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城市化

第701章 城市化

龍騎兵的組建,還是爲了應對南方可能爆發的戰爭,提高軍隊的機動性,隨時策應步兵部隊。

而之所以選擇在南普魯士省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爲東非成規模的大型馬匹養殖區域就在北方牧場以及南普魯士省和東方省。

南方的條件是不差的,但是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而東非目前走完這個過程的也只有這個地區,其他地區的畜牧業要麼規模太小,要麼就是剛剛進入起步階段。

……

第一鎮市。

伴隨着備戰工作展開,大批資金投入到軍事層面,而且這次備戰工作佔據了大量的行政,交通,經濟資源。

所以恩斯特在第一鎮市召開了一次經濟會議,商討備戰時期,東非各地地區的發展問題。

“什麼是城市化?城市化也就是城鎮化,人口向城鎮區域彙集,城市化發展必然依託產業聚集,沒有產業的城市化就寸步難行,這個產業在這個階段專指的是工業。”

“所以對於現在的東非而言工業化就是城市化,目前東非產業由政府來推動,各地官員不能畏首畏尾,要在整合區位優勢,合理科學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規劃假設。”

“不能好高騖遠,就比如看到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市的發展,就想一口氣吃成胖子,你們要想一想自己所在的城市區位條件是否能達到這兩個城市的重要性麼!”

“就比如新法蘭克福市,它是中央鐵路的樞紐,東非腹地,輻射全國,同時靠近工業原料產地,能夠實現資源的彙集,這是新法蘭克福市發展的基礎條件。”

“而新法蘭克福市的缺點在於,缺乏基礎設施建設,缺乏人口,缺乏產業,工農業基礎薄弱等等,這都需要新法蘭克福市政府逐條來解決,否則就是再給新法蘭克福市三十年時間他也發展不起來。”

“有些省會城市,也不要想着一家獨大,就比如高原省,衆所周知高原省省會是多多馬市,但是經濟第一的城市是姆萬紮,姆萬紮爲什麼能成爲高原省經濟第一的市,原因很多。”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不是姆萬紮的條件有多好,而是多多馬市的短板問題,多多馬市首先在地形上受到的限制就比姆萬紮市大,其次降雨量也比姆萬紮市小,所以在農業基礎上多多馬市比不過姆萬紮市,交通是多多馬的優勢,但是姆萬紮市既有大湖航運,同時也有鐵路交通,發展歷史也不比多多馬市晚。”

“當然,說這話不是限制多多馬市發展,而是多多馬市應該更多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優勢上,就像第一鎮市作爲首都,但是經濟發展不如達累斯薩拉姆市一樣,大家分佈不同,所以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難道你們會因爲第一鎮市經濟不如達累斯薩拉姆市就‘嘲笑’第一鎮市麼?”

“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和特產,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纔是正道,就像玉米這種作物,在熱帶和溫帶非常適合生長,有人硬要把他種在沙俄的寒冷地帶,那註定顆粒無收。”

誰會在寒帶種玉米?這是在會人員的共同想法,不過王儲殿下也通過這種簡單的笑話,讓大家明白了這次會議的核心,那就是發展優勢產業,而且應該因地制宜。 “當然,這幾年財政上的浪費也是一個大問題,不要盲目的照抄城市發展模板,雖然我國以高原地形爲主,但是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比如礦藏分佈,農田,牧場,河流佈局,人口居住特點等等,不要一味追求大就是好這個觀點。”

“很多歐洲的小城鎮經濟發展的也不錯,就是結合了自身的特點,典型的就像魯爾區,但是魯爾區的問題也很嚴重,只是當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被忽視,我不希望我們發展的時候也重蹈這樣的覆轍。”

“兩次技術革命,帶給了人類社會一種人定勝天的感覺,但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並不衝突,沒必要一直較勁,也不是打積極性,而是不要做錯事,重點突出物‘科學’,‘合理’上。”

“因爲軍費開支上漲等原因,中央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要求自然也要下調,就比如城市化率,按照正常發展,到1890年應該達到百分之三十,我們把這個目標下調到百分之二十八左右。”

“如果按照1880年的人口數據,三千萬國民數據統計,那也是六七十萬人,現在應該更多,可能有百萬人口無法進入城鎮生活。”

“目前東非的城鎮化率應該在百分之二十六左右,如果算上黑人,可能才達到百分之十幾的水平,所以我們的城市化率真實數據很低,目前德國和英國在百分之四十以上,我們和他們的差距十分巨大,當然,憑藉我國的經濟體量,也造就了城市的大發展,尤其是從七十年代開始引入工業之後。”

東非的經濟成就,就像前世南非白人執政時期,黑人的苦勞是置庸無疑的,但是功勞全算在白人頭上,但是一加上黑人,就原形畢露。

當然,兩者還是有本質上區別,東非國民數量並不比黑人少,甚至多出一千多萬,所以現在東非經濟的主要成就,大部分功勞確實是東非國民創造,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西部省份,要吸收東部地區的經驗,現在西部的‘土著’還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這一點就是你們可以利用的資源,所以在一些低技術含量,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作上,是可以讓黑人來完成的,東部則可以對調糧食等物資,支持西部地區的建設工作。”

通過行政手段,完成資源調度是東非經濟發展的核心手段之一,畢竟現在國際糧食價格處於低位,所以總要找到可以消耗的地方,而且最好是能把這種消耗變成實打實的利益,而不是像資本家一樣把牛奶倒進河流。

現在東非西部的需求還是十分旺盛的,畢竟和東部相比什麼都缺,所以把東部過剩的產能向西部傾斜,就能完成東非西部經濟的一個跳躍。

而且東非每年穩定輸出黑人,又可以保證未來騰出空間,來對移民進行安置工作,這就是一舉多得。

最典型的就是鐵路建設,東非鐵路建設基層主力就是黑人,他們通過血汗建設成的鐵路,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而這些崗位就由東非國民來補充。

鐵路建設中所需的崗位無疑是最多的,但也是工程量最大,也是最危險的,這些危險的重體力勞動交給黑人,東非也不用擔心“補償”,“工傷”,“死亡”等等。

(本章完)

第1053章 波斯灣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830章 蓄水池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336章 東非菜?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581章 “火車頭”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546章 許可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240章 大借款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964章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95章 拜訪第299章 預判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852章 夏威夷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381章 國禮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394章 硬氣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1304章 坎帕拉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27章 地圖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487章 太特城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9章 接觸戰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490章 新成員國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766章 集結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73章 消化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973章 籌備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521章 申請第539章 鄰居論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591章 歸途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13章 國際調停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
第1053章 波斯灣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830章 蓄水池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336章 東非菜?第1388章 人才招聘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581章 “火車頭”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514章 沙皇在東非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546章 許可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240章 大借款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964章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第195章 拜訪第299章 預判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852章 夏威夷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381章 國禮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1068章 世界震動第1268章 人口分佈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394章 硬氣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1304章 坎帕拉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27章 地圖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487章 太特城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9章 接觸戰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536章 阿爾圖佐夫的計劃第1490章 新成員國第707章 貿易和市場第766章 集結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73章 消化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973章 籌備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521章 申請第539章 鄰居論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591章 歸途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13章 國際調停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