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宜稱陛下

基哥的女眷是非常多的,沒地位的佔了百分之九十。

宮眷當中,主要分爲皇后丶妃丶嬪丶世婦丶御妻,加起來一百來個吧,李隆基當下沒有皇后,所以宮眷當中沒有人具備參與議定新君的資格。

貴妃是不行的,她終究不是皇后。

шωш⊙тTk Λn⊙co

那麼皇帝死後,按照大唐制,世婦以下就需要離開皇宮了,一般都會去一些寺廟和道觀,剩下的那些可以繼續留在皇宮,內宮會管她們的養老。

李隆基的遺體,眼下就存放在大明宮的含元殿,已經進棺材了,味道太重。

在殿內守靈的宮眷當中,高級別的,只有碩果僅存的楊貴妃丶武賢儀丶董芳儀丶高婕妤丶鍾美人丶王美人丶陳才人和鄭才人。

剩下的,都是基哥這幾年偶爾寵幸的御妻,出身都不錯,但真的沒有多少地位。

沒辦法,誰讓基哥年紀大了呢,以前有權力的那些嬪妃們,都被他熬死了。

該哭的也都哭過了,眼下的殿內一片安靜,點着長明燈,各位嬪妃身邊,也都陪伴着他們的親人,有些親人沒幾個了,有些還有一個大堆。

沒錯,這個一大堆的,就是楊玉環,她的姐妹幾個都在。

「諸王公主,宗室外戚,將會在今夜子時於殿內守靈,」一名內侍過來小聲朝貴妃票報導:

「高將軍那邊還有事情,貴妃若有事,隨時召喚奴婢,奴婢就守在外面。」

當爹的死了,只有他的女人在這裡,兒子女兒一個都沒來,無疑是非常反常的,但是宮眷們也能理解,因爲新君還沒有議出來呢,定下了接班人,才能舉辦喪事。

因爲皇帝的喪事,就是由新君來主持操辦的,不然就亂套了,定不下首席大孝子,怎麼入土?

貴妃她們都已經穿上喪服了,喪服制作起來是非常快的,因爲粗糙嘛,沒什麼技術含量。

楊玉環披麻戴孝,跪在靈前一側,她的姐妹都陪在身邊,臉上表情各異。

楊卉丶楊玉瑤丶楊筱三位國夫人當中,與李隆基感情最不錯的,肯定是楊玉瑤,所以她是真的傷心,而另外兩個,已經在思考家族以後該何去何從了。

她們最大靠山,也是榮華富貴的最大來源,徹底沒了,最可怕的是,她們聽說眼下李瑁的贏面最大。

這可是從前的妹夫啊,人家一上來,她們全都得遭殃。

「你說現在討好十八郎,還來得及嗎?」大姐楊卉小聲詢問楊玉瑤。

楊玉瑤面容呆滯的搖了搖頭:

「你不要問我,我不知道。」

大姐楊卉道:「你與他最是熟稔,他的品性你最瞭解,怎麼能不知道呢?我們當下需要考慮後路了,你得幫忙出出主意啊。」

楊玉環依然在低聲硬嚥,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物是人非,短短几年,變幻如此之大,她一下子根本適應不了。

前夫哥以前的性子,她最熟悉,但是出嗣之後的李瑁,她是完全陌生的,與她原本的印象判若兩人。

只聽楊玉瑤淡淡道:

「隋王李瑁,我很熟悉,但若是壽王李瑁,又或是未來的陛下,那我可就一點都不瞭解了,現在生死都在人家手上,你就是想破腦袋,也是沒用的。」

沒有皇帝的貴妃,那就不是貴妃了,現在是遺,與從前的地位天壤之別。

而且將來會住進皇宮,可以說,小命完全都在別人手上。

楊卉現在,心裡也是一個勁的覺得倒黴,確實跟着貴妃享了幾天福,但也即將跟着她倒了血黴,畢竟她的閨女可是嫁給逆太子的兒子了。

閨女是鐵定保不住了,現在就看自己夫婦還有沒有活路。

她們姐妹幾個當中,楊玉瑤與李瑁的關係非同一般,大家雖然嘴上沒有說破,但是心知肚明楊玉瑤跟李瑁早就鬼混在一起了,不然楊玉瑤每次提起李瑁的時候,不會總是春心蕩漾。

其實楊玉瑤真的很瞭解李瑁,所以她知道自己這幫姐妹當中,最沒有活路的,就是楊玉環。

當然了,以李瑁眼下的陰險性子,不會親自動手,但是還有個更狠的郭淑呢「剛纔吳將軍來過,他跟我透露,十八郎的事情應該不會有意外了,眼下召集親王議政,也不過是個流程,」楊玉瑤嘆息道:

