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2章 非洲之角

第1312章 非洲之角

接下來,東非政府和英國人就印度洋問題展開了深層次的討論,這也是湯姆遜到此的目的。

湯姆遜說道:“這些年以哈桑爲首的匪徒,在非洲之角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嚴重威脅到了亞丁灣海域各國商船的安全。”

“所以兩國完全可以合作,打擊以哈桑爲首的亞丁灣海盜等勢力,而我們也願意將柏培拉以東的非洲之角地區,交給東非來維護當地的穩定。”

哈桑是何許人也!值得湯姆遜單獨拎出來針對。

這就要從英屬索馬里蘭殖民地的建立說起,在上個世紀,東非控制了索馬里南部的大部分區域,而與此同時,英國的英屬索馬里蘭殖民地也沒有閒着,爲了避免非洲之角落入東非人手裡,英國積極向東開拓,幾乎佔領了前世索馬里的亞丁灣沿海地區。

但是從一開始,英國在索馬里蘭的殖民就並不是十分穩固,畢竟作爲入侵者當地人勢必要進行激烈的抵抗。

而哈桑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在英屬索馬里蘭崛起的阿拉伯教抵抗勢力頭目,雖然和英國人的實力懸殊,但是哈桑帶着他的跟隨者,深入英屬索馬里蘭內陸和英國進行周旋。

英國人不像東非能夠雙管齊下,一邊武力征服,一邊騰籠換鳥,這就使得哈桑能夠充分利用英屬索馬里蘭的羣衆基礎和英國人進行遊擊戰。

但是恩斯特敢推行德華一體化,將遠東移民視爲自己人,進行通婚和同化,而英國人顯然不能接受把印度人視爲自己人。

本+內容‘正確*的版本在6/9*書.吧%讀!【6*9*S*H*U-B-A.CX】

甚至,現在英國人不僅拿哈桑等抵抗勢力毫無辦法,還要忍受他們對英國控制區域的騷擾,畢竟如今英國已經深陷一戰的泥潭之中,所以不如將這個包袱丟給東非。

東非同樣是入侵索馬里地區的列強之一,只不過在過去東非入侵的索馬里地區和哈桑的勢力沒有什麼交集。

雖然非洲之角的環境更加惡劣,除了沙漠以外,同時缺乏河流等水源,但是東非更加看中非洲之角的戰略價值。

農耕武夫的實力向來不容小覷,當然,前提是能給他們“發響”,或者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而恩斯特這種殖民模式,之所以能獲得成功,精髓全在一個“搶”字。

畢竟,在東非統治初期的索馬里地區,可以說是殺的人頭滾滾,要麼被拉到南方充當奴隸,稍微有危機意識的索馬里人早就跑路了。

至於沒有柏培拉這種天然良港也無所謂,在當地並不一定要佈置多少海軍力量,但是東非海軍可以在這裡建立情報預警機制,這樣就能避免當初南非戰爭時期,英國皇家海軍從地中海,沿着紅海一路南下,直達摩加迪沙的情況再次發生。

這就是兩者的區別,當然,英國人既然看不上印度人,他們也可以移民本國公民,進行騰籠換鳥,但是英國的底層牛馬們早就和工業化初期大不相同了。

打擊哈桑團伙,就能名正言順的接管非洲之間將近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東非國土正式拓展到亞丁灣海域,這種好事上哪去找。

可以說飛機的出現,極大改變了世界各國對殖民地的挑剔程度,以前一些對海軍沒有價值的小島,稍微改造,就可以成爲不會沉沒的海上堡壘,而且打擊範圍更廣。

所以英屬索馬里蘭雖然名義上屬於英國的勢力範圍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僅僅涉足於沿海地帶。

而哈桑勢力的活動區域,又恰好處在英國和東非之中,少不了和兩大列強發生衝突。

既然明確了哈桑是東非敵人,恩斯特也就沒有顧忌的說道:“當然,打擊哈桑匪幫,維護亞丁灣海域的安全,我們東非義無反顧。”

