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7章 爆金幣

當一個初生政權內部發生了分裂,那基本也意味着這個政權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地步。

而正是在這種危局之下,布達佩斯迎來了戰爭,五月尚未結束,德奧聯軍兵分三路,北線沿着多瑙河一路而下,中線從多羅格,試圖通過山間直取布達西部的高地,南線繞道陶陶城堡,威脅布達佩斯南部的開闊地帶,同時準備斷絕布達佩斯和外界的聯繫。

而匈牙利政府手中的兵力,大約還有二十萬,而布達佩斯僅有六萬,但這種情況已經比前世匈牙利工黨好太多,前世匈牙利工黨所有兵力加起來才僅有五萬。

而庫恩政府多出來的這些兵力,也是受到了之前他一些農業政策的影響,獲取了匈牙利農民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至於說招募更多的士兵,對於現在的匈牙利已經毫無意義,匈牙利的工業太差,僅有布達佩斯有一家規模不錯的兵工廠,而且因爲匈牙利工黨早期的清算,這家兵工廠的產能沒有完全恢復。

所以,即便招更多的人,匈牙利工黨也沒有足夠的武器把他們武裝起來,同時因爲蘇聯的小心思,這讓本就缺乏足夠的軍事指揮人員的匈牙利進一步雪上加霜,在今年三月,蘇聯就撤走了一部分原本許諾的軍事人員。

除了和庫恩的恩怨以外,約瑟夫領導下的蘇聯,本身因爲蘇聯經濟發展的原因,想要謀求更加穩定的外部環境,此前蘇聯的對外軍事輸出,雖然沒有停下來,但已經將重心轉移到亞洲方向,避免過度刺激歐洲。

當然,就在上個月,也就是四月十二日那一天,蘇聯在遠東帝國的投資徹底宣告失敗,約兩千萬盧布和幾年的辛苦付出,全部因爲國黨領導人叛變打了水漂。

由此可見,蘇聯確實不是一個適合搞外交的國家,他的許多對外政策不僅粗劣,令人反感,還常常弄巧成拙。

眼下,匈牙利工黨也因爲這一點原因,將會受到波及,但是很可惜,匈牙利工黨深受蘇聯方面影響,而庫恩的性格和人生經歷,卻讓他無法真正把匈牙利工黨和蘇聯徹底分割,從而掌握匈牙利本國變革事業的主動權。

這一點從前世庫恩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出來,前世庫恩失敗後,被蘇聯引渡回國,最終死在大清算之中。

換句話說,蘇聯是不可靠的,尤其是他控制下的那些非獨立性工黨,一但失去其支持,甚至連基本的國家治理都很難維持下去,就如東歐劇變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工黨,能力挽狂瀾,表現反而不如亞洲和拉美某些國家。

這也印證了東方的一句老話,求人不如求己。

……

匈牙利工黨政權接下來的慘淡命運,東非政府也做出了預料,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匈牙利政府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他們撐不過今年,照抄蘇聯,對於匈牙利這種落後農業國,只有死路一條。”

對此,弗里德里希表示:“父親,那再好不過,畢竟工黨這種動搖秩序的存在,本來就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

萊茵皇室對於資產階級政黨或者工黨,都沒有好感,尤其是後者,他們是最容易對封建勢力舉起屠刀,諸如沙皇一家,布達佩斯的高層,與之相比,遠東帝國末代皇帝的待遇都算的上幸運。

恩斯特說:“不過,即便匈牙利收復後,奧地利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也少不了,以前他們和匈牙利之間是民族問題,而經過匈牙利工黨這麼一鬧,那未來奧匈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恐怕也會被激發出來。”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匈牙利工黨雖然統治時間不長,但是他們給予匈牙利底層民衆的待遇都是實打實的。

這些民衆享受過了自己作爲國家主人,而不是哈布斯堡家族“奴隸”的快樂日子後,再讓他們迴歸過去的生活,那很容易引發匈牙利新的動盪。

這種情況下,未來統治匈牙利的政權,匈牙利百姓都會拿出來和工黨政權時期做對比,這對於哈布斯堡家族還有未來匈牙利的統治階層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因此,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我們絕對要吸取奧匈帝國的教訓,不能讓他們的思想,在東非本土傳播,即便要傳播,也必須是符合我們要求的內容。”

