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
當曹操一字一頓說出這話時,劉備驟然變色。
其實曹操本人歷史是很喜歡劉備的,在劉備投靠自己時,直接就給他表了左將軍。
這比後來投靠曹操的關二爺還要高。
關二爺是封的偏將軍,比老劉的左將軍要低上足足有三級。
並且,在劉備投靠自己後,曹操與劉備是,“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曹操對劉備已經不是單純的喜歡了,而是極爲看重。
在所有投靠曹操陣營的降將裡面,劉備領到的是最高級別的待遇。
很多影視作品中,接受劉備投誠的曹操都演繹得很糾結。
理由就是曹操知道劉備是人傑,殺了他怕失去人心,不殺又怕養虎爲患。
但歷史上的曹操,其實對於劉備的到來是非常高興的,並且他並沒有擔心過劉備會背叛自己。
因爲帶着隊伍來投靠自己的羣雄,劉備並不是第一個。
像于禁、樂進、張遼、李典、許褚這些人,他們都是有自己的隊伍的。
亂世的兵大部分都是“私兵”,多爲老鄉或很多年的兄弟。
這種私募兵在特殊的時代,產生特殊的感情紐帶,依附關係便無比堅固。
他們只聽他們“大哥”的,就類似於關羽、張飛只聽劉備的一樣。
所以曹操明白,他只要控制住這幫“大哥”,自然就能控制住他們手下的小弟。
但曹操這個人骨子裡又具有浪漫主義文人氣質,太容易浪了。
青梅煮酒論英雄,就是曹操浪大發的結果,不小心說漏了嘴。
說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
這本質上是曹操文青病犯了,想要大放情懷。
但劉備是從刀尖上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人,一下子便看穿了曹操內心的真實想法。
你內心中居然拿我當英雄。
這也就意味着,甭管你現在對我有多好,你的內心深處原來是想殺我的。
最高領導人對自己的小弟說,咱倆是一個級別的。
這話要是放在太平盛世,小弟聽了都得馬上自殺。
畢竟領導都這麼說了你還不死,難道你要逼領導親自動手,不給雙方留個體面?
在曹操說出這話後,劉備馬上就開始想脫身之法了。
他怕自己不先動手,曹操就要動手了。
事實上曹操對劉備的感情就是這麼複雜。
他親眼看着這個從社會底層,一步步混到名滿天下,不屈不撓的小兄弟,打心眼兒裡還是佩服的。
曹操能意識到劉備的身上的價值,但劉備更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
彼時劉備寄人籬下,不得不脫筷,以保全自身。
而此時此刻,曹操、劉備各據淮南之地,擁兵數萬,俱掌大權。
面對曹操的浪漫主義文人氣質爆發,劉備眉色一正,朗聲道:
“我聞一山不容二虎,英雄也要忌人。”
“昔日備爲豫州牧時,走壽陽,見着孫策。”
“此兒彼時年僅十四,血氣方剛,勇烈過人,然見我來時,卻避而求出。”
“或有人問‘劉豫州何關君?’”
“孫策對答說,‘不爾,英雄忌人。’”
“即出,下東階時,而吾從西階上,但轉顧視策之行步,殆不復前。”
“今曹司空與備坐談天下英雄,本初之徒,皆不足數也。”
“若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何以能再次會面?”
