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騎驢的南方人

吐蕃一直以來,都是大唐皇朝的頭等心腹大患,只看邊鎮開支,隴右與河西常年佔據榜一榜二,就可見一斑。

中心位於現在西藏位置的吐蕃皇朝,幾乎與唐朝同時崛起,而在歷史上,又幾乎是同時崩潰。

有一種說法,說是盛唐的出現皆因周邊無強國,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吐蕃就是一個實力非常強橫,威脅極大的外部勢力。

眼下的吐蕃也處在發展的鼎盛期,但因其區域面積有限,氣候溫熱而導致的人口暴漲,所以必須要對外擴張,掠奪資源,才能滿足其內部需要。

核心區域在西藏,向西進入巴基斯坦丶阿富汗山地地區,向東,侵入了四川西部丶青海丶甘肅一帶,向北,則是新疆地區。

這一條從西往東的巨大弧形區域,就是大唐與吐蕃頻繁衝突的邊境線,

雙方戰事從大唐開國延續至今。

打的時候多,停的時候少。

想要見到李林甫,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自從隴右的消息傳來之後,李林甫就沒有回過家,一直住在興慶宮中書門下的官署。

熬夜對於一個老年人來說,無疑是非常損害身體的,但是李林甫沒有辦法,以當下的政府運行效率,如果不能加班加點的話,事情根本做不完。

他加班,別人自然也要加班,所以興慶宮這幾日來,各辦公官署燈火通明,深夜時分,也不斷有官員入宮,彙報工作進展。

其實基哥要是肯移駕太極宮,會讓大家省事很多,但人家就不回,以至於皇城衙門的各類文件,需要以馬車運往興慶宮,再分類整理。

李隆基口口聲聲說不得貽誤戰事,實際上最貽誤的人,就是他。

「找了半天還沒回來?再催!」

李林甫在中書門下怒廳一聲,便有官員立即跑出去了。

他發怒的時候,別人是不敢氣的。

他要找的,是金城公主幾十年以來,與大唐之間的往來信箋,這些信上的內容,可以讓他很大程度上對吐蕃做出一些有效的分析。

畢竟沒去過隴右,雖然他遙領過隴右丶河西,但終究不如親臨其境的皇甫惟明更瞭解。

信安王李禕八十多了,實在是熬不住,但李林甫不讓他走,所以直接就在中書門下收拾出一間靜室,專門用來讓李禕休息。

曾經擔任過河西節度使的牛仙客,無疑在這方面有着極大的話語權,只見他在堂內皺眉道:

「皇甫惟明的奏報中,稱吐蕃四如皆有調動跡象,但是蓋嘉運那邊卻說,葉如沒有動,也不知道到底情況如何。」

吐蕃的地盤,依據其地形和自然條件的差異,大致被分爲三個部分。

上區阿里三圍,西藏西北區域,這裡宛如池塘,高聳着雪山和山脈,適宜放牧。

中區衛藏四茹,西藏核心區域,政治文化中心,水道縱橫,擁有廣闊的草原和岩石。

下區多康六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這裡擁有無垠的田野,分佈着大量的森林。

上中下三個等級,下區的日子最難過,屬於吐蕃王朝最亂的地方,也是與大唐發生衝突最多的區域,直面隴右防線。

四如當中地盤最大的葉如,其邊境線與河西防線接壤,蓋嘉運卻說葉如沒有動靜,也正因如此,朝堂上很多人認爲皇甫惟明在謊報軍情。

「安人軍丶振武軍丶積石軍丶莫門軍,均有軍情呈報,這不是皇甫惟明可以亂扯的,」還沒有來得及上任河東的田仁琬皺眉道:

「杜希望丶安思順丶王難得,也均有奏報,我以爲,吐蕃四如多半是動了,但他們到底會從哪個方向進攻,眼下還說不清楚。」

他也是一位頂級戰將,歷史上聲名不顯,是因爲沒有主持過大型會戰,

但能夠身居安西都護如此要職,已經能說明問題了。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戰線過長,每個地方都有可能成爲敵軍的主攻方向,