「我會設法見他一面,探一探口風,儘量挽回吧。」

楊卉趕忙點頭:「宜早不宜遲,你請吳將軍幫忙,儘快見見吧。」

楊玉瑤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這時候,門外響起了禮官的哀辭,接着,便聽到一片的哭聲,男女混雜,人數衆多。

皇孫丶王妃丶公主丶駙馬丶外戚,還有一些宗室成員,已經來了。

這些人是沒有資格參加議政的,所以他們在高力土和宗正寺卿李的引領下,前來守靈。

浩浩蕩蕩的數百人,跪滿了大殿,剩下的,則是跪在了外面。

哭豪聲撕心裂肺,每一個人臉上的哀榮都是真真切切。

幾十名皇孫,從一歲至二十歲不等,最小的那幾個也被自己的媽捏在胳膊肉上,強迫着哭,反正不流出眼淚來是不行的。

很奇怪,楊玉環在所有的親王家眷中不停遊視,就是沒有發現郭淑和韋妮兒的影子,她說異的看向楊玉瑤,示意對方趕緊將楊絳叫過來問問情況。

聖人所有的兒媳都來了,怎麼就不見她?難道李瑁在太極殿已經帶着她登基了?

楊玉瑤悄悄過去,將楊絳扶至楊玉環身邊,小聲詢問道:

「郭四娘和韋三娘呢?兩位皇孫呢?」

楊絳是知情的,畢竟郭丶韋二人離京的時候,府上那麼大動靜,自然瞞不過她,但是她肯定不會說,所以只是道:

「病的愈發重了,難以下榻。」

楊玉環等人同時一愣,面面相,什麼病啊這麼重?連聖人駕崩都不能來了?

「治不好嗎?」楊卉焦急道。

楊絳聽出大姐在試探王府情況,已經不想再回答了,碰巧咸宜這時候過來,

一把拉起楊絳離開,臨走前,咸宜與楊玉環的眼神交織在一起。

兩人的眼神都很複雜,本來面子上,她們已經和好,重新成爲閨蜜,但是如今,必然是分道揚的結局。

楊玉環移開目光的那一刻,兩串眼淚滑落臉頰。

造化弄人.:::

太極殿,諸皇子已經全部到了。

李瑁是真的不想來,他害怕呀,太極殿是龍武軍把守,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危險的地方,但是既然想當皇帝,就必須過這一關,若是讓人看出他的膽怯,

會影響到所有人對他的觀感。

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想當皇帝,就要震鑷住所有人。

所以他來了。

每一位皇子進殿之前,都由一名大官負責引領,避免皇子扎堆進來,引起紛爭。

李適之讓盧奐去接引李瑁,由盧奐來轉述他的苦衷,大概意思是,我心裡是支持你的,但是面子上,我們要走個流程,請你來一起商量,其實是讓你給大家一個交代。

什麼交代呢?安撫好所有與李林甫爲敵的人,那麼這樣一來,他會帶着這些人支持你。

李瑁上去最大的麻煩,就在於,很多人擔心李林甫權柄更大,會清算他們,

所以他們現在的內心非常複雜,既覺得李瑁上位已經是不可避免,又覺得李瑁上去,自己的好日子也就要到頭了。

其實李適之完全是多想了,或者說,關心則亂,以李瑁的手段,他肯定是要安撫好所有人的。

畫大餅誰不會呢?