劉備此話的意思,就是王不見王。
英雄也要忌人。
如果他與曹操真的是天下英雄的話,就不會同時出現在此地。
言外之意,天下之英雄只能有一個。
劉備雖未言明是誰,但意思卻很明顯。
現在的他,不同於歷史上需要借雷避險。
而有資格底氣,大放豪言,提出英雄忌人的話來。
“……哈哈哈。”
曹操聞言,撫須大笑。
“好,玄德此話說的甚好。”
“而今天下紛亂,羣雄並起,誰能夠笑到最後。”
“便讓我們各顯本領,拭目以待。”
話落,舉起酒盞,起身向劉備敬酒。
劉備亦起身還禮,雙方各自碰杯,一飲而盡。
“說回正事,曹司空知袁本初興八十萬大軍南下否?”劉備出聲問。
雖然袁紹此次只起了十五萬大軍,但鄴城出色的情報系統,成功將之傳播到了河南之地。
對外宣稱說是有八十萬大軍。
爲的就是加劇河南軍民的恐慌。
“當務之急,還是先穩住內部局勢。”
劉備正色提出的意見。
“袁紹一世之傑,前滅公孫將軍時,撮冀州之衆,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今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不可不慎。”
時有孔融在側,每次劉備來陳地朝廷時,他都會跟着一起來覲見天子。
今見曹操、劉備提到袁紹,當即也忍不住發表自己的意見:
“袁紹勢大,士廣民強,不可與戰,只可與和。”
在孔融眼裡,若真使河南、河北爆發戰爭,那一定是空前巨大的災難。
這不符合養民之道,大損民力。
在孔融看來,
只要專心修養德政,河南便能夠不費一兵一卒,使河北歸附。
但此話,不論是曹營之人還是劉營之人都無法接受。
因爲戰爭不是兒戲,爲了備戰河北戰事,曹操、劉備這幾年動員了全部的資源兵員。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哪能說叫停就叫停?
這邊曹營文臣領袖的荀彧情緒尤爲激動,立馬反駁道:
“袁紹並無可用之人,何必議和?”
孔融回答道:
“袁紹部下如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皆智謀之士。”
“田豐、沮授皆忠臣也。”
“顏良、文丑勇冠三軍。”
“其餘高覽、張郃、淳于瓊等俱世之名將。”
“荀先生何以言袁紹無可用之人?”
荀彧牽脣笑道:
“公所言之人,吾俱識之。”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
“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
“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
“若許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許攸必爲之變。”
“至於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也。”
“其餘碌碌等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
荀彧是在袁紹陣營待過的,所以他對袁紹陣營的每一個人物都十分了解。
田豐愛犯上,許攸性貪財,審配專橫沒腦子,逄紀執行力強卻只聽自己的。
犯上、專橫、貪財、不聽話,
這四個臭毛病,偏偏生在袁紹陣營最位高權重的四個人身上。
歷史上的荀彧除了精準預判袁紹陣營人物的缺點外,
甚至還預料到了許攸可能會因爲貪財,而被與他黨爭的人借題發作。
到時候許攸必然會叛變。
光這件事,荀彧就已經配得上王佐之才四字了。
“不錯,吾與袁紹自幼相識,深知他爲人。”
曹操這個袁紹發小對袁紹最有發言權,“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
“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
“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爲吾奉也。”
郭嘉也在側說道:
“袁本初雖有恩於民夷,然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智並不能濟大事,不足爲慮。”
整個曹營,包括荀彧、郭嘉、曹操本人在內,都將袁紹及他手下之人給貶低了一個遍。
難道他們真的如此輕視袁紹嗎?
當然不是,
恰恰是因爲袁紹過於強大,纔不得不將之貶低,以提振自家軍民的士氣。
這是一種輿論宣傳手法,極爲重要。
因爲如果連最高領導都未戰先怯的話,那底下將士就不用打了,直接投了就行了。
就跟打仗喜歡故意誇大自身軍隊人數是一個道理。
像沮授開戰之前,不斷吹捧河南實力,張口就說河南是“義兵”。
這對袁紹而言,不單是面子上不好看,更容易擾亂底層士兵的軍心。
河南勢弱,曹劉二人自然是希望大家能夠抱着必勝的心態,來迎接袁紹陳兵南下。
故而,當荀彧、郭嘉發完言之後。
這邊劉營文臣代表,李翊亦出面象徵性說了兩句。
“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然智不能濟。”
“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
“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後事。”
“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
“我河南之地只要同心合力,袁軍以蟻聚之兵,烏合之衆,又如何能敵得過我河南精猛虎壯之士?”
“願諸公勿疑,此戰必勝,可速發兵北上拒敵!”
李翊不想再多做討論,直接勸曹劉開始發兵,幹就完了。
曹操、劉備其實也知道袁紹南下摧迫的厲害,發兵須要趕快。
但也用不着這樣快,幾許時辰又算得了什麼?
兩人都還想着繼續討論一下兩邊優劣,當然主要還是盡力以口頭之言,縮短兩地差距。
擬作檄文傳播下去,以提振河南軍民士氣。
哪想到一向沉穩的李翊,這次竟是最心急的。
“先生一向推崇步步爲營,怎的今日如此急切?”
