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

三馬林達市往西大約一百三十公里,有一片茂密的雨林,在雨林之中馬哈坎河的支流穿行而過,偶爾有快艇在河面上穿行。

這些快艇屬於東非軍方,主要運輸一些實驗性裝備,用於熱帶溼熱叢林地帶測試。它們的最終目的地是雨林深處的格爾斯試驗場。

該試驗場歸屬於代號爲3207所的東非軍事裝備研究所,3207所在三馬林達市區設有分所,總部則在東非的貝拉市。

格爾斯試驗場裡。

“半年時間不見,格爾斯試驗場如今真是大變樣了!”這次負責押送任務的赫爾穆特少尉驚訝的看着格爾斯試驗場的變化。

此時,赫爾穆特少尉站在快艇的甲板上,他面前是格爾斯試驗場的碼頭,畢竟只是一處試驗場,所以格爾斯試驗場的碼頭規模並不大,但是和半年前赫爾穆特少尉見到的碼頭,可以用天差地別來形容。

當時,格爾斯試驗場所謂的碼頭,根本就是臨時用木板和泥土搭建起來的,十分粗糙,當時赫爾穆特甚至懷疑隨便一場大雨,就可能把這裡沖垮,現在已經變成了混凝土結構,並且還增加了小型吊裝設備。

當然,如果僅僅是碼頭的變化,還不至於讓他驚訝,現在格爾斯試驗場裡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核心區域完全用牆體隔離,外圍也修建了鐵絲網,試驗場的區域擴大了五六倍,並且建起了三排房屋。

當然,最讓赫爾穆特少尉感興趣的還是在試驗場西側,一片空地上建設的區域,那裡停着一架飛機,但是赫爾穆特卻對這架飛機幾乎沒有任何瞭解。

他對前來負責接收物資的試驗場人員保羅問道:“你們試驗場裡的這架飛機,是什麼型號,看起來像直升機,但是我還從來沒有見過?”

保羅轉身看了一眼,赫爾穆特所指的方向,然後回過頭說:“赫爾穆特少尉,這架直升機到我們試驗場也沒有多久,大約是一個月前,還沒有定型,不過應該是國內研製的最新直升機,我們猜測這款直升機是專門用作熱帶區域的。”

直升機出現的歷史很晚,一直到20世紀初,各國纔開始研發出來,東非的直升機項目立項於19世紀九十年代,一直到1923年,才正式研發出東非第一款也是世界第一款可控直升機“獵鷹號”。

同時期,1907年,法國人科爾尼製造了歐洲首架載人直升機,但是完全沒有實用性,然後西班牙人德拉謝爾瓦完善了旋翼技術,爲歐洲直升機後續研發奠定了基礎。

很顯然,東非在直升機研發領域的進度要快於歐洲,不過這也好理解,東非從一開始就是國家隊下場,投入了大量資源。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東非可沒有私人亦或者民間團體,有充裕的資金來投資直升機研發,畢竟當時東非還處於計劃經濟時代。

因此,在恩斯特的主持下,東非於1893年,在姆貝亞市正式成立了東非第一家直升機設計局,最終經過長達近三十年的努力,才正式推出了獵鷹號。

這個過程不可謂不漫長,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對於當時東非而言,直升機是完全陌生的東西,彼時,世界都還在研發各種“飛行器”,就比如熱氣球,飛艇,甚至是飛碟,還有各種天馬行空的飛行方案,而直升機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條技術路線,東非就已經把“直升機”作爲國家軍事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要知道在19世紀九十年代,東非還是世界知名的“山寨”大國,雖然東非軍工能力不弱,但基本靠抄襲和模仿,就比如步槍直接從德國獲得技術,艦艇學習奧匈帝國等等。

至於自主研發,對於當時的東非而言難度很大,而“直升機”這種完全沒有見過實物的東西,東非也只能老老實實的一步步摸索。

雖然九十年代,東非的高等教育已經頗具規模,但是也只是有規模,真正本國培養的尖端人才,一直到20世紀二十年代後,纔開始徹底迸發出來。

這也使得二十年代,東非在技術領域迎來了一次爆發式發展,維持了東非在電力,機械製造,汽車,航空航天,通信等領域的優勢。

在此前,東非雖然在這些新興產業上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基本上是靠“取巧”的方式得來的。

最典型的就是東非的汽車產業還有電力產業,這兩項產業東非之所以能擠進世界第一梯隊,並不是早期東非教育和科研有多厲害。

而是靠着萊茵皇室,也就是那時的黑興根王室,在歐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區進行投資,藉助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人才,技術和教育發展起來。

