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2章 醫療產業

目前,卡賓達和羅安達,本格拉三市的情況最爲嚴重,所以相關措施和流程也最嚴格。

這毫無疑問對三市的產業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不過更多波及的是服務業和商業活動,工業和農業受到的影響非常小。

而事實上,東非政府除了要求商家和消費場所增加必要的防疫措施以外,並沒有強制要求其關門停止經營活動,但是受到新聞媒體的報道,以及工商部門的繁瑣檢查,一部分商人還是主動關閉了經營場所。

這很正常,東非政府雖然沒有強制要求他們關門,但是對客流量做出了限制,防止人羣聚集超過警戒線。

而客流量少的情況下,房租,水電等等支出可沒有少,加上還因爲防疫措施增加,反而多出一筆開支,這就可能造成這些經營場所的商人盈利減少,甚至虧本的情況,還不如暫時主動停止經營。

換句話說,東非政府雖然沒有把門關死,但是一些營業單位也無法承受疫情的衝擊,而這也就是東非所謂的防疫和經濟並重。

……

和東非相對寬鬆的防疫政策不同,如今的歐美各國可以說爲了防止瘟疫的傳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倫敦。

進入二月,倫敦政府強制關閉了學校、電影院、劇院、教堂以及所有公衆集合場所。

整個倫敦街頭,一時間陷入大蕭條之中,甚至比戰爭時期更加蕭瑟,畢竟一戰並沒有波及到英國的本土,而疫情可是正在倫敦等地肆虐。

倫敦的醫院裡,病牀上躺滿了病人,但是牀位依舊十分緊張,或者說完全無法滿足需要,醫院和火葬場排滿了長隊。

“目前,倫敦註冊的因流感死亡人員超過了十萬例,全國加在一起,大約二十多萬例,情況十分危急。”

“而這僅僅是半個月時間不到,就發生的情況,具體數字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重,因爲有很多人員根本就統計不到。”

倫敦的死亡人數之所以如此突出,這也和倫敦的高度城市化息息相關,整個倫敦的人口就佔到了英國本土的百分之十幾,且高度聚集在如此狹小的區域,這加劇了傳播風險。

大衛首相面色陰沉的聽着下屬的報告問道:“國外的情況怎麼樣?”

英國衛生部大臣說道:“歐洲方面,法國,德國的情況也沒有比我們好到哪去,雖然因爲法國之前做好了準備,但是法國畢竟是這次流感的策源地,所以法國的情況未必比我們好上多少。”

“除了德法兩國以外,其他歐洲國家都受到了波及,目前疫情已經覆蓋整個歐洲區域,就是最東邊的俄國也受到影響。”

“除了,歐洲之外,受災最嚴重的是北美,因爲停戰後,美國,加拿大的士兵歸國,這導致大量流感患者流入美國和加拿大。”

大衛首相問道:“那東非怎麼樣?”

外交大臣說道:“根據我們駐東非的外交部門反饋,如今,東非將疫情控制在沿海地區,他們的首都萊茵市暫時就沒有受到波及。”

“不過,根據我們在卡賓達的領事館傳回的消息,即便是卡賓達這種東非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實際上也就只有幾千病人。”

“東非因爲發現流感比較及時的原因,他們將這次流感大體上拒之門外,不過隨着時間推移,應該會向東非內陸發展……”

大衛首相已經聽不下去,現在他不關心這次瘟疫在東非未來會如何發展,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東非的情況比英國要好,甚至比絕大部分國家要好。

不過,這也是正常現象,畢竟東非離歐洲遠,所以在發現流感之後,只要做好海關的工作,就能把大部分傳染源拒之國門之外。

實際上,在英國本身就有一個地區,沒有受到瘟疫的太大沖擊,那就是澳大利亞,在瘟疫爆發後,澳大利亞就出臺了相關政策,進行了主動隔離。

而澳大利亞本身就處在十分偏僻的地方,加上地廣人稀,所以受到疫情的衝擊自然最小。

大衛首相有些無奈的說道:“現在也沒有其他辦法了,在確定這場瘟疫的致死率降下來之前,我們就必須繼續保持高壓政策,對法國流感進行嚴防死守。”

英國作爲法國的老對頭,從來都不給法國面子,東非定義的歐洲大流感,英國就不太接受這個說法,反而將這次疫情稱爲法國流感。

雖然英國政府在官方場合不會這麼說,但是私底下都是這麼講的,誰讓這場瘟疫本來就最大可能發生在法國。

如今,英國民衆對於“法國流感”可以說深惡痛絕,之前所提到的數據,僅僅是在政府登記在案的死亡人數,而感染者數量顯然只會更多。

現在整個倫敦,沒有被感染的人才是真的稀奇,只不過大部分人還能挺過去,至於挺不過去的人,也就變成了英國政府統計表上冰冷的數字。

……

相對於英國,美國人才是真正的受到了無妄之災,尤其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最近的民意支持率大幅度下降。

