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初生政權內部發生了分裂,那基本也意味着這個政權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地步。
而正是在這種危局之下,布達佩斯迎來了戰爭,五月尚未結束,德奧聯軍兵分三路,北線沿着多瑙河一路而下,中線從多羅格,試圖通過山間直取布達西部的高地,南線繞道陶陶城堡,威脅布達佩斯南部的開闊地帶,同時準備斷絕布達佩斯和外界的聯繫。
而匈牙利政府手中的兵力,大約還有二十萬,而布達佩斯僅有六萬,但這種情況已經比前世匈牙利工黨好太多,前世匈牙利工黨所有兵力加起來才僅有五萬。
而庫恩政府多出來的這些兵力,也是受到了之前他一些農業政策的影響,獲取了匈牙利農民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至於說招募更多的士兵,對於現在的匈牙利已經毫無意義,匈牙利的工業太差,僅有布達佩斯有一家規模不錯的兵工廠,而且因爲匈牙利工黨早期的清算,這家兵工廠的產能沒有完全恢復。
所以,即便招更多的人,匈牙利工黨也沒有足夠的武器把他們武裝起來,同時因爲蘇聯的小心思,這讓本就缺乏足夠的軍事指揮人員的匈牙利進一步雪上加霜,在今年三月,蘇聯就撤走了一部分原本許諾的軍事人員。
除了和庫恩的恩怨以外,約瑟夫領導下的蘇聯,本身因爲蘇聯經濟發展的原因,想要謀求更加穩定的外部環境,此前蘇聯的對外軍事輸出,雖然沒有停下來,但已經將重心轉移到亞洲方向,避免過度刺激歐洲。
當然,就在上個月,也就是四月十二日那一天,蘇聯在遠東帝國的投資徹底宣告失敗,約兩千萬盧布和幾年的辛苦付出,全部因爲國黨領導人叛變打了水漂。
由此可見,蘇聯確實不是一個適合搞外交的國家,他的許多對外政策不僅粗劣,令人反感,還常常弄巧成拙。
眼下,匈牙利工黨也因爲這一點原因,將會受到波及,但是很可惜,匈牙利工黨深受蘇聯方面影響,而庫恩的性格和人生經歷,卻讓他無法真正把匈牙利工黨和蘇聯徹底分割,從而掌握匈牙利本國變革事業的主動權。
這一點從前世庫恩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出來,前世庫恩失敗後,被蘇聯引渡回國,最終死在大清算之中。
換句話說,蘇聯是不可靠的,尤其是他控制下的那些非獨立性工黨,一但失去其支持,甚至連基本的國家治理都很難維持下去,就如東歐劇變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工黨,能力挽狂瀾,表現反而不如亞洲和拉美某些國家。
這也印證了東方的一句老話,求人不如求己。
……
匈牙利工黨政權接下來的慘淡命運,東非政府也做出了預料,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匈牙利政府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他們撐不過今年,照抄蘇聯,對於匈牙利這種落後農業國,只有死路一條。”
對此,弗里德里希表示:“父親,那再好不過,畢竟工黨這種動搖秩序的存在,本來就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
萊茵皇室對於資產階級政黨或者工黨,都沒有好感,尤其是後者,他們是最容易對封建勢力舉起屠刀,諸如沙皇一家,布達佩斯的高層,與之相比,遠東帝國末代皇帝的待遇都算的上幸運。
恩斯特說:“不過,即便匈牙利收復後,奧地利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也少不了,以前他們和匈牙利之間是民族問題,而經過匈牙利工黨這麼一鬧,那未來奧匈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恐怕也會被激發出來。”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匈牙利工黨雖然統治時間不長,但是他們給予匈牙利底層民衆的待遇都是實打實的。
這些民衆享受過了自己作爲國家主人,而不是哈布斯堡家族“奴隸”的快樂日子後,再讓他們迴歸過去的生活,那很容易引發匈牙利新的動盪。
這種情況下,未來統治匈牙利的政權,匈牙利百姓都會拿出來和工黨政權時期做對比,這對於哈布斯堡家族還有未來匈牙利的統治階層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因此,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我們絕對要吸取奧匈帝國的教訓,不能讓他們的思想,在東非本土傳播,即便要傳播,也必須是符合我們要求的內容。”
阻止一種思想的傳播,並不只有封禁這一個辦法,而且這反而容易引起民衆的叛逆心,你不想讓他們看,他們反而越想偷偷摸摸的看。
與之相比,曲解的辦法能夠起到奇效,東非工黨就是在萊茵皇室操縱下誕生的這樣一個僞工黨組織。
有一句話叫“自有大儒爲我辯經”,也是類似原理,就像《春秋》這部儒家著名著作,有各種不同的註解版本,從而來實現對其內容的不同解釋,從而篡改其本意,或者延伸子虛烏有的內容爲政治服務。
上個世紀末,遠東帝國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僞經考》也這種性質的書籍。
而西方近代,對《聖經》的各種不同理解,從而推動社會變革,比如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就是從這方面下手。
甚至最保守和教條的阿拉伯教經文,也能有不同的解釋,從而產生各種派別。
同理,對於工黨思想在東非的傳播,萊茵皇室和東非政府,一樣可以曲解和篡改,然後讓東非民衆真假難辨,從這個角度而言,萊茵皇室可謂用心險惡。
在這個問題上,父子兩人沒有說太多,轉而把話題引入到國內和國外。
1927年又是動盪的一年,尤其是歐亞大陸上的各種運動,此起彼伏,包括變法圖強性質,民族獨立性質,工黨性質,殖民地謀求獨立等等。
弗里德里希說:“今年我們把對外重點工作放在了海外市場培植,尤其是殖民地的建設和擴張上。”
“現在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凸顯,各國工業復甦和發展,伴隨着產能過剩的極大隱患,同時關稅戰也越發頻繁。”
“反應在國內,如今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商品利潤越來越低,許多企業甚至虧損經營,爲此,不得不壓低市場勞動力價格。”
