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3章 德國打算

在哈布斯堡因爲匈牙利事件焦頭爛額的時候,德國方面已經做出了幫助哈布斯堡家族鎮壓革命的決定。

柏林。

布達佩斯淪陷的第二天。

威廉二世就命令德國巴伐利亞的軍隊,進入戰備狀態。

一旦匈牙利事件惡化,那德軍將毫不猶豫的進入奧匈帝國境內,幫助哈布斯堡鎮壓叛軍。

對於當前德國而言,奧匈帝國絕對不容有失,因爲奧匈帝國是如今德國在全世界最重要和可靠的盟友。

柏林城市宮,是一般意義上的德國皇宮,此時,威廉二世就在此地,和德國的高層們商討着奧匈帝國問題。

威廉二世對着羣臣們說:“關於奧匈帝國問題,我們必須幫助我們的盟友,將匈牙利工黨扼殺在搖籃裡。”

“對於帝國而言,奧匈帝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們目前,唯一能夠信賴的盟國,同時也是帝國爭奪歐洲霸權和全球擴張戰略的重要協從國。”

“相較於東非,毫無疑問,世界大國裡,只有奧匈帝國真心實意的和我們站在一個戰壕裡。”

德國首相赫爾曼趕忙說道:“陛下說的確實如此,現在的世界大國,英法算一夥,美國和東非置身事外,蘇聯不可爭取,我們能夠團結的對象只有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是帝國在歐洲和全世界,最重要的合作者,也是帝國世界利益鏈條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爲了穩定歐洲局勢和帝國的世界利益,奧匈帝國絕對不能出現問題,所以,針對奧匈帝國,我們必須幫助哈布斯堡穩定局面。”

如今,德國人在討論盟友和地緣格局的時候,很喜歡把東非掛在嘴邊,這主要是因爲一戰中東非的行爲,讓德國十分不滿。

尤其是德皇威廉二世,他本身在一戰前就喜歡口無遮攔,從而引發一些德國在歐洲外交上上的尷尬場面。

經歷過一戰的挫折後,雖然收斂了不少,但本性很難改變,所以“得罪”過德國的東非,就被威廉二世和很多德國人記在了小本本上。

所以現在的威廉二世時常在私下裡和人表達對東非的怨恨。

這不僅僅是威廉二世個人的想法,而是德國大部分人對現在東非的態度。

在很多德國人看來,正是因爲東非的坐上觀璧,才導致德國無法在一戰裡擴大戰果,一定乾坤的奪取歐洲霸權。

和前世一戰後,慘兮兮的德國不同,在本時空裡,德國人認爲他們是“戰勝國”,雖然付出瞭如此大的代價,僅僅把領土拓展了到將近六十萬平方公里。

但是,相對於顆粒無收的協約國,德國人認爲,他們還是以微弱的優勢獲勝了。

因此,德國的民族情緒也更加高漲,畢竟,在一戰裡,德國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同時對抗英法俄美四個大國,當然,奧匈帝國和奧斯曼等幾個盟友,雖然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至於一戰中東非的物資供應,在德國人看來,東非完全是出力最少,收穫卻最大,甚至用連吃帶拿來形容也完全不過分。

在戰爭前,德國上百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被東非接手,這一直都是德國心裡的一根刺。

而在戰爭中,德國積累的社會財富,大量落入東非的口袋,而且還倒欠東非一大筆債務。

當然,這些還並不是讓德國最心痛的,畢竟,德國買賣給東非的殖民地,好歹收到了東非的付款,而且這些殖民地看着不小,價值實際上並不高,至少在德國統治期間,這些殖民地的支出遠大於收入。

就拿喀麥隆,加蓬和新幾內亞這幾塊主要殖民地來說,大部分區域,都是條件十分惡劣的熱帶雨林,建設難度大,人口稀少,就是黑奴都抓不到足夠的數量,來對殖民地進行大規模開發。

而關於財富問題,東非確實從德國撈了不少錢,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東非償還一戰前東非對德國的貸款,所以德國對這個問題,反而最不看重。

