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7章 經濟答卷

尤其是航運業,就目前來說東非政府有意繼續對贊比西河下游的航道進行改造和提升,將其通航里程從現有的四百多公里,提高到六百多公里,也就是說基本實現下游河道全線通航。

這一點對於東非整體航運業發展,意義重大,因爲贊比西已經算的上東非主要河流中航運條件較好的了。

而且,從長期來看,贊比西河的航運依舊有提升的潛力,就比如日後卡布拉巴薩水庫如果建設後,只要配套相對應的船閘系統,那贊比西河航道就能進一步向西拓展。

不過,目前的東非政府顯然對於這種工程有心無力,主要還是這種大型樞紐工程的技術要求高,投入大,且不確定性高,至少恩斯特的心理預期,至少到本世紀末,技術和論證徹底成熟後,再進行建設。

在東非這個大國的支撐下,假設贊比西河的航運里程,能夠突破一千公里,實際上它就有條件成爲世界上最重要運河之一。

反之,剛果河的通航條件情況雖然比贊比西河好的多,但是東非政府卻不願意對其投入太多,這主要是因爲剛果河流域的經濟和人口和贊比西河流域相差太多。

……

伴隨着1925年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除了個別國家以外,世界整體陷入了經濟發展較爲迅速的時期。

同時,1925年也成爲了東非政府的週期性結算之年,以此來檢驗五五規劃的執行效果,吸取發展經驗和教訓。

萊茵宮。

財政部長羅根斯照着發言稿念道:“相較於前面幾個五年計劃(規劃),五五規劃的效果差強人意,不過這也屬於正常現象,因爲五五規劃期間,東非經濟遭受了嚴峻的外部和內部危機考驗。”

“就比如初期的世界經濟蕭條,歐洲流感等等,內部的經濟轉型和調整,都對帝國經濟發展很大的負面影響。”

“不過,帝國政府面對五五規劃期間的各種壓力,還是承受住了這些考驗,並且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在五五規劃期間,帝國的水電建設,化工產業,電器設備,汽車和飛機制造等產業發展較爲迅速。”

“能源,鐵路,鋼鐵等產業發展相對平穩。船舶製造,紡織業等產業發展相對滯緩。”

在五五規劃之初,東非本國的的船舶製造業經歷了一輪嚴重的腰斬,至於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隨着一戰結束,世界各國海軍競賽宣佈完結。

而在戰前,海軍的船舶訂單對於造船業的影響很大,在一戰前,各國的海軍都屬於超額發展,陷入了惡性競爭。

畢竟,海軍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國防安全問題,任何一個國家海軍的無序擴張,都有可能引發世界各國海軍的連鎖反應。

就比如德國在一戰前大力發展海軍,那德國周邊國家就不得不跟進,最後整個歐洲海軍規模極度增加,而歐洲海軍規模增加,世界其他區域海軍也不得不跟進。

畢竟,歐洲各國雖然存在強烈的競爭關係,但是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把槍口調整對外,哪怕這種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其他國家也必須要保持警惕。

所以在一戰前,東非,日本和美國等國家都選擇加入這場遊戲,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南美各國因爲政治衝突的原因,也在搞海軍軍事競賽,只不過一戰開始後,他們的很多訂單直接被歐洲船廠賴掉了,被本國海軍徵用。

一戰結束後,不僅原本海軍競賽停止,而且隨着倫敦海軍條約簽訂,世界的幾個主要大國,不僅不能繼續擴張,反而要裁撤掉大部分海軍主力,這就對造船工業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所以東非的軍工造船業在戰後,發展陷入了長期的停滯,直到現在纔開始有所反彈。

