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
卻說曹操在河北作戰不利,失去了對外出擊的主動權。
於是,曹操只好將目標轉向南方。
盼望曹仁能夠在汝南戰場取得優勢。
只要曹仁能在汝南壓制住關羽,那麼身在北方的劉備,必引兵回援南方。
由此便能緩解曹操在河北的作戰壓力。
按照曹操的構想,汝南戰場取勝,最差的結果是齊魏兩邊打平。
各自罷兵少歇,來年再戰。
最好的結果,則是劉備引兵回援後,曹操趁勢收回失地。
總之一句話,汝南戰場關係到整個齊魏的戰局。
於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曹操立馬做出了以下部署。
命杜襲、樂進各率本部部曲,即刻南下,支援曹仁。
然後命兗州軍團,豫州軍團,譙沛武人軍團,隨時配合曹仁調動。
眼下沒有比汝南戰場取勝,更加重要的事了!
曹操部署完南方戰場之後,一面又加緊北方防備。
命各營將領,堅壁清野,堅守不戰。
很快,曹操的戰略部署,被齊國的細作傳回至齊王劉備營處。
劉備急聚衆文武商議,謂衆人道:
“目今曹操河北戰事不利,欲將大兵於河南。”
“依寡人之意,河北戰局既定。”
“寡人慾引兵回徐州,一來可以隨時策應雲長,二來可以減緩前線糧秣運輸壓力。”
“不知公等以爲如何?”
劉備提出自己想要回徐州的想法。
說的是爲了策應雲長的南方戰場,同時減輕糧秣運輸壓力。
當然了,其實劉備最擔心的還是糧秣運輸問題。
二弟的能力,他還是信得過的。
劉備從徐州帶來了三萬大軍。
齊國境內的水陸交通已經算是極好的了,可饒是如此,仍然需要六到八萬左右的民夫供養。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要不然怎麼說兵不在多在精呢。
有時候兵多了,就會間接地加劇後勤壓力。
遙想當年,袁神縱橫天下時,僅是官渡最前線就養了十一萬大軍。
可饒是袁神家大業大,後院兒照樣起火。
當時鄴城是掀起了大量的反叛的。
連治所都有大量民衆反叛,足見當時袁紹要在前線養那麼多軍隊也是壓力巨大的。
劉備在河北投入了近八萬的兵力,一路碾壓過來,當然很爽。
但爽的代價,就是富裕的國庫真正飛速消減。
此前戰端方起,劉備還能夠咬咬牙,挺一挺。
如今河北戰場已取得優勢,劉備認爲可以稍微減少一下河北部署的兵力了。
“……誒!不可!”
此言一出,李翊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目今河北方取得優勢,正是收取魏地之時。”
“大王何以在此時撤退?”
劉備便道:
“曹操堅壁清野,令各營堅守不戰,顯然是已做好相持之準備。”
“我河北大軍衆多,長留此地,徒費糧草。”
“不若撤去寡人這一軍,好與曹操相持。”
劉備不禁想起了,此前官渡之戰時。
他們河南盟軍也是通過相持法,慢慢跟袁軍拼到最後一刻的。
現在曹操故技重施,想要復刻當年官渡之戰的相持,以逼退劉備大軍。
劉備想到的辦法,就是先減少北方的駐軍數量。
這樣便不怕曹操的相持戰了。
然後等雲長在汝南戰場取得勝利後,曹操到時候就只能是在河北、汝南兩個地方任選其一了。
“只要關將軍在汝南取勝,曹操必引軍回援相救。”
“到時候大王便可一舉收取河北之地,此符合我軍初時之戰略。”
“大王若此時撤軍,必使我軍前功盡棄。”
李翊苦口婆心相勸。
談到正因爲關羽有機會取勝,我們才更應該集中力量在河北。
然後等時機一到,便可盡吞河北之地。
老劉你現在把兵帶走了,就靠我這河北剩下的一幫兵,你知道需要費多大勁兒嗎?
河北現在可是曹魏的軍事、政治中心。
不像其他城池,打下來也就打下來了。
這種政治中心,幾乎與曹魏集團高度綁定。
你每克一地,就必須留大軍看守。
不然是很容易掀起叛亂的。
劉備微作沉吟,旋即啓脣,緩聲問李翊道:
“昔寡人初至河北,丞相謂寡人說:——”
“但憑河北軍足矣,願王留鎮青州。”
“今河北勢盛,孤欲返徐州養兵。”
“丞相復阻之,此何也?”
