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偃月堂議事

本來隋王宅這邊,也已經提前佈置了一番,準備迎接李瑁返京,結果呢,李瑁沒回來。

所有人都空等了一場。

得知丈夫生病之後,郭淑肯定是非常心急的,第一時間便打算動身往武功驛探視丈夫。

但是呢,聖人將她召入興慶宮了。

正如李瑁猜測的那樣,他只要不回去,他的人都能多得點好處。

郭淑的品級已經到頂了,王妃再往上就是太子妃,沒法賞賜,那麼賞賜兒子肯定最能寬慰郭淑的心。

長子李信冊封西平郡王,西平郡,就是眼下的鄯州。

郭子儀因守城之功,加封穎川侯,總管府屬官們也各有厚賞。

李隆基在獎勵軍功這方面,是非常大方的,李光弼也被封侯了,柳城侯,王難得拜宣威將軍,隴右河西一衆有功將領,除了蓋嘉運和皇甫惟明之外,都有賞賜。

慶功宴上,李瑁的名字從頭到尾就沒有出現過,而享受這份榮光的,只有李光弼和王難得。

準確來說,是李隆基本人。

持續了三天的大宴,也使得李隆基非常疲憊,每日常朝又停了,李林甫的偃月堂重新成爲處理國家大小事宜的地方。

但是這一次呢,因爲李適之上位,所以很多不該出現在這裡的面孔也得以在偃月堂有了一席之地。

李林甫暫時還不能排斥這些人,否則會有私設小朝廷的嫌疑,但是他將來肯定會想辦法將李適之這幫人踢出去。

其實很多人都想設法迫使李林甫回到中書門下理政,那樣一來,所有人都方便,但問題是,聖人不喜歡。

李隆基當下已經完全將興慶宮當作了自己的私人樂園,勤政務本樓也就是個虛名,功能與花萼相輝樓沒啥區別,都是搞藝術的地方。

李林甫在偃月堂的會議上,但凡涉及到要錢的事情,就會和所有人商議,但凡是花錢的事情,他就不提。

也就是隻談收入,不談支出,搞錢,要大家想辦法一起搞,怎麼花,我來搞。

「伏侯城在舊隋時期,曾設西海郡,貞觀沿用,聖人認爲不宜更改,仍叫西海郡,」

李林甫坐在堂內,朝衆人道:

「內政官員缺額,爲三十一人,本相這裡已經擬好一份名單,這不是關鍵的,關鍵是,西平郡未來一年不向朝廷繳稅,還需要撥款建立西海軍丶應龍軍丶

神威軍,大家都琢磨琢磨,這筆錢從哪裡起土。」

盧奐第一個開口道:

「我是吏部侍郎,又掌銓選,右相理應讓我看看那份名單,內政官員代表朝廷治理地方,催徵租賦,保境安民,何其之重,怎麼就不關鍵了呢?咱們在談建立新軍之前,最好先議一議那份名單。」

另外一位吏部侍郎苗普卿道:

那份名單,咱們吏部就不要過問了,畢竟是隴右的官,蓋嘉運覺得合適就行。」

「這話說的,隴右的官就不是朝廷的官了?」大理寺卿張均冷笑道:

「是朝廷大還是蓋嘉運大,憑什麼需要他覺得合適就用?」

裴耀卿插嘴道:

「行政事務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在藩鎮,邊關不同於內地,軍事防務佔據的比重過大,節度使的意見朝廷確實需要優先考慮,若非如此,朝廷又何必給予節度使自行辟易官員的權利呢?」

「等一下,我聽着怎麼覺得不對勁,」韓朝宗皺眉道:

「西海郡已經劃給隴右了?不是還沒有議嗎?」

李林甫淡淡道:「本相已經請示過聖人,西海郡宜屬隴右,這一點就不必議了。」

李適之笑了笑,看向韓朝宗道:

「既然是聖人的意思,此事就不必再提了。」

眼下的偃月堂,關係確實比較複雜,以前在這裡,李林甫一個人說了算,現在多了一羣挑刺的。

張均兄弟黨派已經與盧奐這幫宰相二代黨,準備支持李適之將國政議事,挪到太極宮的中書門下去議。

這是符合他們利益的,否則總是在李林甫家裡辦事,他們太吃虧,很多消息都是對他們隱瞞的,會讓他們對國家事務形成片面的理解。

就比如剛纔,聖人已經同意西海郡屬隴右,但是他們竟然全都不知道。

「太亂了,」盧奐臉色難看道:

「皇城那麼多檔案,難不成今後都需要搬到右相府上?這會導致中樞處理國政效率降低,中樞政務沉,還能指望地方嗎?右相如果實在是身體不濟,那麼太極宮的中書門下今後讓左相主持好了,皇城若有些事務需要右相簽署,左相再派人送過來。」嚴挺之眉頭一皺,這不是搞分裂嗎?今後你辦你的事,我辦我的事?

