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

卻說李翊得了關羽的青州之兵,立馬向遼東進發,興師問罪。

一路對外宣諭,只問罪於公孫度,其餘一概不問。

公孫度得了消息,心中也有幾分忌憚。

便聚衆人商議,能否使用緩兵之計,將李翊穩住。

畢竟李翊遠征遼東,耽誤的越久,對他也就越不利。

衆人便問,如何穩住李翊。

公孫度道:

“孤命人告知李翊,言說欲斬二袁頭,請他勿發兵寇地。”

“只要李翊暫時停止進軍,我卻一面整頓軍馬,一面發兵據守遼遂。”

按照公孫度的想法,用這招緩兵之計,將李翊暫時拖住。

如此一來,

他既有時間準備,又能夠消耗李翊的糧草,同時還能假二袁兒之手,爲自己守遼東。

可謂是一箭三雕。

商議既定,公孫度即吩咐諸人照此計辦理。

衆人退下,不想公孫度欲“殺”二袁兒獻媚李翊的消息不脛而走。

袁尚、袁熙信以爲真,即聚手下人馬商議。

袁尚密謂袁熙說道:

“公孫度素不敬我袁氏,今寄人籬下,彼欲殺吾等交好劉備。”

“若不先動手,必爲公孫度害也!”

袁熙卻有些猶豫,躊躇道:

“然遼東軍兵數萬,我等手中人馬不足兩千。”

“若欲相圖,絕非萬安之策也。”

袁尚再道:

“正因遼東有數萬兵馬,才足以與劉備爭衡。”

“今正好殺公孫度而奪其地,待養成氣力而抗中原。”

“復河北有望也。”

商議已定,二人乃入見公孫度。

公孫度暫留二人於驛館之中,卻有旁人告知二袁兒將有反意。

公孫度驚,獰聲道:

“吾留袁兒,是爲我抗衡李翊之用也。”

“此賊竟忘恩負義,欲奪我基業耶!”

於是,便有殺二袁兒之心。

乃伏刀斧手於衣壁之中,使二袁入見。

相見禮畢,命坐。

時天氣嚴寒,袁尚見牀榻之上並無茵褥,便謂公孫度道:

“願鋪坐席取暖。”

公孫度嗔目而言:

“汝二人頭顱,將遠行萬里,要席何用?”

袁尚大驚,心知事情已泄,乃拔劍在手,高呼:

“殺賊!”

左右人即紛紛掣劍,欲要上前搏殺。

不想公孫度早有準備,只冷冷笑道:

“左右何不下手!”

話落,四下裡刀斧手齊出。

將二袁兒一行之衆盡數砍作肉醬,又將袁兒首級梟下,盛貯於木匣之中。

武士將木匣奉於公孫度,公孫度俯視匣中頭顱,輕蔑地說道:

“小賊欲害我,殊不知孤欲殺汝二人,如殺草芥乎?”

陽儀、柳毅等衆入內,急問袁兒已死,該如何是好。

公孫度乃解釋道:

“吾本不欲殺此二人,奈何二人圖謀不軌。”

“今不得已殺之,可將首級齎於李翊處,好叫其暫緩進兵。”

衆從其言,即將袁尚、袁熙之頭送於李翊處。

時李翊進兵入遼東,方過小遼河,便收到了公孫度發來的二袁首級。

李翊命人查驗,果然是二袁首級。

如此一來,河北袁氏降得降、死得死。

基本被李翊消除。

既得二袁首,或有人諫曰:

“遼東苦寒,征伐無有益處。”

“今已討得二袁之首,不若勒兵回冀州何如?”

李翊當即出聲反駁道:

“……不然,公孫度虎踞遼地數年,早有王遼東之心。”

“今不早除,後必爲患。”

“吾既勒兵在此,不擒得公孫度,誓不還冀州。”

於是,叱退公孫度來使。

又命人將袁尚、袁熙首級發回冀州,命厚葬於河北。

然後力排衆議,繼續進兵,執意要討伐公孫度,收復整個遼東。

是夜,月白風清。

李翊披着寒霜,走出帳外,眺望遼水。

“……君侯在想什麼?”