等到諸王落座之後,李林甫起身朝着衆親王揖手道:

「剛纔我們已經商量過了,朝廷這邊,公推老夫與左相,以及信安王丶徐國公(蕭嵩)丶裴公主持局面,宗室則由嗣寧王丶嗣申王丶嗣薛王丶嗣岐王丶汝陽王主持,諸位大王可有異議?」

眼下的二十餘位親王,皆是面容哀慼,因爲他們剛剛得知聖人駕崩,這下突然就要選立新君,很多人當下還沒適應。

「等父皇入土爲安,再商議此事,不行嗎?」儀王李擡頭問道。

李林甫搖了搖頭:「有違禮制,行不通的,家之喪禮,牽引者爲孝子賢孫孝子,主孝也,賢孫,次孝也,典法不能亂。」

孝子賢孫,其實就是兩個繼承人。

慶王李琮語氣沉重道:「父皇臨終之前,並未託付,但在華清宮的時候,其實是有寄望之人的。」

說罷,他看向李瑁,語氣溫和道:

「我知十八郎當下是衆望所歸,我也傾向於你,你的才華,諸兄弟們都看在眼中,但是父皇的心意,咱們是不是應該偏重酌量?」

李瑁趕忙拱手道:「兄長說的是,古往今來,繼位之君,當由帝王指定,弟絕無爭嗣之心,但憑大家議定。」

這話一出,坐在對面的一幫大臣,各自都在內心分析和琢磨李瑁的性格。

明擺着這是一句虛頭巴腦的話,但是這種時候,你還真就得這麼說,因爲當下的形勢,在多方大佬的努力之下,已經形成一個皇權平穩過渡的局面。

這是非常好的,誰也不願意出現流血事件,畢竟在座的大多爲門閥出身,彼此之間藕斷絲連,他出事了,會不會牽連到我,說不定啊。

那麼在沒有流血的前提下,選立新君,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那麼想要不流血,唯一的選擇,其實就是李瑁,因爲不選他,肯定流血。

宗室這邊,提議諸王一起商議,其實就是給聖人的兒子們留後路,因爲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過程同樣非常重要,這決定了李瑁上位之後,會不會在宗室內大開殺戒。

諸王們,其實很多人也都心裡明白,所以今天說話都非常的溫和,不像從前,上來就幹仗。

現在他們不敢跟李瑁幹了。

儀王李也看向了李瑁,溫和道:

「父皇在華清宮,每日指導你六兄治國之事,貴妃丶高將軍丶韋侍郎,他們都是看在眼裡的,十八郎覺得,這是否是父皇對老六的寄望呢?」

李瑁點頭道:「自然是,六兄之賢,冠絕諸王,這是衆所周知的,弟對六兄之敬愛,你們平日也都看在眼中。」

「自然自然,我們都知道,」李琮等人紛紛點頭道。

他們現在跟李瑁說話,都有點虛,因爲對面坐着好幾個人,看向他們的眼神是非常兇狠的。

就好像一句說錯,那幫人就會起來幹他們。

李瑁現在,要表現的謙虛一些,大度一些,仁慈一些,就好像對皇位真的一點興趣都沒有,反正他不管說什麼,自有人幫他拽回來。

我就算不想上去,在座的大部分人,他們也不同意啊。

果然,這時候李林甫說話了:

「聖人的還嗣詔中,言明瞭壽王嫡子之尊,事實上,沒有這封詔書,在座的諸位也都清楚,沒有出嗣之前的壽王,確確實實是聖人嫡長,貞順皇后二子二女,都爲聖人之極寵,即使壽王出嗣,聖人依然是屢屢交付大權,委以重任,隴右建功,威震邊陲,執掌衛府,成衛京師,可謂衆望所歸,在老夫看來,聖人對壽王之寄望,遠大於榮王。」

話說到這個份上,其實有一件事,是可以拿來反駁李林甫的,而且作用巨大。

但是呢,沒人敢提這件事,你提出來,難堪的不是李瑁,是你自己。

貴妃在封妃之前,一套改名換祖的流程都已經走完了,就算大家明知此貴妃便是壽王妃,但是你真的不能再提了。

誰提誰是SB。

李這時候也說話了:

「宗族傳承,要有序,皇后之子爲嫡,這是無可爭議的,立嫡以長不以賢,

榮王終究是庶出,雖賢名遠播,世人敬仰,然宗族之內,與嫡子不可相較。」

說着,他看向李琬道:「這是宗法,也是國法,非是不認可你,而是不敢有違祖制。」

李琬點了點頭。

其實李這句話,也可以被拿來反駁,因爲李隆基就是個庶出嘛,而寧王李憲可是嫡出,但是呢,還是不能提。

因爲基哥從來沒有認爲自己是庶出,你又怎麼敢給他定性呢?

