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日子,李瑁都在安頓鑄幣的事情。
除了大唐本土銅礦之外,其實他還盯上了一個地方,南詔。
就是雲南嘛,除了江西之外,華夏銅礦存儲量最大的地方,當然了,開採難度也同樣巨大,因爲地處高原。
要的就是它難度大,難度小了,我還不惦記它呢。
歷史上,天寶年間鮮于仲通和楊國忠先後敗給了南詔,損失慘重不說,主要是太丟臉。
那個地方不好打,李瑁有了歷史經驗,自然不會強行攻打,而是先想辦法削弱,再將其收入版圖。
「開元二十六年,先帝在給時任劍南節度王昱的救文中說過:彼持兩端,宜其殘破, 」
李林甫在紫宸殿向李塌票述道「也正因如此,我大唐出兵協助南詔首領皮邏閣,助其六詔合一,事後,先帝冊封皮邏閣爲雲南王,越國公,賜名蒙歸義,自此,六詔依附大唐,俯首稱臣,但是在臣看來,
此地依然是蛇鼠兩端,宜其殘破。」
當時的雲南地區,有六詔,詔大概就是王國丶部落的意思,即浪穹詔丶澄詔丶施浪詔,越析詔,蒙詔,蒙舍詔,其中這個蒙舍詔因爲在最南邊,所以也叫南詔。
蒙歸義在大唐的幫助下統一六詔之後,建國南詔,首都在太和城(雲南大理)。
當時大唐之所以肯出兵幫忙,一來是另外五個詔與吐蕃眉來眼去,對大唐也是虛與委蛇,不符合國家利益,所以幫助蒙歸一將這一帶統一,歸屬大唐管理。
南詔雖然立國,但境內都被大唐設置了羈摩州,名義上,其實是被納入版圖了,但實際上,那只是個名義,這地方說了算的,還是蒙歸義。
而李林甫的意思是,這個地方雖然統一,名義上服從大唐,但是咱們不能掉以輕心,
還是要繼續讓他殘破下去。
而負責攪亂的南詔這一政治決策的,就是南寧州都督府,治所在味縣,雲南曲靖市。
這個地方在隋朝時期,就在華夏的統治範圍之內,轄下十六個州,南寧丶恭丶協丶
昆丶盤,尹丶曾丶姚丶西濮丶西宗,西寧,豫,西利,南雲,磨,南籠。
雲南一半都在南寧州都督府的統治之下,南詔的地盤還很小,歷史上天寶戰爭失敗之後,南寧州地區被南詔全部佔領。
當下的南寧都督,就是曾經擔任過劍南節度使的王昱的堂弟,王淳。
王昱已經死了,鬱鬱而終,劍南道的防禦任務,是西抗吐蕃,南撫蠻夷,他是在與吐蕃的一次戰爭中失敗已經在軍中獎賞不當,被連貶三次,死在了任上。
而他當時的主要幫手之一王淳,因通曉六詔舊識風宜,所以就任南寧。
「說的好,就是要讓它殘破,但是怎麼個殘破,我們要正大光明,」李瑁笑道:
「否則容易使其離心,從而依附吐蕃,不利於我西南邊境,朕這裡有一個法子,衆卿不妨聽一聽。」
李林甫等人趕忙笑道:「臣等洗耳恭聽。」
李瑁緩緩道:
「六詔地處邊睡,物資匱乏,苟活於大唐與吐蕃之間,輾轉騰挪,精疲力盡,其貨物多與東南貿易,以此維持,然我大唐東南之貨,主要還是供應江南,能賣給他們的本就不多,朕覺得,今後可大開方便之門,與其增加貿易,以物換銅。」
李林甫其實已經猜到,李瑁是惦記那邊的銅礦。
雲南在清朝時期,是國家鑄幣的第一原料地,佔到全國銅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李瑁怎麼能不惦記呢?
那地方盛產銅,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不好開採啊,南寧州也有銅,王淳卻沒有那個功夫去大力開發,一來人太少,再者,地區混亂,不夠穩定,開採出來被搶的可能性不小。
那麼李瑁的意思,就是大唐花錢買你的銅,而且數量龐大,價格也很實在,這樣一來,就會促使南詔大力開發本境銅礦,他們自己就會主動開闢商路,與大唐展開貿易。
要知道,那地方跟吐蕃一樣,都是奴隸制社會,人命最不值錢。
李瑁就是要一步一步迫使銅礦開採成爲南詔的支柱產業,讓他們所有人都參與進來,
等到大唐一旦停止購買,他們內部自已就會先亂了。
大家都靠銅礦吃飯,結果銅賣不出去了,這不完犢子了嗎?
