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巴拉圭

第958章 巴拉圭

1899年。

巴拉圭,亞松森。

在經歷過巴拉圭戰爭之後,如今巴拉圭已經完全恢復了元氣,人口在八十年代就恢復了戰前水平。

唯一可惜的地方在於,巴拉圭戰爭之後,巴拉圭距離出海口更遠了,不過通過巴拉那河及其支流巴拉圭河兩條優良水道,巴拉圭的內外貿易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在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的分叉口,東非的巴拉圭貿易商業船隊正在進行分流。

“亞倫格林號和歐維姆號,巴拉金馬號的目的地是東方市,而我們向西北方向進入巴拉圭河,然後抵達巴拉圭首都亞松森。”科裡德船長對着見習船員們說道。

“在東非和巴拉圭貿易中,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市,和巴拉圭第二大城市東方市,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地,以後你們跑船大概率也就是在這兩個城市和東非之間徘徊。”

“船長,東方市有什麼特殊的地方麼?”有人問道,主要是東非也有一個東方市在印度洋的奔巴島上。

科裡德船長解釋道:“巴拉圭的東方市在巴拉那河畔,用當地語言則應該稱爲埃斯特城,不過埃斯特城的意思就是東方市,至於我們國內的東方市在印度洋,兩者概念完全不同,巴拉圭作爲小國,人口少,經濟體量也不大,所以我們和巴拉圭的貿易,主要通過亞松森和東方市這兩座規模勉強及格的城市來進行。”

雖然巴拉圭經濟和人口已經從戰爭陰影中走出來,但改變不了巴拉圭寡國小民的實際國情,而今巴拉圭人口也就七十多萬,其中只有亞松森和東方市人口在五萬以上。

“亞松森市是巴拉圭首都,而且河對岸就是阿根廷,所以亞松森實際上是東非和巴拉圭,阿根廷兩國的重要貿易節點城市。”

實際上亞松森原本和阿根廷是不隔河相望的,但是巴拉圭戰爭之後,巴拉圭河南岸被割讓給阿根廷,河對岸其實就是原巴拉圭領土。

不過在巴拉圭戰爭之後,當時巴拉圭人口基本也快被霍霍光了,所以被割讓領土上基本也沒有多少曾經的巴拉圭人,現在巴拉圭全國人口主要是意大利裔,印第安人,巴拉圭人三大族羣混居。

科裡德船長接着說道:“而與之相比,東方市就更不得了了,東方市位於巴拉那河和伊瓜蘇河交匯處,旁邊是阿根廷和巴西,三國被巴拉那河和伊瓜蘇河分割,這樣的地理位置註定東方市商業貿易比較繁榮。東方市對岸分別是巴西的伊瓜蘇瀑布城和阿根廷的伊瓜蘇港。”

所以東非只要把商品運輸到巴拉圭的東方市,那就有機會將這些商品接着向巴西和阿根廷銷售,當然,這基本上是巴拉圭人的活。

巴拉圭人充當二道販子角色,也賺了不少錢,這也是亞松森和東方市兩地經濟迅速恢復並且加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巴拉圭是東非和南美洲貿易最早的窗口,爲東非商品出口做出了不小貢獻,也是兩國友誼的見證。”科裡德船長用着頗爲自豪的語氣說道。

在說話間,科裡德船長所在的船隊已經完成了分流,而科裡德船長所在的卡關號也和其餘三艘船駛入巴拉圭河,從這裡開始,也意味着船隊正式進入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國界線,

當然,船隊並沒有直接抵達亞松森,而是在阿根廷的福莫薩港停下,福莫薩港是原巴拉圭領土,由阿根廷人在1879年建立。

而東非的商船是福莫薩地區阿根廷主要進口商品來源之一,而東非巴拉圭貿易商業船隊只在這裡留下了一艘商船。

畢竟福莫薩在阿根廷也只是一座邊境小城,購買力和巴拉圭首都亞松森相比完全無法相比,而且他們的商品也不好變現。

阿根廷和巴拉圭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牛肉和小麥等農產品,而東非本身就是農牧業大國,所以東非在區域內的貿易活躍度並不算太高。

不過因爲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巴拉圭和阿根廷的牛肉和小麥品質比東非高,這種情況下,東非對其農產品還是有一定需求的。