“我們東非因爲有最低工資標準,所以他們不能做的太過,但是歐美國家的企業大多沒有這個顧慮。”
“這也導致現在很多資本流入歐美市場,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過整體上,還可以承受。”當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對外資的依賴也會隨之減少,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玩經濟上的“閉關鎖國”,對東非的影響算不上太大。
以前,東非政府肯定巴不得其他國家對東非多投資,從而獲得技術,資金和人才等等發展要素,現在東非本國企業,尤其是那些大型企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上,已經沒有太多短板。
加上東非政府的不懈努力,儘量降低人工成本以外的其他生產成本,所以東非工業的競爭力還是比較強勁的,投資環境僅僅略微遜色於美國。
當然,真正讓美國和東非都羨慕的還是英國和法國這種國家,即便他們混吃等死,殖民地也能爲他們的本土工業買單。
只需要禁止其他國家商品,進入他們的殖民地,他們就能坐享其成,哪怕商品質量再差,殖民地也別無選擇。
而這也是五五規劃以來,東非加大對殖民地投入的重要原因,這其實就是培養東非未來的經濟蓄水池。
恩斯特說:“眼下的經濟環境,雖然明面上花團錦簇,實際上巨大的波濤已經在醞釀,國際市場的泡沫隨時有可能被戳破。”
“換句話說,我們要做好應對一場史無前例經濟危機的各項準備,增加東非在這場經濟危機中的倖存下來的能力。”
“殖民地市場想成長起來,尚且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務之急,是加大對移民的引入,尤其是太平洋各個區域的殖民地,放鬆移民標準。”
“皇室財團手裡的一些非核心資產,要加緊拋售掉,同時加強國內企業,尤其是那些經營狀況良好,有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技術的企業,事先做好調查。”
“因爲一旦危機爆發,我們只能優先保證那些優質企業的生存,這是危機過後,東非能否更進一步的關鍵。”
“至於股市和債券市場,儘可能的把他們往實業上引導,放一些利好消息和政策,這樣即便未來經濟泡沫爆炸,也不至於一無所獲。”
實體經濟就算遭遇經濟危機,它總能留下屍體,而服務業爆炸,那財富連一點灰都看不到,就蒸發掉了,所以兩相其害取其輕,還是前者更有用一點,哪怕是房地產暴雷,那一堆房子至少未來可能還可以利用的上。
弗里德里希皇儲的面色也變得嚴肅起來,他說:“目前帝國一直都在積蓄資金和放寬市場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民間資本加大國內的投資力度。”
“皇室和國有企業的精簡也在加速,如果真的爆發經濟危機,我們不至於手忙腳亂。”
東非國企和皇室企業是未來“兜底”國民經濟的重要保證之一,不過,面對經濟危機,誰也不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朝着什麼方向發展,東非只能從政府層面,做好各項準備。
整體上來說,東非國內外,萊茵皇室都已經提前埋好了暗子,一旦經濟危機徹底爆發,這些暗子就能發揮他們的作用,從而保證東非在經濟危機中活下來。
如果活不下來,那東非能選擇的道路就只有兩種,第一種是像沙俄那樣原地爆炸,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第二種則是發動戰爭,把矛盾轉移出去。
而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控的,尤其是第一種情況,顯然是當前政府最不能接受的。
至於第二種,如果失敗,就會像前世的德國一樣,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至於前世德國發展的不錯,那隻不過是美國放鬆了對其經濟限制,甚至因爲制約歐洲的需要,還要在特定階段,支持其發展。
戰敗國的結局,取決於戰勝國的態度,至少在他戰敗的那一刻,他的命運就完全被戰勝國所掌控。
而東非這種大國如果戰敗,毫無疑問,其他國家不會給東非哪怕一絲翻身的機會,就像前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境況一樣。
所以,即便不得不發動戰爭,東非也要在戰爭完全可控的情況下,纔會入場,而在此前,東非必須保證本國經濟和社會秩序不提前崩塌。
恩斯特說:“國際上,我們也可以和德國,美國等國家達成一些共識,從而進一步擴大世界自由市場的範圍。”
之所以把德國放在美國之前,那是因爲德國面臨如今世界的關稅戰,它比其他任何國家都着急,東非和美國好歹有體量和規模,甚至是一定基數的殖民地。
而德國作爲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原材料和市場都十分匱乏,如果只是經濟上的競爭,那德國自然沒有問題,但現實情況是世界的原材料和市場,是由政治和軍事決定。
就比如印度,他可以不買德國人的賬,但是他們絕對不敢忤逆英國人,因爲當下英國人是印度人的主子。
所以,英國人不讓印度買賣德國商品,那印度人就必須執行,這樣英國就實現了對印度經濟的獨佔。
而德國想進入印度市場,那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軍艦開到印度,並且擊潰駐印的英國軍隊。
這是極端情況下可能發生的事,但現在顯然還到不了各國大打出手的時候,所以包括德國,東非,美國這些後發國家,目前最好的做法,就是暫時聯合起來,打破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對大部分世界市場的壟斷。
典型的例子,就比如上個世紀末,美國在遠東帝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就是爲了強行從英法等國家虎口奪食。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對英法等國家威脅勒索,當時美國已經十分強大,但是英法卻獨享遠東大部分市場,所以美國要求“共享市場”。
這一點,對當前東非很有借鑑意義,而且不僅是東非,美國和德國同樣有這種需求,大家完全可以達成一定的共識,從而爆那些傳統殖民大國的“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