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宋之衙役

裁軍對於大宋來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雖然從澶淵之盟後便一直開始討論,但軍隊的數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再加上趙禎這麼多年來不斷的用兵作戰,爲大宋開疆拓土,裁撤軍隊的事情也就沒人再說。

雖然沒人說,但龐大軍隊卻在不斷的出現問題,而問題的本身都與軍隊的規模龐大有關,並且大宋的軍隊演變出兩極分化的全新模式。

戰力最驚人的上四軍相比地方州府的十六衛反而沒有他們激進,大宋的十六衛之激進實屬罕見,他們都是退役的老兵,嚮往軍中的生活,因爲很多人已經習慣了軍旅生活。

趙禎堅持要裁撤十六衛並非是朝廷養不起,一來可以爲朝廷節省開支,二來最重要的問題是十六衛已經讓趙禎忍無可忍,狄青也知道其中的要害,所以直接諫言裁撤腹地之中的十六衛,而把番號編制全部如數劃歸邊軍。

有機會在十六衛中帶着退役老兵雖然不是成天待在軍中,但卻沒事就往軍中跑,這是爲何?

他們比誰都有清楚“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他們要反覆加強訓練以在生活中保持軍中的反應,可生活中並不需要他們如此,這些軍人在大宋內部成爲一種動盪和不安的因素。

兵部自己的提刑司專門審理退役士兵的案件,這一案件的數量在每年呈暴增驅使,開始的時候兵部或多或少的同情這些士兵,他們是戰爭的受害者,但逐漸案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

最甚者出現了一些利用多年戰爭經驗做出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爲,比如劫持朝廷的運鈔馬車………這不是以訛傳訛,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趙禎收到大理寺,刑部,臺諫院,三法司合力調查的奏疏,其中詳細記錄了這一駭人聽聞的事情。

南方經濟最爲發達的兩浙路,洞庭湖邊上的蘇州吳縣,這個縣城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繁榮已經不比北方的州府城池要小,甚至在規模上和繁榮程度上堪比北方秦鳳路的鳳翔府府城。

這樣的城市最需要的便是大量的交鈔,每年運輸的交鈔數量堪比鳳翔府一府之地的數量,由火車專門運輸,一路上都由進軍護衛,最重要的是禁軍全部裝備火槍。

可以說想要劫持這樣的火車,幾乎沒有可能,但誰知道原本運往吳縣的五百萬貫交鈔到了吳縣卻只剩下三百萬貫,剩餘的兩百萬貫不知所蹤。

最重要的一點,車上的禁軍數量沒有減少,若是內賊所爲,定然不會還敢留在這裡,早已攜款逃脫。

眼下這一狀況只可能是外賊所爲,可什麼人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偷竊朝廷的運鈔火車?要知道每一趟運鈔的世間和地點都是保密的,不可能有人知道。

雖然一時沒有頭緒,但監察的刑名可不是吃素的,通過現場的蛛絲馬跡他們推理出偷竊官鈔的人一定和這批押運的禁軍有關。

逐漸的盤查下來卻發現,並非如此,這些禁軍的忠誠毋庸置疑,有些甚至是宮中親衛司的人,這就讓監察司的人不解?

