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0章 九大工業區

贊比西河省。

東非的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駐地在太特市,這個水利委員會是東非諸多水利委員會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這次卡布拉巴薩水庫建設,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的責任很重。

就目前而言,他們不僅要負責和監督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的建設,同時要對全流域進行綜合性治理,尤其是贊比西河下游近五百七十公里沿線地區。

隨着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的建設,對贊比西河下游影響最大,原因也很簡單,贊比西河中上游幹流沿岸幾乎沒有多少城鎮和人口。

委員會主任凱特爾此時就在下游贊比西河省的卡亞鎮巡視工作,從太特市一直到欣代市,數百公里的河段上,有許多水利部門的調查人員。

贊比西河省的卡亞鎮距離太特市並不遠,贊比西河省河務局的局長,站在凱特爾身後向他彙報着情況。

而贊比西河省河務局是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的下屬機構。

“贊比西流域,近些年來隨着帝國的開發,對沿岸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壞,增加了河流的含沙量,這些河沙基本淤積在下游地區,並且最終被輸送到河口三角洲地區。”

“這也是贊比西航運的一大威脅之一,贊比西的輸沙量接近一億噸,雖然已經低於多瑙河,但依舊對下游的航運具有較大威脅。”

沒錯,現在的贊比西河泥沙攜帶量沒有多瑙河高,這是一個很反常的現象,畢竟贊比西沿岸可是以熱帶草原氣候爲主,草原植被更容易受到破壞,導致水土流失。

反觀多瑙河流域,氣候條件就好上不少,植被也比較旺盛,森林也不少,因此導致兩條河流水土流失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還是人類活動程度決定的。

多瑙河及其支流沿岸經過的國家包括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西烏克蘭等國家,尤其是奧匈帝國,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開發歷史悠久。

反觀贊比西河流域,雖然人口也不少,但是,除了下游以外,其他人口基本分佈在贊比西河的支流,而贊比西河干流中上游河段,基本沒有大規模開發,這是如今贊比西河含沙量低於多瑙河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在20世紀以前,贊比西河的含沙量是遠超多瑙河的,但在二十年代,隨着東非經濟轉型,對生態的保護意識增加,還有支流流域興建水利設施,一下就把贊比西河的輸沙量減少了近五成。

在19世紀七十年以前,贊比西的輸沙量大約在一億五千萬噸左右,隨後,因爲東非對流域的開發,這個數字在短短二三十年時間裡激增到近兩億噸規模。

水電站對河流含沙量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爲它本身就具有攔沙,調沙功能,而東非作爲二十世紀前期的基建狂魔,在贊比西河的支流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水電站,加上二十年代後,對河流沿岸植被的保護和擴植,因此,贊比西河含沙量大大降低也就不足爲奇。

而同時期,多瑙河流域的國家,就沒有東非這種基建能力還有維護意識,尤其是流域中佔比最大的奧匈帝國。

現在的奧匈帝國僅僅是一個初步工業化國家,或者說半工業化國家,處於這個階段的國家,反而對自然的破壞能力最大。

就比如前世的印度,差不多工業發展程度就相當於現在的奧匈帝國,這使得前世21世紀印度恆河也超過黃河,成爲世界輸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輸沙量超過十五億噸,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漲。

至於本時空1931年黃河的輸沙量,更是達到驚人的三十多億噸,甚至接近四十億噸規模。

遠東帝國雖然工業化程度很低,甚至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他的人口密度,以及農業高度集中,這造成黃河的含沙量幾乎達到歷史峰值。

而現在多瑙河含沙量比贊比西河含沙量高,也有這個原因,就比如匈牙利的農業開發,導致的水土流失,是多瑙河泥沙的重要來源。

相較於多瑙河,東非在贊比西河治理上,毫無疑問更勝一籌,但是,這並不是現在東非的極限。

贊比西河省河務局局長就說道:“贊比西河上游的泥沙,一直都是下游航運無法繼續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次卡布拉巴薩水庫建設,我認爲,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對下游地區展開一次更加系統綜合治理。”

“尤其是在卡布拉巴薩水電站建成,蓄水的這幾年裡,下游河道完全可以通過大型機械,挖深和拓寬河流主航道,將主航道的深度延展至十米以下。”

目前贊比西河下游的主航道平均水深大約八米,這是東非二十多年努力的結果,這使得在雨季,贊比西河下游萬噸巨輪可以直達太特市。

東非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除了巨大的投入以外,也巧妙藉助了贊比西河的氣候變化,在枯水期,更有利於東非清淤和疏浚工作的開展。