而民用造船業,發展同樣比較坎坷,同樣是因爲一戰的結束,世界其他國家航運業復甦,這導致東非的海外訂單大幅度縮水。

在一戰前,英國的造船業最爲發達,等到戰爭一結束,英國造船業恢復正常生產秩序,這對當時世界各國造船業又形成了一波衝擊。

當然,在英國人看來,他們的損失纔是最大的,畢竟在一戰期間,東非和美國搶佔了他們原本的大量船舶製造業市場,即便戰後奪回一些份額,但依舊讓英國船舶製造業損失慘重。

畢竟,英國船舶製造業相對於東非和美國,優勢在於技術和經驗的深厚積累,還有英國長期以來積累的口碑。

放在一戰以前,世界各國只要預算充足,那必然優先選擇從英國下訂單購買軍用或者民用船隻。

但是,一戰整整持續了五年時間,英國自身的船隻數量都不夠用,這就使得當時海外船舶市場上,東非和美國造船廠大賺了一筆。

而且,這五年的時間,足夠東非和美國的造船廠,對大量新興技術進行應用和驗證,而其他國家在採購了東非和美國的軍艦或者商船後,也能打破原本船舶市場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對東非來說,這一點尤爲重要,畢竟東非歷史太短,算是後發國家裡的後發國家,而這也意味着東非工業品出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畢竟對於國際客戶來說,老品牌意味着質量和口碑上的保證,即便兩件同質量和價格的商品,人們肯定更願意選擇老品牌,畢竟後者不容易出大問題。

東非唯一能不受影響的也只有汽車,電器等傳統優勢產業了,畢竟這些都是新開闢的賽道。

而關於東非紡織業,爲什麼發展不盡人意的原因,影響因素就比較多了,最主要的還是整個20世紀初,全世界的紡織業行業發展都比較快。

就拿遠東帝國來說,近些年來遠東帝國的紡織業發展可謂突飛猛進,而這就導致很多依賴遠東市場的它國紡織企業發展受阻,就比如英,法,日本和美國等國家。

雖然,遠東帝國的重工業發展不盡人意,但是發展輕工業還是比較順利的,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輕工業相對於重工業門檻低。

而遠東帝國僅僅是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之一,整個20世紀初,大部分國家的輕工業發展都比較快,就是一些殖民地的工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就比如印度,越南,埃及,澳大利亞等等,這也加劇了世界輕工業的競爭。

當然,歐洲本土紡織業的恢復,也對戰後東非紡織業發展形成了一定衝擊,法國,英國和德國等,他們工業產能的恢復,就讓原本東非的市場更加狹小了。

而東非本土市場相對於那些溫帶或者寒帶工業國而言,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又相對較少,畢竟很多東非人連冬天都沒有見識過,這也是東非紡織業發展相對乏力的原因之一。

羅根斯說道:“總體而言,從1920年到1925年,帝國的工業遭受前期的曲折,但是在後期基本恢復,甚至得到了新的突破,帝國的各項工業指標,基本恢復到一戰時期水平。”

“總量上的變化雖然不明顯,但是質量上卻有了質的提升,尤其是在傳統工業部門,帝國甚至形成了部分領域,對英法德等老牌國家的反超。”

“而在新興工業發展領域,更是表現出一騎絕塵的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帝國自身的優勢。”

生產恢復到一戰時期,水平對於東非而言絕對是一個絕好的消息,這也就意味着東非徹底消化了一戰中獲取的各項成果。

一戰對於東非和美國這種國家而言,就是一劑大補藥,吃下去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突然雄起,但是如果不能消化藥力,那事後可能不僅造成浪費,還有可能損傷到根本。

羅根斯說道:“在具體工業數據上,截止到1925年,帝國的鋼鐵產量突破四千二百萬噸,處於世界第一位,新增鐵路運營里程三千一百零八多公里,石油產量突破六億桶,全國總髮電量突破一千兩百億千瓦時……”

“隨着本輪產業升級和調整,帝國鋼鐵產量雖然提升並不顯著,但是鋼鐵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大幅度提高,綜合成本大大壓縮的同時,生產效率有效進步。”

“同時完成了對大部分國有鋼鐵企業的改革,從而避免因爲管理所造成的浪費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鐵路層面,從1920年到現在,我國新建鐵路將近五千多公里,實際運營里程新增三千多公里,因爲這其中涉及到部分線路的調整和重建問題。”

東非鐵路在本世紀初的前二十年,爆發式增長,平均每年新建鐵路高達一萬公里。

但是這種暴飲暴食性的建設,也造成了諸多問題,就比如鐵路線路選擇不合理,或者部分鐵路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或者質量問題。

尤其是一些地質條件相對複雜的地區,可能因爲施工設計不達標,導致後期鐵路維護困難。

這種情況在東非的雨林地區最爲常見,就比如東非中央鐵路的北段,從盧本巴希到基桑加尼之間,就會時常發生暴雨和山洪,沖垮鐵路路基的問題。

對於這些鐵路,東非政府要麼重新建設,或者更加乾脆的重新選址建設,這也是東非鐵路建設依舊保持繼續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其中同樣受到了新技術的影響,尤其是東非政府近些年來主導的電氣化鐵路改造工程。