阻止一種思想的傳播,並不只有封禁這一個辦法,而且這反而容易引起民衆的叛逆心,你不想讓他們看,他們反而越想偷偷摸摸的看。

與之相比,曲解的辦法能夠起到奇效,東非工黨就是在萊茵皇室操縱下誕生的這樣一個僞工黨組織。

有一句話叫“自有大儒爲我辯經”,也是類似原理,就像《春秋》這部儒家著名著作,有各種不同的註解版本,從而來實現對其內容的不同解釋,從而篡改其本意,或者延伸子虛烏有的內容爲政治服務。

上個世紀末,遠東帝國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僞經考》也這種性質的書籍。

而西方近代,對《聖經》的各種不同理解,從而推動社會變革,比如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就是從這方面下手。

甚至最保守和教條的阿拉伯教經文,也能有不同的解釋,從而產生各種派別。

同理,對於工黨思想在東非的傳播,萊茵皇室和東非政府,一樣可以曲解和篡改,然後讓東非民衆真假難辨,從這個角度而言,萊茵皇室可謂用心險惡。

在這個問題上,父子兩人沒有說太多,轉而把話題引入到國內和國外。

1927年又是動盪的一年,尤其是歐亞大陸上的各種運動,此起彼伏,包括變法圖強性質,民族獨立性質,工黨性質,殖民地謀求獨立等等。

弗里德里希說:“今年我們把對外重點工作放在了海外市場培植,尤其是殖民地的建設和擴張上。”

“現在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凸顯,各國工業復甦和發展,伴隨着產能過剩的極大隱患,同時關稅戰也越發頻繁。”

“反應在國內,如今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商品利潤越來越低,許多企業甚至虧損經營,爲此,不得不壓低市場勞動力價格。”

“我們東非因爲有最低工資標準,所以他們不能做的太過,但是歐美國家的企業大多沒有這個顧慮。”

“這也導致現在很多資本流入歐美市場,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過整體上,還可以承受。”當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對外資的依賴也會隨之減少,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玩經濟上的“閉關鎖國”,對東非的影響算不上太大。

以前,東非政府肯定巴不得其他國家對東非多投資,從而獲得技術,資金和人才等等發展要素,現在東非本國企業,尤其是那些大型企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上,已經沒有太多短板。

加上東非政府的不懈努力,儘量降低人工成本以外的其他生產成本,所以東非工業的競爭力還是比較強勁的,投資環境僅僅略微遜色於美國。

當然,真正讓美國和東非都羨慕的還是英國和法國這種國家,即便他們混吃等死,殖民地也能爲他們的本土工業買單。

只需要禁止其他國家商品,進入他們的殖民地,他們就能坐享其成,哪怕商品質量再差,殖民地也別無選擇。

而這也是五五規劃以來,東非加大對殖民地投入的重要原因,這其實就是培養東非未來的經濟蓄水池。

恩斯特說:“眼下的經濟環境,雖然明面上花團錦簇,實際上巨大的波濤已經在醞釀,國際市場的泡沫隨時有可能被戳破。”

“換句話說,我們要做好應對一場史無前例經濟危機的各項準備,增加東非在這場經濟危機中的倖存下來的能力。”

“殖民地市場想成長起來,尚且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務之急,是加大對移民的引入,尤其是太平洋各個區域的殖民地,放鬆移民標準。”

“皇室財團手裡的一些非核心資產,要加緊拋售掉,同時加強國內企業,尤其是那些經營狀況良好,有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技術的企業,事先做好調查。”

“因爲一旦危機爆發,我們只能優先保證那些優質企業的生存,這是危機過後,東非能否更進一步的關鍵。”

“至於股市和債券市場,儘可能的把他們往實業上引導,放一些利好消息和政策,這樣即便未來經濟泡沫爆炸,也不至於一無所獲。”

實體經濟就算遭遇經濟危機,它總能留下屍體,而服務業爆炸,那財富連一點灰都看不到,就蒸發掉了,所以兩相其害取其輕,還是前者更有用一點,哪怕是房地產暴雷,那一堆房子至少未來可能還可以利用的上。

弗里德里希皇儲的面色也變得嚴肅起來,他說:“目前帝國一直都在積蓄資金和放寬市場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民間資本加大國內的投資力度。”