徐庶自身後走出來,手裡拿着一件裘衣,替李翊披在身上。

李翊也不回頭,只將裘衣緊了緊,長嘆一聲:

“我只是在擔心此次平遼事宜罷了。”

“……哦?莫非君侯對這場戰事沒有信心?”徐庶問。

李翊眼波流轉,眸光停駐在徐庶身上,輕輕一笑:

“自吾隨劉將軍舉義起兵以來,歷戰數十,未嘗自疑。”

“然公孫度非庸常之輩,恐此役有變耳。”

長夜漫漫,徐庶也被李翊這話勾起了好奇心,接着問:

“君侯所慮者,莫非是公孫度棄城而走?”

李翊點了點頭,對徐庶讚歎道:

“元直慧眼,洞若觀火。”

“實不相瞞,吾自渤海起兵以來,不憂賊攻,但恐賊走耳。”

“若公孫度守遼東以拒我大軍,雖百萬不足懼也。”

“然彼若焚襄平城,望東而逃。”

“則我大軍來此,徒勞無功,叫我無顏回去見劉將軍。”

李翊不是怕打不贏公孫度,而是怕公孫度自己害怕跑了。

現在的李翊,遇上了拿破崙徵俄國的困境。

如果公孫度也像毛子那樣,一把火燒了莫斯科,堅壁清野。

然後潤到高句驪、扶余人那裡去。

那絕對是一招妙手,也是李翊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因爲李翊此次作戰的目標,就是擒拿公孫度這個“東北王”。

他一死,遼東諸郡傳檄可定。

怕就怕他當個潤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起來。

而李翊大軍遠至遼東,斷絕補給,也沒辦法一直待在這裡。

等李翊一走,他馬上就能夠利用多年的家底,實現“復國”。

徐庶聽完李翊的擔憂,乃出言安慰他說道:

“夫惟達者,方能夠審時度勢,度彼量己。”

“故可捐小利以圖全勝。”

“公孫度據遼東久矣,矜功恃衆,目翳於驕。”

“以吾觀之,其智弗逮於此。”

“若棄襄平,是毀數年之基業。”

“度必不爲此事也。”

“且度以我懸軍遠征,饋運難繼。”

“故其一不棄城塹,二不捨遼民。”

“必竭遼東之甲,以抗我王師耳。”

徐庶有條不紊地爲李翊分析,認定公孫度絕對不會潤走。

李翊聽罷,大喜過望,執徐庶手謝道:

“元直之言,真令我如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耳。”

“若公孫度不棄城而走,必被我所擒!”

在徐庶安慰之下,李翊信心大振。

於次日,命人宰殺牛羊,大饗軍士。

然後命呂布、馬超爲先鋒,入遼遂下寨。

公孫度得知李翊拒絕和談,當下也盡起遼東之兵,又會諸部長老之兵。

更遣高句驪、扶余人驅兵相助。

總計五、六萬步騎。

公孫度命韓忠、柳毅爲將,率數萬大軍,去守遼遂。

臨行前,又叮囑二人說道:

“……李翊若來攻,且休與之交戰。”

“彼千里而來,糧草不繼,難以久持。”

“待彼糧盡,自然退卻。”

“等他退時,我卻出奇兵擊之,李翊可擒也。”

面對久負盛名的李翊,公孫度也是絲毫不敢怠慢。

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做足準備,要挫一挫這位劉營兵神的銳氣。

打破李翊不可戰勝的神話。

柳毅、韓忠既領重任,即率大軍來遼遂拒敵。

在遼遂城外挖出塹壕,長達二十餘里。

也依照公孫度的吩咐,果然堅壁高壘,不肯出戰。

李翊至塹壕處,命人探聽遼遂兵馬,答曰有五、六萬。

爲安撫軍心,李翊乃築高樓,登高持鏡眺望。

少時,下樓謂衆將道:

“敵軍雖衆,然多爲外域兵,必不爲公孫度死戰。”

“至於遼東土人軍馬,以我觀之,所能戰者,不過五千。”

“可堪精銳者,不過三百。”

“願諸公勿疑。”