要真論德國社會財富的流失,荷蘭,瑞士,丹麥等德國的鄰國,還有美國等海外國家前期對德國貿易,拿得都不算少。

最讓德國在意的是,東非作爲德意志國家,在一戰中坐上觀璧,從而導致德國失去了制霸歐陸的最佳機會。

一定程度上來說,歐洲霸權放在20世紀初,就是世界霸權,只要奪取了歐洲的霸權,那德國的所有損失,不僅能夠彌補回來,而且還能翻倍的獲得收益。

到那時,德國順勢從英法等協約國手裡徵收戰爭賠款和各種社會財富,還能接管他們龐大的殖民地,與之相比,東非從德國“敲詐”的那些東西完全不值一提。

但是,現實結果就是一戰導致協約國和同盟國兩敗俱傷,東非和美國賺的盆滿鉢滿,等到戰後,德國把主要責任推卸到東非的頭上。

這並非特例,實際上英國人對美國也有類似看法,當然,反過來東非和美國自認爲不欠德國和英國人什麼。

最委屈的肯定是美國人,畢竟美國後期是真的加入戰爭了,現在美國退役老兵們還在討要撫卹和退休金。

當然,以美國的德行,即便他們從一戰中攝入大量利益,恐怕美國參戰士兵也得不到什麼好下場,前世就是如此。

總而言之,如今德國在面對東非的態度上,極度心理失衡,這也導致近些年來,東非和德國關係轉冷。

不過,雖然兩國關係轉冷,這並不影響兩國間貿易和文化交流領域的發展,畢竟,仇恨東非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而且一戰剛剛結束時,德國也需要東非幫助,從而讓德國經濟儘快恢復。

就比如債務延期,市場開放,物資供應等問題,在戰爭剛剛結束的困難時期,德國是必須和東非進行交涉的。

而現在,德國基本上恢復了元氣,所以,德國開始倒算也不出乎意料,更何況德國人本身在骨子裡對東非這種混血國家有一定的歧視。

如今,德國巴伐利亞的某個演說家,就時常在啤酒館等公共場合表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認知錯誤:認爲黑人或者黃種人可以變成德意志人,因爲他學會了德語,並願意在將來講德語,他就能成爲德意志人,我們永遠不能清楚地看到:這種‘德意志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去德意志化’……這種過程不是‘德意志化’,而是在摧毀德意志民族的元氣……”

毫無疑問,阿道夫的這種言論,等於指着東非的鼻子罵,但是,這正是阿道夫拉選支持的一種辦法,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德國底層社會,阿道夫的言論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只不過,如今阿道夫這種德國人,並不能像前世那樣發展的順風順水,因爲如今德國的整體狀況比前世要好太多,這限制了阿道夫這種極端民族主義者在德國政壇上的發展。

至於德國政府,他們的一些人可能贊同阿道夫的理論,但是絕對不會表現出來。

相對於東非這種“雜”血德意志國家,毫無疑問哈布斯堡領導下的奧匈帝國如今更受德國信任,雖然奧匈帝國不是德意志國家,東非好歹還打着德意志的旗號。

但只要哈布斯堡家族繼續統治奧匈帝國,奧地利在這個帝國中發揮主導作用,那它在德國眼裡,對德國的重要性遠和可靠性就大於東非。

所以,赫爾曼說道:“必須鞏固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這對於帝國來說是必要的。”

“本身匈牙利民族主義分子就是奧匈帝國的不穩定因素,再加上如今匈牙利的工黨,可以說這兩個集團如果合流,那奧匈帝國隨時可能面臨解體的風險。”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做好軍事幹預的準備,也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對於赫爾曼所言,也有德國官員表示了自己看法:“皇帝陛下,還有首相先生,匈牙利的情況,應該不至於這麼糟糕。”

“畢竟,匈牙利的獨立分子,就算再不理智,應該也不大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選擇和工黨聯手,只有那些混的不如意的匈牙利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纔有可能做出不理性的選擇,但他們本身影響十分有限。”

匈牙利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也分爲兩種類型,一個是匈牙利的貴族,資本家和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精英階層,另一個就是平民階層了。

毫無疑問,過去匈牙利和奧地利的糾紛,主要是前者主導的,畢竟他們掌握着匈牙利的權利,如果他們不支持,那所謂的匈牙利獨立就是鏡花水月。

甚至來說,如果這些精英階層不支持匈牙利獨立,恐怕奧匈帝國的同化早就完成了,而不至於發展到今天如此割裂的局面。

而對於這個羣體,不管他們的態度如何,也不可能和工黨合作,甚至他們已經和工黨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反而要依賴奧匈帝國中央,剿滅工黨分子,奪回他們的財產和權利。

“所以,匈牙利工黨發動的叛亂,對於奧匈帝國未必不是一個機會,要知道,匈牙利工黨這次肯定會對匈牙利的精英階層造成重創。”

“如果,奧匈帝國能夠利用好,說不定就能解決一直難以推動的民族同化問題。”

“對於我們德國來說,現在奧匈帝國的穩定,對我們更加有利,而一個分裂的奧匈帝國,之前我們也看到了,戰鬥力實在過於低下。”