劉備不解地問。
自滅袁術後,李翊幾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河北戰事中去。
劉備親眼看着李翊每日操勞河北之事,凡大小事無鉅細,無不細心把控。
爲得不就是打贏河北之戰嗎?
怎麼到了最關鍵時候,反而坐不住了?
“非是翊心浮氣躁,恰恰是按部就班,可以出兵了。”
李翊一揚眉,神色竟肅穆起來。
在他讀書時,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因爲每次備考之時,都秉持着一句話,叫,
——“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
正因爲平日一絲不苟的備戰,如今真正到了用武之時,反而從容不迫。
知道接下來的每一步,該如何做。
用兵之道同樣如此。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如今李翊已經做足準備,他對河北的戰事進展走勢,已是瞭然於胸。
打仗打來打去,不外乎就是李世民那句話,
——“朕觀千章萬句,不出乎多方以誤之一句而已。”
避實就虛,以強擊弱,這就是最樸實最實用的用兵之道。
李翊這幾年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正是爲了今天嗎?
當他提出讓曹劉可以進兵時,自然就代表他認爲時機已經到了。
曹劉不必再擔心上一個問題,該翻篇了,我們需要討論下一個問題了。
劉備自是對李翊無條件信任的,便問曹操打算什麼時候發兵,發兵多少,進駐何處拒敵?
“且慢!”
曹操被劉備一連串的問題轟炸可整的有些懵。
作爲盟友,劉備當然有權且也有必要過問曹營的軍事動向。
但曹操此刻卻關心着另一個問題。
“玄德,此次拒敵黃河,抗擊袁紹。”
“是我曹營一人之事耶,還是兩家共事耶?”
劉備先是一怔,旋即正色言道:
“今大敵當前,備豈不知事之輕重?”
“袁紹勢大,須你我兩家合力擊之,自是兩家共事!”
善!
曹操一頷首,微微一笑,朝劉備點了點頭。
“既是兩家共事,須推一位共同的謀主,於你我兩家調度。”
唔……
劉備倒還未想過曹操會提出這樣的意見來。
但仔細一想,確實有理。
一個陣營,最怕的就是意見不統一。
像袁紹內部就各種黨爭,各自爲戰。
這種黨爭會使團隊資源內耗。
袁營表面上看是河南派與河北派鬥爭。
但河北派又要細分爲廣平派,魏郡派。
河南派又要細分爲潁川派,南陽派。
這些黨派內部自己都不團結。
像審配就經常跟崔琰作對。
他們之所以敢當着袁紹這個“老大”的面,這麼有恃無恐的爭權奪利。
是因爲他們手裡有人,有隊伍,背後有一大票勢力。
尤其打河南這麼一大塊蛋糕,要是將來打贏了。
自己的意見沒被袁紹採納,那他和他手下那幫兄弟怎麼分紅,怎麼搶奪話語權?
所以爲了達到我的目的,我甚至可以扣帽子玩。
管你軍心會不會動搖,最好是動搖,然後按我的方案來。
以我的主導,去將來分紅河南的遺產。
所以你就會發現袁紹團隊的人,與其它陣營不同。
其他陣營謀士勸諫自家領導,都是先捧一下領導,然後開導他說,
您做得對,不過如果我們這樣做或許會更好。
用比較委婉的方式,來保住領導面子的同時,提出正確的意見。
但袁營的人不會,他直接告訴袁紹你那套方法不對呀等等。
你就得按我的方法來。
可問題是都已經拍板決定了,怎麼可能朝令夕改,說不打就不打呢?
但這不妨礙人家沒完沒了的跟你說,你得按我的來,你個笨蛋,怎麼就是不聽話呢?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爲現在的方案不符合他們的利益預期。
當然,雖然都說袁紹好謀無斷,但他作爲優勢方,其實都是咋選咋有理。
真正選擇有難度的,其實是劣勢的一方。
反觀河南這邊呢?