此前我剛來河北時,你抱怨說光靠河北兵就夠用了。
如今河北優勢已經非常明顯,我想回徐州了,你又不讓。
這前後如此矛盾,行事不一,是何緣故?
李翊乃有條不紊地解釋說道:
“昔者,形勢未明,故請王居青州以爲策應。”
“此懸權而動之道也。”
“今既得勢,當因利而制權也。”
“目今天下,曹操所懼者,惟大王一人耳。”
“王在,則曹操腹背受敵。”
“王去,則彼可專力南圖。”
“關將軍雖有勇略,若曹賊盡發中原之兵,汝南豈不危哉?”
說白了,曹操爲什麼不敢傾盡資源,往汝南調?
還不是因爲老劉你留在河北的。
曹操就是因爲怕你,纔不敢親自去救汝南。
你要是走了,曹操馬上就調動資源往南方堆。
你這樣前後來回折騰,屬於是本末倒置了。
倒不如就趁着現在優勢局,留在河北。
曹操出於忌憚,也不敢輕動,只能留在河北盯着你。
如此一來,曹仁在汝南得到的資源有限,交給二爺自己發揮就好了。
誰要是先動,誰便是自亂陣腳。
Wшw✿ Tтkд n✿ C〇 其實類似的情況,也可以參考歷史上的襄樊之戰。
當時關二爺在襄樊,幫劉備牽制了曹魏一年半。
結果劉備卻在此時選擇了回成都。
而當時的曹操在哪呢?
在長安。
爲什麼關二爺在樊城都把曹仁打成那樣了,曹操還能夠穩得住?
因爲劉備當時在漢中呢。
曹操怕你劉備趁着漢中、襄樊兩線的大勝,直接趁勢撲出來。
曹操要是走了,他就連關中都保不住了。
所以即便襄樊戰場極爲不利,曹操始終要在長安坐鎮。
不爲別的,就爲了盯你劉備。
結果劉備一回成都。
曹操馬上派于禁、徐晃等一堆人往南方去支援曹仁。
因爲他知道關中已經沒事兒了,我可以盡情投入資源打你關羽了。
而站在劉備的視角,他爲何要回成都?
究其原因,還是漢中養不起那麼多兵。
劉備爲了打漢中之戰,幾乎是傾舉國之力來跟曹魏抗衡。
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了。
就這種條件下,
劉備稱王以後,再不回成都,怕是要激起民變和兵變了。
所以劉備撤軍回成都的選擇是沒有問題的。
真正有問題的是,劉備這個漢中王也回成都了。
大軍可以分批次的撤回成都,減少糧秣消耗。
但你漢中王這個形象符號是絕對不能走的。
只要劉備不走,曹操就得一直留在關中防着你。
你就能起到巨大的牽制作用。
曹操會擔心你要打關中,擔心你會順着漢水去支援你二兄弟。
你人留在漢中。
孟達、劉封又豈敢不發兵支援襄樊?
而你一走,曹操甚至把剛徵募起來的新兵都往襄樊運。
所以我們常說,
古代的御駕親征,就是鼓舞士氣的最強殺招。
現在的情況,其實跟歷史上的襄樊之戰差不多。
劉備這個齊王,只要留在河北,曹操就不敢亂動。
二爺在汝南能夠打得好牌也就更多。
至於劉備所擔心的糧秣消耗……
簡單,
把你帶來的兵,分批次撤回下邳去就行了。
但你齊王這個形象符號,必須繼續留在河北。
你人在河北,河北軍民不單是士氣大振。
更能夠震懾曹操,使得他束手束腳,始終防着河北一線。
劉備聽聞李翊的分析,乃採納了他的建議。
便命本部三萬人馬,分批次,徐徐撤回下邳。
以減輕前線糧草供應壓力。
一面又問李翊,汝南戰場需不需要他們做些什麼?
李翊便道:
“以關將軍之勇略,收取汝南之地足矣。”
“大王只需靜靜等候消息便好。”
李翊對汝南戰場的勝利充滿了信心。
即便你是一個蜀黑,是一個不喜歡關羽的人。
可以看一下關羽身邊的配置,
關羽爲主將,趙雲爲副將。
陳元龍總督淮南水軍,甘寧、蔣欽爲先鋒,陳矯爲行軍參謀。
諸葛亮坐鎮徐州,催督糧運。
魯肅總領外交事務,監察國際局勢。
就這樣一個配置,李翊實在想不出輸的理由來。
眼下,只需靜靜等候汝南的消息便好。
……
汝南,關羽軍大營。
關公駐立於營外,靜靜地望着眼前濤濤淮水。
如今是夏末秋初,正值霖雨時節。
大雨已經連下了十天了,河水漲的很快。
關公平靜地一捋鬍鬚,手中便多了幾根鬍鬚。
他的長髯約有數百根,每至秋時便要脫落個三五根。
關羽唯恐鬍鬚斷絕,所以每至冬日時,便要用皁紗囊裹起來。
以防止長髯脫落。
當此時,一人自身後走來。
關公視之,乃陳元龍也。
陳登手持一面紗錦,遞給雲長,道:
“關將軍可用此紗裹住長髯,以護鬚根。”
關羽便道:
“多謝元龍好意,只是關某慣用皁紗裹須。”
陳登乃笑道:
“關將軍如今已是前將軍,持節督南方軍事。”
“何以如此節儉,惜一紗錦耶?”
