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

九月份的西北,晚上跟冬天已經差不多了,那寒風嗖嗖的,逮住個縫隙就能灌進來。

李塌需要蒙看腦袋睡,才能避免冷風竄進來,營帳撲騰撲騰的抖動看,

彷彿外面有什麼東西在瘋狂拉扯。

他有點扛不住這裡的氣候,所以早早進了營帳。

但是眼下的外面,酒令之聲此起彼伏,蓋嘉運他們一干人圍着篝火,還在吃肉喝酒,談天說地。

也許這就是西北漢子的性格,無論他們原本來自於哪裡,眼下也已經與這片荒涼土地融爲一體。

「隋王還是水土不服啊,一條鹿腿都吃不下,兩碗酒下肚,就已經不舒服了,」

烏懷願剛纔灌了李瑁兩碗酒,也與李瑁有過短暫的閒聊,所以他對李瑁的印象挺好,纔敢開這樣的玩笑。

「你還好意思說隋王,你剛來河西,不也是這副德行嗎?」新泉軍兵馬使唐朝英嘲笑道:

『我記得你初任大斗軍時,拉了三天稀,那股子臭味兒啊,呦喂,隔着營房二里地,老子都能聞到。」

他們這幫人,不是說沒有城府心機,但是蓋嘉運在,這些人就是一條船上的戰友,嬉笑怒罵什麼玩笑都能開。

蓋嘉運如果不在了,這幫人分崩離析的速度,也不會比其他圈子的速度慢多少。

沒有什麼團體,是不能拆散的。

歸根結底,人的本性如此,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爲自己考慮。

大斗軍兵馬使,是安思順的老爹安波注,但是蓋嘉運不喜歡他,所以從帳內挑選心腹愛將烏懷願,擔任副使,將安波注給架空了。

按理說,架空一個一把手,本不該那麼容易,但你得看這個人是誰。

烏懷願,番將,源於西羌族,南北朝時期被鮮卑拓跋氏所滅,融入華夏,以王姓烏爲姓氏,定居平涼一帶,號爲平涼烏氏。

也就是說,涼州是人家的地盤,

大唐不但有重用番將的習慣,還有重用番臣的習慣,究其原因,是想促成周邊少數民族主動與漢族融合,投入華夏大家庭懷抱。

烏氏除了烏懷願,還有兩個人,眼下在安祿帳下效力,擔任先鋒將,號「轅門二龍」的烏承恩丶烏承恥兄弟。

「剛纔隋王問我,此番在涼州爲什麼沒有見到安波注,當時被誰給打岔來着?」烏懷願已經喝的有點迷糊了,舌頭打結道:

「害的我沒能回話,只能等到明日天明,再向隋王解釋,你們可記得提醒我。」

話音剛落,隔壁的營帳內李晟走了出來,笑道:

「我家阿郎還沒睡着,你現在解釋,他可以聽的到。」

外面吵吵叭火的,李瑁能睡得着見了鬼了。

烏懷願一愣,其他衆將也紛紛起鬨攝,讓他趕緊說。

寧寇軍李朱師笑道:

「我可是幫隋王盯着呢,敢有一句假話,我當場拆穿你。」

蓋嘉運在一旁授須微笑,沒有參與話題,他不會提醒烏懷願收着點別亂說。

怕什麼?有什麼說什麼,又不是見不得光。

烏懷願拍了拍額頭,努力讓自已清醒一點,隨後大聲道:

「安波注年紀大了,顧慮也多了,王捶擔任觀察使的時候,他跟在人家屁股後面溜鬚拍馬,相處月餘,從那以後,他對蓋帥的將令,便總是不以爲然,讓他往東,他要往西,做事瞻前顧後,拖泥帶水,一個軍伍出身的大老粗,他也想學着長安玩心術,令人厭惡。」

「我擔任副使之後,發現軍中對其不滿者,大有人在,究其原因,還是胳膊肘往外拐,王捶算什麼東西,也敢在河西耀武揚威?」

他這番話,可謂以下犯上,王捶的級別比他高很多,他卻敢在背地裡編排人家。

放在長安,這種卑官辱罵上官的舉動,御史臺立即就能辦他,但這是藩鎮。

即使王捶眼下在場,也不會真的計較,軍中風氣如此,最多拖下去打二十軍棍。

寧寇軍李朱師聽罷哈哈大笑,拍掌看向李瑁所在營帳:

『末將擔保,烏軍使字字肺腑,絕無虛言。」

躲在被窩裡的李瑁,此刻也是忍俊不禁,你還別說,他挺喜歡軍中的這類風氣,有什麼說什麼,不怕上面給你穿小鞋。

「他那個兒子,倒不失爲大將之材,」蓋嘉運終於開口了:

「事實上,安波注年輕時候,也沒有這麼畏首畏尾,我在安西便帶過他,如今朝廷對咱們河西怨言頗深,他也是察覺到一絲端倪,這次賦閒不問軍事,是爲了避免將來被朝廷問罪,說他跟我蓋某人流一氣。」

烏懷願冷哼道:

「今有隋王幫咱們說話,河西將士赤忠之心丶肺腑之言,可直達天聽,

豈容宵小之輩再矇蔽聖人?」

蓋嘉運笑了笑,沒有再說什麼。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他知道皇甫惟明的難處在什麼地方,皇甫也知道他的難處在什麼地方。事實上,他也可以學皇甫,將很多重要將領的任命之權,還給中樞,那麼朝廷對他的戒心便不會有那麼重。

但是肩上扛着隴右,扛着大唐西疆藩衛之重職,他不願意看到河西像隴右一樣一盤散沙,他的性格也不允許他這麼幹。

我可以被治罪,但河西不容有失,否則我蓋嘉運無言面對西疆之兒郎,

百萬之生民。

他是漢人,雖然是個粗人,但卻出身高門,有着典型的士大夫性格。

也就是所謂的古君子之風。

沒落丶守舊丶不懂變通丶不識時務,自命清高,有時候甚至給臉不要臉。

但是這類人,即使被誤解丶污衊,但依然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堅持以天下爲己任。

他和自己魔下的將領們相處,總是以家長丶老大哥的身份,而不是上司所以大家都服他。

這時候,營帳掀開,李瑁裹着被子從裡面出來,一遇冷風,忍不住打了個噴嚏。

這一景象,引得諸將紛紛發笑,

李瑁也笑了笑,來到篝火旁蓋嘉運讓開的一處位置坐下,道:

「回了長安,本王自會不遺餘力爲河西說話,但是你們在河西,也要打幾場漂亮仗,好堵住朝堂上那幫人的嘴,不過在此之前,蓋帥需要跟我回一趟長安。」

此言一出,營帳外鴉雀無聲。

喝醉的聽到這句話,也彷彿一下子酒醒了。

其實,李瑁在營帳內已經想明白了,蓋嘉運不好殺,這不是殺一個人的問題,是斷了整個河西七萬三千將士的脊樑。

別的不說,這幫兵馬使怎麼安頓?

朝廷的意思,殺了蓋嘉運之後,王來接任,但是你看剛纔烏懷願的態度,明擺着沒將王捶放在眼裡,而其他人的表現也證明,他們也是如此。

王捶鎮不住這幫人啊,要殺蓋嘉運,就得將這幫人全給換了,能換的了嗎?

換不了啊。

歷史上,蓋嘉運丟了石堡城之後,被李隆基罷官,其人事蹟再不見於史書,是死是活,誰也不知道。

從那以後,先是皇甫惟明,接着王忠嗣,直到哥舒翰,歷經九年付出極爲慘痛的代價,纔將石堡城拿了回來。

李瑁在與蓋嘉運等人短暫的相處之後,甚至一度認爲,如果讓蓋嘉運自已將石堡城拿回來,是不是要比那三個順利很多。

畢竟就如今的觀感,李瑁認爲蓋嘉運其實在王忠嗣和皇甫惟明之上,要不然歷史上李隆基也不會讓人家同時兼任河西丶隴右兩鎮節度使。

蓋嘉運此刻也被李塌這句話震驚到了,他驚訝的是,李瑁怎麼敢說出來?

因爲這句話的含義,無疑是在說,朝廷要找蓋嘉運的麻煩,雖然我知道這是事實,但我真沒想到你會說出來。

「啪」的一聲,烏懷願摔碗起身,沉聲道:

「朝廷到底想幹什麼?大戰在即,統帥不能坐鎮,這不是貽誤大事嗎?」

一直沒有說話的哥舒翰也道:

「隋王此舉有何深意?朝廷對河西的顧忌,已經嚴重到這種地步?」

其他人也一改方纔對李瑁的恭敬,紛紛變臉,一個個臉色鐵青,全都在盯着李瑁。

蓋嘉運默不作聲,擡頭望向漆黑夜空中,那顆最亮的星。

行軍之人,大多都懂星象之學,他無數次的凝望星空,卻從未像今晚一樣,覺得無比模糊。

李瑁面無表情的在所有人臉上掃視一遍,隨後淡淡道:

「本王說了,你們要打幾場漂亮仗,你們能穩住河西,蓋帥在長安就不會有事,反之,誰也保不住。」

衆人紛紛色變,至此徹底意識到,朝廷要殺蓋嘉運。

李瑁今夜此舉,也是無可奈何,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此之前,

基哥丶中樞以及他,都以爲以親王身份處理掉蓋嘉運,可以將河西的風險降至最低。

但眼下看來,明顯不是那麼一回事。

這裡確確實實鐵板一塊。

蓋嘉運要是真出事,今年與吐蕃迫在眉睫的大戰,想都不用想,肯定完蛋,沒有河西支援,單靠隴右根本扛不住。

要人?沒有!」莫離軍傅光越怒然起身:

「讓哥奴自己來要,我看看他有沒有這個膽子。」

其他諸將紛紛附和。

這就是軍中的彪悍之氣了,抗上蔚然成風。

李瑁猛地起身,雙目怒睜,看向衆人道:

「誰再敢大放厥詞,本王今夜必斬其首,你們不都是硬骨頭嗎?站出來,還有誰?」他這番姿態,無疑將衆人給鎮住了。

說到底,這是親王,聖人親子,沒有人敢將李瑁的警告不當回事。

一個個捶胸頓足,義憤填膺,臉上盡顯怒氣,但就是沒有一個再敢開口。

半響後,蓋嘉運嘆息一聲,看向魔下諸將:

「你們還看不明白嗎?隋王此番是捨身作保,爲了我蓋嘉運,已經擔了天大的風險,正如隋王所言,誰再敢發牢騷,今夜必殺之。」

衆人臉色頹敗,頭顱低垂。

蓋嘉運笑了笑,將李瑁剛纔未吃完的鹿腿遞了過去:

「容蓋某再想想,三日之內,一定給隋王一個答覆。」

李瑁點了點頭:

「事不宜遲,越快越好。」

第二天,整個一白天,蓋嘉運和李瑁,以及那些兵馬使,沒有一個參與狩獵,而是交給了手下的那幫兒郎們。

他們心不在焉,自然無法全身心享受獵殺給男人帶來的那種快感。

蓋嘉運的營帳內,以及李瑁的營帳內,都在舉行小型會議。

會議內容,自然是針對李瑁昨晚那些石破天驚的話。

武慶他們看不明白,以爲李瑁兵行險招,是想誘惑蓋嘉運離開涼州,在返京途中下手,所以他們的小聲議論,李瑁完全沒有放在心上,甚至都沒聽進耳中。

他只是知道,蓋嘉運不能殺。

原因非常複雜,於公,國之柱石,西北屏障,於私,殘害忠良,致使國家蒙受重大損失,李下不去這個手啊。

而且他也擔心,自己弄死蓋嘉運,會是一大污點,將來爲蓋嘉運平反的聲音越大,他就越危險。

這次的任務,不失爲一口大黑鍋,李隆基想借別人的手除掉蓋嘉運,李林甫不敢擔這個罵名,肩膀一滑,將這個口大黑鍋落在了李瑁身上。

不用說,誰殺了蓋嘉運,在河西肯定要揹負一身罵名。

那我便將人帶回去,殺不殺是你們的事。

營帳外,清一色的飛龍軍把守,不疑有他人聽到他們的議論。

郭子云沉聲道:

「我認爲殿下如此決斷,乃上上之策,河西情況如何,咱們都看在眼中,在這裡動手,幾乎沒有任何可能,想要功成身退,完全是癡人說夢。」

武慶皺眉道:

「殿下太直接了點,眼下蓋嘉運已經知道朝廷打算處置他,豈會老老實實跟我們走?換成是我,我是不會就範的。」

「你家裡面纔多少人,裡裡外外算上也就十來口,」郭子云道:

「人家家大業大,在長安的親眷怕不是有數十口之多,親族更甚,他需要顧及的太多了。」

牛五郎從前在隴右服役,就是蓋嘉運的手下,他對蓋嘉運在隴右河西的威望,有着非常深的體會,也比其他人更有發言權,只見他道:

「藩鎮皆驕兵悍將,這裡真不是可以動手的地方,說句掏心窩子的話,

蓋嘉運死在別人手裡,沒什麼可說的,但不能死在咱們殿下手裡,恐有損殿下威名。」

他不懂政治,所以才能說出這句與政治無關的話,其他人都認爲,這是聖人給的命令,蓋嘉運必須殺。

不殺就是抗旨,聲明有損比起抗旨,算多大點事啊?