拿曹操來說,他自家的派系就比較單一了。
武將關鍵崗位全是譙縣老家人。
文官關鍵崗位全是以荀彧爲首的潁川文官集團。
潁川、譙縣分掌兩個文武方面,誰也掐不上誰。
到了決策層面,甭管你有幾萬人嘚嘚,再熱鬧也沒用。
因爲最後永遠是曹操和荀彧,人家一把手、二把手開小會定。
誰說也不好使,因爲各自降得住手下的兄弟。
曹氏、夏侯氏這幫掌兵權的將領,他們只聽曹操的。
就算有再多人勸曹操求和不能打。
但只要曹操作爲譙縣總代表,荀彧作爲潁川總代表,確定方向之後。
所有人都會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向前看了。
因爲大哥都發話了,小弟們自然要聽。
最後肯定是會給咱分紅的,不會虧待咱們。
你眼光再好能有大哥好使嗎?
大哥說打,那肯定有大哥的道理。
反正最後大夥兒分錢的時候,都有份兒。
劉營這邊也是同理。
雖然劉備如今手下的武將已不在少數,但真正掌握主要兵權的還是他本人,以及關羽、張飛、趙雲、田豫、牽招這幫老兄弟。
但這幫老兄弟中,關羽、張飛卻擁有更重的兵權。
爲什麼?
因爲這兩兄弟是絕對的自己人,可以信得過。
你要是真雨露均沾,重用每一個人的話,到時候反而鎮不住手下那幫兄弟。
因爲一個領導,必須有一批絕對忠實的擁躉。
啥意思?
那就是無論你做什麼決定,這些擁躉都會無腦支持你。
趙雲、田豫、牽招這幫人,雖然忠心,但他們照樣會面刺你的過錯。
即便你可以利用自己主公的身份,強行拍案決定了,他們最後可能也會被迫接受。
但這無疑還是會傷害你這個最高領導的權威。
政治的本質,就是權力分配。
李翊自打上任軍師以來,劉備就不斷擡高他的身份地位。
又是讓他跟麋家這個東海豪族聯姻,又是與他共享袁氏二女。
麋家女婿增加了他的財富,袁家女婿擡高了他的出身。
工作之外,劉備與李翊幾乎是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wωw• Tтkan• ¢ 〇
這是喜歡李翊的同時,更是爲了表明自己對他的重視。
好讓李翊擁有足夠的權威,去壓服徐州那幫文臣。
只有當李翊鎮住徐州那幫文人,劉關張牢牢掌握住兵事大權時,文武兩派才能擰成一股繩。
一致對外,重拳出擊。
曹營和劉營這邊的用人,無疑都是成功的。
曹營這邊,就是曹操、荀彧兩個人乾綱獨斷。
劉營這邊,只要劉備、李翊一二把手發話了,手下兄弟就得聽。
雖然如此,但兩邊現在畢竟還是兩個陣營。
所以當曹操提出河南一同推舉出一個謀主來時,絕對是好心。
這可以使兩邊意見更加一統,方便將來戰事調度。
“那孟德兄有何高選?”
劉備出聲問。
曹操一捋鬍鬚,沉吟道:
“依吾看來,爲公平起見。”
“你我各舉對家一人如何?”
曹操提出各自舉薦對面的人,劉備欣然接受。
“潁川荀文若,王佐之才也。”
“備願舉荀令君。”
劉備推舉荀彧。
“東海李子玉,青雲高士也。”
“操便舉李郯侯罷。”
曹操還是那麼愛李翊。
由於現在是商討河北戰事的大事,故兩家都沒有耍什麼心機。
就是認認真真討論問題,實事求是,畢竟這種問題開不得任何玩笑。
真要是打輸了,曹操、劉備都得完蛋。
劉備是袁家女婿,搞不好下場還能好點,曹操就絕對沒那麼好運了。
諸侯討董時,各自逡巡不前,終以失敗告終。
這次反例猶在眼前,曹劉二人自是不敢在此時耍心眼子。
荀彧、李翊被推舉出來,各自見禮。
李翊先說道:
“翊年幼望輕,若爲河南謀主,恐諸公不服。”
“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
“荀令君王佐之器,乃荀氏八龍之後,可以領命。”
荀彧卻自謙道:
“李先生言之過也。”
“先生乃山林隱士,出仕歲月雖然不長,然所爲之事,實在震天動地。”
“先生自歸劉將軍後,凡劉兵一出,餘衆皆棄甲拋戈,望風而竄。”
“上能報明君以安庶民,下能輔孤子而據疆土。”
“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人皆仰望。”
“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
“彧在潁川聞先生大才久矣,何以說不能服衆?”