那時候再找個理由,比如派兵幫蒙歸義鎮壓民亂,藉此機會直接收回來。
李瑁將自己的想法說給衆人聽之後,李林甫等人一個個的拍案叫絕,好法子。
這,就是貿易戰。
「此法可行,」李適之興奮的點頭贊同道:
「南詔並不喜歡我大唐的開元通寶,若以劍南之糧食,東南之布帛換取銅礦原料,再於南寧州設立錢監,所鑄新幣可送往襄陽,沿長江發往兩京。」
韋陟也感嘆道:
「陛下之識見,可謂天馬行空,只要咱們價錢給的足夠高,南詔必然趨之若鷺,若是全民採礦,長此以往,其國危矣。」
至於蒙歸義怎麼逼迫百姓採礦,那是他的事,反正他肯定會這麼幹。
那麼朝廷這邊,自然就需要過緊日子了,畢竟要騰出很大一部分財物用來購買銅礦,
這一點,李瑁做出了表率,他將左藏庫的寶貨拿出來一半,交給了李林甫。
當然,李林甫他們自然是一個勁的拒絕,說什麼財政再艱難,也沒到花陛下錢的份上,說什麼都不答應。
李瑁無奈之下,只能折中,說是借給國庫的,以後要還,這樣一來,李林甫他們才勉強答應。
但是這些人的心裡,對李瑁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今上不貪財啊,是個大方且節儉的人。
那麼要談成這件事,派使者去南詔是不合適的,必須南詔能做主的親自來一趟長安。
李瑁的發文,是讓蒙歸義入京朝見新君,但實際上大家都清楚,蒙歸義肯定不來,但肯定會派兒子來。
不管誰來,能做主就行,這對南詔來說是賺大錢的好事情,傻子纔會不答應。
基哥本來是停陵七個月,但是不到時間就入土了,原因是去世的方式不太好,被自己的太子給謀害了。
太常寺那邊算了算,說是四月爲宜,所以基哥早早就封陵了。
蓋嘉運留京不走了,但是郭子儀得回去了,所以李瑁在十月初,在宮內設宴款待二人,算是給郭子儀送行,也是表個態,緩解二人的關係。
表態嘛,就是表個態,並不是真的希望他倆握手言和,他倆也不可能握手言和。
「朕抱一抱,」李瑁朝着蓋擎的妻子盧氏伸手道。
盧氏趕忙將懷中的孩子遞了過去。
李瑁抱着還不滿一歲的孩子,逗弄了一下對方小巧的鼻子,朝蓋嘉運笑道:
「也真是苦了孩子了,尚在強,便需跋山涉水,蓋帥也真是心大,若有閃失,你如何向朕交代?」
蓋嘉運哈哈一笑,趕忙揖手道:
「涼州絕非育子之地,臣心念孫子,自然是要帶在身邊撫養,加之兒媳也是誕子不久,需在長安休養,涼州那邊,大郎一人足以,二郎一路護送返京,孩子並未受驚,請陛下放心。」
古代有小孩不上路一說,意思是三歲以下的小孩不能出遠門,這種說法還不是擔心孩子生病,而是擔心被不乾淨的東西衝着了。
實際上,主要就是生病,但是常被認爲是受驚被衝着了。
但是呢,終究還是有出遠門的,那麼自然也有破解之法,那就是不能在外面叫孩子的名字,擔心回不來,而且必須是母親陪着。
所以這一次,孩子是被蓋威夫婦給帶回來了,回來之後就過繼了。
「左領軍衛當下都是你阿兄的舊人,你接手會很快,朕跟李林甫也打了招呼,他今後不會再管左領軍的事情,」李瑁看向蓋威道:
「你可給朕管好了。」
蓋威當即起身:「臣領命,必不辜負陛下。」
「李光弼呢?怎麼還沒來?」李瑁看似隨口問道。
「額...:.:」蓋威警了一眼父親,支支吾吾不敢回話。
李瑁笑了笑:「今天都是自己人,有什麼不能說的?