通俗來說,就是“借雞生蛋”,這隻雞就是德意志地區,然後,東非亦或者說黑興根王室把“蛋”拿到東非,這樣東非就有了獨立生產汽車,電力設備的能力。

可是,技術和人員都不是東非本國人,而是原本德意志地區的人,他們是在德意志地區教育和培養出來的。

東非想真正掌握這些技術並且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就必須建立本國的人才培養體系。

實際上剛剛進入20世紀初,這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當時東非本土培養的高端人才,還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而歐洲方面招攬的人才也會自然消亡,這就讓東非在人才方面出現了短暫的“青黃不接”。

好在,後續隨着東非高端人才爆發增長,加上本世紀初工業躍進,東非青年一代迅速成長起來,才避免了這個問題。

東非第一代本國培養高等教育人才,剛剛踏入社會,就碰上了國家重點發展工業的大勢,在這場快速工業化過程中,他們的理論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並且在實踐中不斷磨合,糾正。

進入二十年代以後,一大批有知識,有經驗,參加過工作,能夠獨當一面的東非科研人員,也就成爲了二十年代東非產業和科技爆發的基礎。

而回歸到東非的“獵鷹直升機”研發團隊,他們更是早於這一過程,經受了考驗和磨礪,先成長起來,成爲東非版艱苦奮鬥精神的縮影。

眼下,卡爾斯試驗場的這架直升機,就證明了這一點。同時期,其他國家尚沒有實用的直升機型號出現,東非就已經在考慮“更新迭代”問題了。

保羅對赫爾穆特少尉推測着說道:“雖然不能完全肯定這架直升機的具體用途,但是我想它出現在我們試驗場,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國內在研發一款應用於熱帶雨林區域的直升機型號。”赫爾穆特少尉有些好奇的問道:“你怎麼能確定呢!”

保羅神秘一笑,反問道:“赫爾穆特少尉,你應該對我們這處試驗場的作用,有一定的瞭解,你說卡爾斯試驗場建立的目的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赫爾穆特還真有一定的瞭解,他說道:“自然是測試一些武器裝備。”

保羅點點頭說:“更具體的描述,是檢驗一些武器裝備在熱帶雨林和海島地區的作戰性能,不限於槍械,火炮,特種作戰裝備,車輛等等。”

“東加里曼丹獨特的氣候類型,讓這裡成爲帝國最佳的試驗場所之一,同理,這架從本土運過來的直升機,自然也是爲了應對當地的氣候,地形,植被等問題,才放在我們試驗場進行測試。”

東加里曼丹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東非本土雖然絕大部分國土也在熱帶,但是和東加里曼丹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就比如東加里曼丹的叢林,高溫高溼,並且地形十分複雜。

而東非的許多森林地帶,就不具備這種特點,很多東非叢林,雖然降雨也多,但是季節性明顯,很類似印度那種熱帶季風氣候。

但是,在東加里曼丹可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一年四季都不缺乏雨水,並且受到海島地形的影響,這裡的降雨更加充沛,也只有東非剛果雨林腹地才能達到東加里曼丹這種效果。

剛果雨林雖然也是熱帶雨林氣候,但它的外圍也表現出季節性特徵,會隨着雨帶轉移,降水產生波動。

而且,因爲地形,洋流的影響,剛果雨林的降水實際上是偏少的,和亞馬孫雨林對比,這一點尤爲明顯。

亞馬孫雨林地形成口袋狀,向東完全敞開,非常有利於大西洋水汽的深入,而剛果雨林就沒有這種條件,這一點從“剛果盆地”這個地形就可以管中窺豹。

也就是說剛果雨林四周基本被山地還有高原圍住,這一點類似遠東的四川盆地。

然後,亞馬孫雨林的季風和赤道共同作用疊加在一起,更有利於水汽的收集,而剛果雨林主要靠赤道地區的上升氣流,問題在於剛果雨林周邊是陸地,還多爲乾旱地帶,上升氣流帶來的水汽也很有限。

東加里曼丹雖然也是赤道上升氣流爲主,可加裡曼丹島周邊都是海洋,有充分的水汽補充,因此,東加里曼丹的平均降水量是高於剛果雨林的。

總而言之,東加里曼丹地區比東非絕大部分區域,都更加溼熱,而且它更具有代表性,南洋還有許多太平洋島嶼的氣候,環境和這裡更類似。

保羅就說道:“東加里曼丹是帝國在南洋,甚至太平洋的核心殖民地,而南洋一直都是帝國戰略的核心之一,所以,卡爾斯試驗場建立的背景就是爲了幫助帝國摸索適應南洋地區的軍事建設。”

