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工匠與學者的不同

有些問題解決了,有些問題還沒有,趙禎之所以出現在天工坊中還有更爲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對大宋以及未來華夏更爲重要的事情。

這段時間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趙禎,爲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

問題很簡單,但卻不好回答,趙禎想了很久,甚至沒日沒夜的想,他都難以得出結論,憑什麼大一統的華夏王朝居然沒有混亂割據的西歐來的更加智慧?

難道是華夏人不聰明?

顯然不是!一個能鑄就五千年文明的輝煌種族怎麼可能沒有智者的出現,怎麼可能愚鈍的不如茹毛飲血的野人?!

但趙禎很久很久都沒有找到答案,他被這個問題困擾,如同黑夜中的旅人,只能靠跌跌撞撞的摸索而前進,但在天工坊中,在一羣匠人的工作中,他忽然抓住了一些東西。

或是說現在的大宋不同了,自己改變之下的大宋開始不同了!這個改變可能使得整個華夏王朝都走上不同的道路和軌道…………

華夏文明中的東西不是貫通整個文明存在的,而是在某個朝代之中存在,到了後世很可能被丟棄的一乾二淨,消失的無影無蹤。

最明顯的便是秦時的流水作業法,到了繼任的朝代很少出現,這提高產能和質量的無上妙法爲何會消失?因爲沒有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沒人去關心它存在的價值和原理。

華夏的科技一直靠着匠人的精神去實現和繼承,而並非一門學科似得歸納和總結,這是最大的致命傷。

西方世界最大的成就來源於何處?他們的制勝法寶是什麼?是什麼東西讓西方的科技代代傳承?西方和華夏一樣也有過斷層,也有過大混亂的時代,但他們有古希臘的科學哲學思想!

希臘哲學家發明了形式邏輯體系,以及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以找出因果關係。這兩樣東西看似不起眼,卻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歸納,總結,探索,求證,發現,這些東西在工匠精神中也出存在,但卻最後的發現卻被無限放大了,人們更加註重的是最後的結果,而把前面的幾樣要素給捨棄了。

工匠精神也有探索在其中,也有求證的過程和發現,但卻往往做不到歸納和總結,把寶貴的學問傳遞下去,爲何如此?

因爲根本就沒有一個系統的東西讓他們如此傳承。

最簡單的便是中醫,中醫有效嗎?當然有!華夏的醫書少嗎?看似不少,但對於整個華夏的歷史來說卻是不夠用的,是分散的。

若是在秦朝便有了系統的中醫體系,把高明的醫術和醫書傳承下去,每一代人都是在做添磚加瓦的工作,而不是重新總結,那結果便會完全不同。

匠人精神雖好,但卻在很多時候是古人自己的事情,在國家朝廷層面卻很少去花心思,好似只有一樣東西是在朝堂和國家層面纔會去系統認真去做的,那就是儒學。

在儒學的發展和應用上歷代王朝“不懈努力”,即便是外族統治的華夏也是崇拜有嘉,非要把聖人之言總結個頭頭是道,非要把簡單的話研究的花樣百出!

而事實上呢?聖人之言有的時候很簡單,就是在表達本來的意思,越是過多的解釋,荒謬的地方便越多,這也是爲何後世儒家經典變成滿紙荒唐言的原因。

聖人之言是表達當下的意思,你非要去過多的解讀,只能得到錯誤的答案,歷代王朝對儒家的研究越“深刻”反而得到的錯誤便越多。

因爲學問是要靈活使用的,就像是邏輯思維一樣,只是一種方式,做人做事的方式!

而技術則完全不一樣,格物是聖人提出的東西,講究便是不斷的研究事物的本質以獲得知識和真理,但它卻被束之高閣,成爲一句“格物致知”的口頭禪。

文人知道格物致知,但卻不知道它存在於世間的各個角落,人們只知四時交替,卻不知爲何會有春夏秋冬,人們知道冰水爲之而寒於水,卻不知爲何會有如此變化。

如此一來“格物致知”豈不可笑?

但這一切到了大宋,到了趙禎統治的時代卻不一樣了,格物被徹底的劃分出來,被明確的列爲一個科目,與儒家經典的地位不相上下,趙禎甚甚至在不斷的努力,讓它超越儒家經典的存在。

爲何?

因爲格物在不斷的變化,在變化中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利益和好處,這些是能用肉眼看見的東西。

還有別的問題嗎?

當然有,趙禎兩世爲人發現了另一個致命的缺點,因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東西方之間的不同!

儒家經典對人的要求往往是守禮,上下尊卑分的明明白白,西漢的董仲舒以一人之力把華夏按在一個框架之中數千年,三綱五常便成爲了華夏甚至是周邊王朝的志高準則。

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這三綱一出,人們便在框架中不斷的打轉,並非是這三綱不好,而是它的約束性太強。

規矩被人視作比性命還重要的東西,進而延伸到了所有的地方,格物的問題也就出來了,匠人的精神在不斷傳承的同時也受到了限制。

徒弟想要創新,往往還沒動手便會被師傅斥責,老祖宗的規矩不能壞!這是啥?孝道的延伸嘛!

於是乎徒弟做的不是反抗,不是創新,而是老老實實的,誠惶誠恐的給師傅認錯………………

趙禎忽然笑了,一個人站在喧鬧的工棚之中,笑得就像剛剛撿到寶的孩子,三才還是頭一次見到官家露出過如此笑容,眼睛都眯在了一起。

三才習以爲常,但其他人就不一樣了,曾公亮有些好奇,爲何官家看着一個光着膀子,露出渾身肌肉不斷打鐵的漢子露出如此笑容,但又不敢上前只能懷着好奇的心態各種揣摩……

眼下最倒黴的人便算是被趙禎盯着的漢子。

渾身僵硬動作千百遍的動作都顯得生疏許多,身上的汗水也不再是熱的,即便是被爐子烤的火熱都覺得脖後梗冰涼。

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五百八十二章城牆上的博弈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與韓琦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三百七十章羽林衛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九百八十九章羨慕與仰視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四百零五章遼朝趙安仁第兩千五百五十二章貴女王柔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完顏烏古乃的“幫忙”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龍鳳之謀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六百九十九章等待收穫的果實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吾欲滅汝,與汝何干?第兩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兩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練兵”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一百四十二章殺雞儆猴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新差遣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一顆仇恨的種子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戰起第八百五十二章最美的輿圖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兩千二百五十九章入宮請罪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時代改變真理不變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北方來使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飛蛾撲火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兩千三百五十八章來自邏些城的消息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價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閉關鎖國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又是一條老路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
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海上生明月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五百八十二章城牆上的博弈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與韓琦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三百七十章羽林衛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九百八十九章羨慕與仰視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四百零五章遼朝趙安仁第兩千五百五十二章貴女王柔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完顏烏古乃的“幫忙”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閣商議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龍鳳之謀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六百九十九章等待收穫的果實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吾欲滅汝,與汝何干?第兩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一千九百九十八章父與子(上)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兩千三百二十五章王韶“練兵”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一百四十二章殺雞儆猴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新差遣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一顆仇恨的種子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戰起第八百五十二章最美的輿圖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歸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兩千二百五十九章入宮請罪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時代改變真理不變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北方來使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飛蛾撲火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尼布楚”第兩千三百五十八章來自邏些城的消息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價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閉關鎖國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又是一條老路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九百七十八章特務頭子的首次會面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