李隆基執政近三十年,皇帝的威嚴已經深深刻在每一個人心裡,所有人的第一想法,都是不敢違逆聖意。

李瑁也知道,這次要是殺不了蓋嘉運,回到長安,基哥少不了要收拾他。

那麼屆時情況有多嚴重呢?

首先,絕不會殺他,小命肯定是沒有危險的,罷官嘛,可能性也不大,

畢竟基哥還指望他制衡太子。

蓋嘉運的威脅與太子的威脅比起來,那都不叫威脅。

那麼會怎麼處罰他呢?

答案是,很可能不會處罰。

因爲只要蓋嘉運順利抵達長安,基哥絕對不會在長安動手殺人,因爲沒有站得住的腳的藉口,還有就是,人都回來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監視着,翻不起多大浪來。

那麼厚待功臣的名聲,還需要繼續維持。

所有皇帝都非常在意自己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其根本目的,就是籠絡人心。

至於蓋嘉運回到長安,怎麼收拾河西的爛攤子,中樞自然會有辦法。

任何權力交接,都圖一個穩字,能夠這樣收場,基哥想必也會滿意。

最大的難題,其實只有一個,所有人都鐵了心認爲,蓋嘉運不會去長安所以朝廷纔會派李瑁來處理,算是不得已的辦法。「隋王坦誠的令人可怕,」

蓋嘉運的營帳內,首席幕僚陸沉聲道:

「果如我們所料,隋王巡查隴右不過是個幌子,真正的目標是在府主這裡,我們本來還以爲,需與此人虛與委蛇很久,沒曾想,人家主動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河西對李瑁此行的猜測,一直以來都是正確的,這裡的高人並不少,將領們性格耿直,但幕僚們當中不乏老陰比。

這個陸十六歲跟了蓋嘉運,如今三十年了,兩人早就拜了把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外出狩獵,就是他給蓋嘉運出的主意,故意帶着很少的人,也是想給李瑁提供刺殺的機會。

所以蓋嘉運身邊的衛士,都是以一當十之勇武壯士。

但如今李瑁既然都明說了,那麼他們自然不用提防了,因爲可以看得出,李瑁沒有殺意。

「他多半是想通了,不想擔這個罵名,」次席幕僚崔升,娶了蓋嘉運的妹妹,屬於絕對心腹,此刻他也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們提前將各鎮軍使召入涼州,時刻伴隨府主身旁,就是要讓隋王看到,我隴右軍心如鐵,堅如磐石,好讓隋王投鼠忌器,此招收效了,但也可以認爲,隋王還是一個肯顧全大局的人。」

烏懷願嘆息道:

「我實在是搞不明白,我們到底怎麼了?隴右亂成那副樣子,朝廷不過問,咱們衆志成城,反倒被人惦記,這次要不是隋王,我定讓他與李楷洛一樣的下場。」

李楷洛的死,就是他一手操辦的,但是李瑁,他真沒有這個膽子,也沒有這個想法。

殺一個契丹人,和殺一個皇子,兩種性質完全不同。

就算蓋嘉運授意,他也不會幹。

「問題還是出在哥奴和裴老狗的身上,」陸沉聲道:

「他們與府主有私仇,公報私怨,視國事如兒戲,這樣的人,怎堪爲相?」

他完全冤枉人家這倆人了,宰相的度量不是他認爲的這麼狹隘。

哥舒翰皺眉道:

「聽說隋王與右相丶裴公,關係匪淺,他若是在長安作保,恐惹此二人不滿,於他何利?」

莫離軍傅光越一拍額頭,頓時恍然道:

「隋王是打算在路上下手?這次的坦誠布公,不過是一種高明的誘騙手段?」

崔升頓時沒好氣道:

「你想什麼呢?誰敢在半道殺節度使?我們傻嗎?不會派人護送?只要能順利抵達長安,見到聖人,又有隋王從中斡旋,不失爲解此危局之良策,

正如隋王所言,我們只要在接下來與吐蕃的戰事中,打好幾仗,再奏請聖人,讓府主返回涼州,聖人到時候肯定不會拒絕。」

他們所有的論點,都把真正的幕後真兇給忽略了,不是他們不高明,是基哥太高明。

常年甩鍋,基哥的身上太乾淨了,殺功臣,朕都是被奸臣所懵逼,然後殺掉奸臣,追封功臣,事情就全都擺平了。

左殺右殺,來回圈殺,皇權得以穩固。

就連一日殺三子,他都能讓武惠妃背鍋,還有什麼鍋,是他不能甩的?