意思是,李翊認爲公孫度雖出動了數萬兵馬。

但真正有戰鬥力的,就只有那麼五千人。

而戰鬥力比較強的,也就三百人而已。

由於李翊軍中威望甚足,衆皆以其言爲然,傳告諸軍,兵士大振。

既鼓動了軍士,李翊命人在塹壕南部多插旗幟。

衆皆以爲李翊要從南方,攻入遼遂。

不想李翊只命人插旗,並不往南方增益軍馬。

衆將不解其故,遂紛紛問李翊爲何如此。

李翊乃解釋道:

“如今賊人堅營高壘,專欲使吾軍兵疲糧盡耳。”

“如若強攻,正入其計,我不欲爲此事。”

“古人云,‘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意思就是,如果敵人深溝高壘,不肯出戰。

那咱們就去打他必須去救的地方,逼他出戰。

李翊接着道:

“賊大衆在此,則巢窟虛矣。”

“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

“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李翊這招叫反向“圍魏救趙”,也叫聲東擊西。

現在遼東的主力軍隊都在遼遂,他若是能夠使大軍瞞天過海,悄悄將大軍移至襄平。

那麼柳毅、韓忠必定捨棄遼遂回救。

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攻破遼遂,還能夠使柳毅、韓忠疲於奔命。

可謂一箭雙鵰。

衆將聽罷,皆佩服不已。

於是依計行事,在南方戰線大量插旗,佯裝是要攻圍塹。

柳毅、韓忠見此,果然在南線調集大量人馬,以防備李翊來攻。

李翊卻趁此時,利用舟船,渡遼水北上,直逼襄平城寨。

待上岸時,整頓列陣,徐徐前進。

早有人報知柳毅、韓忠,二將大驚。

“李賊知我等襄平兵少,竟暗度陳倉,襲吾老營去也。”

“……若襄平有失,則我等無家可歸矣,長守此處也無益矣!”

二人商議過後,無奈只得棄了遼遂,拔寨回去救襄平。

早有人報知李翊,李翊乃笑道:

“賊中吾計矣。”

“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機不可失也!”

於是大軍行至首山處時,李翊命人整軍列陣。

又命關羽領青州兵,呂布領幷州兵各千人,伏於首山兩翼。

謂二人道,“待敵軍至,兩下齊出,賊可破矣。”

二人受計而往。

早望見柳毅、韓忠引兵前來。

柳毅一遇着李翊,便揚鞭大罵:

“賊將休使詭計,汝敢出戰否!”

李翊笑道:

“汝軍數倍於我,何不敢來攻我軍陣?”

柳毅大怒,即催兵掩殺過去。

只聞得一聲號響,左右兩路兵馬齊出。

左邊關羽,右邊呂布,一齊殺出。

遼東軍大亂,柳毅無心戀戰,正欲撥馬而回。

迎面撞着一將,厲聲喝道:

“賊將休走!五原呂奉先在此。”

話落,拍馬舞戟,直取柳毅。

柳毅倉促迎戰,戰不兩合,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

柳毅軍亂作一團,自相蹂踐。

李翊趁勢摧軍掩殺。

馬超、張飛、黃忠、張遼等將齊出。

韓忠抵敵不住,奪路而走。

是夜,李翊勒馬遼河岸,見賊軍未退襄平城,仍舊立營而守。

於是下令乘勝追擊,趁夜劫營。

左右人進言:

“胡騎剽悍,今日敗了一陣,必有準備,未可輕進。”

李翊按劍叱曰:

“吾奉劉將軍令征討遼東,其以豺狼之勢沮王師耶!”

“今晚我夜觀天象,見有狂風折遼東軍旗,此爲吉兆。”

“此戰,我軍必勝。”

“敗其主力之後,可盡驅入襄平城中。”

“如此遼東盡入吾彀中矣!”

於是,下令三軍銜枚夜進。

是夜大風,李翊命軍士持火把,鼓譟而進。

韓忠今日敗了一陣,又折了柳毅,正是苦惱之時。

忽聞得寨外喊聲大作,驚問何故。

左右答曰:“李翊趁夜來劫營了!”