所以田仁琬認爲,吐蕃未必會主攻石堡城,也許只是聲東擊西的使倆,爲其它方向的戰事推進,提供援助。

這不怪他,畢竟石堡城附近駐兵不少,已經構築成了鄯州以西的一整套完整軍事防線,吐番從這裡主攻的話,代價極大。

而吐蕃當下的情況,似乎不足以發動太大規模的戰爭。

事實上,歷史一次一次告訴我們,國內情況越複雜,對外發動的戰爭就越大。

李林甫眉頭緊鎖,低頭查看着戶部的帳本。

短期內想要徵調足夠糧草,只能是在關中,可是關中地區的糧食,春麥才進入播種期,而粟米還未到播種期,稻米就不要說了,關中沒多少稻田。

而眼下又是漕運的低谷期,南方的糧食送不過來,如果從國倉調撥,又不能調撥太多,否則聖人今年又得跑洛陽就食。

而李林甫知道,聖人不想去洛陽。

「發文給韋堅,四月份之前,我要一百萬石糧食抵運長安,做不到,就罷他的職,

李林甫朝中書侍郎蕭華道:

「立即發文!」

蕭華點了點頭,立即安排官吏草擬令文。

「武庫這邊沒有問題,」韋光乘道:

「西北有戰事,十六衛的軍械也可臨時抽調一些,軍器監也會加急趕製,不會貽誤軍需。」

李林甫點了點頭:「你做事,我放心。」

這就是自己人與外人的區別對待,韋堅那邊供應不上,他就罷人家的官,要是韋光乘供應不上呢?啥事沒有。

裴耀卿皺眉道:

「王忠嗣那邊也要打個招呼,這個時候,他先不要妄動,西北戰事還不知道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朔方要是再打起來,今年就是掏空國庫也供應不起啊。」

「煥之深知我慮,」李林甫臉色凝重道:

「突厥終是小患,就算我們不插手,他們也成不了多大氣候了,但是吐蕃不行,隴右河西累年花費國庫巨資,真要出事,錢都打水漂了,先發文皇甫,令他就地招募吐谷渾部,朝廷會給他調撥布帛,用做軍餉。」

吐谷渾本來佔據着青海大部分地區,但是沒辦法,倒了血黴,同時遇到大唐與吐蕃崛起,他們被夾在了中間。

因此他們的疆域,一半被吐番兼併,一半併入大唐,那麼留給他們的,

也就兩個選擇,依附吐蕃,或者依附大唐。

要知道,當下的吐番是奴隸社會,很多吐谷渾部落扛不住吐番的高壓虐待,所以陸陸續續在一百年間,不斷有部落遷徙至大唐境內,進入由大唐設置在邊境的羈州內繁衍生息。

這些吐谷渾人自耕自種,遊牧生產,沒有紡織業,所以最缺的是布帛,

以此爲軍需,他們是會賣命的。

李林甫對於隴西的情況,其實非常重視,但他也絕對不會認爲,吐蕃會舉國而來,畢竟十年前信安王已經把他們打怕了,吐蕃遣使求和,將那場大戰歸咎於邊將交構,致獲罪於舅。

李隆基是舅舅,尺帶珠丹是外甥,這就是史書上的「舅甥之盟」。

眼下戰事過去也就十年,大唐正值鼎盛時期,李林甫內心深處,也偏向於皇甫惟明有誇大之嫌。

因爲誇的越大,將來勝了,功勞就越大,而皇甫惟明是太子的人。

一個王忠嗣,「一個皇甫惟明,眼下都擔着重任,真要讓這兩人坐大,我還能與東宮抗衡嗎?

像他這樣的人,在爲國家考慮的同時,首先會爲自己考慮。

李林甫突然想起李瑁曾經對他說過的那句話:人不爲己,天誅地滅。

「皇甫惟明與蓋嘉運,他們到底誰的奏報是準確的,我們身在長安難以知曉,」李林甫望着衆人,沉聲道:

「但此事務必嚴謹對待,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韋光乘道:「如果吐蕃真有大動靜,蓋嘉運不會不開口的,他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跟朝廷要錢?」

「那個人靠不住的,」裴耀卿道:

「去年我就看出來,此人對軍務之事,有怠之嫌,留戀長安,久不願去,應發文河西觀察使王,探明敵軍動向。」

「你這不是挑事嗎?」牛仙客不滿道:

「河西現在的節帥是蓋嘉運,你讓王捶去查探敵情,置蓋嘉運於何地?