而英國就不能複製這種模式,其實英國人也有這麼幹的條件,畢竟這個時代印度牛馬的生活狀態也沒比遠東帝國移民強到哪去。

爲什麼是柏培拉,原因也很簡單,柏培拉是當地唯一適合建設軍事基地的深水港灣。

而且如今空軍已經出現,完全可以依託沿岸陸地,建設機場,通過軍用飛機對亞丁灣起到一定的封鎖作用。

東非顯然不能放過哈桑,除了他本身存在對東非國防安全,尤其是邊境地帶產生了威脅以外。

只要是接壤的國家和地區,領土糾紛從來都是十分常見的問題,加上東非北征索馬里地區的時候,有大量索馬里人逃亡到北方的索馬里蘭,這這些人種很多都加入了哈桑的勢力。

畢竟19世紀時,索馬里地區也是諸國林立,東非消滅的國家顯然和哈桑沒有什麼關係。

“哈桑!”東非政府倒是對這個英屬索馬里蘭活躍的“匪首”比較熟悉,原因無他,既然是一位索馬里地區的阿拉伯教“英雄”,他自然即反英國的同時,又反東非。

但是等到東非擴張到英屬索馬里蘭交匯地帶後,情況自然又有不同,尤其是德雷達瓦市的建立,當然,那個時候德雷達瓦還僅僅是軍鎮。

發展到今天,即便英國最底層的民衆,他們的生活質量也不會低到哪去,更何況即便在本土生存不下去,他們也有的是選擇,比如移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地區,自然沒有人願意跑到索馬里蘭來吃苦受罪。

東非能夠在非洲大陸爲所欲爲,依靠的還是廣泛的“羣衆基礎”,沒有羣衆就從遠東進行大規模移民,哪怕索馬里這種爛地,搶過來後對於遠東移民來說,也比他們原本的生存環境強的多。

當然,一直以來,哈桑的勢力主要還是同英國鬥爭爲主流,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和東非沒有矛盾。

而這也受到了索馬里蘭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影響,索馬里蘭是阿拉伯教傳統勢力區域,所以索馬里蘭的阿拉伯教勢力不乏對英國這種侵略者奮起抵抗的勇氣。

文明程度高也就代表着見識廣,組織程度高,在封建時代,阿拉伯文明再怎麼說和歐洲也算旗鼓相當的對手,如今歐洲也就比他們領先了一步,但是不至於讓他們直接繳旗投降。

而柏培拉以東,海岸線平直,沒有天然港灣存在,除非大規模人工改造,但是這樣顯然成本又太高。

所以哈桑的勢力中有兩種成員,一種是被英國從沿海驅趕到內陸的,包括哈桑本人,另一種就是從東非境內逃亡投奔哈桑的索馬里人。

通過搶劫非洲的土著,從而獲得他們的土地,水源,礦產等一切可以產生經濟價值以及提供生存環境的資源。

所以英國政府只能通過武力征服索馬里蘭,但是無法在當地建立穩固的統治。

當然,英國也沒有打算將索馬里蘭完全放棄,他們打算保留柏培拉爲首的西部地帶。

當然,如今只有東非比較重視這種區域,就比如巽他海峽中的小島,畢竟飛機剛剛在歐洲戰場上大規模應用,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而英國讓出的非洲之角區域,可不僅僅是一兩座島嶼那麼簡單,而是一塊將近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加上它三角的形狀深入印度洋,獲得這塊地區,東非本土的海岸線將直接增加將近一千多公里。

而哈桑自然而然的成爲了東非和英國政治博弈的犧牲品,東非可不像英國那樣好對付。

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152章 黑幫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521章 申請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96章 鐵路第566章 比較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540章 鐵路橋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280章 達沃市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149章 王位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961章 危與機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404章 警告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32章 押解請假第151章 在法國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852章 夏威夷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487章 太特城第395章 耍無賴第469章 鯨灣港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1259章 同意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053章 波斯灣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04章 卡賓達第936章 軍售第1236章 敖德薩第3章 在柏林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862章 後續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523章 旱情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865章 高原省第945章 空軍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701章 城市化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10章 各國反應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272章 犀牛園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598章 新年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73章 消化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379章 黃金葉
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152章 黑幫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521章 申請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96章 鐵路第566章 比較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540章 鐵路橋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280章 達沃市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149章 王位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719章 騾馬帝國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961章 危與機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404章 警告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32章 押解請假第151章 在法國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852章 夏威夷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487章 太特城第395章 耍無賴第469章 鯨灣港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1259章 同意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053章 波斯灣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492章 贊比西河改造工程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04章 卡賓達第936章 軍售第1236章 敖德薩第3章 在柏林第538章 霍亨索倫版“非洲刮分計劃”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862章 後續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523章 旱情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865章 高原省第945章 空軍第479章 牛馬帝國第701章 城市化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427章 赫爾曼親王號第1271章 燎原之火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516章 愛國教育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10章 各國反應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272章 犀牛園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598章 新年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73章 消化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379章 黃金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