韓忠大驚失色,只得披掛上馬,倉促應戰。

李翊按劍壓陣,親自督戰。

衆將士急攻韓忠大寨,然後天價放起火來。

韓忠大敗,領着敗兵奔入襄平城中,閉門堅守不出。

公孫度見韓忠回,急問戰況如何。

韓忠面露羞慚之色,拜道:

“……厲害,好生厲害!”

“李翊之略,果不虛傳。”

“是役也,非惟折我大將柳毅。”

“翊軍夜舉火如星,旦列陣似雪。”

“吾士卒望之,未接刃而弓矢墜地者十之二三。”

“末將與之交鋒,亦是三戰皆敗。”

“今三軍墮氣,聞翊旌旗輒股慄,孰敢復戰?”

韓忠不禁感慨,他們自離了中原來到遼東,專門欺負這裡的土著。

可謂睥睨一時。

而當再對上中原軍馬之時,才發現他們已經有點跟不上版本強度了。

或許這就是低端局虐菜虐多了,不知道該怎麼打高端局了吧。

尤其李翊,一日之間,連戰兩場。

其用兵之急促,實韓忠用兵生平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也。

公孫度蹙起眉頭,沉吟許久,慨嘆道:

“不想李子玉用兵竟有如神助!”

衆人問公孫度現在該怎麼辦,要不要放棄襄平,暫時往高句驪人那裡去避禍?

這是一個務實的建議,只要他們毀了襄平城,逃到高句驪那裡去。

李翊此戰就是徒勞無功了。

畢竟仗打到這個份兒上,李翊不可能再繼續深入去高句驪了。

公孫度考慮許久,最終還是嘆了口氣:

“吾自起兵以來,東征高句驪,西征烏桓人,威震海內外。”

“遼東之民,無不畏我。”

“今若棄襄平,而走高句驪。”

“孤難道不會被遼民恥笑嗎?”

公孫度到底是放不下當了這麼多年“東北王”的自尊心。

還是決定堅守襄平,跟李翊拼一拼消耗。

於是下令死守城池,閉門堅守不出。

李翊乃命大軍將襄平城圍住。

由於兵少,李翊擔心圍不死,讓公孫度僥倖逃脫。

遂命人在城外,四面挖壕溝。

如此一來,城內之人便不容易逃走了。

大軍便這樣圍了襄平城一月之久。

時值春末夏初,天降大雨。

一連下了半個月,遼水暴漲,平地數尺。

竟將整個中遼郡都給淹沒了。

於是徵遼兵皆心中生懼,唯恐沒於大水之中。

衆皆行坐不安,遂紛紛入帳,告李翊道:

“如今雨水不住,營中泥濘不堪。”

“不妨將大營遷至高處,好避洪水。”

李翊大怒,叱道:

“捉公孫度只在旦夕,如若移營,敵軍便有了防備。”

“我大軍一月努力,盡付東流矣!”

“如有再有言移營者,立斬!”

衆人只得喏喏而退。

李翊爲防止衆人繼續抱怨,便親自將自己的帥帳移到低處。

與將士們同吃同住。

由於地面潮溼,李翊的鞋子裡盡是泥水。

衆兵士感念李翊之德,遂紛紛不再抱怨。

是日,麋竺運糧船至。

李翊忙問麋竺道:

“曏者別駕運糧至遼東屬國時,來去兩月。”

“今日我大軍行至更遠處,別駕如何不過一月有餘,便將軍糧送到?”

麋竺乃解釋道:

“只因會逢霖潦,大水平地數尺。”

“我運糧船隊無須登陸,直從遼河口入,便能行至襄平城下。”

衆人聽罷,無不驚歎。

難怪麋竺的船隊這次如此之快,原來他們連着陸都不需要了,直接便將船隊給駛進內陸了。

這遼東的氣候,可真令人感慨。

就連李翊心中也在暗忖,難怪古時東北開發如此之難。

就這鬼天氣,有哪個封建統治者願意在這裡折騰呢?

回到溫暖的南方不香嗎?