他正要說話,崔翹丶韓朝宗等人已經紛紛附和盧英,贊同他的提議。

實際上,看似中書省和門下省要分家,其實只不過是提前放出風聲,李適之當下肯定是不會跟李林甫鬧的太僵,但是將來,他肯定要收拾李林甫。

盧奐是在暗示李林甫,你不跟我們交底,那麼我們今後也不跟你交底,到時候政務亂成一團糟,看你怎麼跟聖人交代。

所以他的話,是威脅居多,並不是真的要返回皇城,他們如果真的回去了,

李林甫不是更容易奪掉他們的權力嗎?

果然,李適之擺了擺手,示意大家安靜,然後耐心道:

「右相身體不好,聖人特許在相府辦公,大家都要相互理解,如果覺得取用卷檔麻煩的話,就在平康坊找一塊地方,設立國文館,這樣一來不就方便了嗎?」

中樞侍郎韋陟皺眉道:

「不行!中書省的卷檔何其之巨,皆爲國文秘卷,怎麼能隨意存放在皇城以外的地方?漏泄出去,誰能負的起這個責任?中書省不同意。」

陳希烈也是冷笑道:「左相怎麼能想出這樣的主意?」

他本來是想上去的,結果沒鬥過李適之,雖然他也清楚,自已跟李適之差的太遠,但也肯定會不服氣嘛。

你喜歡高圓圓,雖然明知得不到,但也肯定看趙又廷不爽。

李適之笑了笑,重新坐下道:

「既然如此,那麼大家該辛苦就辛苦一些,三省六部十一寺的事務,我們今後就在偃月堂逐條論之,但凡沒有論過的,門下省這邊,不簽字。」

門下省掌管政令審覈,以前牛仙客是個傀儡,只要看到有李林甫簽字的公文,他拿起來掃一眼也就簽了。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人家李適之要問你個過來過去,我沒有看過的,沒有參與討論過的,我不簽字,那麼政令就無法施行。

中書與門下,本來的職權就是互相制約的,李適之自然要用好自己手中的權力,他可不想當傀儡。

李林甫笑了笑,讓度支郎中宋遙將那份官員名單交給了盧奐。

盧奐欣然接過,掃視一眼後,竟然沒有任何問題,其中大多數確實是當下排位比較靠前的守選官員。

「這個張巡,怎麼從東宮調任河西去了?」盧奐皺眉望着唯一一個讓他感覺疑惑的任命,道:

「是不是應該跟太子請示一下。」

也就是這個時候,李從外面進來,然後吩咐僕人在李適之的對面加設了一個座位。

衆人紛紛感到疑惑。

李適之眼下是左相,他的座位與其他人是有區別的,就在李林甫身側不遠,

李林甫是主位,他是次席。

那麼眼下新增的那個座位,代表着對方的身份,最起碼是跟李適之持平的。

在座的都是聰明人,幾乎同時想到了一個人。

「諸君安康,遲來遲來,恕罪恕罪,」李瑁笑呵呵的進入偃月堂,朝着衆人拱手打招呼。

大家也都紛紛起身,熱情的與李瑁招呼。

這個打招呼時間可就久了,畢竟今天在座的都是大人物,李瑁不可能一句話就帶過去,而李瑁大老遠回來,大家也不會只是打個招呼那麼敷衍。

「恭喜左相了,您今後身上的擔子可就更重了,我若再想與您通宵徹飲,恐怕是沒有機會了,怎不讓人遺憾,」李瑁笑呵呵的與李適之寒暄着。

李適之也上前抓着李瑁的手臂,哈哈笑道:

「隋王瘦了,黑了,但也健壯了,風采更勝從前啊,我今後但有閒暇,必尋隋王一醉方休,決不食言。」

堂內剛纔還非常緊張的氣氛,隨着李瑁的到來,融洽了不少。

盧奐這個刺頭見到李瑁,也是親切的過來詢問病情,實際上,人家都親自派人去過武功驛探視李瑁,畢竟他倆的交情也不淺。

「這趟辛苦了,若非你坐鎮隴右,朝廷今年還不知道頭疼至何時,」盧奐笑道:

「身體徹底康復了嗎?那麼我這幾日可要去你家裡叨擾一番了。」

李瑁哈哈一笑:「若非康復,今日怎能前來?」

大概半個小時,都是李瑁與衆人寒暄了,李林甫也沒有打斷,因爲他在觀察,有哪些人是有可能被李瑁拉攏的。

至少張均不會。

「好了好了,你們再聊下去,就到了午時放飯了,」李林甫笑着招了招手,示意李瑁坐下,道:

「你剛從隴右回來,那邊的事情,還是要多問問你的看法,方纔國寶郎正好問起張巡的任命,人是你舉薦的,你來解釋一下吧。」

李瑁坐下之後,聞言點了點頭,微笑看向盧奐:

「張巡雖是進士出身,卻極爲曉通戰陣兵法,是我舉薦他去河西的,戰事雖過,但是戰後還是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的,張巡有心留下,我也便順水推舟了。」

盧奐笑了笑,看向李林甫道:

「既然如此,我對這份名單沒有異議,我簽字。」

說罷,他擡筆簽署下自己的名字。

張巡的安排,既然是李瑁擔任隴右道行軍大總管時候做出的人事任命,那麼中樞這邊是不會有任何意見的,也沒必要跟太子打招呼了。

因爲李瑁在隴右的時候,李瑁最大,是奉旨掌管隴右道一切軍政大權,沒必要請示中樞,人家只對聖人負責。

不得不說,李瑁的到來彷彿潤滑劑,使得剛纔還陰陽怪氣的偃月堂,多了許多笑聲。

人家坐鎮西北打了大勝仗,回到長安之後,明面上文沒出風頭,那麼背地裡還是要捧一捧人家的,畢竟誰也不能忽視,今年這場西北大戰,對大唐好處非常大。

多了西海郡這個前沿陣地,大唐今後對吐蕃的鉗制將更爲方便。

「我們今天要議的,就是隴右的事情,所以才請隋王先來參與議事,再回家撫慰家眷,」裴耀卿坐在李瑁旁邊,以一個所有人都能聽到的音調道:

「要新增設的三個軍鎮,是隋王拿回來的,待會議起來,你要多多說話,你的看法,在今天最重要。」

李瑁連忙謙虛道:「裴公過譽了,我今日只是旁聽,又或者大家對隴右防衛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我可以效勞解釋一番,至於讓我給出建議,實不敢當。」

李適之哈哈一笑:「千方別這麼說,你雖然剛剛纔交了印,卸任行軍總管,

但隴右的事情,沒有比你這個親歷者更熟悉的,剛剛我們在議,這三座軍鎮的開衙錢,從何處籌備,我是認爲,這個錢該蓋嘉運出,隋王認爲呢?」

李適之本來與李瑁就頗爲熟悉,而且他本身在皇儲的事情上面就沒什麼立場,這一點聖人心裡清楚,太子隋王,我都不站,我只站聖人這邊。

所以他有些親近李瑁的舉動,並不反常,因爲他對太子也是這個樣子。

而且他看得出,自己與李瑁關係融洽,李林甫會很不爽,那麼李瑁這一點,

是非常值得好好利用的。

李瑁笑了笑,沒有正面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看向裴耀卿道:

「左相是這麼看的,那麼裴公呢?您老執掌兵部,三鎮的建制兵部是要點頭的,您心裡應該早有想法吧?」

裴耀卿點了點頭:

「戶部目前還沒有完成戰後結算,但是就眼下來看,此番西北之戰,已經耗費國庫四百七十萬貫,這個時候,朝廷是能不花錢,就不花錢,重要的地方花錢,不重要的地方不花錢,西海郡人口少,地域卻廣,經營好這個地方需以長遠計算,藩鎮賦稅,有上貢和留州,明年開始,增加西海郡留州份額,爲期五年,

也算是補貼蓋嘉運了,所以我同意左相的看法,設立三鎮的錢,還是蓋嘉運出。」

事實上,這個錢,蓋嘉運是出定了,他自己心裡也知道自己要出,但就算明知如此,他還是要跟朝廷哭窮的,出錢也要撈點好處,才能出的痛快。

裴耀卿這個爲期五年的留州賦稅,就是一項補貼,也是爲了堵蓋嘉運的口。

否則蓋嘉運今後每年都會以這個藉口跟朝廷哭窮,畢竟人家的河西軍,損耗可不小。

李瑁隨即看向李林甫,道:

「我贊成左相和裴公的看法。」

李林甫笑了笑,看向中書侍郎蕭華,道:

「留州加一成,多了不給,記錄在給蓋嘉運的發文當中,這是朝廷體恤他,

但他不能再討價還價了,再加一條,這是左相丶裴公的意見,隋王附議。」

蕭華呵呵一笑,眼神奇怪的警了李瑁一眼,吩附後面的記錄官員做記錄。

他看得出,後面加的這一條,纔算是真正能讓蓋嘉運閉嘴的辦法,因爲現在大家都知道,蓋嘉運和隋王是一夥的。

人家一到鄯州,蓋嘉運就出兵了,早該打贏的仗,非得隋王過去纔打贏,蓋嘉運這是故意在捧李瑁啊。

臨了,李林甫又加了一句頗爲侮辱人的話:

「哦對了,備註清楚了,左相是李適之,不是牛仙客。」

聽到這話,李適之表現的泰然自若,一點沒有生氣,他知道李林甫這是故意輕視他。

看似很正常的一句話,中書省的備註也會寫的非常正常,但唯獨從李林甫嘴裡說出來,陰陽怪氣,就好像左相這個位置隨時可以變動一樣。

「隴右的事情,還有很多需要解決,」李林甫擡手召來李,吩咐他安排放飯之後,繼續道:「要麻煩隋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每日來偃月堂參議國事,直到隴右善後完成。」

李瑁微笑點頭:「一定來。」

這基本上等同於李可以參與到國家大事的商議決策,雖然是短暫的。

既然要吃午飯了,大家肯定便隨意了一些,盧奐本來是要過來的,但是嚴挺之搶先一步,坐進了李瑁和裴耀卿之間。

「養病五日,還沒進宮吧?」嚴挺之笑呵呵道。

李瑁道:「今天剛回京,進宮交了印璽文書,但沒有勤見聖人。」

「那就再等等,等到將家裡都安頓好了,再面聖不遲,反正聖人什麼時候都會見你,」嚴挺之道。

人家這是在提醒李瑁,你晚點再去,你在邊關接觸屍體的事情,朝堂上都知道了,必須等到太醫署確定你沒有沾惹疫病,才能面聖。

你剛剛纔恢復,若是覲見聖人,會讓聖人爲難的,見你好,還是不見你好呢?

裴耀卿也道:「太子那邊,你也要見一見,別管會不會讓聖人不高興,這是禮儀,你外出征戰回返京師,聖人,太子都是要請見的,這個過程必須要走,就當是暫時壓一壓有些人的怨氣。

太子是副君,理應彙報工作,放在從前,節度使一級的封疆大吏進京,見過皇帝之後,必須見太子,但是這一慣例,從廢太子瑛被殺之後,就沒有了。

過去,每逢重要節日,也都是要分別覲見皇帝與太子,這叫做朝見禮與朝賀禮。

所以當下的李紹,確實過的非常苦逼,跟以前的李瑛沒法比。

「我去一趟,有用嗎?」李瑁道。

嚴挺是點頭小聲道:

「你前腳剛走,王忠嗣的奏疏就進京了,其中內容不得而知,但聖人看過之後很生氣,從那時候開始,很多官員便開始明裡暗裡拆你的臺,就等着你在隴右出錯,好在你這次足夠沉穩,沒留下什麼把柄。」

裴耀卿也道:「最近低調一點,我雖不知你是真病還是裝病,但這場病非常合時宜,慶功宴上太子也在,對李光弼等人大加讚賞,完全將你跳過去了,你若當時在場,局面會很難堪。」

李瑁思付片刻,點了點頭:

「好,我會在覲見聖人之後,去一趟少陽院。」

他現在一想起少陽院,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韋妃,韋妃一直都是他和太子之間維繫關係的紐帶,也是最希望太子與他和睦共處的。

但是眼下,兄弟和睦已經不可能了,韋妃想必也看出來了,她一定會很傷心吧?

