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8章 人才招聘

第1388章 人才招聘

“基特韋市市區,已經進行了初步的改造,今年年底一共關停了十幾家中大型企業和幾百家小作坊式生產企業,從而讓基特韋市的工業生產廢料大大減輕。”

整個1921年,基特韋市政府的精力基本上就是如此,這也使得全市的財政收入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並且無法在第一時間,對這些空缺進行彌補。

而基特韋市也並非沒有收穫,在關停了一批污染最嚴重的企業和衆多小作坊後,基特韋市區迎來了久違的新變化。

雖然在基特韋市的依舊可以看到高聳的煙囪,向天空排放着煙霧,但是已經不至於像曾經一樣覆蓋市區小半個天空。

過去在個別日子裡,基特韋市市區的能見度都會因爲工業生產,而大幅度下降,雖然不至於像倫敦那樣誇張,但是也足以威脅到市民的健康。

而現在,基特韋市的工業大幅度下降,而這些生存下來的工廠是基特韋市的動脈,至少短時間裡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針對這些企業,基特韋市政府的方針是能改則改,同時提供以其他方面的幫助。

以前的基特韋市半城濃煙環繞,而現在基特韋市的空氣排放更類似一張白紙上寥寥幾筆的墨痕,頗有幾分詩意。

而取代那些嚴重污染生產企業的則是各類消費和商業服務爲主要經營內容的企業和機構,雖然他們不足以替代那些被取締的工廠,但也讓基特韋市的經濟不至於太難看。

要知道如今受到經濟蕭條的影響,整個東非經濟都處在滯脹發展階段,所以德伯爾恩也不想看到基特韋市因爲政策過度偏執,從而引發市場恐慌,導致連鎖反應。

不過,就目前基特韋市的經濟狀況,已經讓廣大市民怨聲載道,對德伯爾恩的充滿了怨言。

而德伯爾恩對於自己大幅度下滑的民意支持率,心裡還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容易受外部流言蜚語和短期困難就動搖的人。

事實上,德伯爾恩的任期也就剩下不到兩年時間,不等五五規劃結束,他就大概率會退居二線。

而德伯爾恩的良心告訴他,自己的一系列做法,總體上是沒有問題的,他是從長遠的角度爲基特韋市考慮,否則,一成不變的基特韋市未來大概率可能悄無聲息沒落成爲東非的一座邊緣城市。

所以德伯爾恩說道:“如今,經濟轉型的已經不可能停下來,而如果能將影視產業落地基特韋市,這對於基特韋市而言是一件大好事。”

“明年一月份,市政府組織人員到蒙巴薩和萊茵市對影視產業進行考察,儘可能爭取一部分相關從業人員到基特韋市創業和發展。”

“尤其是萊茵市的高等教育人才,也就是那些即將走出校門,且成績優異的學生,我們基特韋市應該給他們提供一個優良的發展環境,不管是創業還是工作,都應該讓他們感受到基特韋市的誠意。”

“而在市內,我們對於影視行業的扶持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官方層面,由市廣播電臺分出一批人員組建市電視臺。”

“而民間層面,引入民間企業到基特韋市對影視產業項目的投資,加大和蒙巴薩,萊茵市的合作……”

說實話,對於如何發展影視產業,德伯爾恩也是兩眼一抹黑,畢竟影視產業是新興產業,在全世界都屬於新鮮事物,其萌芽產生也不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式成形,也就是本世紀初的事。

所以,德伯爾恩只能儘可能的找“專業人士”來幫助基特韋市搭建影視產業發展的平臺,但是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正是因爲對影視產業不夠了解,他只能儘可能的往上邊靠。

就比如基特韋市廣播電臺,這是基特韋市產業之一,德伯爾恩認爲,這應該是本市最和影視行業沾邊的單位,所以讓他們來協助基特韋市市政府,建設電視臺是一個不算辦法的辦法。

就目前東非全國而言,也纔不過四個電視臺,其中有兩家在首都萊茵市,其次蒙巴薩市和達累斯薩拉姆市各一家。

這就可以看出,電視臺在東非目前屬於多麼小衆,甚至可以說稀有的新事物。

所以,除了自身努力以外,德伯爾恩只能從萊茵市和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市三座城市取經,引入技術和人員,從而搭建起來平臺。