北方太冷,冬天的降水都以冰雪狀態積存下來。

由於蒸發量少,春天的降雨也跟着少。

只能靠冰雪融化形成凌汛。

而凌汛又都是沿着河水發洪。

導致有河的地方澇死,沒河的地方旱死。

這也是劉備十分反對在遼東大舉用兵的主要原因。

在劉備看來,即便你收復遼東,把這裡的土地給開墾好了。

但依然需要通過海路,才能把這裡的物資與兵源給輸送出去。

否則即便你田地種的再好,靠着陸路運輸,也得走過一個長達四百里的遼西走廊。

莫說劉備,

試想誰願意如此折騰,越過無人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平遼東呢?

李翊此戰也是頂着巨大的壓力,

萬一失敗,這些年積攢的名望便可能一掃而空。

所以這段時間他的脾氣也很不好,經常發怒批評屬下。

據下人回憶,他自侍奉李翊以來,未嘗見過其情緒如此激烈之狀。

好在提前得到了麋竺運來的最新一批糧草。

這使得李翊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氣,下令繼續圍城,不許移營。

衆人問何不強攻,李翊答:

“襄平者,公孫度竭遼東之資所營,固若金湯”

“其城之險峻,利守不利攻。”

“吾軍多騎卒,若強攻堅壁,徒損精銳,非上算也。”

“且若遽攻之,恐城中吏民懼覆巢之禍,必戮力同心拒我。”

“莫若深溝高壘,絕其糧道,待其自潰。”

“如此則襄平可下,遼東可傳檄而定矣。”

衆人拜服,依照李翊之言,繼續圍城。

李翊新得糧草,命分賜酒肉於諸軍士。

衆皆歡騰,士氣大振。

城上守軍,見城外之兵,殺牛宰羊,飲酒作樂。

無不暗自豔羨。

自襄平被圍以後,公孫度便嚴格下令封鎖了倉庫。

實行了嚴格的糧食分配製度。

優先級自然是守城士兵優先,城內百姓居後。

饒是如此,依然有大量士兵每日不得全飽。

有幾個膽子大的,便找到城中牧民,讓他們獻出牛羊,大家一起吃了果腹。

牧民們亦飽受圍城之苦,遂紛紛道:

“如果諸位將軍肯放我們出城,牧牛放馬,樵採柴薪。”

“待牛肥馬壯之後,我等一同殺了吃肉。”

襄平士兵說道:

“如今城外,到處都是李翊的士兵。”

“你們若是敢出城,必被其所擒。”

牧民們紛紛道:

“不出城是死,出城也是死。”

“等死,不若放手一搏,也好讓牛馬飽食一頓。”

對牧民們來說,牲畜就是他們的命脈。

由於封鎖城池,牛馬得不到放養,吃不到外面鮮嫩多汁的牧草。

牧民們看着牛、馬每日減膘,心都在滴血。

何況城內薪柴日少,民衆們連生火煮飯的柴火都不夠用了。

所以情願賭一把,出城碰碰運氣。

衆士兵感念諸民的誠心,遂悄悄放了一些牧民出城樵採柴薪,牧放牛馬。

哨兵見野外出些了大量牛羊牲畜,大喜過望,又不敢擅自劫取。

遂將之報給呂布,呂布聞之,即率麾下狼騎準備搶奪。

衆騎士甫一靠近,忽聞得身後馬蹄聲響。

一將持令牌而來,乃關羽之子關平也。

“溫侯慢行!”

呂布乃勒馬懸戟,問道:

“關家小子,有何見教?”

關平將令牌取出,謂呂布道:

“吾奉郯侯之命,請溫侯回去。”

回去?

呂布一愣,只道是李翊有要事相商,所以召他回去。

不可能是因爲知道他要劫掠這些牛羊,而讓他回去的。

呂布這樣想。

畢竟打仗搶奪對方財物這種事,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有人不讓你搶,那他不是仁德,而是單純腦子有泡。

呂布回頭望一眼曠野上的牛羊,嘆了口氣,只道一聲可惜,便欲勒兵回營。

忽聞得身後馬蹄聲大作,又一隊騎兵至。

乃馬超也。

呂布便問:“馬將軍來此何爲?”