但是,東非政府對這個結果,依然不滿意,這次卡布拉巴薩水庫建設,就又給東非提供了一個機會。

之前說過,卡布拉巴薩水庫的因爲巨大的容量,想要注滿水都需要幾年時間,而東非在這段時間裡,完全可以對卡布拉巴薩水電站下游河段,再一次進行大改造。

凱特爾主任就對贊比西河省河務局局長說道:“你的想法,早就在國家的考慮之內了,等到卡布拉巴薩水電站建成的那一天,整個贊比西河下游五百多公里,屆時都將變成一個大工地。”

“包括重建下游河堤,挖深和拓寬河道,固化河流沿岸,建設新的護河生態帶等等,這次我親自到卡亞鎮,就是對這一系列工程,進行前期考察和準備,水利部的數百名專家和技術人員,都參與了這次活動,就是爲了將贊比西河下游,治理成爲帝國的萊茵河。”

在20世紀前期,世界航運能力排在第一的河流,毫無疑問是萊茵河,不過,萊茵河是老天賞飯吃,就拿之前提到的,令人頭疼的含沙量問題,對於萊茵河根本就不存在。

多瑙河和贊比西河的輸沙量動輒以億噸爲單位,而萊茵河每年僅有區區數百萬噸,甚至連一千萬噸都達不到,更別說萊茵河水量大且穩定,全年可通航。

這是東非羨慕不來的,不過,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東非人相信自己也能把贊比西河馴服,屆時,贊比西河在航運,發電,供水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甚至可能達到世界之最。改造完成後的贊比西河,航運條件肯定依舊不如萊茵河,但是不至於差的太多,而發電這方面能力,贊比西河就遠遠超過萊茵河等河流了。

凱特爾說道:“帝國對贊比西河的改造,將是一場持續的高強度戰爭,而對下游地區的改造工程,也只是這場戰爭的第一階段,想要完成整個流域的改造,時間甚至可能持續本世紀末。”

“屆時,贊比西河流域的經濟基礎,也將進一步夯實,成爲整個帝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

這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贊比西河流域成型的世界級工業區就高達三處,分別是以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盧薩卡爲核心的中央工業區。

這個工業區以裝備製造,有色金屬冶煉,汽車和電力工業等爲主,同時因爲萊茵市的存在,教育和科研高度集中,尖端和新興產業也十分強大。

然後是東非曾經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波西米亞工業區,以哈拉雷,布拉瓦約爲核心,在鋼鐵,紡織,有色金屬冶煉,軍工業爲主,同時佈局了航空,航天,以及核能等國家重點保密工程項目。

最後是馬拉維工業區,這個工業區在東非排名並不算靠前,但是,實力同樣不容小覷,東非著名的科研之城和原重工業城市姆貝亞就在此地,同時,馬拉維湖沿岸有規模可觀鋁土礦,稀土,煤炭,鈦鐵礦等資源,所以有一批小而強的工礦城市。

除了這三座已經成型的工業區以外,贊比西河下游也正在成爲東非另一處新興的工業聚集區,以太特市,欣代市爲核心。

這也意味着,未來贊比西河流域串聯着東非的四處大型工業區,一旦它的改造完成,這四處工業區,就能通過水運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成爲東非經濟和人口高度聚集的區域。

目前,東非官方認定的工業區僅有九處,除了上述的四座工業區以外,其他五處分別是西海岸工業區,萊塔尼亞工業區,大湖工業區,東海岸工業區,最後是南方工業區。

這幾處工業區中,贊比西河下游工業區,萊塔尼亞工業區,大湖工業區尚未成型,不過,他們的工業實力已經不容小覷。

也就是放在東非排名不算靠前,放在除了美國和德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那都算頂級工業區了。

除了上述九大工業區以外,東非還有很多不在其內的工業城鎮,或者小型工業基地,這也可見如今東非工業實力的強大。

凱特爾主任說道:“等到下游地區治理完成,那未來太特市和欣代市,以及其他下游地區城鎮,在帝國經濟中的排名還能往上升一升。”

“欣代市可能成爲帝國新晉的人口百萬大城市,至於太特市,甚至可能擠入前五,成爲和蒙巴薩,新法蘭克福,卡賓達,羅安達,達累斯薩一個級別的城市。”

“說一句改變全國的經濟格局都不爲過,而我們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也能進一步鞏固在帝國水利部門中的地位。”