關羽乃道:
“非是某儉,只是此皁紗乃齊王所賜。”
“某裹之如見兄面,實在不忍棄去。”
“故仍用舊紗護髯。”
陳登聞言,忍不住長嘆一聲:
“公真乃天下義士也!”
話落,又將手中紗錦遞給關羽,勸道:
“此紗錦正是齊王所賜。”
“適才有王使至,叫吾將此紗轉交於公。”
“全表大王相思之意。”
關公聞言,乃雙手扶其紗錦。
面北而拜,連連謝恩。
接着,退去舊皁,以新紗裹上長髯。
陳登盛讚其爲美髯公。
關羽又道:
“大王專從河北遣人來,絕非只爲送此紗錦。”
“我料必有他事。”
“……不錯。”
陳登頷首,“大王使人傳話,叫關將軍可以專心於汝南戰事。”
“河北之事,大王與李丞相已經撫定。”
“除于禁帶來的三萬大軍以外,曹魏已經很難動員更多兵馬了。”
好!!
關公大喜,他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不想河北戰事進展的如此順利。”
“……是啊,聽人說,此前是黃老將軍在貝丘斬了曹魏大將夏侯淵。”
“魏國上下震動,故使齊兵旗開得勝,連連壓制魏兵。”
黃忠?
關羽一捋鬍鬚,這個名字他是聽說過的。
雖然黃忠也是劉營中的一員。
但黃忠以白身加入劉營,從底層幹起的。
與剛加入時的關羽相比,就已經是天差地別。
更別說是與已經位列前將軍的關羽比了。
關羽對黃忠印象不深,倒也符合常理。 接着問:“此輩所封何職?”
陳登一摸下巴,似也覺得有些奇怪。
“……齊王力排衆議,給黃忠封了後將軍之位。”
“除此之外,幷州牧馬超封了左將軍。”
“如今四方將軍,已經全部封完了。”
什麼!?
關羽丹鳳眼一蹙,眉頭皺起,連連捋着鬍鬚。
“……吾弟張飛有萬夫不當之勇,與某並列,合情合理。”
“馬超乃名門之後,屢世公侯。”
“河東之戰,一戰降幷州,威震天下。”
“與某並列,亦無不妥。”
“只是黃忠乃何等樣人?敢與吾同列乎?”
關羽一甩袖子,輕哼道:
“大丈夫豈可與老卒爲伍!”
歷史上的關羽其實也不肯與黃忠並列,理由就是大丈夫不能跟老兵同列。
從這裡也能看出,《演義》的內容有多bug。
《演義》裡虛構了關公戰長沙的故事。
這時候關羽其實就已經與黃忠惺惺相惜了。
怎麼後面關羽就跟不認識黃忠一樣,吐槽他是老卒呢?
說到底啊,
歷史上的關羽跟黃忠還是交際太少了,兩人根本不熟。
而關羽本身是一個極爲自負的人,他完全有理由瞧不上黃忠。
你比如說關羽他一人獨鎮荊州,是個統帥級別的人物。
在關羽眼裡,黃忠只不過是一個衝鋒陷陣的老兵罷了。
就算是拿黃忠引以爲傲的勇武來說。
關羽那是突入萬軍叢中,斬顏良首級。
不比你黃忠陣斬身邊就四百精兵的夏侯淵拉風嗎?
