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

而一但東非在海外站穩腳跟,英法等舊的秩序守護者,想要再讓東非把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吐出來就困難了。

而且彼時東非還有美國這個難兄難弟可以分擔英國和法國的壓力,畢竟美國的動作比東非小不了多少。

可以預見,不管歐洲戰爭走向如何,不管是英法勝利,還是德奧勝利,歐洲作爲一塊政治板塊,在戰後的國際地位都將大大下降。

而這是現在同盟國和協約國所無法阻止的,畢竟只有歐洲戰爭的最終勝利者,纔有和未來東非,美國坐在一張桌子上談判的機會。

至於俄國,已經註定成爲輸家,俄國革命勢必會爆發,而未來的俄國政府自然不可能享受到戰勝國的紅利。

……

東加里曼丹。

1915年4月。

東加里曼丹的新徵服者,東非正式開啓了對當地土著勢力的清剿,東加里曼丹實際上是東非的說法,是針對東非蘭芳海外省的位置而言的,其實際上包括加裡曼丹島東部,以及南部和中部部分區域。

三馬林達。

此時的三馬林達只是一座未開發的海灣,只有一個人口幾十人的小漁村分佈在此地,而東非近衛師下屬的第七步兵團在這裡登陸。

“這裡就是三馬林達,爲什麼要將這裡作爲我們團的登陸地點?簡直比我們父輩所描述的東非還要荒蕪。”第七步兵團團長克拉維爾抱怨道。

作爲東非人,克拉維爾作爲新生代,對過去父輩口中艱苦的開荒之旅耳熟能詳,不過克拉維爾出生的時候,東非發展的已經頗具規模,但是到了三馬林達,這個地圖上標註的海灣後,克拉維爾終於體會到了當初父輩初到東非時的心情。

“這裡不要說和本土相比,就是和坤甸相比都顯得原始落後,不過現在不是抱怨的時候,我們東非人的到來,本來就是帶着改造當地的使命,畢竟以前東非沒有得到開發的時候估計和東加里曼丹差不了多少。”團參謀亞里爾說道。

坤甸也就是蘭芳海外省的省會,雖然和東非本土有一定差距,但放在整個南洋也算一座比較繁華的城市。

至於拿東加里曼丹和未開發時期的東非對比,實際上當初殖民時代的東非可比東加里曼丹條件好的多。

克拉維爾在亞里爾的勸說下也不糾結自己登陸地點的荒蕪,現在事已成舟,還是先解決基礎的生存問題。

他指着前方的小漁村說道:“那裡應該就是附近唯一人類生活的據點,把村裡人全部叫過來!”

很快,在第七步兵團人多勢衆和荷蘭人積威日久的壓力下,整個村子的人口都被帶到了克拉維爾面前。

“克拉維爾團長,這個村子的男女老幼全部都在這裡,總共三十七人,這個村子可以看做一個大型的家族,幾乎很少和外部交流,不過據他們所說,沿着海岸線往西北二十公里有一個比較大的部落,他們村子就是從那個地方遷過來的。”來自蘭芳海外省的翻譯對克拉維爾說道。

東非在南洋混了這麼久,自然儲備了不少會土著或者馬來語的人員,而蘭芳海外省就是東非對南洋地區貿易的一箇中心,所以翻譯十分好找。

克拉維爾看着面前毫無威脅的村民,對翻譯問道:“這周邊的人口總共有多少?”

翻譯搖搖頭說道:“這一點他們自然也不清楚,畢竟他們的生活基本上靠自給自足,和外界交流不多。”

“不過荷蘭政府曾經做過粗略的人口統計,整個東加里曼丹地區總人口也就幾十萬,根本不可能對我們造成威脅。”

對此,克拉維爾點點頭說道:“這是自然,實際上只靠我們團的兵力,就足夠鎮壓整個東加里曼丹了,更何況這次到東加里曼丹的武裝有一萬多人。”

這次東非從全國抽調兵力,組建了一個混編師到東加里曼丹,可以說給足了當地土著勢力面子。

正如克拉維爾所言,光是自己這個團就足以顛覆所有土著人的軍隊,但是東非對區域的殖民,從來都不會馬虎,尤其是東加里曼丹這種環境。

亞里爾則說道:“對三馬林達進行開發,肯定不能我們親自動手,所以接下來的幾天,我們要將當地人集中起來。”