尤其是萊茵市的大學生,這是基特韋市最好拉攏的人才選項。

於是,在1922年初,基特韋市政府正式開啓了影視產業引入和建設的行動。

德伯爾恩親自帶隊前往萊茵市,並且進入國家傳媒大學,電影學院,藝術學院進行人才招聘。

而基特韋市的初期行動,進展還是十分順利的,影視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但是東非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就讓基特韋市撿漏成功,畢竟如果有其他城市,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和基特韋市競爭的話,那基特韋市也沒有必要折騰了。

別說那些人口超過百萬的經濟強市,就算馬普托,本格拉這種和基特韋市同級別人口規模的城市,基特韋市也競爭不過。

而對於基特韋市的招攬和合作,東非的相關高校或者單位,也是比較歡迎的,目前影視產業的蛋糕還很小,但是潛力很大,所以就算萊茵市的影視行業也不害怕競爭。

而高校就更純粹了,學生畢業後能夠立馬就業,並且得到政府層面的扶持,怎麼看也是件好事。

而今,因爲東非高等教育普及相對水平較高的原因,東非的大學生遠沒有其他國家大學生那麼高。

畢竟物以稀爲貴,東非的大學生數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國家那樣,完全侷限於精英階層壟斷的局面。

基特韋市人才招聘會。

“同學,請問你有沒有興趣到我們基特韋市發展?”德伯爾恩親自充當招聘會的工作人員,在傳媒大學的校園裡招兵買馬。

“基特韋市是什麼地方?”一名大學生問道。

無怪乎有人這麼問,基特韋市在東非的知名度其實並不算高,畢竟東非光是城市就有近千座,而基特韋市也就處在中游偏上的水平,甚至在前一百名範圍內,但即便這樣,說基特韋市平平無奇也不過分。

雖然基特韋市號稱銅礦帶第二大城市,並且在東非中學地理課本上也有露面,但是提到銅礦帶,更有代表性的還是盧本巴希。

所以,德伯爾恩還是耐心的解釋道:“我們基特韋市的知名度確實不高,但經濟水平在全國還是不差的,銅礦帶想必同學你應該聽說過吧!我們基特韋市可是銅礦帶的第二大城市。”

“你這麼一說我就懂了,銅礦帶麼!盧本巴希所在的工業地帶。”這名大學生說道。

這讓德伯爾恩市長感覺有些心塞,不過這也很正常,盧本巴希可是全國前十的大城市,同時是省會城市,光是後者就足以讓他在東非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德伯爾恩說道:“是的,我們就是盧本巴希旁邊的那個城市,不過我們市雖然挨着盧本巴希,但是盧本巴希屬於施瓦本省,而我們基特韋市屬於中央省。”

之所以重點提到後者,這樣一來不至於讓人以爲籍籍無名的基特韋市處在偏遠地區,而中央省就相當於東非的直隸省。

不過,中央省的城市也挺多,除了萊茵市這個地位最特殊的東非首都以外,市內還有新法蘭克福,盧薩卡,卡布韋等大城市。

德伯爾恩接着說道:“基特韋是一座經濟相對發達,且環境不錯的城市,交通也比較便利,我們市處在盧本巴希,新法蘭克福市和萊茵市之間。”

“要知道盧本巴希和新法蘭克福可都是人口超過百萬,且在全國經濟排在前十的大城市,處在這兩座城市之間,我們基特韋市的經濟自然也差不了,只不過因爲體量比較小的原因,所以並不顯著。”

“我們市到萊茵市也就一百多公里路程,乘坐鐵路三個小時就可以抵達……”

這個時候,德伯爾恩有些後悔沒有帶一份中央省的地圖過來,否則的話就更方便他解釋基特韋市的情況了。

有學生問道:“這是你們市政府組織的人才招聘會麼?現在可還沒有到畢業季。”

德伯爾恩說道:“這是自然,我就是基特韋市的市長,你看這是我的證件。”

說着,德伯爾恩把自己的工作證掏出來證明道,這着實讓傳媒大學的學生們大吃一驚。

畢竟,像德伯爾恩這種親自跑到操場上,充當招聘會工作人員,且態度和藹和親的廳級幹部,尤其是一市之長他們確實第一次見。

這裡要知道一個概念,那就是東非的市長也是分大小的,東非的地級市下沒有縣這個行政劃分,所以在地級市下面,直接就是市鎮。

地級市的市長是市長,而市鎮級別城市的市長同樣是市長,但是兩者的含金量顯然不一樣。

德伯爾恩開玩笑說道:“如果不是這樣,恐怕你們校長也不會放我們進來。”

“這次我們基特韋市之所以提前進入校園開展人才招聘會,這是因爲我們市正在進行經濟領域的轉型。”