這兩人要是鬧不和,出了禍事算誰的?」

裴耀卿呵呵道:

「隨便找個理由不就好了嗎?令其觀察邊境防務,這本就是在他的職責範圍,蓋嘉運有什麼好說的?吐蕃葉如部到底動沒動,事關重大,總是要查清楚的。」

一直沒有聲的門下省黃門侍郎陳希烈,搖頭道:

「時間上似乎來不及了,王這一探一報,至少都需三四個月,恐怕隴右已經打起來了,不過河西早做準備,還是有必要的,他們如果能更大的牽扯敵軍主力,隴右的壓力也能小些。」

牛仙客擺手道:

「那要是萬一大戰是在河西打呢?蓋嘉運之所以無法探明軍情,也許敵軍就是故佈疑陣呢?現在的情況是,隴西有防範,河西還不怎麼當回事呢。」

李林甫聽到這裡,拍桌道:

「正因如此,所以更有必要給蓋嘉運提個醒,就如煥之所言,令王督查防務,蓋嘉運着手調動健兒,以做大戰之準備。」

張均一愣,臉色難看道:

「這麼一來,是不是河西也得給他們籌備軍需了?」

牛仙客笑道:「我們只要防患於未然,早做防備,吐蕃懼我軍威,無從下手,大戰就能變小戰,甚至無戰,耗費不會太大。」

你特麼說的輕巧,出錢的又不是你?張均內心腹誹,戶部侍郎這個差事,他是一天都不想幹了。

事實上,皇甫惟明在呈報軍情,請求調撥軍需的第二天,朝廷便已經發文送往鄯州,其上內容也很簡單:你放一萬個心,只管安心佈置防線,軍餉的事情朝廷一定供應。

能不能供應的上,是一回事,漂亮話必須提前說出去。

人家在前線,你總不能告訴皇甫惟明,我沒有軍需給你?

那仗還怎麼打?類似於典故: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無論任何時候,你都要給邊鎮希望,他們如果絕望了,會讓你也絕望的李林甫深譜其中的道理。

沒錢丶沒糧丶沒布帛,這似乎不符合杜甫那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虞俱豐實。」

事實上,國家的各類倉庫確實非常充盈,但問題在於:開支巨大,收支不抵。

我月薪三萬,一個月卻要花費四五萬,這就是大唐眼下的財政狀況,有錢是真有錢,花錢也是真能花錢。

李瑁通過楊洄,希望能與李林甫單獨會面,但一直都沒能實現,因爲楊洄在太極宮張羅武庫的事情,甚至還需要去一趟太原,監管軍器督造。

李林甫給了他一個臨時官職,行北都軍器監事,試用期一般是一到三年,楊洄如果幹的好了,就能被正式任命。

雖然楊洄不一定稀罕。

其實李瑁自己也沒能想好,怎麼與李林甫談話,甚至對於能否說服李林甫,完全不抱任何希望。

說到底,軍國大事,沒有他參與的份,李林甫在權力鬥爭中或許覺得用得着自己,但是在國家大事面前,李林甫根本就想不起李瑁。

石堡城這一次會不會丟?李瑁自己也說不明白。

他按照往常的習慣,將自己關在房間內,憑藉後世自己曾經做歷史博主的經驗,在紙上勾勒出了一幅大唐與吐蕃之間的邊境防線圖。

如果不備註文字的話,保準這張圖就連牛仙客也看不懂,因爲畫的太粗糙了。

李瑁費了老大功夫畫成,自然不願付之一炬,所以只以△丶○丶X等符號來代替文字標記。

一整天,李瑁都沒有從房間出來,飯食是女婢放在進門的屏風後,李瑁自取。

傍晚時分,李迎月來了。

李瑁抱着最後的希望,在房間內接待了對方。

「不行的,眼下四哥等閒都見不到阿爺,」李迎月嘆息道:

「中書門下不是誰都能進的,有事詢問,纔會特召,參議大事的官員,

眼下都被暫時安頓在宮中,出宮需阿爺批准才行。」

李瑁點了點頭,只能是接受這個現實。

見不到就見不到吧,就算見到又能如何?一來,自己不一定能左右李林甫的心意,再者,長安這邊只是後勤,真正打起來,輸贏還是要看前方的將帥。

好在這一次坐鎮隴右是皇甫惟明,而不是歷史上丟了石堡城的蓋嘉運。

李迎月挪動腳步,來到書案後方,好奇的打量着圖紙上的鬼畫符:

「這是某種道家符篆嗎?是不是太大了點?」

你什麼眼神啊?你見過符能畫在這麼好的紙上?李瑁又問道:

「李近來在做什麼?」

李迎月答道:

「四哥最近與王走的挺近,那個人好像一直在巴結他,以前邊境有戰事,將作監會調撥一些工匠前往營造防禦工事,眼下各藩鎮已經不缺工匠了,所以隴右的事情,將作監幾乎是作壁上觀,所以大多時間都和王在一起,好像在商量聖人華清宮的修事宜。」

李瑁內心一嘆,當皇帝就是好啊,不管別的地方缺不缺錢,皇帝反正是不缺錢,人家的各類開支一個都不能少,生活水平不會因爲任何事情而受到影響。

那句話怎麼說來看?人家心裡裝的是九州萬方,一地得失又算得了什麼?