問題在於,隋王是否真心作保,這個人雖然年輕,但近半年之所作所爲,恐怕其人大不簡單啊,」陸一臉憂鬱道:

「我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長安最適合出面保府主的,莫過於隋王這個隴右處置使,他真要幫咱們說話,分量是很重的,就怕他說一套做一套。」

崔升嘆息道:

「眼下別無辦法了,惟有親赴長安解釋清楚,方消聖人猜疑,殺李楷洛,也是迫於無奈,只能拖延一時,如今隋王既到,其實已經拖不下去了。」

他們心裡都很清楚,要過李瑁這一關,只有造反,但是沒人願意造反。

歷史上很多功臣,本來可以選擇這麼做,但是他們都沒有,以至於最後落得個悽慘的下場。

安祿山就是不願意認命,試了試,結果雖同樣悽慘,但大唐無疑比他更慘,雙輸,我不虧。

「這麼說,大家還是傾向於,蓋帥與隋王一起回長安?」烏懷願問道:

『可是蓋帥一走,河西誰人可節制?這個時候離開,也是一個被人攻計的藉口啊。」

寧寇軍李朱師一拍拳道:

「索性以攻爲守,咱們先幹特孃的一場,從祁連城出兵,襲擊吐蕃補給,斷了他們的後勤,至少都可將戰事拖延數月了。」

「不失爲上策,」陸旅看向蓋嘉運,一臉期盼道:

「府主下決斷吧。」

一直沒有說話的蓋嘉運眼皮一動,雙目眯起,異常果斷道:

「健康軍丶大斗軍即刻開拔,於祁連城與赤水軍會合,襲擾敵軍補給,

不可接戰。」

「喏!」

烏懷願丶哥舒翰丶李廣琛起身接令。

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23章 有野心的女人第80章 下簾詩第187章 讓皇帝第325章 無恥又可惡第232章 報喜不報憂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81章 文壇元帥第312章 各路豪傑,齊聚京師第236章 刺激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318章 枉爲宗室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377章 針尖對麥芒第180章 姚 宋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81章 文壇元帥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92章 各演各的戲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307章 買房子第80章 下簾詩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32章 空中樓閣第40章 公主的驕傲第五十六章 三個女人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82章 恩怨兩消第76章 上架感言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11章 大宗嗣小宗第197章 破兇迎吉第32章 空中樓閣第37章 2王3恪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381章 錢監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173章 瀚海侯第294章 五武第208章 公主很平靜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122章 老哥糊塗啊第33章 表妹第256章 膽子小第144章 三戟崔家第372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26章 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38章 356萬戶第122章 老哥糊塗啊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286章 敲鐘第180章 姚 宋第五十四章 這話當我沒問過第196章 同室操戈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146章 漢中之於關中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第31章 誰給你的多第383章 玩命第175章 狩獵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351章 鑰匙第104章 雖離乃復有私第126章 騎驢的南方人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306章 右相救我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七十二章 蹭飯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360章 體面第388章 那是老子的地第164章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第96章 莊嚴一家第181章 英武果毅五十人
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23章 有野心的女人第80章 下簾詩第187章 讓皇帝第325章 無恥又可惡第232章 報喜不報憂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81章 文壇元帥第312章 各路豪傑,齊聚京師第236章 刺激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318章 枉爲宗室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377章 針尖對麥芒第180章 姚 宋第281章 我要喝健力寶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81章 文壇元帥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92章 各演各的戲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307章 買房子第80章 下簾詩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32章 空中樓閣第40章 公主的驕傲第五十六章 三個女人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82章 恩怨兩消第76章 上架感言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11章 大宗嗣小宗第197章 破兇迎吉第32章 空中樓閣第37章 2王3恪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381章 錢監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173章 瀚海侯第294章 五武第208章 公主很平靜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122章 老哥糊塗啊第33章 表妹第256章 膽子小第144章 三戟崔家第372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26章 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38章 356萬戶第122章 老哥糊塗啊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286章 敲鐘第180章 姚 宋第五十四章 這話當我沒問過第196章 同室操戈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146章 漢中之於關中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第31章 誰給你的多第383章 玩命第175章 狩獵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242章 前因後果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351章 鑰匙第104章 雖離乃復有私第126章 騎驢的南方人第161章 手勁可真大第306章 右相救我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七十二章 蹭飯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360章 體面第388章 那是老子的地第164章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第96章 莊嚴一家第181章 英武果毅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