炸了個火星,驚得華歆袖中手指一顫。

他們這才發現,原來劉備案頭早已備好兩份詔書。

一份準辭,一份留任。

看來,劉備也怕自己乾綱獨斷,會招來巨大的壓力。

纔不得不向王朗、華歆兩名重臣求援。

別看二人是後加入劉備的。

但他們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們從來不是一方諸侯,更不隸屬於一方諸侯。

兩人一直行使的都是朝廷官職,以朝廷命官自居。

這就使得二人的“政審”非常容易過關,資歷又高。

劉備這才能夠輕鬆給到王朗三公級別的高官職位。

兼之其又是自己提拔起來,幾乎是心腹一般的人員。

所以王朗、華歆也是絕對的“擁劉”派。

維護劉備的利益,就是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不瞞二位,如今國中彈劾孔明的奏章,似雪片般齎到寡人這裡來。”

“他們都指責孔明的識人不明,要求寡人依律處置。”

“寡人如今也是難辦吶。”

“所以才單獨召汝二人過來商議對策。”

劉備向二人正式坦明心跡,他就是想保諸葛亮。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由於河北勢力過於強勢。

劉備一直致力於搞南北均勢。

所以當諸葛亮一經加入劉營,劉備就在他身上下注了。

又是給他封“琅琊侯”,又是力排衆議,給他荊州。

又是給他黃忠、趙雲幫他鎮撫荊襄勢力。

甚至還讓帝國之壁的李翊出面當綠葉,給孔明當陪襯。

一切的一切,都是劉備爲了捧諸葛亮,爲了形成南北均勢。

可以說,劉備在諸葛亮身上傾注了大量資源。

如果說因爲馬謖這件事,廢了諸葛亮的武功,那劉備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此前的投入全部前功盡棄了。

劉備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培養諸葛亮。

已經年滿五十的他,哪有精力再培養一個李翊的接班人起來。

當然了,要說歷練,這件事確實是對諸葛亮很好的一次歷練。

劉備也相信諸葛亮是真的能夠吸取到教訓。

但教訓歸教訓,成長歸成長。

因爲此事,讓諸葛亮留下政治污點。

那麼即便諸葛亮未來真能順利接李翊的班。

那麼他也註定達不到李翊的高度了。

畢竟一出事,人人都可以翻舊賬,拿這件事來做文章。

南北均勢是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就相對來說比較偏個人感性了。

那就是對於李翊的接班人,劉備私底下是更喜歡諸葛亮的。

誠然,以齊國如今的實力,有太多候選人了。

但在這麼多人候選之中,最令劉備喜歡的還是諸葛孔明。

因爲在諸葛亮身上,劉備看到了李翊的影子。

隨着李翊年紀的增長,劉備漸漸忘卻了他年輕時那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模樣了。

但見着諸葛亮時,劉備彷彿又回到了初遇李翊時的感覺。

這個年輕人跟他的丞相很像,謙遜、溫潤、高情商、有經緯大略。

簡直是李翊的2.0版。

劉備已經嘗過一次擁有李翊的甜頭了。

那麼他自然也想給自己兒子留一個李翊2.0。

他們這一輩的人,基本已經快完成了打江山的歷史使命了。

剩下坐穩江山的使命,就是得交給下一代。

可既然如此,劉備卻又爲什麼不願意與李翊相商呢?

這還是劉備與李翊兩人的立場問題。

不管兩人關係如何好,如何信任。

但劉備畢竟是君主,李翊畢竟是臣子。

站在劉備視角,他可以憑藉個人喜好,點名一個二代丞相來輔佐他兒子。

而李翊現在還在,二代丞相說難聽點也是李翊的政敵。

李翊已經明確了自己願意功成身退的想法。

他表明這個想法,讓朝中很多人鬆了口氣,也讓很多人感到不安。

因爲李翊的存在,擋住了很多人晉升的道路。

畢竟很多官職,都是李翊一句話的事。

如果不加入“李翊的利益共同體”,就很難得到晉升的機會。

但是蛋糕總共就那麼多,先到先得,有關係的有關係得。

根本不夠分的。

而那些不安的人,自然是指着李翊吃飯的人。

李翊一旦退了,他們立馬就失去了靠山。

這是這些人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如何保證權力正常、安全的交接,其實是劉備須要頭疼、且煩惱的事情。

既然選中了諸葛亮,他當然要盡力去維護他的形象。

不然將來怎麼去鎮那幫開國功臣?