八「老實回話!」蓋嘉運斥責道。
蓋威趕忙道:
「在涼州給他用了點刑,所以得到陛下詔書令其返京之後,便立即爲他治療傷勢,算算日子,應該差不多就在路上了。」
「你呀你......」李瑁將孩子遞還給盧氏之後,指着蓋威笑道:
「今後學聰明點,這不是延誤朕的大事嗎?」
蓋嘉運趕忙起身:「都是臣的錯,是臣授意的。」
「好了好了,朕並非責怪,」李瑁擺了擺手,坐下之後,恰逢郭淑回來,於是李瑁讓郭淑給蓋丶郭二人奉茶。
蓋丶郭二人趕忙起身,連稱不敢。
郭淑先是去蓋嘉運身邊,從宮女手中接過茶盞,笑道:
「今天是家庭聚會,這裡沒有皇后,蓋帥就不要推辭了。」
蓋嘉運一臉爲難的推手道:
「臣怎麼能當得起呢?皇后就是皇后,臣子就是臣子,臣萬萬不敢越。」
與郭淑一起回來的高力士過來幫腔道:
「尊者賜不可辭,蓋帥怎麼能不接呢?」
一句話化解,蓋嘉運一愣,趕忙接過,將手中溫茶一飲而盡:
「臣拜謝皇后賞賜。」
郭淑笑了笑,轉身去往她父親那邊,這一次,她直接就要跪下,嚇的郭子儀趕忙托住「家門之幸,得出皇后之尊,臣何其尊榮也,望皇后萬勿降尊,臣受不起的。」
這對父女,當下都是眼眶溼潤,女兒跪父親天經地義,但是郭淑今後確實不能跪了,
而她是真的想要拜謝父親的養育之恩,所以才說今天是家庭聚會。
當然,沒有人會讓她跪下的,郭子儀已經受不起她這一跪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朕要感謝郭帥,爲朕帶來皇后,」說罷,李瑁朝郭子儀舉杯。
郭子儀趕忙接過女兒遞來的茶水,喝光之後,藉機在袖子上抹了一把淚。
他是個性格柔軟的人,李瑁也很納悶,這麼一個人,是怎麼挽大唐之將傾的,與蓋嘉運完全是兩個極端,各有各的人格魅力。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說蓋嘉運是曹操,郭子儀就是劉備,御下的手段不一樣,但是效果都很不錯。
性格柔軟,可不代表不能領軍,戰場上那都是殺人如麻的。
今天看似爲郭子儀送行,實則還是有別的事情的。
李瑁在與他們閒扯一番,促進感情之後,說道:
「今年的科舉,及第者衆多,較之以往翻了數番,你們都知道吧?」
「知道知道,」蓋丶郭二人點頭道。
李瑁嘆息一聲:
「但是如何安置是個問題,天下十節度,惟汝二人是朕心腹,雖然科舉一事朝廷已有定論,但是朕覺得,成邊一項,也不能全都靠武舉,藩鎮有些事情,還是要偏重文才的人來做,你們說是吧?」
蓋嘉運點頭道:「陛下說的沒錯,文武兼重,纔是長久之計。」
其實他和郭子儀已經猜到李瑁想幹嘛了,這也太好猜了,因爲在朝堂上的時候,盧奐已經提出來要給藩鎮塞人,當時蓋嘉運沒氣。
沒炕氣就是拒絕嘛,這下好了,陛下親自來跟他談了。
也好,換個談判人選,得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我要是痛快答應盧奐,他能給我什麼?但是我痛快答應陛下,再不濟,至少也讓陛下看到我的忠心了不是?
李瑁笑道:「進士和明經,朕親自爲你們挑選了四十七個人,二位認領一下?」
郭子儀嘴角一抽,好家夥,這麼多人啊,這可怎麼安置?
其實不是李瑁選的,而是盧奐選上來的,盧奐的本意是將這四十七個人安排至全國藩鎮,但是李瑁知道這很困難,這種事情如果提前不跟節度使商量,強行塞給人家,去了之後也是被架空的命。
李瑁可不希望他們被架空,而是要用在實處。
今天蓋丶郭二人只要認領了,就絕對不敢在下面欺負這些士子,因爲那等於在打李瑁的臉。
有了他們倆做表率,明年再給其它藩鎮塞人,就會容易很多。
蓋嘉運警了一眼郭子儀後,笑道:
「那就請郭帥先認領吧,剩下的,陛下直接發詔,令蓋擎安置便可。」
我看你小子認領多少,蓋嘉運笑呵呵的看向郭子儀。
郭子儀點頭道:「那臣便不謙讓了,願認領二十三人。」
「臣妾以爲可以,」郭淑笑道。
蓋嘉運撫須微笑,果然是老狐狸,故意比我少一個,看似在捧我,其實是有較勁的意思,因爲河西比朔方特殊一點,那就是衙門多,可以安置更多人,但是郭子儀這個老小子,卻又只比我少一個。
河西嘛,西域貿易中心,商業之發達,遠非朔方能比,涼州更是河西走廊的中心所在,所以會有很多關於貿易的衙門,有些朝廷直管,有些藩鎮直管。
蓋嘉運笑道:「剩下二十四個,蓋擎認領了。」
「皆大歡喜!」李瑁拍腿道:
「卿二人,算是幫朕解決了一個大難題,今年的士子,可都是朕殿試選上來的,若朕不能給他們尋個出路,朕當顏面無存,幸有二卿,朕憂慮盡消矣。」
說罷,李瑁舉杯,跟兩人喝起來了。
李唱的酒量不行,蓋丶郭都是知道的,所以不敢多陪,也就是半個時辰,郭淑給她爹使了個眼色之後,主動朝李瑁道:
「時辰不早了,陛下該休息了。」
郭丶蓋趕忙起身,勸李瑁早點睡覺。
其實他們倆很想和李瑁多聊一會,皇帝願意與大臣建立深厚的私人感情,大臣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正所謂無酒留不住客,李瑁這個酒量確實弊端不小,聞言只能苦笑着讓二人回去了。
二人出了大殿,迎着夜風,幾乎同時伸了個懶腰。
郭子儀警了一眼身後盧氏抱着的孩子,朝蓋擎笑道:
「蓋帥有個好孫子啊。」
蓋嘉運哈哈一笑:「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
兩人相視一笑,直接就在紫宸殿外分道揚,要知道,兩人其實可以同行很長一段路才能離宮,但是卻早早的各走各的。
可見是真合不來啊,裝都裝不出來的那種。
「他是不是故意在噁心阿爺?」回去的路上,蓋威小聲道。
蓋嘉運冷哼一聲:
「這不是廢話嘛,我這孫子能比的了他那個外孫?他是在暗諷咱們上杆子巴結貴妃。」
「這門親事是陛下定的,他也敢拿來說事?」蓋威疑惑道。
其實不是這件事,至於爲什麼,蓋嘉運心裡清楚,因爲他讓蓋擎臨走的時候,跟李瑁暗示過,暗示什麼呢?