東非商業船隊將當地的牛肉等農產品,一方面直接向歐洲出口,亦或者運回本土,從而賺取微薄的利潤。

很快,東非巴拉圭商業船隊抵達亞松森市,隨着東非商船進入港口,很多巴拉圭商人早就駐足等待。

東非向巴拉圭輸入的主要商品以紡織,電力設備,汽車爲主,當然後兩者銷量不算太突出,這個時候汽車屬於奢侈品,而寡國小民的巴拉圭只有極少數上層人口才能咬咬牙消費,至於電力設備銷量也好不了多少,畢竟歐美和東非電力普及之路都任長道遠,像巴拉圭這種南美邊緣國家更不用提了。

當然,巴拉圭的市場在小也是塊肉,當年洛佩斯時期,巴拉圭就已經鋪設了電報,修建了鐵路,所以當地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只不過巴拉圭戰爭打斷了巴拉圭的發展之路,其中包括方面南美最“發達”的工業,而在此後,東非和奧匈帝國就擠入了巴拉圭市場。

如今巴拉圭百分之四十的電力設備來自於東非,排在第二的則是法國,最後是奧匈帝國。

在巴拉圭戰爭之前,巴拉圭最大貿易伙伴就是法國,洛佩斯就是從法國畢業,並且以拿破崙爲自己的偶像,而洛佩斯死後,巴拉圭政府的政策依然也發生變動,這讓東非獲取了入場券。

但是當初和巴拉圭做生意的還不是東非,而是黑興根財團,當初東非還沒有這種能力。

而後來,東非經濟和工業實力增強後纔開始藉助黑興根財團的貿易渠道,一步步積累和巴拉圭的貿易規模。

進入九十年代後,隨着東非工業的飛速發展,如今東非工業產品在巴拉圭即便不降價出售,也能和其他國家競爭,其中電力設備和汽車更是巴拉圭的優先選項,在這兩個領域東非製造屬於高端產品,在全球市場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當然,在19世紀,即便再差的國家,努力發展工業也是不缺市場的,19世紀的工業生產能力有限,對工業品的需求十分旺盛。

而巴拉圭雖然國家小,人口少,但是人均消費能力強,在巴拉圭戰爭以後,爲了快速恢復國家經濟和人口,巴拉圭經濟政策寬鬆,原本社會階層也因爲戰爭原因被打破,所以普通人機會多,即便只發展農業,收入也比較可觀。

加上意大利移民增加,爲巴拉圭提供了豐富的工商業人口,這使得巴拉圭如今經濟發展相對不錯,在工農業領域甚至比戰前更上一層樓。

畢竟當年逃亡巴拉圭的很多意大利移民都來自意大利地區比較發達的威尼斯,而威尼斯本身就是一座工商業氛圍濃厚的區域。

第380章 夜談第1317章 流亡政府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531章 兵城第820章 購艦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296章 接見第1081章 消耗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961章 危與機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399章 加入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24章 籌措資金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1053章 波斯灣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492章 靜坐戰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402章 契卡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40章 新品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903章 萊茵宮第924章 海洋第853章 秘密進入請假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464章 勸說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844章 魯道夫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622章 索馬里漁業前景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303章 撤資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45章 空軍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953章 新家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1372章 平原省第454章 軍演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215章 交涉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03章 威脅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75章 大逃亡第207章 換牌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468章 西南非洲
第380章 夜談第1317章 流亡政府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瑪利亞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531章 兵城第820章 購艦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1296章 接見第1081章 消耗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961章 危與機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399章 加入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24章 籌措資金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1053章 波斯灣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492章 靜坐戰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402章 契卡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1451章 蘇聯算盤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373章 干涉俄國會議第140章 新品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903章 萊茵宮第924章 海洋第853章 秘密進入請假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464章 勸說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844章 魯道夫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622章 索馬里漁業前景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303章 撤資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45章 空軍第1328章 “阿奸”賽義德第953章 新家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1509章 兩大戰略後方第1372章 平原省第454章 軍演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215章 交涉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604章 民不聊生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03章 威脅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433章 德國打算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317章 《東埃邊界劃定協議》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75章 大逃亡第207章 換牌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468章 西南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