目前威爾遜政府面臨四大問題的衝擊,第一個是美國參加了一戰,但是在戰後卻沒有獲得太多實際利益,這讓美國各個階層都十分不滿。

第二個問題,則是因爲戰爭突然結束,原本受到美國政府打壓的德裔,開始了對美國的反擊和報復。

在美國參戰後,美國的德裔受到了各種迫害,而德裔卻是美國人口最多的族羣之一,現在戰爭結束,在德國的支持下,這些德裔自然不會滿意。

第三個問題,就是疫情突然爆發對美國社會的衝擊,現在美國人認爲是政府參加歐洲戰爭的原因,才導致流感被帶回美國的。

第四個問題就是軍隊問題,這次美國疫情的中心就是由軍隊引起的,軍營成了最大的疫情傳播點,但是因爲美國政府處置不到位,這引發了美國部分基層軍人的不滿。

畢竟,美國政府爲了防止疫情的擴散,將軍隊約束在軍營,這反而讓整個軍營成爲了病毒的溫牀。

更何況美國政府還有欠薪,無法補足戰爭撫卹金等惡劣行徑。

可以說,現在美國就像一個炸藥桶,各種社會問題積攢到一起,還遇到了瘟疫這個時間段,隨時都有爆炸的風險。

而這就讓美國的利益集團們不得不犧牲這一屆美國政府來平息民憤,所以威爾遜總統的處境甚至比法國總統克列孟梭還要艱難。

不過,也幸好美國是真正的民主國家,至少總統和政府還能被拉出來背黑鍋,暫時緩解民衆的壓力,雖然換個總統也不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至少對民衆能起到一定的安撫作用。

白宮。

威爾遜總統面色憔悴的向國務卿亨利問道:“現在歐洲大流感的情況如何?”

亨利說道:“情況很不好,除了無法統計的感染者數量以外,商業活動受到嚴重干擾,工廠、企業因大量工人患病缺勤而無法正常運轉,學校也不得不停課,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運轉都受到影響。”

威爾遜總統問道:“對於這次瘟疫,難道就沒有解決辦法麼?難道真就像黑死病一樣無法遏制?”

亨利回覆道:“目前來看是這樣的,不過也並非沒有解決辦法,根據疾病專家的說法,應對歐洲大流感最好的方法就是隔離。”

“這次瘟疫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這也就意味着,減少人員流動和交流,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感染風險。”

“除此外,我們可以學習東非和法國政府的一些經驗,加大對全國的管控力度,以及對衛生和醫療領域的重視。”

美國政府的權力和公信力遠不如東非政府,這也導致東非可以推行的一些政策,美國不能照搬照抄,光是美國各個州就未必會按照美國政府的指令辦事。

這也是美國在這次歐洲大流感中應對失誤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個州有各個州的法令,這導致人員,物資流通,很難按照美國政府的意志進行。

威爾遜總統說道:“現在看來,確實不能對此放任不管了,約束各州,嚴格按照政府的指示辦事,在面對瘟疫這種公共危機的時候,全國都應該衆志成城,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同時,大力推進對民衆關於衛生知識的普及,由政府主導,印刷一批刊物和海報,儘可能的讓國內民衆意識到歐洲大流感的危害和傳播方式,從而減少疫情傳播的風險。”

……

除了美國和英國之外,世界各國和地區都有着各自應對疫情的相關措施和辦法。

不過,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更多的是向法國學習“先進”經驗,甚至東非這個最早做出相關預案的國家也是如此。

而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除了法國是最早一批出臺相關法案和辦法的原因以外,第二個原因則顯得有些啼笑皆非,那就是法國的疫情比東非更嚴重。

法國大概率就是疫情的策源地,也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

而這也使得法國成爲了各種應對疫情辦法的試驗場,而東非,全國感染人數甚至都沒有過五萬,根本就達不到這個目的。

而在法國獲得的經驗中,毫無疑問口罩,消毒,重視衛生,隔離等基礎辦法都得到了驗證,這也使得這些有效的相關措施從法國開始向世界各地擴散。

從1920年2月開始,全世界都開始推廣口罩,雖然口罩由東非發明(本時空如此),但是真正對其起到推廣作用的卻是法國。

全世界從二月開始,掀起了戴口罩的風潮,而這也讓東非的相關企業賺的盆滿鉢滿。

因爲從上個世紀以來,東非就一直都是口罩等醫療物資的第一生產大國,雖然東非口罩最初的初衷是爲了應對一些熱帶地區的疾病,但也導致東非一直都是口罩第一生產大國,且是唯一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國家。

