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
蘇聯,民族黨還有哈布斯堡這三種選項,毫無疑問在奧匈帝國各族看來都不是好選項,有可能的話,奧匈帝國內部各族和地區更傾向於自治,不過,前世的歷史表明沒有奧匈帝國,那些原本奧匈帝國領土上的國家和民衆,和周邊國家對比過的反而更差。
因此維持帝國的運作,對於如今奧匈帝國各族和地區,都是十分重要的,沒有了統一的國家,那這片土地將立刻變成其他大國博弈的場所,成爲天然的戰場。
蘇聯,德國,英國,法國,甚至是東非,會支持各自的代理人,然後在當地開啓大亂鬥。
……
1932年對於蘇聯毫無疑問是值得驕傲的一年,因爲這一年是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並結算的年份。
過去的幾年時間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還有蘇聯的蓬勃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極大塑造了蘇聯民衆的信心。
萊茵市。
恩斯特好奇的看着手裡匯聚的各種蘇聯近幾年經濟發展報告,大多數是蘇聯官方報紙的德語譯製版。
和當年東非工業計劃喜歡藏着掖着不同,蘇聯官方毫不掩飾他們近些年來的經濟成就,並且大肆宣揚。
在《消息報》上,標題爲“五年計劃四年完成”的內容中,其領導人約瑟夫宣稱:“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一年時間完成。”
前世約瑟夫說的是九個月,毫無疑問本時空裡蘇聯在一五期間實施的比前世更好,否則約瑟夫不可能如此有底氣這麼說。
不過,在恩斯特看來,這兩種說法大概率都有誇大成分,或者說有意遮掩了蘇聯國內的一些問題,只重點描述蘇聯的建設成就。
當然,蘇聯官方的這種做法也談不上性質惡劣,因爲蘇聯政權需要樹立國內民衆的信心。
作爲世界上唯一的工黨政權,蘇聯的歷史,也就才二十年時間,他們的發展沒有任何前例可循,甚至許多蘇聯工黨人,都不知道這條道路是否能一直堅持下去。
因此,他們極度渴望“勝利”,來證明這條道路的可行性。
不考慮這方面,蘇聯的做法也毫無問題,畢竟其他國家在輿論宣傳領域也這麼做,就比如東非,在報道國內方面,肯定不會真實事求是,東非同樣需要統一共識,凝聚民心。
“父親,蘇聯人的這些報紙,數據可能有些問題,不過和我們所預估的也差不了多少,看來蘇聯內部確實相較於沙俄,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工業化領域。”弗里德里希在一邊頗有興致的說道。
對於蘇聯的發展情況,世界各國都十分感興趣,因此東非不可能不對蘇聯展開調查,弗里德里希皇儲對蘇聯的發展情況甚至比部分蘇聯人都要更加清楚。
恩斯特說道:“蘇聯的制度本來就有可取之處,至少現階段,蘇聯應該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國家,他們能夠充分調動所有資源,投入到工業建設上去。”
“這種萬衆一心朝着一個目標奮鬥的盛況下,蘇聯的工業如果沒有取得如此大的成績纔是怪事。”
“而且蘇聯現在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本身就容易做出成績,難的是後續蘇聯能夠一直把這種狀態維持下去。”
“就像我們一樣,當初東非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發展也是突飛猛進,但是當帝國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計劃性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後續每提升一步,難度都進一步加大,未來蘇聯也會遇到這種情況。”
對於這一點,弗里德里希也深有同感,在工業化早期,東非只要堆工業產量,經濟上就很容易出成績,但等東非進入二十年代之後,就必須做出各種經濟上的調整,來適應新的發展階段。
畢竟市場是有限的,在未完成工業化以前,東非本國市場需求,就可以滿足國內快速工業化的需要,等到東非初步完成工業化後,國內市場就已經飽和,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走出去”。
