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 文物買賣

和契卡想的有些區別,東非國防安全局在敖德薩的活動實際上並不活躍,至少在當前這個時間段裡,東非政府沒有在俄國搞事的想法。

至於沙俄流亡政府,雖然設置在東非,但是在東非看來,這個所謂政府的可利用價值很低,東非壓根不指望這個所謂的流亡政府能夠有多少作爲,再怎麼說蘇聯人勢必也不會選擇重新回到帝制時代。

當然,留着沙俄流亡政府,能用來噁心蘇聯政府,這其實也算一個不錯的籌碼。

……

1925年3月14日。

聖彼得堡。

這座被蘇聯人稱之爲列寧格勒的城市,作爲曾經帝俄時代的首都,同時也是沙俄幾百年歷史下來,文化遺產最爲集中的區域。

從1703年,彼得大帝建立聖彼得堡以來,聖彼得堡這座城市的歷史已經超過了兩百年。

而這兩百年時間裡,它都以帝俄的首都而成爲整個俄國的中心,大量資源從俄國各地集中到這裡。

其中,也包括帝俄時代從世界各地掠奪過來的世界各國文物。

而自從工黨上臺以來,俄國的文物市場也經歷了一輪價格上的大跳水,原本被帝俄時期,沙皇,貴族或者商人視若珍寶的文物和收藏品,現在卻變成了蘇聯政府用來換取大量外匯的重要資源。

在聖彼得堡,各國商人因此涌入這個新興的文物市場,從而試圖以一個符合心理預期的價格撿漏。

“這是遠東的文物陳列區,收集着來自遠東帝國,朝鮮,蒙古等國家的各種藝術品,現在只要三十萊茵盾,就可以隨意挑選兩件帶走,我們只收現金,且不要盧布。”一名蘇聯的導購向着東非文物商人舍赫曼熱情的介紹道。

舍赫曼看着眼前的猶如菜市場上雜物一樣,隨意擺放堆積的各種器具,書畫,雙眼猶如黑夜裡的餓狼,放射着貪婪的光芒。

不過,他還是故意裝作嚴肅的討價還價道:“價格還是虛高了,遠東的文物,在國際市場上向來價值不高。”

“你們居然敢把他們按照件數來賣,在我看來,這些東西按斤稱才符合市場的行情,畢竟,這些東西的存世量和獲取難度都算不上太大。”

聽到舍赫曼的話,蘇聯導購彼得羅夫眉頭一皺說道:“舍赫曼先生,你不要認爲我們蘇聯人沒有什麼見識,據我個人瞭解的情況,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文物,既然它稱得上藝術品,就應該得到重視。”

“十五萊茵盾一件,已經是一個相當便宜的價格,要知道在過去,沙俄的貴族和有錢人們,可是把這些東西視爲珍寶收藏起來。”

舍赫曼搖搖頭反駁道:“彼得羅夫先生,你這其實是混淆概念,如果你去過遠東的話,就可以明白我之前所言非虛。”

“在遠東,我單單是用十五萊茵盾就能從那裡換取十幾件文物商品,畢竟你也知道,遠東從古代就一直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而這也就意味着,即便在古代,他們也擁有十分龐大的消費市場,在古羅馬時代,被西方人視若珍寶的瓷器,在遠東也僅僅是普通人日常使用的器具。”

“而遠東各國的文明都比較久遠,尤其是遠東帝國,在古代,他們的人口長期維持在數千萬規模以上。”

“你試想一下,一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且人口長期保持在數千萬規模以上的國家,他們歷朝歷代積累下來的瓷器,就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

“俗話說,物以稀爲貴,很顯然,遠東帝國的文物因爲數量太多,且獲取難度太低,根本就賣不上什麼好價錢,我想這也是你們這裡積壓如此多遠東物品的原因。”

“而且,我還要考慮風險問題,畢竟文物的不確定性太大,誰知道這裡面有多少僅僅是普通商品,我不可能一件件甄別和篩選。”

舍赫曼的話當然是用來忽悠彼得羅夫的,不過他的話,也未必全是假話。

就比如遠東帝國的文物確實比較容易獲取,就比如遠東帝國曆朝歷代生產的大量古錢幣,因爲存世量太大,大部分都賣不上價。

而且,因爲這個時代,遠東帝國積貧積弱,所以很多列強國家,從遠東帝國獲取文物,甚至不需要掏錢,而是直接大膽偷竊,甚至明搶。

而沙皇俄國就是這些強盜中的一員,就彼得羅夫給舍赫曼介紹的這些東西,舍赫曼可不相信是原本沙俄公平交易過來的。

所以,舍赫曼直接對彼得羅夫挑明道:“就比如眼前的這些東西,他們是如何流入俄國的,我想彼得羅夫先生你心裡也應該有數。”