而李翊不同,

李翊出身徐州,早年間發展徐州勢力。

淮南派領袖陳登與他是刎頸之交。

幷州的龐統是他的學生、馬超是他提拔起來的。

荊州諸葛亮名義上也是李翊的後生晚輩。

而李翊自己則是河北的實際領袖。

李翊是絕對能夠幫劉備鎮住齊國各大派系,各大軍功領袖的。

從這一點上講,李翊已經成爲了劉備真正意義上的左膀右臂了。

從理性上講,劉備自己都沒有信心能夠培養出第二個像李翊這樣,能夠軍政一把抓,鎮住各大功臣的人。

即便真的有第二個李翊也很難,因爲它要求你必須是創一代。

有絕對的軍功傍身。

等大一統了,

劉備安撫開國功臣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再給你創造建立新軍功的機會?

但從感性上講,劉備是希望諸葛亮能向李翊看齊的。

所以早早地就開始投入資源培養。

只是沒想到會因馬謖一人之故,忍看“功敗垂成”啊。

“不如這樣,待戰事結束後。”

“老夫與華子魚共同上一奏章,言明荊州事務冗長繁多,不宜人事調動。”

“然後王上再與衆臣商議,未知王上意見如何?”

王朗向劉備提議道。

其實,劉備作爲創一代,當了這麼多年的齊王了。

這些年也積攢了不少威望。

他完全可以憑自身威望,強行將此事翻篇。

但這種做法,就是在消耗自身的威望。

消耗君主個人的威信。

劉備自然是希望能減輕影響就減輕影響。

“此事,容寡人再考慮考慮。”

“卿等可先退。”

劉備嘆了口氣,揮手示意王朗、華歆退下。

二人對視一眼,躬身稱喏,退出了王帳。

轉過迴廊時,二人不約而同地放慢了腳步。

初春的寒風捲着殘雪,將二人的官袍下襬吹得獵獵作響。

“……子魚兄。”

王朗突然扯住華歆的袖子,壓低聲音說道。

“大王今日之舉,着實蹊蹺。”

華歆眯眼望向遠處相國府的方向:

“子魚兄是說沒召李相議事?”

二人默契地拐進一處僻靜耳房。

王朗確認四下無人後,突然嗤笑:

“《齊律》森嚴,竊符者死,失城者斬——這可不正是李相親手修訂的律條?”

他做了個抹脖子的動作,似有調侃,看樂子之意。

“若叫李相來議,豈不是要逼他爲難?”

窗外竹影婆娑,映得華歆面色陰晴不定:

“龐士元在幷州經營多年,徐元直在冀州政績斐然……”

他忽然壓低聲音,“就連劉子揚,也在遼東韜光養晦,助呂布撫定邊疆。”

“噓——”

王朗突然按住華歆的手。

廊下傳來侍衛換崗的腳步聲。

待聲響遠去,他才捻鬚笑道:

“看來這二代丞相的人選,大王心裡也還在打着鼓呢。”

劉備雖然點名了諸葛亮。

但李翊自己心儀的候選人可就太多了。

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只是自己作爲人臣的本分。

但要想真正上位,只能靠自己。

這是李翊踐行的原則。

上次劉備安排他去跟諸葛亮當綠葉,其實李翊心裡是很不滿的。

如果要他出面,幫劉備再保諸葛亮一手,李翊也是不願意的。

李翊雖然已經活得像個古人了,很多思想開始轉變。

但骨子裡的一些現代先進思想是不可能變得。作爲資本家出身,李翊從小學的金融學,就是鼓勵自由貿易。

同理,對於接班人。

李翊一直是鼓勵手下人自由發展,自由競爭。

誰幹的好,誰就上位。

李翊這種做法,其實也間接造成了政治資源的內耗。

所以劉備對此非常反對,他認爲應當選出一個合適人選,然後重點培養他。

避免造成資源內耗。

一個鼓勵自由競爭,一個鼓勵計劃培養。

這也是劉備與李翊罕見的政見不合。

……

建安十六年,正月。

齊軍正式攻破陳留,這個曾經曹操招兵買馬夢開始的地方,徹底落入到了齊人手中。

這晚陳留雪夜,陳留太守府內炭火正旺。

李翊剛批完兗州田畝冊,忽聞親兵來報:

“……稟相爺,魯子敬先生單騎到訪!”