用更粗暴的話說是“去搶奪世界市場”,而其他國家的市場,東非企業和商品想要進入,就不單純是經濟問題了,更重要的是政治問題。
就像前世,遠東帝國的軍工業產品,價格更低,質量更優,但許多國家依舊會選擇美國的武器裝備,這就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市場問題。
因此,想要打開其他國家的市場,有時就必須採取政治,甚至是軍事上的手段。
東非也是這麼做的,近些年來,東非不斷加強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亦或者採取暴力手段,強行佔領海外市場,玻利維亞就是例子。
世界市場的邏輯就是這樣,弱肉強食,哪怕前世遠東帝國這種選擇“和平互惠”貿易路線的國家,還有許多國家宣稱遠東帝國對他們進行“剝削”,“掠奪”,就更遑論20世紀東非,美國,英法這些裝都不裝的帝國主義國家了。
弗里德里希對於未來蘇聯經濟發展會不會受挫,並不感興趣,畢竟那是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現在蘇聯的發展速度,就足夠讓人感到恐懼和震驚了。
他拿出蘇聯的《真理報》說道:“過去五年時間,蘇聯的生鐵產量增加了一倍,從三百萬噸增長到六百多萬噸,鋼產量也從四百萬噸,增加到六百萬噸,總體鋼鐵產量突破一千二百萬噸。”
“也就是說蘇聯如今已經成爲世界第四大鋼鐵生產國,即便放在世界經濟危機之前,蘇聯的鋼鐵產量也能排在世界第四。”
在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前,世界鋼鐵產量超過一千萬噸的國家也就只有東非,美國和德國三家,而世界經濟大危機後,東非,美國和德國因爲工業體量的原因,就算鋼鐵產量暴跌,也是其他國家高不可攀的。
而現在蘇聯已經摸到了德國的屁股,放在以前蘇聯的鋼鐵產量也就只能和法國對比。
這也就意味着在鋼鐵產量上,蘇聯已經進入了世界第一梯隊,也就是千萬噸級規模。
“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聯合體,一家剛剛投產,就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之一,這一座鋼鐵廠的產量就比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全國鋼鐵產量要高。”
“蘇聯其他鋼鐵企業的產量提升也不小,而且在蘇聯鋼鐵產業發展中,蘇聯產業向東部和南部的轉移也十分明顯,西伯利亞,遠東還有中亞,這些地區在蘇聯治下,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同時大大提升了蘇聯國防安全性。” “未來即便爆發戰爭,蘇聯後方也可以免受第一輪戰火的打擊,源源不斷的支援前線戰場。”
就以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廠爲例,這座蘇聯新建的最大鋼鐵廠,位於蘇聯的烏拉爾工業區,距離莫斯科的直線距離一千九百一十六公里。
也就是將近兩千公里,試想一下,有這樣一座深處蘇聯腹地的鋼鐵廠存在,前世蘇聯就不可能輸給德國,哪怕德國攻下莫斯科,也無法摧毀蘇聯工業,光是想要進攻烏拉爾工業區,德國人還要繼續推進兩千公里,這個距離足以讓德國感到絕望。
而且,烏拉爾工業區並不是第一道防線,在莫斯科到烏拉爾工業區之間,還有伏爾加工業區,後方還有西西伯利亞工業區……
事實上前世德國連莫斯科都沒有突破,而本時空裡因爲一戰結果的變化,蘇德兩國的緩衝區減少,蘇聯更加重視本國工業的國防安全,所以更重視後方工業區的開發和發展。
就蘇聯這種工業部署情況,即便德國擁有東非的工業體量和人口優勢也不可能把蘇聯完全消滅。
弗里德里希說道:“想要讓蘇聯的工業徹底癱瘓,就必須有能力同時對蘇聯後方多個相隔千里距離的工業基地進行毀滅性打擊,從烏克蘭的頓巴斯—第聶伯羅工業區一直到蘇聯的遠東工業區,跨度長達驚人的六千多公里,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完全做不到的事。”
當然,情況也沒有弗里德里希說的那樣誇張,因爲現在蘇聯的工業還比較薄弱,很多所謂的工業區,體量還遠遠不夠看。