“這些商品,絕對不可能是原沙俄從遠東帝國公平公正交易所得,而是帝俄政府在向周邊擴張的過程中獲得的賊贓。”

“所以,我說這些東西的價格虛高,絕對是十分客觀的敘述,你們把這些東西積壓在倉庫裡,也不過是吃灰,還不如給我們一個痛快的價格,打包賣給我們。”

如果是帝俄時代,舍赫曼這麼直白的說法,恐怕早就引起彼得羅夫的暴怒了,畢竟舍赫曼的話簡單翻譯過來,那就是說沙俄政府是一夥強盜和侵略者。

但是,彼得羅夫不是帝俄時代的俄國人,而是新的蘇聯人,蘇聯政府對沙皇俄國罵起來可比東非人狠的多。

所以,彼得羅夫不但不對舍赫曼的話感到氣憤,反而頗爲認同的說道:“沙皇和他的走狗們,確實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犯下的罪行確實不少,包括我們原本俄國的老百姓。”

舍赫曼趁熱打鐵的說道:“你看,彼得羅夫先生,我們其實在對沙皇俄國政府的看法上是一致的。”

“而你們本身對於沙皇時代的壓迫感同身受,而沙皇對於周邊那些弱國其實也是一個道理,所以在帝俄時代,俄國獲取這些東西,幾乎沒有多少成本。”

“所以,我們的交易,自然也需要按照市場公正的價格來,你們肯定吃虧不了。”

在舍赫曼這個狡猾商人的不斷洗腦下,彼得羅夫的想法也確實出現了動搖,他也開始認爲眼前這批文物,其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值錢。

但是,他又感覺舍赫曼給出的價格太低,畢竟,其他歐洲人購買文物那都是按照件算的,有些甚至能給出一個天價。

而反觀舍赫曼,他居然大言不慚的說眼前這批東西,只能按斤稱,這讓彼得羅夫感覺他推銷的不是文物,而是市場攤上的水果。

所以,這種反差,讓彼得羅夫依舊能夠維持一定的清醒,他就說道:“舍赫曼先生,我總感覺你在忽悠我,要知道那些歐美商人購買文物,可是很大氣,付起錢來也很豪爽。”

“怎麼到了你這裡,就使勁壓價,而且還把東西貶的一文不值。”

舍赫曼眼看彼得羅夫這個心大的斯拉夫人,智商想要重新佔領高地,急忙打斷道:“彼得羅夫先生,這你就冤枉我了,我說的可都是實話,你這麼聰明的人,怎麼可能分辨不出來呢?”

“要知道,你們俄羅斯人的智慧不低,在帝俄教育如此落後的時代,就出了那麼多的世界聞名的文豪,藝術家,科學家,數學家,由此可見,俄羅斯人的智商普遍很高,所以,我不可能欺騙你這樣的聰明人。”

“光是從你的言談舉止和衣着,說句實話,如果放在英國,那也絕對算得上是彬彬有禮且英俊的紳士。”

“不像我,沒有什麼文化,也就只能靠着做些小買賣,混口飯吃。”

“不瞞你說,我們東非的貴族和有錢人,他們雖然富得流油,但是遠遠沒有歐洲,尤其是俄國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才迫切需要一些身外之物,讓自己看起來好像有些文化,而不是暴發戶,進而來改變自己的形象。”

“這也是我到俄國來採買大量文化商品的原因,實際上也就賺個跑腿費,實際上東非的有錢人都十分吝嗇,我將這些東西運回國,他們也會斤斤計較,給不出太好的價錢。”

舍赫曼一個勁的鼓吹彼得羅夫依舊蘇聯,從而滿足他的虛榮心,同時對東非和自己的工作大大的貶低,以此來博取同情,將自己這個“資本家”包裝成弱者,來謀求兩人商業談判中的優勢。

而彼得羅夫不過一個剛剛踏入工作沒有幾年的小青年,哪裡經受過舍赫曼這種精明老辣商人的吹捧,僅僅是過了一會,他就被舍赫曼吹噓的有些飄飄然。

同時,在舍赫曼的心理暗示下,不自覺的將舍赫曼歸納爲不得不爲生計奔波的“可憐人”。

畢竟,彼得羅夫印象裡東非大概屬於和帝俄一樣落後國家,東非民衆就和過去廣大的蘇聯民衆一樣,受到貴族,官僚和資本家的層層剝削。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彼得羅夫實際上心思已經並不放在一堆文物上來,而是被舍赫曼這個老狐狸引入到其他方面。