“哦?子敬?”

李翊擱下筆,“快請。”

魯肅披着滿身雪花進來時,李翊已命人溫好了酒。

兩人對坐案前,銅鍋裡的羊肉咕嘟作響,恍惚間竟似回到當年徐州共事的時光。

“子敬在下邳做得好大事業。”

李翊親手斟酒,“今日怎有空來陳留找我?”

魯肅突然放下酒樽,慨嘆到:

“真是什麼事都瞞不過你李子玉,。

“……好罷,不知諸葛孔明之事,你打算如何處置?”

李翊筷子一頓,將夾起來的羊肉放回碗中。

“荊州之事自有國法。”

“國法?”

魯肅從懷中取出一卷竹簡,

“這是《齊律》修訂稿,當年你親筆所書‘罰當其罪’四字。”

他手指點在某處,“失城者斬,可江陵並未丟失!”

“如今你這當丞相的,是要自廢法度嗎?”

除齊王劉備外,國中很少有人敢用這種語氣跟李翊說話。

也就是魯肅跟李翊是老友,兩人是從最早的徐州便一起共事,一起創業的。

所以私底下交往,沒那麼多講究。

窗外風雪驟急,吹得窗櫺格格作響。

李翊忽然輕笑:

“子敬啊,你這是要鑽我法律的空子麼?”

“士元在幷州推行新田制,三年無錯。”

“元直治冀州,訟案清平……”

“劉子揚在遼東也是屢立戰功,大破高句驪。”

他輕輕摩挲着酒樽,“子敬爲何獨爲孔明奔走?”

“須知,士元與孔明都算是我的後生晚輩,足下又何必厚此薄彼呢?”

“這不是厚此薄彼!”

魯肅一時性急,開口解釋道:

“你所謂的新田制、訟案清平、民生安樂,這些孔明並非是沒有做到。”

“況呂蒙白衣渡江一事,錯也不全在孔明,都是那馬謖爲人自大,錯失好局。”

“再者說,孔明在汝南也立有戰功,功過相抵。”

“何必抓着丟公安一事不放呢?”

說着,魯肅欺身上前,攥住李翊衣袂,一本正經地說道:

“君不欲庇孔明,豈懼其奪位耶?”

“抑欲留相位以嗣子乎?”

銅鍋裡的羊肉湯已經凝出一層白脂,炭火也暗了下來。

魯肅那句話像一柄利劍刺來。

李翊手中的酒樽“噹啷”砸在案几上,半杯酒液濺在兩人衣袍上。

這話其實是國中很多人質疑李翊的話。

所謂高處不勝寒,你越是居於高位,就越是有許多人對你謗語。

魯肅說此話並不是他想諷刺李翊。

而是想提醒李翊,不管你如何掩飾自己的鋒芒。

但國中對你的質疑聲永遠不會少。

你又何必在此時去撞那槍口呢。

“子敬!”

李翊突然站起,案上竹簡嘩啦滑落一地。

魯肅卻紋絲不動,只是仰頭望着老友。

良久,李翊彎腰拾起滾落在地的酒樽。

“若他人作此語,已血濺五步矣。”

“然吾素知子敬性情,且坐。”

魯肅乃復坐。

李翊正色問:

“君有子否?嘗爲人父否?”

“上月剛行過冠禮。”魯肅不明所以。

“那你就應該明白……”

李翊的聲音突然變得極輕,輕得像是怕驚動窗外的雪夜。

“爲人父者,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兒子。”

“但——”

話鋒一轉,“也不會推他入火坑。”

現在兩人的情緒都平靜了下來。

李翊再此幫魯肅斟滿了酒盞,“子敬今日是奉了齊王之命來找我的罷?”