所以在關羽視角,黃忠是哪哪不如自己,還是個老卒。
卻要跟自己並列爲四將。
那關羽心有不甘,也是人之常情啊。
只是關羽是直腸子,喜歡把自己的不滿給直接表現出來罷了。
畢竟他人在荊襄,也沒親眼目睹過黃忠斬夏侯的威風八面啊。
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
——“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
“關遙聞之,恐必不悅。”
意思就是張飛、馬超那是親眼見證了黃忠定軍山斬夏侯的,他們肯定服黃忠。
而關羽隔得遠,心中肯定會不服。
“……將軍此言差矣。”
陳登勸道,“昔蕭何、曹參與高祖同舉大事,最爲親近。”
“而韓信乃楚之亡將也,陳平亦是亡命後至。”
“然論及班列,韓信居上,也未嘗聞說蕭、曹以此爲怨。”
“今齊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室。”
“與關將軍視同一體,親如兄弟。”
“將軍即齊王,齊王即將軍也。”
“將軍又豈是與諸人同哉?”
“將軍既受齊王厚恩,當與同休慼、共禍福,不宜計較官號之高下。”
“但相爲惜此舉動,恐將來後悔耳!”
關公聞言大悟,拜謝陳登道:
“某適才不明,幸得有元龍開導。”
“若非足下高見,幾誤大事也。”
陳登暗想,大王都已經封了,我不勸你行嗎?
現在自己奉命來配合你打汝南戰事,我當然是希望你全神專注於汝南上。
而不是在官號之上計較這些。
反正你與齊王親如兄弟,齊王又豈能虧待你?
陳登心頭也是五味雜陳,他坐鎮淮南,深耕近十年。
本以爲齊王會把南方戰事,交給他來打。
結果還是派了關羽假節,乃督護自己。
唉……
到底還是親兄弟值得信任吶。
可陳登轉念又一想,
關羽是齊國武官之首,李翊是齊國文官之首。
兩個人都反對黃忠封后將軍。
可劉備最後還是力排衆議,把後將軍之位給黃忠了。
也不知黃忠此時是作何感想?
在另一個位面裡,
或許正如《三國演義》裡寫的那般,黃忠臨死前對劉備說的那句話一樣:
“臣乃一武夫,幸遇陛下!”
雖然歷史上黃忠死時,劉備還沒稱帝。
但也正是劉備的信任和拔擢,才讓黃忠這顆寶石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綻放出耀陽的光芒來。
如果沒有劉備,黃忠或許將永遠埋沒在平凡武夫之列。
正說時,忽有探馬飛報:
“曹操差於禁爲將,領七路精壯之兵到來。”
“已屯駐於安陽矣!”
關羽急忙問具體情報。
探馬回報說,于禁此來,耀武揚威,鳴鑼擊鼓,虎步向前。
關公聞言,勃然變色,美髯飄動,大怒道:
“天下英雄,聞吾大名,無不喪膽。”
“曹仁將汝南之兵,俱爲關某打服。”
“縮於新城,不敢出戰。”
“于禁匹夫豎子,何敢如此狂悖,小覷關某!”
陳登在旁側言道:
“關將軍不必着急,魏國既在河北戰事受挫。”
“曹仁又被困於新城,于禁乃能征善戰之將,精通兵法。”
“所以大張旗鼓者,蓋爲壯聲勢,以振士氣耳。”
“不必理會他,專注攻打新城即可。”
關羽奮然道:
шшш⊙ тTk ān⊙ ¢〇
“必妄圖挫關某二十年之聲價耶?”
“某此戰必擒于禁,斬殺曹仁!”
“那將軍有何對策?”陳登問。
話甫方落,甘寧健步跑來。
連連大呼:
“督帥!漲水了!漲水了!”
陳登急止之曰:
“興霸慢行,軍營裡不可大聲喧譁!”
甘寧乃一面賠禮,一面解釋道:
“……府君有所不知,這幾天連下暴雨,淮水處的水漫漲上來。”
“我軍大營裡已經滲透進水來,將士們鞋履盡溼,困苦不堪。”
“吾見部卒困頓,特來稟報督帥。”
關羽引衆人,出營查看。
果見淮河之水漫處,已經淹到大營裡來了。
於是關羽便下令,讓大營往山坡上般。
趁着搬營之時,又謂陳登道:
“元龍隨我上高處,觀看魏營。”
陳登領命,即上馬與關公引了十數騎,望高阜處望之。
只見新城上下,皆屯着軍馬。
而淮河之水甚急,眼看就要沒上平地了。
關公看了半晌,喜道:
“于禁必爲我所擒也!”
左右人紛紛問,如何擒拿于禁。
陳登便道:
“莫非是引淮河之水,澆灌汝南乎?”
關公大喜,連連道:
“某正是此意。”
“目今炎夏未退,秋雨連綿。”
“雨霖已連下十日,照此下去,淮河之水必然泛漲。”
“屆時,某隻需差人堰住各處水口。”
“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
“……呵呵,新城各處之兵,皆爲水中魚鱉矣!”