大量訂單涌入東非,這讓東非的口罩生產商大賺了一筆,除此外,一些酒精,藥品等生產商也獲得了大量海外訂單。

其中,東非的退燒藥就有許多種,除了授權生產的一些專利藥品以外,東非還掌握着一些根據中醫等醫學獲得的醫藥製成品。

先不說具體效果如何,這確實大大增加了東非各類藥物的品種。

而東非專利藥品的來源也有多種,一個是由東非本國研發的藥品,一個則是從其他國家獲得授權生產的藥品,最後則是東非從同盟國獲取的一些藥品專利。

在世界大戰期間,東非作爲中立國,所以天然成爲一些國家藥品加工的工廠,這使得一些國外醫藥企業在東非投資生產相關藥品。

而戰爭末期,東非更是從同盟國手中獲得了不少好東西,這些都刺激了東非醫藥產業的加速發展。

而戰後,歐洲各國因爲戰爭的破壞,一些本土藥企尚未恢復元氣,這使得他們的市場暫時便宜了東非。

當然,這也和東非自然的環境有關,東非作爲熱帶國家,本身對醫藥產業就十分重視,畢竟熱帶是各類疾病的溫牀。

所以,從上個世紀開始,東非政府就想盡各種辦法來發展本國的醫藥產業,甚至爲此做出了一些見不得光的事。

最典型的就是通過黑人來做相關的實驗,可以說黑人爲東非醫藥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些黑人的幫助下,東非醫藥企業和研究機構,才能大膽試錯,積累經驗。

這也使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東非醫藥研發迎來了一次大爆發,而之所以發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後,自然也有其道理。

畢竟,醫藥研發需要專業的人才和知識積累,而上個九十年代也正是東非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開始大規模回報的時候。

同時,東非在此前積極引入世界各地的醫學成果,通過二三十年的積累,也開始初有成效,在人員和知識基礎打牢之後,東非政府纔能有序的展開醫療領域的研究。

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也是東非奴隸制度比較發達的時代,東非境內尚有大量黑人勞工作爲醫療研究者的素材。

所以,在集齊了政策支持,人才培養,專項資金,相關設備,基礎理論知識,實驗素材等要素後,東非醫藥產業想不爆發都十分困難。

雖然二十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下,這直接導致在一戰前,東非已經成爲世界上醫學研究和醫藥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由此,東非醫藥產業才能在一戰中大發橫財,並且爲東非醫療在世界範圍內打響知名度。

這也是戰爭後期,美國依舊無法在醫療產品領域和東非在歐洲競爭的主要原因,東非醫療產品不僅產量大,同時質量也更可靠。

通過在戰爭之初,積累下的優良口碑,至少各國軍隊和士兵,更願意相信東非產品。

而在20世紀初,獲得了歐洲的認可,也就意味着東非醫療產品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在戰爭後期,進一步吸收了德國等國家醫療領域的一些技術後,東非醫藥產業實際上已經成爲了世界第一,不管產業規模,還是產品質量上都是如此。

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300章 掠奪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204章 “流放”?“潤”!第316章 萊茵盾第563章 熱心腸第595章 鼓動第536章 間諜第13章 國際調停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182章 中間商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92章 挖牆角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44章 貿易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732章 雙輸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1302章 巴庫第793章 籠中鳥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027章 合金鋼第451章 人口(續)第847章 畜牧業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1372章 平原省第395章 耍無賴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832章 押解斐迪南大公第299章 預判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545章 孤兒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50章 移民第967章 奧拓第472章 備戰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04章 飲食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840章第1404章 警告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998章 貝拉市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1531章 協商第953章 新家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878章 無線電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443章 監視
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300章 掠奪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204章 “流放”?“潤”!第316章 萊茵盾第563章 熱心腸第595章 鼓動第536章 間諜第13章 國際調停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1182章 中間商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63章 攻克桑給巴爾王宮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92章 挖牆角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44章 貿易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732章 雙輸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1302章 巴庫第793章 籠中鳥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027章 合金鋼第451章 人口(續)第847章 畜牧業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1372章 平原省第395章 耍無賴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832章 押解斐迪南大公第299章 預判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545章 孤兒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850章 移民第967章 奧拓第472章 備戰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04章 飲食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第840章第1404章 警告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998章 貝拉市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1531章 協商第953章 新家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878章 無線電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443章 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