就是眼下盧氏懷裡的這個孩子,如果將來李瑁有了公主,蓋嘉運還打算親上加親呢,
當然,這個公主,不能是皇后生的,人家生的也不會願意嫁給他孫子。
李瑁肯定是樂意的,他跟蓋擎的關係,遠超與蓋嘉運的關係,在李瑁這邊,蓋擎纔是心腹。
翊善坊,楊玉瑤已經來過四次了,前三次,呂氏都以各種理由推脫不見,但是第四次,她讓楊玉瑤進來了。
原因是上一次丈夫高力士回家之後,她跟丈夫提起了這回事,高力士的意思是,今上與楊三娘關係不一般,而今上也並非人情淡薄之輩,所以不要冷落了楊三娘。
「請夫人幫幫忙吧,我知道您很爲難,但是陛下待高將軍如家老,他老人家在陛下那裡隨便提一句,不礙事的,若是陛下不肯見我,我絕不再勞煩夫人與高將軍,」楊玉瑤一副卑微的姿態,苦苦哀求道。
呂氏安撫道:
「我已經派人入宮請我家阿郎了,等他回來,夫人親自跟他說,成與不成,我是沒有主意的。」
「多謝夫人了,您的恩情,楊氏沒齒不忘,」楊玉瑤頓時感激道。
她迫切的希望見到李瑁,就是想真真切切的從李瑁嘴裡求個答案,我們家,你到底打算怎麼處置?
在她看來,無論李瑁打算如何,她都是認命的,而她也絕不會認爲李瑁會欺騙她,敷衍她,十八郎不是那種人。
她求過達奚盈盈丶求過武明堂,求過李林甫,前兩個還見她了,李林甫壓根都不讓她進門。
世態炎涼,她們姐妹三個當下的國夫人,完全就是笑話。
她好不容易打拼下來的基業,也差不多都盤出去了,偌大的家宅,也終究有守不住的一天。
楊玉瑤自己不怕,這場富貴本就是從天而降,讓人感覺是那麼的不真實,如今一切消散,不過就是回到從前罷了,又不是沒有過過苦日子。
但是其她姐妹呢?大姐沒了獨女,整日以淚洗面,雖然男人們的官職都沒有變化,但越是這樣,他們越是擔心頭上這柄刀,隨時會落下,那種戰戰兢兢的日子,可謂度日如年。
等了不大一會,高力士回來了。
回來的還挺急,一頭的汗,接過下人遞來的溫水喝了一口,便朝着楊玉瑤道:
「夫人的事情,陛下都知道了,着我即刻帶夫人入宮,你跟我走吧。」
楊玉瑤一愣,沒想到幸福來的這麼突然,再看了一眼自己眼下的妝容,趕忙道:
「我出門急,沒有裝扮,恐失了禮數,高將軍可否讓我裝飾一番?」
高力士頓時笑道:
「陛下都說了,近來國事繁重,纔沒有與夫人相見,今日得知夫人三番五次託人求見,陛下都心急了,來不及了,快走吧。」
楊玉瑤瞬間就哭了,擡袖抹淚,在呂氏的幫忙下,緊急整理了一下發髻,便急匆匆的跟着高力士連夜進宮。
她現在可謂心如鹿撞,見李瑁,除了因爲家族,她自己的個人感情其實佔了更大一部分。
畢竟她對李瑁的感情,那是真真切切,一點不摻假的。
時隔近一年,再見已物是人非,楊玉瑤非常心慌,她不知道此番見到李瑁之後,兩人的關係會不會有所改變。
會不會成爲陌生人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她的心,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