“皇室和國有企業的精簡也在加速,如果真的爆發經濟危機,我們不至於手忙腳亂。”

東非國企和皇室企業是未來“兜底”國民經濟的重要保證之一,不過,面對經濟危機,誰也不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朝着什麼方向發展,東非只能從政府層面,做好各項準備。

整體上來說,東非國內外,萊茵皇室都已經提前埋好了暗子,一旦經濟危機徹底爆發,這些暗子就能發揮他們的作用,從而保證東非在經濟危機中活下來。

如果活不下來,那東非能選擇的道路就只有兩種,第一種是像沙俄那樣原地爆炸,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第二種則是發動戰爭,把矛盾轉移出去。

而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控的,尤其是第一種情況,顯然是當前政府最不能接受的。

至於第二種,如果失敗,就會像前世的德國一樣,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至於前世德國發展的不錯,那隻不過是美國放鬆了對其經濟限制,甚至因爲制約歐洲的需要,還要在特定階段,支持其發展。

戰敗國的結局,取決於戰勝國的態度,至少在他戰敗的那一刻,他的命運就完全被戰勝國所掌控。

而東非這種大國如果戰敗,毫無疑問,其他國家不會給東非哪怕一絲翻身的機會,就像前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境況一樣。

所以,即便不得不發動戰爭,東非也要在戰爭完全可控的情況下,纔會入場,而在此前,東非必須保證本國經濟和社會秩序不提前崩塌。

恩斯特說:“國際上,我們也可以和德國,美國等國家達成一些共識,從而進一步擴大世界自由市場的範圍。”

之所以把德國放在美國之前,那是因爲德國面臨如今世界的關稅戰,它比其他任何國家都着急,東非和美國好歹有體量和規模,甚至是一定基數的殖民地。

而德國作爲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原材料和市場都十分匱乏,如果只是經濟上的競爭,那德國自然沒有問題,但現實情況是世界的原材料和市場,是由政治和軍事決定。

就比如印度,他可以不買德國人的賬,但是他們絕對不敢忤逆英國人,因爲當下英國人是印度人的主子。

所以,英國人不讓印度買賣德國商品,那印度人就必須執行,這樣英國就實現了對印度經濟的獨佔。

而德國想進入印度市場,那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軍艦開到印度,並且擊潰駐印的英國軍隊。

這是極端情況下可能發生的事,但現在顯然還到不了各國大打出手的時候,所以包括德國,東非,美國這些後發國家,目前最好的做法,就是暫時聯合起來,打破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對大部分世界市場的壟斷。

典型的例子,就比如上個世紀末,美國在遠東帝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就是爲了強行從英法等國家虎口奪食。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對英法等國家威脅勒索,當時美國已經十分強大,但是英法卻獨享遠東大部分市場,所以美國要求“共享市場”。

這一點,對當前東非很有借鑑意義,而且不僅是東非,美國和德國同樣有這種需求,大家完全可以達成一定的共識,從而爆那些傳統殖民大國的“金幣”。

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727章 艦隊第1372章 平原省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998章 貝拉市第574章 服軟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446章 災情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37章 戰爭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1316章 對話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802章 爭論第1011章 借錢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559章 誣陷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295章 拒絕第13章 國際調停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1193章 “理想國”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193章 “理想國”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539章 鄰居論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1117章 輿論第596章 壓迫感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633章 “故”人第822章 卡賓達第1008章 分析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474章 人口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97章 建議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976章 開始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233章 抓捕第566章 比較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395章 下藥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303章 撤資第1027章 合金鋼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716章 突擊檢查
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727章 艦隊第1372章 平原省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998章 貝拉市第574章 服軟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446章 災情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37章 戰爭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1316章 對話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802章 爭論第1011章 借錢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559章 誣陷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295章 拒絕第13章 國際調停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495章 工程選址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1193章 “理想國”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193章 “理想國”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539章 鄰居論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1117章 輿論第596章 壓迫感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633章 “故”人第822章 卡賓達第1008章 分析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1474章 人口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97章 建議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976章 開始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233章 抓捕第566章 比較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360章 防疫和經濟並重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395章 下藥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1303章 撤資第1027章 合金鋼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716章 突擊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