水攻一般是用來困住敵人用的。
城池被水圍住,城內的人就只能慢慢等死。
比如曹操水淹下邳。
但關羽此刻,卻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
歷史上的水攻,都是直接掘堤壩之水,引水灌城。
但如今天公作美,暴雨連下數日。
如果引水灌溉,是有可能直接把于禁所在的安陽城給一舉沖垮的。
因爲三國時期的城牆,主要是夯土牆。
在面對大水的衝擊時,有可能被直接衝倒。
關羽適才登高望遠,就發現于禁所在的安陽城,城池遠不如新城堅固。
畢竟三國的堅城,屈指可數。
而於禁之所以率七軍屯駐於安陽,也好理解。
安陽距離曹仁所在的新城不遠,兩座城池可以護衛犄角。
相互呼應,對望爲援。
但關羽卻敏銳察覺到了,先擒于禁的戰機。
“……如今雖然水位暴漲,只是將軍欲直接引水沖垮安陽,恐非易事。”
陳登提出了關羽作戰計劃的難點。
水攻雖然好,但前提條件也多。
第一,你得修運河把水引來。
第二,你得修堤壩不能讓水跑了,要讓它流向你想讓它流向的地方。
這兩項工程都是極費人力、時間的。
通常都是進攻方有巨大優勢時,纔敢這麼幹的。
不然城裡人的要是出來騷擾你,你就沒法踏踏實實幹。
所以圍水灌城,通常都是用時間來換的。
關羽臉色此刻十分興奮,他對陳登說道:
“元龍可還記得,八年前,李相在淮南所爲之事乎?”
八年前?
陳登眼眸一蹙,仔細回想。
八年前那會兒,還是曹劉的蜜月期。
兩家聯合,一同滅掉了不可一世的袁術。
然後兩家共同瓜分了淮南。
之後在李翊的出面牽線之下,曹劉兩家合作,一起修建了一項偉大的工程。
“芍陂河道!”
陳登如醍醐灌頂,幾乎脫口而出。
八年前,在李翊的主張下。
曹劉兩家以芍陂爲點,向上修建了大量運河。
將淮水、灌水、潁水全都連接在了一起。
當時李翊這個作法,遭到了劉營不少人的批判。
理由就是,修芍陂雖然可以灌溉淮南農田。
但見效時間短,工程卻又十分浩大。
這會使得將來曹劉兩家的爭鬥中,劉營一方失去先機。
而李翊給出的解決辦法是,跟曹操合作一起修,以減少成本。
等芍陂河道修好以後,兩家一起用。
這個作法,再次招來了衆人的反對。
因爲曹操的河道是最多的,整個豫州、淮南水系幾乎都在曹操那裡。
如果兩家合作一起修,劉備要吃大虧。
可李翊還是力排衆議,勸劉備跟曹操合作修此河道。
最終劉備採納了李翊的建議,選擇以極高的成本代價,跟曹操合作修河道。
彼時的曹操,見劉備主動當這個冤大頭,自然是歡喜無限。
八年過去,芍陂河道早已建成。
而淮水的各處河堰,自無少缺。
最重要的是,憑藉陳元龍的淮南水軍,關羽已經奪取了淮水的制水權。
接下來,他只需將淮水的各處河堰掘開。
便能將淮水作爲攻城錘,一舉撞開于禁的安陽城。
念及此,陳登不禁撫掌感慨道:
“李相莫非在八年便已料算到會有今日乎?”
關羽一捋長髯,眸中盡是尊敬之色,慨嘆道:
“若說別人,關某斷不信其有此大能。”
“可若說及先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元龍亦與之共事十多年,豈不知其非凡本領乎!”
陳登一怔,下意識地看向北方。
內心裡對李翊感到由衷的佩服。
十年之前,他治好了自己的病。
並在他的建議之下,改食鯛魚。
如今陳登的身體,依然康健,這都拜李翊所賜。
“……子玉啊子玉,陳某今生幸得有你這麼一個朋友。”
陳登心中感慨,竟有些悲慼。
覺得好久沒見着李翊了,實在想念他的緊。
少時,關羽與陳登即刻制定了作戰計劃。
然後下令,叫各營將士多預備船筏,收拾水具。
甘寧、蔣欽皆是水中健兒,弄潮好手。
待得知了關羽的作戰計劃以後,皆喜不自勝。
私下裡言道:
“吾等慣於弄水,常在淮南,生平未嘗得水。”
“今關將軍引水灌安陽,當有我等一席之功也!”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