後來他們懷疑,是否是曾經參與過運鈔的人作案,於是很快查到曾經有數十名負責押運的禁軍現在就在吳縣附近的十六衛中任職。

推測其實很簡單,作案的人一定了解運鈔的過程,也應該知道大概的世間,雖然不是正好卡點,當卻可以蹲點只要運鈔的火車經過,熟悉過程的他們就有辦法做手腳。

監察司的人開始調查那些十六衛的人,很快鎖定目標,並且出其不意的對他們進行抄家和盤查,在這個封建時代,單單是猜測便足夠證據搜查了。

果然在這幾人的家中抄出了失竊的官鈔,事實上就算他們沒有引起懷疑,這些官鈔也用不了,因爲吳縣的這些官鈔山已經被標註了號碼。

而這種細小的改變一般人時不會注意的,即便是注意了也不會發現問題,可這些官鈔到了朝廷的錢莊之後,在錢莊的出納手中便能看出是否是丟失的官鈔。

此次事件引起了朝堂的注意,因爲數額巨大也被捅到了趙禎面前,對於這些人到底是該重判還是輕判,趙禎自己也糾結了一會。

畢竟是隨自己征戰多年的十六衛,雖然不似作爲前軍的禁軍,但他們中大多是前軍退役的老兵,即便如此也參加過契丹的數次征伐。

眼下事關裁軍,趙禎更不會輕易放過,只能用重典,十數人全部斬首棄市,但卻沒有株連家人,也算是網開一面。

只不過這件事也增加了趙禎撤軍的信心。

十六衛的數量算不得龐大,但對於現在的大宋來說確是累贅,對於地方上的治安問題趙禎也在考慮,十六衛的撤銷務必會使各州府衙門的維穩力量削弱。

大宋將會再次走上內弱的道路,歷史上的大宋王朝起義,數百人便能橫穿數個州府,掠奪無數城池,這就是內部防禦力量薄弱的代價。

十六衛的存在這麼多年來一直保持着地方州府的穩定,甚至爲了軍功,各地州府境內的山匪流寇都被斬草除根,清掃一空。

當若是把十六衛全部裁撤,難保這些地方上的隱患不回捲土重來。

於是趙禎就想是不是該引進後世的公安制度,把地方上的衙役進行一部分的武裝,先在的大宋基本上是一府分三衙,提刑司和法司以及州府衙門同時治理地方,再加上公安系統是不是會更好。

這個想法一直在趙禎的腦海中徘徊,但卻無法做出取捨,事實上在大宋衙役屬於賤役,並沒有得到多大的尊重,趙禎登基以來稍稍的提高了他們的待遇和地位。

可這樣一來並沒有讓衙役在百姓們的認知中有多少改變,大抵是因爲唐朝時期的不良人制度,使得大宋的衙役在大宋百姓的記憶中依舊屬於賤役。

這些人連娶妻生子都是個大問題,甚至遭到女方家人的瞧不起。

只不過趙禎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對大宋的基層劃分還是比較瞭解的,大宋的衙役制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不堪和簡單。

第兩千五百六十六章抵達阿母城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龍鳳之謀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五百六十六章商人改造析津府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大定府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四百九十八章蔡伯俙與塔利班第一百五十六章兄終弟及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敵之計第五百一十二章宋小乙的目的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空蕩蕩的城門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後宮家宴第兩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軍的落幕第九百五十一章駙馬府炸了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一百一十四章給朕炸死他!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九百五十章蔡伯俙的駙馬府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九百六十二章歐陽修的惡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窺豹第三百五十章板甲問世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兩千三百三十二章在船上……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麗君臣對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殺不得的理由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請假!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進宮了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皇帝培養出的怪物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節第九百六十九章大宋的錢袋子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敵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義舉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皇后之怒第三百四十八章公主的降生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兩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傳位第六百七十一章遼朝突變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六十章權利的慾望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六十一章大拜除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
第兩千五百六十六章抵達阿母城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龍鳳之謀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二百四十章熊貓,美人與陌刀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五百六十六章商人改造析津府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大定府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四百九十八章蔡伯俙與塔利班第一百五十六章兄終弟及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傳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敵之計第五百一十二章宋小乙的目的第一百五十九章宋小乙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二百八十四章誰是大忽悠?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空蕩蕩的城門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攻伐吐蕃的基礎第兩千二百七十二章後宮家宴第兩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軍的落幕第九百五十一章駙馬府炸了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一百一十四章給朕炸死他!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九百五十章蔡伯俙的駙馬府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王師驟至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九百六十二章歐陽修的惡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窺豹第三百五十章板甲問世第九十七章皇權鬥爭中的失敗者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兩千三百三十二章在船上……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麗君臣對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殺不得的理由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請假!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進宮了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皇帝培養出的怪物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二百二十六章醜聞,臭不可聞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節第九百六十九章大宋的錢袋子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敵第兩千一百五十二章政治正確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變動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義舉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皇后之怒第三百四十八章公主的降生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兩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傳位第六百七十一章遼朝突變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四百六十五章遼朝風雲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六十章權利的慾望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六十一章大拜除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