“說到底,帝國在海外的利益,靠的還是軍事力量來維護,而帝國作爲世界唯一的熱帶強國,本身就極爲重視熱帶區域的作戰。”

“而南洋地區的氣候環境,終究和本土有極大的區別,因此帝國就有必要爲當地單獨建設一套軍事理論和技術體系。”

既然說到軍事領域,赫爾穆特少尉自然也就不陌生了,他本人對此深有感觸:“南洋地區的作戰環境,和本土確實有着極大的差別。”

“這裡比本土更加溼熱,植被更加複雜,地形更加多樣,交通十分不發達,所以很多本土的武器裝備,並不適合南洋地區的作戰環境,一些主流的作戰思維也不適合這種區域。”

“就比如大兵團作戰,放在歐洲,亦或者本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在南洋,就很難這樣展開。”

“像大規模的裝甲部隊,放在我們東加里曼丹就無法全力發揮,它們的活動區域,僅侷限於沿海的城鎮,或者交通相對便利的地方。”

“而更加深入,他們就面臨着廣袤的密林,各種遮擋視野的植被,還有河流,沼澤,泥潭等等難以通行的障礙。這種區域內,並不適合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保羅對於赫爾穆特少尉的見解也很認同,雖然是技術人員,但是他本人對這方面的研究,並不比赫爾穆特少尉這個軍官少,畢竟他們3207所的的很多工作也是圍繞“熱帶叢林作戰”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的。

保羅指着試驗場裡的直升機說道:“雖然我不是直升機項目團隊的人員,不過,我想直升機對於未來南洋地區的作戰,應該有着重要的意義。”

“正如之前赫爾穆特少尉你所說,南洋地區並不適合大型機械設備的發揮,裝甲部隊在這裡就是自縛手腳,可我們東非又不可能放棄自身的工業優勢,和未來的敵人搞肉搏或者近距離接觸。”

“因此,我猜測直升機就是一種發揮我們東非長處,甚至多應用場景的熱帶作戰平臺。”

“試想一下,直升機在雨林的作戰,首先就是不會受到地形的限制,它可以在空中靈活的來去自如,偵查和發現敵情,從而減少我方人員深入雨林和敵人的直接接觸。”

“同時,直升機本身也是一款武器搭載平臺,至少搞上一兩架機槍,對於我們並不算難事,而且它可以懸停在空中,以高打低,從而對地面戰鬥提供火力支援。”

“最後,直升機還能幫助軍隊,進行人員轉移,物資輸送,這將極大提高我方在雨林環境下,軍隊支援和兵力調動的靈活性,也能加大保證後勤系統的運作。”

“而不是依託人力,冒着風險將少量物資輸送到特定的地方……”

經過保羅的一番分析,赫爾穆特少尉兩眼放光,他說道:“直升機正是我們部隊,最理想的神器,真希望這種性能優異的平臺,儘快裝備部隊,尤其是對我們這種海外駐軍而言。”

第830章 蓄水池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92章 入籍第215章 交涉第66章 《東桑條約》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382章 渡河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1199章 討論第811章 送行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1395章 下藥第389章 易手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298章 香蕉園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49章 王位第673章 象牙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833章 拖拉機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1276章 酒精第1018章 磋商第200章 分裂第29章 艱苦行軍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390章 勸離第360章 安排第382章 渡河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789章 態度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942章 宣戰第96章 西北悲歌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680章 緩衝區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50章 教育第108章 歷史課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154章 發“貨”第961章 危與機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837章 颱風第1092章 菜市場第617章 行動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973章 籌備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1457章 爆金幣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128章 開端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821章 裁軍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3章 在柏林第137章 補丁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53章 土豆種植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
第830章 蓄水池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992章 入籍第215章 交涉第66章 《東桑條約》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382章 渡河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1199章 討論第811章 送行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429章 潛在危機第1395章 下藥第389章 易手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298章 香蕉園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49章 王位第673章 象牙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833章 拖拉機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1276章 酒精第1018章 磋商第200章 分裂第29章 艱苦行軍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390章 勸離第360章 安排第382章 渡河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789章 態度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942章 宣戰第96章 西北悲歌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680章 緩衝區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50章 教育第108章 歷史課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154章 發“貨”第961章 危與機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837章 颱風第1092章 菜市場第617章 行動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973章 籌備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1457章 爆金幣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128章 開端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821章 裁軍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3章 在柏林第137章 補丁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53章 土豆種植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