再者說,只要當了皇帝,必然追封生母爲皇后,這就是給自己正身嘛。

因爲基哥最尷尬的一點就是,老李家的皇位傳到他身上的時候,才第一次出現了庶出繼位,李世民丶李治丶李顯丶李旦,這可都是正兒八經的嫡出。

到你這已經亂了一次禮法了,李瑁上位,等於是重正本源。

韋陟見到李琬點頭,心知李琬這個人,本來就是個不爭不搶的性子,只要讓他主動退卻,其他三王就沒有指望了,因爲他們三個,毛病都很多。

李琮沒兒子,這就已經完犢子了,別說臉上還有疤,至於儀王李,名聲差的一批,跟盛王琦有的一拼,而潁王李的生母纔是個婕妤,更不夠格了,子憑母貴不是掛在嘴上的,這種時候就是得靠媽。

於是韋陟道:「其實聖人對壽王,是有囑託的,這一點,高將軍眼下不在,

但是蕭侍郎可以做見證。」

蕭華點了點頭:「確實如此。」

他們倆心裡都清楚,聖人在龍上對李瑁那番交代,不過是爲了穩住李瑁,

這下好了,成了李瑁的底牌了。

只見韋陟道:「聖人的原話是這樣的:今次回到長安之後,好好跟着李林甫和李適之多學學,凡事虛心求教,有些擔子,你要替我(朕)擔起來,明白嗎?」

這裡面的朕,韋陟肯定是不敢用來轉述的,只能稱我,但是他這句話說完之後,蕭華在內心直呼牛逼。

因爲韋陟遺漏了一句:汝雖出嗣,然朕並沒有不認你。

少了這句話,就是在爲李瑁還嗣打掩護。

蕭華點頭看向衆人,道:

「確實如此,一字不假。」

那麼這句話被轉述出來之後,最高興的應該是誰呢?

沒錯,李適之。

只見他立即起身,朝着大明宮方向拜倒:

「臣,李適之,必不辜負聖人囑託,但有懈怠,以死謝罪。」

李林甫頓時在心中大罵,因爲這句話,等於是穩住了李適之的左相之位,鞏固了對方的權力。

他絕對不會認爲韋丶蕭在說謊,雖然另外一個見證人高力士不在,這種事情都不需要去問高力士,絕對假不了。

這下好了,等於聖人託孤給他和李適之了。

那麼在這種時候,傻子都能看得出,李瑁繼位已經是沒有任何阻力了。

榮王李琬,也站起身來,來到李瑁面前,李瑁也趕緊起身。

只見李琬主動伸出雙手,被李瑁緊緊握住之後,道:

「你是知道我的,我這個人閒散慣了,經不得大事,既不願,也無力,更無資格繼任皇位,今後我大唐,就辛苦十八郎了。」

說罷,李琬直接就要跪下去,被李瑁拼命給拉着:

「六哥,六哥,弟當不起啊.....

慶王李琮等人見狀,心知大勢已去,也已經紛紛站起身來,至於其他那那些親王,都是些附庸貨色,要啥沒啥的躺平擺爛貨,自然也都看向了李瑁。

眼瞅着那對兄弟了一個在拼命的推舉,一個在拼命拒絕。

盧奐第一個跑過來,直接拉着李瑁就往皇位上走,李瑁這時候雙腿就像生了根一樣,死命的往後退。

這就是三推讓了,你不推不行的,你要在一種:我本無心帝位,你們非要逼我的狀態下,登基大寶。

李林甫和李適之對視一眼,也過來拉扯,於是越來越多人的參與進來,擁立着李瑁往上走。

帝座,也叫戾,蓋嘉運站在李瑁背後,抓着他的雙肩硬生生將李瑁給壓了下去,然後轉身就跪,口中高呼陛下。

其他人也紛紛跪地,有人稱聖人,有人稱陛下,有人稱至尊。

聖人,歷史上一般是指唐朝的前七位皇帝,李淵到李隆基爲止,其中包括了武則天,由此可見李隆基之後的唐朝皇帝,連大臣都覺得他不行。

李瑁則是一臉無奈,一副被迫的模樣起身,擡起雙手,道:

「願與衆卿共治天下,君臣相諧,共享太平,請起身。」

「謝陛下......」衆臣高呼之後,紛紛起身。

那麼接下來,就是給基哥定廟號了。

李瑁在繼位初期,在有些地方不能有大的變動,因爲很容易引起大家亂想,

讓他們沒有安全感,那樣是非常危險的。

首先就是中書門下不能動,李林甫和李適之的宰相之位是板上釘釘了,韋陟和蕭華其實是側面幫了李適之一個大忙,讓對方眼下非常輕鬆,不必擔心李瑁繼位之後,他們這一派系會遭到過度打壓。

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只能適當的動,很多位置想要變更,都需要慢慢來。

但是在有一個方面,大家是會默認李瑁大動的,那就是軍權。

新君繼位必然要收攏兵權,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實更換最快的,是將。

首當其衝就是禁軍,沒有人會反對新皇帝將禁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於情於理,這都是必須要變動的地方,而且要儘快。

哪個人也不希望新皇帝的人身安危沒有保障。

所以李瑁在請衆臣坐下之後,提出來的第一個任命,便是派遣陳玄禮去監督先皇的陵墓修建,陳玄禮前腳剛走,武慶便被任命爲左龍武軍大將軍。

先得將陳玄禮弄走,才能接管左龍武,否則直接罷職,大家也擔心陳玄禮鬧情緒之下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徐少華丶馬敦丶老黃狗等十七名河西兵,也進入左龍武分別擔任要職,幫助武慶早日接管。

蓋擎爲右龍武大將軍,吳懷實照舊掌管右羽林,至於左羽林大將軍,自然是盛王琦了。

左監門衛大將軍,依然是高力土,右監門衛交給了牛貴兒,並且掌殿中監,

知內侍省事。

李瑁原本的兩個內侍嚴衡王卓也將在內侍省擔任要職,杜鴻漸調任萬年縣令。

至於基哥的廟號,最後定了一個憲,博聞多能曰憲,人家很有才華嘛,藝術成就非常高,這是人所共知的。

這個廟號,非褒非貶,有功有過,實際上,基哥這個時候死,明君是沒跑了,但是呢,他的毛病同樣不小。

一來,搶走李瑁媳婦了,那麼大臣在商議廟號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李瑁的個人感情,那就不敢給的太好,還有一個就是,他兒子要殺他。

這是非常非常丟人的,而且李亨還得手了,弒父是大罪中的大罪,但是將兒子逼到這個份上,可見你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憲宗這個廟號,十王宅那麼多人,竟然完全沒有反對,可見他們對這個爹,怨言太大了。

諡號的話,與歷史上無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因爲人家死早了,終究開創了開元盛世,也算是一代明君了。

沒有反對廟號,但是十王宅肯定是有訴求的,那就是出來,他們在那邊戀了半輩子,一刻都不想呆了。

李瑁肯定不樂意一下子都將他們放出來。

這時候,體恤聖意的人可就多了去了。

只見陳希烈站起來道:

「眼下長安沒有可以爲諸王立宅的地方,臣以爲,撤去監院即可,國庫緊張,並非大興土木,爲諸王營造新宅的時候,還請陛下斟酌。」

李瑁剛纔已經說了:宜稱陛下,因爲他不喜歡聖人這個稱呼,這天底下哪有什麼聖人?

見到李陷入爲難,李林甫直接道:

「稟陛下,實在沒錢修,此事需從長計議。

2

諸王的新宅,肯定不是他們自己花錢,需要朝廷撥款,李林甫一句沒錢,就將諸王給堵回去了。

李適之更是道:「眼下聖人還未入陵,談論這種事情爲時過早了吧?」

李瑁頓時表現出一副恍然,醒悟道:

「朕體恤兄弟,竟差點延誤大事,幸得左相提醒,時辰不早了,朕還要去爲先皇守靈。」

wωw ⊕тт kǎn ⊕¢O

見到李瑁起身,所有人也都跟着起身,跟隨李瑁浩浩蕩蕩往大明宮去了。

李琮他們其實已經很滿意了,修宅的事情以後可以再提,能撤掉那幫沒卵貨的監視,就是進步,今後便可出入自由了。

也正因如此,十王宅很多親王當下對李瑁還是非常感激的,親爹一死,他們恢復了自由身,你死的好啊,死得其所。

郭子儀那邊也已經收到了消息,第一時間派人往靈武,將閨女和外孫趕緊接回來。

「恭喜郭帥了,陛下已經拜你爲朔方節度,等到王妃歸來,便是皇后了,長安局勢穩定之後,我們就可以撤回靈武,」僕固懷恩朝着郭子儀恭賀道。

其他諸將也是紛紛道賀。

郭子儀面上帶看微笑,其實內心高興不起來,因爲蓋嘉運這一次風頭太盛了,幾乎就是擁立新君的第一人,偏偏他的孫女跟韋孺人的兒子定了親,對自己女兒條爲不利啊。

是不是皇后,還不好說呢。

前段時間他便收到消息,發現一些外鎮遊騎在靈武至長安一線遊弋,如今他不得不懷疑,蓋嘉運很可能已經提前準備了。

李這次順利上位,蓋氏父子是出了大力的,自然不願看到果實被他人摘取以蓋嘉運以往的霸道作風,難保那些遊騎不是來自河西。

郭子儀越想,越是心情沉重,叫來渾釋之,小聲囑咐道:

「你帶一千人往西,務必保障王妃返京之路不受侵擾,但有可疑之人,格殺勿論,不管他是誰。」

渾釋之雙目一眯,點了點頭:

「郭帥放心,王妃若有失,屬下提頭來見!」

第212章 這個小老頭太壞了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344章 庭杖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236章 刺激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294章 五武第150章 這纔是男人第284章 融合劑第224章 好戰第147章 豪蕩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330章 搶親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105章 丟朕的臉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278章 豹鬥犬第250章 亮如白晝第32章 空中樓閣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345章 翹tun第322章 不請自來第五十七章 外重內輕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七十章 婚假三十天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277章 李亨第317章 好奇寶寶第162章 隴右道採訪處置使第353章 入京述職第311章 親戚關係第184章 歷史最大變數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262章 撕破臉第11章 大宗嗣小宗第369章 朱墨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264章 寧親公主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258章 你怎麼這麼賤?第11章 大宗嗣小宗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259章 十望州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179章 河西進奏院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202章 郡縣二級制第328章 不走尋常路第312章 各路豪傑,齊聚京師第六十四章 非你莫屬第188章 我也是受人之託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334章 三策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五十章 九死一生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327章 護短第302章 你們得求我第262章 撕破臉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5章 我們該如何道別第37章 2王3恪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352章 顏值拉胯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10章 誰給你賣命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91章 國寶郎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209章 六味地黃丸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334章 三策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300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354章 大愚若智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291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第六十三章 這是朕的家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379章 處理別人處理不了的問題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185章 伴君如伴虎第225章 生不怕京兆尹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
第212章 這個小老頭太壞了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344章 庭杖第五十五章 白月光第236章 刺激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294章 五武第150章 這纔是男人第284章 融合劑第224章 好戰第147章 豪蕩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330章 搶親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六十六章 李齊物第105章 丟朕的臉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278章 豹鬥犬第250章 亮如白晝第32章 空中樓閣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345章 翹tun第322章 不請自來第五十七章 外重內輕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七十章 婚假三十天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277章 李亨第317章 好奇寶寶第162章 隴右道採訪處置使第353章 入京述職第311章 親戚關係第184章 歷史最大變數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262章 撕破臉第11章 大宗嗣小宗第369章 朱墨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264章 寧親公主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258章 你怎麼這麼賤?第11章 大宗嗣小宗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259章 十望州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179章 河西進奏院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202章 郡縣二級制第328章 不走尋常路第312章 各路豪傑,齊聚京師第六十四章 非你莫屬第188章 我也是受人之託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334章 三策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五十章 九死一生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327章 護短第302章 你們得求我第262章 撕破臉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5章 我們該如何道別第37章 2王3恪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352章 顏值拉胯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10章 誰給你賣命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91章 國寶郎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209章 六味地黃丸第391章 臣願爲陛下分憂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334章 三策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300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354章 大愚若智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291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第六十三章 這是朕的家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379章 處理別人處理不了的問題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217章 富貴同享第185章 伴君如伴虎第225章 生不怕京兆尹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