“是。”

魯肅倒也實誠,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今荊州人心未安,局勢未定,東吳未滅,曹魏猶存。”

“孔明治荊州,除公安外,諸事皆善,非有大惡。”

“雖律法嚴苛,亦當因時制宜。”

“以今觀之,安荊州之局爲最善。”

“子玉豈不以爲然乎?”

李翊沉默良久,才緩聲開口:

“此事吾自當處置,子敬且安心歸去,齊王處亦無需多慮。”

魯肅見李翊計較已定,知道自己接下來不管說什麼,都不可能再改變他的主意了。

乃撩衣起身,作揖說道:

“善,卿素來持重,吾信汝之決斷。”

“然臨別尚有一言相告:今河南將定,恐患方始。”

“汝居相位,任重道遠。”

“慎之,慎之。”

在送別完魯肅之後,下人們湊過來,紛紛問相爺打算如何處理這件事。

或有人建議道:

“荊州之事本與我河北無干,況且相爺身居高位。”

“本就是千萬雙眼睛盯着,又何必去趟這趟渾水?”

“倒不如作壁上觀,明哲保身。”

“……是也,江南若是崛起,削弱的是我北人在國中的話語權。”

“相爺只需作壁上觀就好。”

衆幕僚紛紛替李翊分析。

他們認爲,不論諸葛亮被如何處置,他們河北都是得利的。

如果諸葛亮被卸去了荊州牧一職,那麼荊州局勢動盪。

江南好不容易拉近與河北的距離,又要再次被拉開。

而即便諸葛亮被保留了荊州牧的職位,那也是一個政治污點。

將來又如何在國中與咱們河北人爭搶國家話語權?

所以,不論哪種結果,都對河北有利。

咱們河北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參與此事。

本來這事兒河北人也沒參與的義務。

江南人的事兒江南人自己解決,齊王與朝中大臣負責裁決。

他們地方上的大員,又何去必趟這趟渾水呢?

“……不。”

李翊搖了搖頭,“自古以來,國之患者,不在外而在內。”

“只有內部強大了,才能一致對外。”

“如今天命在齊,漢室三興近在眼前。”

“我知爾等已經開始想着如何在漢室興復之後,如何儘可能多的保護自身得失。”

“但我不單單是總領河北之人,我更是齊國丞相。”

“不論江南還是河北,這裡的百姓又有誰不是我的子民?”

“我不能因我一人之私,而廢國家大事。”

衆幕僚面面相覷,旋即低聲問:

“那相爺是想要保諸葛孔明?”

李翊搖了搖頭。

“那不想保他,相爺就更無需參與此事,任其自然便好了。”

李翊正色說道:

“如果我不出面保諸葛孔明,那麼最後齊王還是會力排衆議,保住孔明。”

“如此,不僅損害齊王個人的威信,也給孔明留下了一個污點。”

“而李某身爲臣子,既未能維護住齊王,也未能保住後生晚輩。”

“豈非我之失乎?”

衆人對視一眼,旋即又問:

“既如此,相爺打算如何做?”

李翊思考再三,然後吩咐人取筆過來。

衆人依言聽了,替李翊取來紙筆,磨好墨。

李翊執筆,很快寫下一份書信,交給心腹之人。

“將此信星夜兼程送往荊州去,務必要親自交到孔明手中。”

“……喏。”

……

書信發往荊州江陵,諸葛亮得李翊書,展開覽之,其書略曰:

“翊白孔明足下:”

“近聞足下陷於政爭,緣誤用幼常,致公安失守。”

“物議沸騰,衆口鑠金。”

“齊王欲留卿於荊州,而朝臣多持異議。”

“彼嘗邀翊共保足下,然吾深知此非卿之所願,翊亦不欲爲之。”

“非但無益於卿,反損卿之進益。”

“足下與士元,皆翊之後進,翊當一視同仁,豈可偏私?”

“今爲卿計,莫若以退爲進,固辭荊州之任,自請徙鎮交州。”

“交州乃蠻荒之地,若卿能化荒爲治,立政安民,則公安之失,何足道哉?”