馬超解釋道:

“吾麾下哨騎報我說,山上出現大量牛羊。”

“特率兵前來搶奪,以饗軍士。”

呂布忙道:“吾亦欲爲此事也!”

兩人想到一處去了。

他們這種邊地出身的武將,對於搶遊牧牛羊這種事,可謂相當敏銳。

所以最先發現並做出反應的人,便是這二人。

Wшw _ttκǎ n _c○

關平見此,乃謂二人道:

“兩位將軍不必爭執,是郯侯有令。”

“不許你們擅自搶奪城中牧民牛羊,任其自去。”

馬超、呂布聞言,無不疑惑。

這打仗哪有不搶敵人的?

你不能真因爲人家是平民就不搶吧?

要知道,這些平民的牛羊牲畜,最後回到城中還是要被充軍用的。

現在放過他們,就等於是在資敵!

шωш● тt kǎn● ¢ Ο 呂布、馬超俱是不解李翊這是什麼操作。

遂紛紛回到大營,找到李翊問其緣故。

“吾等見山上遍地牛羊,正欲搶奪。”

“郯侯奈何不許吾等進兵?”

呂布一進帳,便出聲質問李翊。

馬超由於李翊態度改觀,不敢大聲說話,反到站在李翊視角言道:

“莫非郯侯是擔心有失遼東民心?”

此言一出,呂布立馬出聲反駁:

“今三軍榮辱生死,悉懸於郯侯一身。”

“豈可以婦人之仁,縱襄平之民而不制?”

“夫圍城之道,本在絕其糧秣。”

“縱民樵採牧放,是自毀長策也!”

“……郯侯此舉,布實不能解!”

呂布滿是怨恨,抄掠民衆本就是他平生的一大愛好。

之前有李翊攔着,他不好劫掠百姓。

如今對面的百姓是在替敵人放牧,你居然還攔着。

這當然令呂布感到不爽了。

李翊有條不紊,澹澹地爲二人解釋道:

“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裡也。”

“此前徵遼東屬國時,我們糧少兵多,所以利在速戰。”

“如今是遼兵多,我兵少,而我糧多,賊糧少。”

“賊飢我飽,何必力攻?”

李翊耐着性子,爲呂布、馬超二人解釋。

“昔破烏桓,雖損卒過半,吾不爲之悔。”

“蓋爭糧道之要,在所必行耳。”

“今度衆倍我,據險而守,未易猝拔。”

“然其倉廩之積,實遜我軍。”

“彼坐困危城,粟儘可待。”

“適值霖雨,我圍未合。”

“若遽戮樵牧,掠其畜產。”

“是驅度出走也。”

“度若去,則空得襄平何益?”

“此所謂‘爭一兔首,失其肩背’者也!”

李翊解釋了,你們現在把人家的牛馬搶走了。

公孫度沒了糧草,肯定會棄城而走。

而李翊趕上大雨,還沒能完全圍死公孫度。

所以不搶他們的牛馬,是爲了給公孫度希望,讓他繼續堅守孤城罷了。

衆人聽罷,無不歎服。

李翊料算人心之術,已至爐火純青矣。

微微一頓,李翊又望了眼身旁的關平。

由於關羽將此子託付給了自己,李翊便忍不住多說了兩句,當是教導他了。

“夫兵者,詭道也。”

“當因機而變,豈可徇小利而隳大謀?”

“汝父以爾託吾,爾當謹記。”

“凡戰陣之事、立身之道,務須目營四海,豈效轅下駒哉!”

關平認認真真聽着,感激地向李翊拜道:

“叔父金石之言,平終身不忘!”

……

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339章 相爺要做的事,是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
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192章 李翊變樂毅,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326章 馬謖這一死,比他一生的貢獻都要大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329章 讓你守一年的雄關,你一天就丟了?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313章 冢虎降臨,司馬懿的進化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296章 劉備大宴玉龍臺,李翊吟詩抒情懷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339章 相爺要做的事,是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234章 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不負班超之志第40章 徐州最後一個大患(求追讀!)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11章 張飛震驚,張良人物被我們三兄弟遇上了?(求追讀!)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