“基特韋市過去是一座發達的工業城市,但是這也導致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所以我們爲了謀求多元化發展,所以需要不同的人才,來幫助我們實現這麼一點。”

“而我們市近期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大力推動影視產業的發展,從而使得基特韋市成爲繼萊茵市,蒙巴薩市,達累斯薩拉姆市之後第四座影視基地,甚至是東非的第一座影視城。”

德伯爾恩畫的大餅確實吸引了一部分學生的興趣,畢竟這裡可是國家傳媒大學,很多專業的學生對於影視行業並不算陌生。

“德伯爾恩市長,你們市是準備拍電影麼?”

“基特韋市有沒有成熟的影視公司?”

“如果我們去到基特韋市工作,待遇怎麼樣……”

面對周邊學生七嘴八舌的問題,德伯爾恩耐心的解答道:“不僅僅是電影,紀錄片,音樂,甚至其他可能與之相關的能通過攝像機和電信號傳播且有益的東西,我們市都是支持的。”

“目前,基特韋市有一家現成的電視臺,不過我們市政府已經擬訂成立一家電影拍攝公司,同時準備引入一些影視企業到基特韋市投資,所以就業前景是廣闊的。”

“至於待遇問題,基特韋市支持影視產業的發展,自然會向其傾斜資源,當然,如果你們這些帝國的天之驕子,未來遇到了什麼麻煩,也可以直接找我,我一定給你們一個滿意的態度……”

當然,也有人從德伯爾恩的話裡聽出了潛臺詞,那就是基特韋市完全沒有影視產業基礎,同時缺乏相關經驗,所以在心裡打起了退堂鼓。

當然,也有人認爲這是個好機會,沒有基礎沒有關係,畢竟現在大家還沒有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後最缺乏的就是機會。

畢竟,真進入那些已經比較成熟的企業和單位,未必有大展拳腳的機會。

現在基特韋市提供了平臺,如果稍作努力,說不定就能搭上順風車,最終一飛沖天。

“市長先生,你們大約需要多少人呢?”

聽到這句話,德伯爾恩很高興,畢竟這代表着有人心動了,所以他說道:“自然是多多益善,當然,前提是必須有真才實學,不過,我們的要求不會過於離譜,只要專業素養合格,那我們市都是歡迎的。”

“你們也不需要擔心,反正基特韋市距離你們大學不遠,萊茵市和基特韋之間鐵路和公路往返也就一天時間,”

“你們可以找一個假期到基特韋市去參觀一下,我們市政府可以派人親自接待你們。”

距離萊茵市近這一點就是基特韋市的一個巨大優勢,這一點影視行業最發達的蒙巴薩都比不了,畢竟萊茵市因爲教育資源集中的原因,匯聚了全國最頂尖的人才,距離萊茵市越近,也就更有利於吸收這些人才,當然,前提是有對應產業和就業崗位支撐。

在德伯爾恩的忽悠下,當天就有十幾名傳媒大學的大學生準備到基特韋市試試水,不過,這十幾名學生,成績上並不算最優的一批,這也很好理解,更優秀的人才,肯定更願意留在萊茵市,或者前往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市發展,他們的成績就是敲門磚,沒有必要跑到一個不知道能否成功,且經濟水平相對較差的城市發展。

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58章 密謀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633章 “故”人第347章 開飯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742章 大捷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220章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962章 提爾皮茨還在審覈……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1475章 鋼鐵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304章 調停第99章 岸防炮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318章 朱壩鎮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608章 會面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882章 出口第850章 移民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299章 預判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809章 事後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1511章 聲吶第318章 朱壩鎮第861章 分贓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315章 清倉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515章 進軍奢侈品行業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45章 羅恩羅達第1303章 撤資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207章 換牌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357章 索加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94章 迎接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61章 危與機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
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58章 密謀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633章 “故”人第347章 開飯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742章 大捷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220章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962章 提爾皮茨還在審覈……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1475章 鋼鐵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304章 調停第99章 岸防炮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318章 朱壩鎮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608章 會面第143章 奴隸制經濟第882章 出口第850章 移民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299章 預判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809章 事後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1511章 聲吶第318章 朱壩鎮第861章 分贓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315章 清倉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515章 進軍奢侈品行業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45章 羅恩羅達第1303章 撤資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1112章 招商引資第207章 換牌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771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續)第357章 索加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94章 迎接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61章 危與機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440章 太美麗了,維也納!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