偃月堂是沒有午睡這一說的,吃完午飯就會接着辦公。

看起來似乎節奏很緊張,如果你想一想他們下午四點就會下班,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李瑁今天被李林甫叫來,並不是真的給朝廷接下來針對隴右的政策出主意,

而是李林甫要在朝堂,將李瑁本該享受的尊榮和恭賀,給補回來。

也就是捧李瑁。

他要讓所有官員都認爲,隋王就是比太子能幹,西北一戰,已經足以證明隋王可以獨當一面,但是太子至今爲止,沒有任何事情能夠證明,他是一個合格的儲君。

傍晚的隋王宅門口,早早收到通知的郭淑,率領家中數百人口,等在府門之外,迎接李瑁返家。

實際上,李瑁也沒有走多久,兩個多月而已。

但是郭淑再一次見到丈夫,卻彷彿已經分別很久,攜衆家眷家僕跪滿了巷子,將李瑁迎回王府。

今晚的隋王宅,肯定是有一場家宴的,只有親屬。

大家也不喝酒,知道李瑁辛苦了,就是聊聊家常,熱鬧熱鬧。

「太醫署的太醫明天就會來,」期間,郭淑湊近李瑁,小聲道:

「我進宮受賞之後,貴兒派人告訴我,在太醫探視之前,你千萬不要請求覲見父皇,徹底養好身體再說。」

貴兒,自然就是牛貴兒了,李瑁在宮裡最可靠的人。

接觸過陣亡將土的戶體,這種事情也就基哥比較忌諱,其他人是不在意的,

而且李瑁認爲,這件事傳的越廣,對他的名聲越有利。

雖然他一開始並不是圖了名聲,但是憐憫將士,愛惜邊關健兒,無疑是非常受士子們敬重的,也比較容易獲得軍方人物的好感。

至於什麼時候見基哥,李瑁根本就無所謂,你不願見我,我還不願見你呢。

瞅你那張老臉就來氣。

「嗯,不着急,徹底養好了身體再說,」

說罷,李瑁從奶孃手裡接過兒子,望着兒子瞬間變的驚慌失措的小眼神,點了點兒子的鼻子,笑呵呵的逗弄起來,惹的李信喙陶大哭。

第201章 河西進奏院第119章 小畜生第342章 天塌了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86章 右賢左戚第286章 敲鐘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248章 狗頭軍師第99章 給你封個國公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300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21章 大膽的押第156章 躺平第一人第198章 永王李璘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199章 夢中懷孕第389章 金花箋第355章 射程之內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210章 打穿了第234章 便宜行事第173章 瀚海侯第243章 局面複雜,各懷心思第129章 武庫六匙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349章 烏龜第173章 瀚海侯第348章 三贏第330章 搶親第七十一章 武功蘇氏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373章 軍之大者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179章 河西進奏院第358章 還差三個月第77章 太子的怨念第224章 好戰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156章 躺平第一人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4章 太原郭氏第257章 離開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229章 亡秦者胡也第76章 上架感言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126章 騎驢的南方人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327章 護短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386章 契丹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207章 真婦人也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1章 大膽的押第216章 內聖外王第227章 明月當空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222章 給他多準備點紙錢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第17章 朕以孝治天下!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133章 祖宗顯靈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38章 356萬戶第350章 秘書省第五十九章 挾私報復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七十五章 隆基白第250章 亮如白晝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四十八章 職分不明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206章 衆生平等第377章 針尖對麥芒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149章 狗舌頭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293章 我同意第144章 三戟崔家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197章 破兇迎吉第224章 好戰
第201章 河西進奏院第119章 小畜生第342章 天塌了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86章 右賢左戚第286章 敲鐘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248章 狗頭軍師第99章 給你封個國公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300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21章 大膽的押第156章 躺平第一人第198章 永王李璘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199章 夢中懷孕第389章 金花箋第355章 射程之內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210章 打穿了第234章 便宜行事第173章 瀚海侯第243章 局面複雜,各懷心思第129章 武庫六匙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349章 烏龜第173章 瀚海侯第348章 三贏第330章 搶親第七十一章 武功蘇氏第269章 春天裡的一把火第373章 軍之大者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179章 河西進奏院第358章 還差三個月第77章 太子的怨念第224章 好戰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156章 躺平第一人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4章 太原郭氏第257章 離開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229章 亡秦者胡也第76章 上架感言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126章 騎驢的南方人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327章 護短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386章 契丹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207章 真婦人也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1章 大膽的押第216章 內聖外王第227章 明月當空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222章 給他多準備點紙錢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第17章 朕以孝治天下!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133章 祖宗顯靈第376章 宜稱陛下第38章 356萬戶第350章 秘書省第五十九章 挾私報復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七十五章 隆基白第250章 亮如白晝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四十八章 職分不明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206章 衆生平等第377章 針尖對麥芒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149章 狗舌頭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293章 我同意第144章 三戟崔家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197章 破兇迎吉第224章 好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