“望君切勿推辭,況今徐強兗弱,若使我任河南謀主。”
“纔是真正諸公不服,生誤亂事。”
荀彧言辭懇切,真心實意。
李翊看一眼曹操、劉備,及其身後衆人。
曹操、劉備各自示意手下人莫要說話。
意思就是,爲了保證公平起見。
此事由二人自行決定,他們絕不從中摻和。
這樣一來,最終選出的結果才能夠服衆。
“……善,承蒙荀令君看得起在下,翊便恭敬不如從命了。”
李翊也不想耽誤時間,既然荀彧謙讓,那他就坦然接受了。
況他爲河北之事做了那麼多工作,不統一調度河南之事,就白費了。
結果既已選出,劉備率先走過來稱賀:
“子玉,如今你既爲河南謀主,便可督兗、徐、豫、揚四州兵馬。”
“此四州兵馬將士,皆當聽汝一人號令。”
曹操也走過來,正色言道:
“吾亦會調度手下將士,讓他們服從李先生的調度。”
“只是……”
話鋒一轉,曹操微有些擔憂地說道。
“君子不念舊惡,還望先生以大事爲重。”
言外之意,曹操還是有些擔心李翊濫用私權,暗自給曹營將領使絆子。
畢竟他是徐州劉備的人。
但兩家既然公平決出了河南謀主,曹操自然會屢行諾言,讓手下將士聽候他的調度。
“請曹公放心,翊既領重任,自會以大事爲先。”
“至於其餘之事,於河北戰事之前,皆不值一提。”
“望曹公無疑。”
李翊直截了當,正氣凜然地說道。
曹操這才放心,他知道李翊雖然足智多謀,善用奇計,但卻是一個守信之人。
既然他說了在戰事結束前,敵人只有袁紹一個。
那麼整個河南,都會全力面對袁氏。
“只是翊畢竟年幼望輕,多有不識我之輩,見我年少,必然輕視。“
“今要調度整個河南兵事,仍恐文武不服,當何如?”
曹操聽完面色一正,闊步走至李翊面前。
“吾有兩口寶劍,一曰‘倚天’,一曰‘青釭’。”
“青釭劍今未戴在身上,只有倚天在側。”
言訖,曹操將身上所佩之劍取下,遞給李翊。
“此劍與青釭齊名,鋒銳無比,削鐵如泥。”
“其名取自宋玉的《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
“今子玉既爲河南謀主,便將此劍贈予足下。”
“如有不聽號令者,君可先斬後奏!”
曹操語氣斬釘截鐵,啓脣更是直截了當。
沒有絲毫的猶豫。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既然選擇了相信李翊,眼下曹操也沒有退路可選了。
李翊雙手接過倚天劍,迎上曹操的目光,聲緩:
“謝曹公!”
好!
劉備見此,亦豪情大發。
雖然在徐州,除劉備外,李翊本就是說一不二。
但曹操贈送李翊佩劍,劉備不能不送。
“……子玉。”
劉備闊步走至李翊身前,也將身上兩把佩劍取下一把來,遞給李翊。
“吾所用佩劍,名爲雌雄雙股劍,又名鴛鴦劍。”
“鴛劍長三尺七寸,鴦劍長三尺四寸。”
“俱用鑌鐵打造,利可斷金。”
“此二劍隨我征戰多年,備數次大難不死,多賴此二劍之利。”
言訖,又將目光落在手中之劍上。
“鴛者爲雄,鴦者爲雌。”
“大丈夫縱橫天下,當佩雄劍。”
“今備亦將鴛劍贈予汝,但凡徐州之將校有不從令者。”
“子玉亦可先斬後奏!”
一言蔽,劉備將寶劍遞給李翊。
李翊亦雙手接過,只是這次並未着急道謝,反而關心問道:
“主公將征戰佩劍贈予我,將來何以征戰天下?”
劉備朗聲大笑,拍了拍李翊的肩膀,說道:
“備有子玉,何須用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