這也是正常情況,畢竟這些文物並不屬於彼得羅夫個人,而是蘇聯的國家財產,即便銷售,也不能使得彼得羅夫獲利。

更重要的地方,則在於彼得羅夫對於眼前的文物價值,完全沒有具體的概念。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比如前世五,六十年代的遠東帝國,那個時候,許多人也就勉強維持一個溫飽都十分艱難,哪裡有功夫關心吃飯以外的事情。

這也和當前的蘇聯政府性質有關,按照蘇聯很多人的理解,文物只不過是過去沙俄貴族,有錢人用來炒作,以及享受的玩物,相比較這些毫無價值的東西,還不如多增加一些工業設備有用。

而舍赫曼接着說道:“至於歐美商人,他們之所以願意出高價,那是針對歐洲的文物產品,但是歐洲以外的東西,那就完全不值錢了。”

“如果不是這樣,我想你們這裡也不會積累如此多的遠東貨,這不正說明這些商品無法引得歐美國家的興趣麼?”

“所以,還不如將這些商品打包賣給我,你們也可以清理庫存,換取更多的外匯,畢竟真的沒人購買的話,這些東西大概率也只能堆積在角落裡吃灰。”

於是,在舍赫曼的一通忽悠下,他最終僅僅以七百多盧布,也就是不到三千萊茵盾的價格,將這批足足有一卡車量的遠東文物吃下。

交易達成後,舍赫曼簡直笑得合不攏嘴,實在是太暴利了,根據他的推算,這批文物運回國,在價格上至少能翻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這些文物,根據舍赫曼的估計,其中絕大部分應該都是真品,而且蘇聯人還很不識貨,其中一些文物,舍赫曼一眼就看出,並非完全是遠東帝國特色,可能夾雜着不少朝鮮和日本的東西。

而彼得羅夫和蘇聯政府對這筆買賣也很滿意,雖然他們也很清楚,舍赫曼肯定能從中大賺一筆,但是這對於蘇聯政府來說並不重要。

他們急於將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拿去變現,從而獲得國家發展的資金,畢竟,如果沒有強大工業和軍事支撐的話,手裡擁有再多財富,也不過是爲他人做嫁衣。

就比如遠東帝國,任憑遠東帝國文明再古老,財富積累的再多,最終這些東西還是隨着西方的崛起,而成爲列強海盜的食糧。

於是1925年,這一年間,大量蘇聯文物,收藏品和其他有價值的物品,流入到東非,極大充實了東非民間和博物館的藏品。

甚至東非從蘇聯政府手中,獲得了不少西夏文物,這使得後世東非變成了西夏文研究的一個重要國際中心。

而此時的蘇聯政府也不感覺吃虧,畢竟這些東西大多是他們靠着抄家貴族,資本家,或者直接從民間徵集上來的“無用物品”,根本不需要成本。

很多蘇聯老百姓,爲了支持國家發展,就把一些“祖傳”的好東西上交給蘇聯政府,畢竟,這些東西留在他們手裡確實沒有什麼價值。

蘇聯和其他國家不同,因爲特殊經濟制度的原因,大富大貴對蘇聯百姓沒有意義,反而過多的財富可能成爲催命符,被打上一些標籤。

當然,也正是因爲蘇聯政府的一系列舉措,蘇聯平民的生活質量比沙俄時代提高了不少,所以對於目前蘇聯經濟的看法,就見仁見智了。

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258章 夜襲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87章 勸說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958章 巴拉圭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330章 跑路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727章 艦隊第837章 颱風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559章 誣陷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574章 服軟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200章 分裂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276章 酒精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82章 抉擇第330章 跑路第1041章 新農業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324章 預謀第103章 “大殺器”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688章 巡邏兵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882章 出口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810章 海岸線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08章 歷史課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390章 自治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509章 起步第351章 過往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282章 學習營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2章 戰場間隙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811章 送行第50章 教育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1154章 斷案第290章 長絨棉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430章 客人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1239章 兵變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505章 提速
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258章 夜襲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187章 勸說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958章 巴拉圭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330章 跑路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727章 艦隊第837章 颱風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559章 誣陷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574章 服軟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648章 1883年國防軍事變動報告第200章 分裂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1276章 酒精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82章 抉擇第330章 跑路第1041章 新農業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324章 預謀第103章 “大殺器”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688章 巡邏兵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882章 出口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810章 海岸線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108章 歷史課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442章 東非威脅論第1390章 自治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509章 起步第351章 過往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85章 馬西米連諾一世眼中的東非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282章 學習營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2章 戰場間隙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811章 送行第50章 教育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1154章 斷案第290章 長絨棉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112章 人口和農業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430章 客人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1239章 兵變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505章 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