石堡城就算丟了,李隆基最多鬱悶幾天,幾天之後便是一切如故了。

李迎月已經悄悄來至李背後,雙臂探出,身子緊緊貼在他的後背,柔聲道:

「四哥讓我提醒你,這種大事不要摻和,這是爲你好,太子都沒能參與議事,你插手是哪門子道理啊?」

太子?李瑁眉頭一皺,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

長安,東市以南,過了安邑坊,就是宣平坊。

這座裡坊內居住的北方人居多,南方人少之又少,有一個卻在當下的朝堂,威高極高卻沒有多大實權的官員,越州永興人,正授秘書監賀知章。

他有一個加銜,集賢院學土,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純的不能再純的讀書人。

李瑁如今是右金吾衛大將軍,按理說,巡京師輪不到他來巡,但這不是想見賀知章嗎?

所以他出門了,只帶了幾名親隨,身邊一個金吾衛都沒有,就這麼在長安城裡溜達,以至於巡城的金吾衛,也不敢摸魚了,老老實實的巡邏,以防被頂頭上司抓個正着。

傍晚散值的時間,李瑁恰好進入宣平坊,與賀知章來了一個偶遇。

這老頭愛騎驢,因爲他信道。

其實多年前,大唐也有一個喜歡騎驢的,名叫張果,也是個道士,野史上記載,李隆基希望玉真公主下嫁張果,人家沒同意。

這是純扯淡,你把王維當空氣呢?論顏值,論才華,論年紀你都不是對手,別以爲神話小說你是張果老,你就能跟王維爭風吃醋。

實際上就是一個名氣比較大的道士而已,沾了李唐崇尚道教的光,人家王維信佛,逆水行舟,都比你名氣大太多了。

「這不是隋王嗎?您這是巡查呢?」賀知章騎着驢,慢悠悠的朝着李瑁這邊過來。

李瑁騎着馬,兩人見面誰都沒有下馬的意思,就這麼騎着坐騎打招呼:

「申時剛過,您就已經回到宣陽坊,賀監難道也與我一樣,比較戀家?」

算算時間,賀知章至少都是下午三點就提前下班了,不過也正常,秘書省本就是閒差,再說了,一把年紀了,還能去上班,已經夠可以了。

李瑁自問自己活到六十,就啥也不想幹了,人家八十了,還天天早出早歸的,已經很了不起了。

「沒去省內,從少陽院回來的,」賀知章笑道,他其實對李瑁沒有多少牴觸,儲君之爭當年他也沒插手。

既不想插手,也沒那個資格,因爲那時候他還不是李紹的屬官。

不過他以前還給廢太子瑛做過太子右庶子。

「不請我進去喝杯茶?」李瑁笑道。

賀知章哈哈一笑:

「老夫不喜飲茶,獨愛飲酒,聽說隋王亦是此道中人,若不嫌棄酒水粗劣,那便請吧。」

人活到八十,就算你年輕時候是愣頭青,活了這麼大歲數,也該成精了。

所以賀知章猜到,李瑁是有事找他,故意在這裡等着他的。

李瑁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品類豐富的酒具,有情調啊,喝酒還選杯子?

在屋內坐下之後,李瑁把玩着手裡精緻的瑪瑙杯,再回想自己總是用木杯,頓時覺得落了檔次。

「隴右就要打起來了,賀監對此有沒有什麼想法?」李塌問道。

賀知章慢悠悠的喝着酒,閉目回味着,答道:

「隋王要是有什麼想法,大可說出來,太子對你還是很看重的,需要老夫轉達,大可直言。」

「好!賀監快人快語,我也就不藏掖了,」李瑁放下酒杯,正色道:

「我要舉薦一個人,去皇甫惟明身邊,走吏部流程,還是皇甫自闢都可以,但前提肯定是需要太子同意。」

賀知章頓時皺眉,睜目道:

「其中深意,隋王可否告知?