羅根斯接着說道:“能源領域,我國煤炭產量增加並不顯著,但是石油,天然氣發展較爲迅速,尤其是石油產量突破六億桶,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事實上東非的天然氣產量也排在世界前列,只不過缺乏其他國家天然氣產量相關數據,而唯一有可能超過東非的也就只有美國一家了,但這個可能性很低,因爲即便是美國,人口也比東非少太多,需求量很難超過東非。

而人口和東非相當,亦或者超過東非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又太低,就比如俄國,遠東帝國和印度,他們的天然氣產量顯然在這個時代,連東非的零頭都不到。

“五五規劃期間,我國的電力工業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水電發展突飛猛進,火電增量也比較大。”

“這導致1925年,帝國發電總量遠超世界其他國家,目前帝國發電量甚至可能是美國的兩倍,不管人均還是總量,都高於美國。”

1925年東非的發電量在一千兩百億千瓦時以上,而美國可能只有五百多億千瓦時,總量上東非是美國的二倍還多,而人均上,東非的人口可未必是美國的二倍。

目前,東非政府人口依舊是按照上一次人口普遍爲標準,也就是一億六千多萬,而現在纔過去五年時間,即便東非人很能生,也有一個限度,而美國如今人口早已經破億,所以東非人口只要不超過兩億,東非的人均發電量就比美國要高。

而造成東非發電量如此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整個五五規劃時期,東非建設了大量水電站還有火力發電站。

而且,這種東非政府主導的基礎民生工程建設,基本沒有受到戰爭和歐洲流感的影響。

再者來說,東非本身就是一個用電需求量極高的國家,自從1910年前後,東非就已經成爲世界上電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近十幾年來,電氣化更是東非的基本國策之一,所以,東非發電量達到驚人的一千多萬億千瓦時,也就不足爲奇。

而在發電量這個工業領域,東非也只有美國這一個參考標準,這也是沒有辦法,也只有美國的工業水平以及體量能夠和東非形成對比,其他國家實在是差的太遠。

這一點從1925年的世界進出口數據也可以看出來,美國是唯一一個在進出口總量上,和東非同一級別的國家,其次纔是英國,德國等國家。

整體而言,東非的五五規劃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不過,還是有些東非官員感覺到心理上的落差,畢竟1920年到1925年,東非的經濟增速相較於一五到四五,也就是1900到1920年間差距太大,甚至不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這段時期,東非經濟完全可以用優異來形容。

當然,就恩斯特看來,如今東非經濟增速就已經十分不錯了,完全符合他的心理預期,給他們和東非國民在心裡打打預防針也不錯。

式的組合在成本上

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189章 邀請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847章 畜牧業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792章 條件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10章 各國反應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726章 深入第938章 換血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536章 間諜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26章 機耕路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1377章 賄賂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52章 夏威夷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48章 訂婚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220章第898章 太特市第736章 第九旅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547章 移民申請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600章 嘗試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882章 出口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368章 插曲第930章 漢薩省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713章 不畏戰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591章 歸途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446章 災情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13章 國際調停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793章 籠中鳥第596章 壓迫感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833章 拖拉機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850章 移民第103章 “大殺器”第672章 危與機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867章 推銷第98章 遊歷第749章 南下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360章 安排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330章 選定地點
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189章 邀請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847章 畜牧業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792章 條件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1144章 背靠東非好乘涼第665章 東英必有一戰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10章 各國反應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726章 深入第938章 換血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536章 間諜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26章 機耕路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1377章 賄賂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852章 夏威夷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48章 訂婚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220章第898章 太特市第736章 第九旅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547章 移民申請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600章 嘗試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882章 出口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368章 插曲第930章 漢薩省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713章 不畏戰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591章 歸途第1214章 四五規劃第1480章 有實無名的殖民地第446章 災情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13章 國際調停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793章 籠中鳥第596章 壓迫感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833章 拖拉機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850章 移民第103章 “大殺器”第672章 危與機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867章 推銷第98章 遊歷第749章 南下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360章 安排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330章 選定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