但是,有一點必須值得注意,那就是現在蘇聯纔剛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只要給蘇聯充足的時間,按照一五計劃蘇聯工業發展的速度,不需要太久,十年內那些工業區基本就可以被蘇聯徹底建設出來。
而且因爲蘇聯資源十分豐富的原因,這些區域基本可以實現資源上的自給自足,這極大提高了蘇聯抵禦戰爭風險的能力。
對此,恩斯特深表認同:“蘇聯的廣闊國土,還有豐富的資源,以及惡劣的氣候,使得他們擁有優異的國土縱深,這幾乎決定了其他國家想要通過戰爭消滅蘇聯政權,是完全做不到的事,除非蘇聯人自己投降,否則他們就能一直堅持抵抗。”
“不過,這和我們沒有太大關係,一般情況下東非和蘇聯不可能成爲敵人,除非蘇聯選擇世界革命。”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約瑟夫上臺後,蘇聯等於已經放棄了這條路線,約瑟夫更像一個沙皇,而絕對不是世界的領導者,蘇聯的利益高於一切。
前世約瑟夫去世後,蘇聯的其他領導人更是帶着蘇聯朝着帝國主義國家的道路一路狂飆,變成了惡龍,更別說世界革命了。
弗里德里希從小受恩斯特的影響對蘇聯也沒有太多畏懼,因此說道:“蘇聯未來可能成爲世界大國,但確實不可能領導全世界,畢竟這違揹人性,這幾年蘇聯的對外輸出,手法就過於粗暴簡單,他們甚至能和金陵政府合作,而不是支持遠東帝國工黨,就說明了這一點。”
約瑟夫領導下的蘇聯,反而和一個代表地主和大資本家利益的政黨合作,同時還對“自己人”指手畫腳,處處限制,就這種態度,就足以證明蘇聯難成大器。
更別說約瑟夫後來還解散了工黨國際組織,這都說明了蘇聯不可能把紅旗插遍全世界,當然,以蘇聯的國力也永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即便這樣,東非也必須把蘇聯當做未來的世界大國對待,就猶如東非過去和沙俄相處一樣。
弗里德里希說道:“過去五年時間蘇聯的能源生產也翻了一倍,煤炭達到六千多萬噸,石油生產突破兩千五百萬噸,電力更是翻了一點五倍,達到一百五十億千瓦時。”
“今年蘇聯的拖拉機產量也超過了五萬臺,汽車產量突破三萬輛,新建鐵路一萬七千多公里甚至還建設了一部分電氣化鐵路,新建硬化路面超過五千公里,還有將近一千公里的航運和灌溉運河。”
“除此外莫斯科的地鐵前年也投入建設,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城市的有軌電車也迅速擴張,”
“在航空工業,蘇聯的飛機年產量高達兩千多架。”
“化肥農藥產量也顯著提升,化工業有不少突破。”
“也只有紡織業等輕工業方面,蘇聯發展相對滯後,但也超過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不過,蘇聯本來就棉花產量低,這也可以理解。”
“等到其對中亞地區的水利建設完成後,可能會極大緩解棉花的短缺問題。”
總的來說,本時空裡蘇聯的一五計劃遠比前世蘇聯取得的成績更爲突出,就比如前世蘇聯在一五計劃期間鐵路建設大約是一萬五千公里,而本時空裡是一萬七千公里。
蘇聯的鋼鐵產量也比前世多了大約一百萬噸左右,煤炭,石油,電力產量也都有一定幅度增加。
汽車,拖拉機產量,也比前世有顯著提升,前世1932年蘇聯的汽車年產量就沒有突破三萬輛,而拖拉機也不足五萬臺。
更別說之前提到的,本時空裡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比前世提前兩三個月完成,這都說明了蘇聯一五計劃比前世取得了更大的成績。
造成蘇聯和前世一五計劃完成度不同的根本原因,也不難找出來,那就是美國和蘇聯的合作規模,超過了前世。
前世美國一戰結束後重點投資德國,而本時空德國沒有戰敗,這就讓美國的選項變少了,後來因爲經濟危機,美國更是加大了和蘇聯貿易的力度。
在蘇聯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對美國的進口甚至超過了一點七億美元,而前世則是一點五億美元左右,看似只增加了兩億,但是結果完全不同。
因爲本時空里美元的購買力更高,也就是說即便蘇聯進口美國機械裝備的數額不變,也能買到比前世更多的機械設備。
至於爲什麼會這樣,這就是因爲東非這個前世不存在工業大國,對如今世界工業市場的內卷造成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