李瑁道:「這幾天中書門下的議事,少陽院並未參與,但我相信賀監,

一定能有所耳聞。」

賀知章也沒有裝,坦誠道:「自有辦法知曉。」

李點頭道:

「皇甫惟明聲稱吐番舉國調動,四如大軍皆有行軍跡象,但是蓋嘉運那邊,卻沒有發覺任何端倪,賀監信皇甫,還是信蓋嘉運?」

皇甫惟明是太子的人,人家除了向朝廷奏報之外,也有一份詳細的彙報遞送給了太子,兩邊的內容是一樣的。

而皇甫惟明肯定不會欺騙太子。

賀知章臉色凝重道:「自然是信皇甫。』

李瑁道:「那麼賀監覺得,中書門下又會信誰呢?」

賀知章渾身一震。

他所在的部門,雖然無法接觸朝廷政務,但是少陽院的官員們,來自各個部門的可不少,消息彙總之後,會有清晰的答案。

戶部沒有多餘的錢調撥給隴右,那麼他們自然會傾向於蓋嘉運的判斷原因很簡單,這樣一來,籌備軍需的壓力會小一點,指標會定的低一點。

出了事沒關係,可以推到蓋嘉運身上,是你監察失職,致使朝廷做出錯誤判斷。

能不能打贏,其實在很多官員心中,都不是他們最當緊的事情,他們真正在乎的,只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我就是一個會計,薪水跟銷售額不掛鉤,銷售額不是我考慮的事情。

我就是一左後衛,孫興走左路,他進球不關我的事。

賀知章臉色越來越難看:

「隋王的意思,河西這次會拖後腿?」

「以防萬一,」李瑁沉聲道:

「我需要派一個人去皇甫惟明身邊,給他提個醒。」

「誰?」賀知章問道。

李瑁答道:「杜鴻漸。」

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359章 獻誠第216章 內聖外王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21章 大膽的押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228章 讖書第301章 這是貴人啊第389章 金花箋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89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277章 李亨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282章 兒媳之爭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167章 賞罰第344章 庭杖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12章 眼下富裕第300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57章 忠義第四十七章 古怪癖好第129章 武庫六匙第四十九章 鴻臚少卿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238章 清平三章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296章 明帳和暗帳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86章 右賢左戚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211章 兩個都是第327章 護短第125章 隴右第162章 隴右道採訪處置使第270章 做皇帝難度更大第319章 斬斷親情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344章 庭杖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五十章 九死一生投票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124章 勳國公房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174章 伊州大麴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七十二章 蹭飯第186章 再無兄弟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六十一章 我的老父親第350章 秘書省第七十一章 武功蘇氏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260章 偃月堂議事第六十八章 家國永安第四十三章 延興客棧第331章 罪魁禍首第六十三章 這是朕的家第321章 憋了九年的怨氣第170章 你在反駁我?第199章 夢中懷孕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348章 三贏第148章 太原尹第319章 斬斷親情第187章 讓皇帝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81章 文壇元帥第222章 給他多準備點紙錢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四十七章 古怪癖好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79章 回去吧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223章 語言是一門藝術
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359章 獻誠第216章 內聖外王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21章 大膽的押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228章 讖書第301章 這是貴人啊第389章 金花箋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89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277章 李亨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282章 兒媳之爭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167章 賞罰第344章 庭杖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12章 眼下富裕第300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57章 忠義第四十七章 古怪癖好第129章 武庫六匙第四十九章 鴻臚少卿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238章 清平三章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296章 明帳和暗帳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86章 右賢左戚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211章 兩個都是第327章 護短第125章 隴右第162章 隴右道採訪處置使第270章 做皇帝難度更大第319章 斬斷親情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344章 庭杖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五十章 九死一生投票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124章 勳國公房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174章 伊州大麴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七十二章 蹭飯第186章 再無兄弟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六十一章 我的老父親第350章 秘書省第七十一章 武功蘇氏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260章 偃月堂議事第六十八章 家國永安第四十三章 延興客棧第331章 罪魁禍首第六十三章 這是朕的家第321章 憋了九年的怨氣第170章 你在反駁我?第199章 夢中懷孕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348章 三贏第148章 太原尹第319章 斬斷親情第187章 讓皇帝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81章 文壇元帥第222章 給他多準備點紙錢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六十二章 小心氣死他第四十七章 古怪癖好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79章 回去吧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332章 茲事體大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223章 語言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