“悠悠衆口,不攻自破。”

“大丈夫之途修遠,豈以一蹶而自棄?”

“齊王不負卿,翊亦不負卿。”

“待資歷既深,自有東山再起之機。”

“謹以《孟子》之言相贈——”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願卿慎之,慎之!

“建安十六年春,齊丞相翊手書。”

李翊之書既至,諸葛亮捧讀再三,沉吟良久。

終掩卷長嘆,顧謂左右人道:

“李公之言,誠爲至理。”

“吾若戀棧不行,非但無以自明,反使朝中生疑,徒增紛擾。”

遂決意自請去交州。

消息既出,荊州僚屬皆驚。

長史蔣琬急趨入見,諫曰:

“使君,交州乃煙瘴之地,民風未化,昔士燮雖據之,然終不過羈縻而已。”

“今明公若往,無異於貶謫流放,豈不令天下人輕之?”

諸葛亮神色沉靜,徐答曰:

“公琰過慮矣。”

“昔大禹治水,手足胼胝。”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吾受齊王、丞相器重,豈能因一時之挫,便畏難避責?”

“況交州雖僻,然民亦蒼生,若能導之以德,教之以禮,未必不可爲治。”

蔣琬猶欲再勸,諸葛亮已擡手止之,道:

“吾意已決,勿復多言。”

於是,正式上書劉備,打算自請去開發交州。

這也算是避禍,避一避眼下的政治風波。

劉備聞諸葛亮自請交州,急遣使召之,道:

“荊州不可無孔明,縱有微過,何至於此?”

“願卿留鎮,共謀大業。”

諸葛亮肅然對曰:

“臣才疏德薄,致失重鎮,若仍居高位,何以服衆?”

“今請交州,非爲避責,實欲自效於邊陲。”

“待他日稍有寸功,再報殿下知遇之恩。”

劉備知其志不可奪,嘆息良久,終準其請。

賜金帛車馬,以壯行色。

然後又顧謂身邊人問道:

“此去交州避禍之計,是孔明自謀,還是別人教之?”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攤了攤手。

表示咱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敢問。

劉備嘆了口氣,不禁輕輕吟誦起李翊曾經念過的一句詩。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

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390章 江東絕唱,孫十萬謝幕!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314章 臥龍戰略:四路集團軍,給曹操來個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84章 李子玉瞞天過海,太史慈渡水繞襲(爆更!求訂閱!)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356章 魏國出了個百年奇才,正是相爺敵手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384章 漢軍來了,青天就有了!吳地易主,陰霾就散了!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377章 李相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你到底還想要什麼呢?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392章 歲月使李相變老了,可這天下卻不允許李相你老去!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爲兄弟報仇,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18章 劉備:老李,你要老婆不要?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357章 年少莫愁前路險,等閒逆水寒關,更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356章 魏國出了個百年奇才,正是相爺敵手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
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390章 江東絕唱,孫十萬謝幕!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379章 本就是在做逆天改命的事,又何惜一身臭皮囊?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314章 臥龍戰略:四路集團軍,給曹操來個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84章 李子玉瞞天過海,太史慈渡水繞襲(爆更!求訂閱!)第311章 亂世被髮好人卡,何嘗不是一種悲哀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356章 魏國出了個百年奇才,正是相爺敵手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384章 漢軍來了,青天就有了!吳地易主,陰霾就散了!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40章 我準備了一桌好菜,請了兩桌客人來吃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23章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求追讀!)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377章 李相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你到底還想要什麼呢?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392章 歲月使李相變老了,可這天下卻不允許李相你老去!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爲兄弟報仇,第291章 曹操:十年了,被劉備壓制十年,蒼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118章 劉備:老李,你要老婆不要?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357章 年少莫愁前路險,等閒逆水寒關,更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356章 魏國出了個百年奇才,正是相爺敵手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107章 支援劉備,這是一個忠厚人!(求訂閱!)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344章 如果你們父親不是皇帝,不是首相,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230章 衛青開幕,劉備闢土,校尉嫖姚,李翊捕虜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