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也並非沒有競爭對手,就比如剛果河水利委員會,還有尼羅河水利委員會,只不過,贊比西河流域經濟和人口,註定了另一處兩個部門,得不到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這樣的恩寵。

這三處水利委員會,對應的也就是對東非最重要的三條大河,而東非第四大河奧蘭治河,那就不夠看了。

至於原因麼,也很簡單,雖然奧蘭治河大部分屬於東非,但改變不了它是一條界河的現實。

贊比西河和剛果河不用多說,即便剛果河有一小部分屬於比利時,但把它看做東非河流也完全沒有問題。

尼羅河雖然分屬幾個國家,但是它上游的大湖區,潛力很大,大湖工業區也屬於尼羅河流域,而且,農業在東非全國佔據重要地位,除此外,石油,有色金屬等工業實力不弱。

和前三者相比,奧蘭治河就完全不同了,雖然奧蘭治河流域內也有奧托市(比勒陀利亞),布隆方丹,阿平頓,金伯利等發展不錯的城市。

但是,這些城市的重心是向東發展,融入印度洋貿易,然後是向北,對接國內市場,最次也是選擇和南非展開貿易,而奧蘭治河的流向是向西,其下游地區還氣候十分惡劣,荒無人煙。

再加上它界河的身份,因此,奧蘭治河水利委員會的地位甚至比不過東非一些中小型河流管理部門,就比如林波波河,魯伏馬河等等。

也就是東非此前在南方的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才讓這個奧蘭治河水利委員會不至於完全邊緣化。

作爲贊比西河水利委員會一把手的凱爾特,對於奧蘭治河水利委員會就完全不在意。

他繼續對贊比西河省河務局局長說道:“接下來帝國對於贊比西河省的投入肯定要增加,這對於贊比西河省還有你們部門也是重要機遇。”

“畢竟,這事關到贊比西河下游工業區的國家發展戰略,因此你的壓力也不小,這個機會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們和羅德西亞省河務局誰工作更賣力,表現更好,業績更突出,問題更少了。”

贊比西河下游沿岸分別被兩個省控制,一個是北邊贊比西河省,然後是南邊的羅德西亞省。

因此,贊比西河省河務局的競爭對手就是羅德西亞省河務局,這兩個河務局,再加上太特省河務局,分管着整個贊比西河下游流域。

對於贊比西河下游的治理,也是東非七五,甚至到八五規劃期間的重點工程,圍繞贊比西河航運,加速贊比西河下游工業區的徹底成型。

這項工程和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的建設,都是一環扣一環的,而等到卡布拉巴薩水電站建成後,東非政府的重點就會放在贊比西河下游工業區還有太特市農業灌溉區建設上。

毫無疑問,贊比西河下游工業區,它在帝國中央政府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旦建設完成,就能徹底激活整個贊比西河流域經濟的發展,並且成爲贊比西河沿岸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258章 夜襲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676章 摩托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968章 分歧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555章 羞辱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113章 野望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505章 提速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688章 巡邏兵第351章 過往第1344章 輿論戰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182章 中間商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298章 香蕉園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18章 遠洋貿易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24章 奔逃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187章 勸說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438章 倒計時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43章 行政區劃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379章 黃金葉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471章 漏洞第1276章 酒精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33章 尋找“光明”第998章 貝拉市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1448章 竊聽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367章 鐵甲艦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387章 初交手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926章 機耕路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467章 觀察第847章 畜牧業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942章 宣戰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87章 勸說第647章 準備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116章 泰坦尼克號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793章 籠中鳥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164章 肉類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249章 熱度
第420章 安若泰山第258章 夜襲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676章 摩托第169章 費舍爾的工作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論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968章 分歧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555章 羞辱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113章 野望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505章 提速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688章 巡邏兵第351章 過往第1344章 輿論戰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182章 中間商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140章 塞爾維亞戰場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298章 香蕉園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18章 遠洋貿易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537章 過去的七十年代第424章 奔逃第1266章 富瓦河水庫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187章 勸說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438章 倒計時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43章 行政區劃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379章 黃金葉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471章 漏洞第1276章 酒精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33章 尋找“光明”第998章 貝拉市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1448章 竊聽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367章 鐵甲艦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387章 初交手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926章 機耕路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467章 觀察第847章 畜牧業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942章 宣戰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87章 勸說第647章 準備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1455章 日本人的野心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1116章 泰坦尼克號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793章 籠中鳥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164章 肉類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249章 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