“我們就先以這些村民所說的那個部落着手,既然是部落,他們顯然和周邊勢力打交道的機會更多,然後把部隊分散出去,將整個地區的資源集中到三馬林達,建立城市的雛形。”

亞里爾並不擔心將部隊分散出去的風險,畢竟如今東加里曼丹大部分地區對東非士兵構不成威脅,整個東加里曼丹的人口和王國主要集中在北部,而三馬林達這裡一看就是鳥不拉屎的地方。

所以想要支撐後續的殖民活動,就必須到周邊抓捕勞動力,而第七步兵團只要派出一部分小部隊,就足以做到這一點。

克拉維爾對手下的一個連長說道:“安東,你帶着一個連去哪個部落,將他們連人帶物資,全部轉移到這裡,如果有反抗者格殺勿論。”

雖然克拉維爾的團有東非船隻定期提供補給,但是想要把當地土著集中起來,形成城鎮,乃至城市,所需要的糧食自然不可能由東非支出,畢竟這是殖民,而不是給土著扶貧。

東非在南洋的殖民活動,終究是和曾經在非洲有所不同,在非洲黑人土著太有辨識度,所以東非根本不可能吸納黑人成爲本國人。

而南洋地區的人種只能說勉強可以接受,當然,如果是宗教分子和有國家認同的抵抗分子那就不一樣了。

東加里曼丹島上的綠色教徒和印度教徒可不少,而不願意接受東非改造的都將被東非人送下地獄。

也就是三馬林達地區的土著太過落後,連文明都沒有,如果是北部文明比較集中的地區,恐怕已經被其他東非部隊殺的血流成河了。

而三馬林達周邊文明落後到連荷蘭人都沒有在這裡建立秩序,畢竟這麼點人,還分散的那麼廣,設立徵稅機構都是賠錢買賣,恐怕一年的稅收都不夠員工支出的。

當然,東非人來了以後就不一樣了,東非是要徹底掌握整個東加里曼丹,根本不可能允許任何人遊離東非統治之外,既然人口分散,那就集中起來。

東非政府並不怕土著抵抗,就怕他們往山林裡一躲,那時候光是排查就要費不少功夫。

就比如東非對剛果雨林裡非洲土著的排查,就十分困難,至今都有大量區域未被東非政府探索,誰也不知道里面還有多少黑人存在,甚至可能不僅僅是黑人,桑人也有可能。

當然,能在剛果雨林腹地生存的土著那都是狠人,也不可能發展壯大,所以目前東非對剛果雨林,西南非洲等地區的土著人口篩查手段,主要是發現一批算一批。

而東加里曼丹腹地,雖然環境不至於像剛果雨林那樣惡劣,但是也好不了多少,至少東非軍隊是不會貿然進入的。

等未來安排移民人口,對東加里曼丹進行開發,終究有一天能完成對這裡的徹底掌控。

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184章 通吃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40章 新品第511章 輸血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774章 搬遷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77章 放牧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981章 捷徑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1305章 封賞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356章 鐵路第182章 抉擇第878章 無線電第938章 換血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735章 廓爾喀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496章 交通產業第113章 野望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92章 挖牆角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938章 換血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688章 巡邏兵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936章 軍售第810章 海岸線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953章 新家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43章 行政區劃第151章 在法國第1224章 收網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1382章 紅旗升起夜空下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8章 普奧聯動第1475章 鋼鐵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381章 國禮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281章 酒館第1154章 斷案第615章 交流電
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1184章 通吃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528章 與時俱進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40章 新品第511章 輸血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774章 搬遷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177章 放牧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981章 捷徑第1427章 經濟答卷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1305章 封賞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514章 喀布爾大起義第356章 鐵路第182章 抉擇第878章 無線電第938章 換血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735章 廓爾喀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496章 交通產業第113章 野望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92章 挖牆角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938章 換血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688章 巡邏兵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936章 軍售第810章 海岸線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953章 新家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43章 行政區劃第151章 在法國第1224章 收網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1382章 紅旗升起夜空下第297章 軍隊換血第8章 普奧聯動第1475章 鋼鐵第916章 鯨灣港鐵路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381章 國禮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281章 酒館第1154章 斷案第615章 交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