“所以,如果奧匈帝國不解決民族問題,那對於我們和奧匈帝國的聯盟同樣是不利的。”

這名德國官員,很顯然是想拉奧匈帝國一把,因爲奧匈帝國作爲一個世界大國,在一戰中的表現,實在不匹配他的整體實力和地位。

放在過去,德國肯定不願意看到奧匈帝國強大,因爲當時,奧地利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障礙。

但是,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德國統一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整體已經相對穩固,即便奧地利再復興,它對如今德國本身的穩定也不可能造成太多影響。

更何況,如今奧匈帝國已經成爲了德國的應聲蟲,同時,在一戰裡,奧匈帝國也徹底得罪了英法兩國,這也意味着它必須和德國站在一起。

所以,適度扶持奧匈帝國是符合當前德國利益的,就算奧匈帝國能夠完成民族整合,它和德國的差距也已經被拉開太大,在軍事,經濟,工業,科技,人口等各個方面,短時間裡都不可能成爲德國的競爭對手。

更別說,奧匈帝國的民族整合基本上不可能完成,就目前奧匈帝國的情況,除非政治制度上徹底改變,確立奧地利的完全核心地位纔有可能實現。

所以,赫爾曼說道:“的確如此,如果哈布斯堡能夠把握好機會,確實有助於緩解其民族問題,至少在近期,我們是不希望奧匈帝國解體的,反而期望他們的凝聚力,能夠有所提升。”

“當然,對於奧匈帝國的干預,也必須慎重,畢竟我們不能容忍東歐再增加一個工黨政權國家。”

“所以,一旦匈牙利的情況超出閾值,那我們的軍隊就應該進場,我們不能對奧匈帝國的應變能力,抱有太大希望。”

“就如當年的波斯尼亞事件一樣,這些年奧匈帝國一直在走下坡路,一個小小的風寒感冒,就可能對他們傷筋動骨。”

赫爾曼對於奧匈帝國政府的能力是持有懷疑態度的,而這都是基於奧匈帝國在一戰的拉胯表現得出的結論。

雖然,奧匈帝國中後期,戰鬥力看起來不錯,但前提是有德國的組織和援助,而且,當時奧匈帝國的對手,沙俄在德國看來可是十分落後。

除此外,奧匈帝國也就和英國人交過手,但是當時南線的英軍完全是二流軍隊,且夾雜大量殖民地僕從軍。

所以,赫爾曼認爲,如今奧匈帝國也就只能打打順風仗,如果匈牙利工黨表現稍微好一些的話,可能就讓哈布斯堡難以應付。

而這個時候,德國就必須親自上場,幫助奧匈帝國解決這次政治危機。

而德國政府的大多數人也是如此想法,於是,政府順利通過了關於幫助奧匈帝國剿滅匈牙利工黨的各項預案,並且做好軍事上的準備。

不過,在奧匈帝國正式向德國求助以前,德國還只能觀望,這倒不是德國不想現在就下場的問題。

而是,奧匈帝國本身作爲一個世界大國,所以也有着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它們當然更希望不借助德國的力量,就可以徹底鎮壓匈牙利的叛亂。

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94章 迎接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1264章 在東非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772章 心態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336章 東非菜?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145章 機遇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210章 小丑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1220章 萊茵人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61章 檢閱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238章 教唆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938章 換血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926章 機耕路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56章 平衡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9章 農忙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89章 佔領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238章 教唆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555章 羞辱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832章 押解第949章 戰敗第524章 幸福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789章 態度第293章 入關!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請假第1511章 聲吶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992章 入籍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793章 籠中鳥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904章 卡賓達第101章 招人第968章 分歧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616章 行蹤第1053章 波斯灣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304章 調停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552章 過往第932章 法,西大使
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94章 迎接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1264章 在東非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772章 心態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336章 東非菜?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145章 機遇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210章 小丑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1220章 萊茵人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61章 檢閱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237章 角落裡的奧斯曼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238章 教唆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938章 換血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926章 機耕路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56章 平衡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9章 農忙第142章 三區一改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89章 佔領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1238章 教唆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1500章 阿根廷經濟崩潰第555章 羞辱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832章 押解第949章 戰敗第524章 幸福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789章 態度第293章 入關!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1125章 打破海軍發展限制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06章 《東非與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條約》請假第1511章 聲吶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992章 入籍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793章 籠中鳥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745章 菜雞互啄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904章 卡賓達第101章 招人第968章 分歧第120章 熱帶疾病研究中心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616章 行蹤第1053章 波斯灣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304章 調停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552章 過往第932章 法,西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