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這個小老頭太壞了

正月初二回孃家,源於唐初,又稱女兒節。

這一天,已婚婦女都會回孃家探親或者小住,這就是爲什麼,家裡有條件的,都會在宅中給已經嫁人的女兒留一處院落以供居住,比如李迎月。

郭淑肯定是走不了,但是韋妮兒和楊絳可以回去。

如果說正月初一是醉漢丶賭客們的節日,那麼正月初二,就是婦女節,這一天,家裡都會盛情款待自己的女兒,跟平日來是不一樣的。

或者可以說,正月初二,纔是大家族正兒八經團圓的日子,因爲他們會往一個地方集合:宗長的家裡。

後世走親戚,只走近親,稍微遠點的就不來往,但是在唐朝,家族觀念根深蒂固。

有一個命題叫做:先有國還是先有家。

那麼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家庭做爲最原始的社會單位,其形成時間是早於國家的,早期的部落社會中,便是以血緣關係爲基礎構建出了氏族羣體,這些羣體逐步發展,成爲國家形成的基礎。

隨着時間推移,氏族羣體逐漸發展聯合,構建出了國家的基本政治實體,從而形成更大的社會集體。

在南北朝和隋唐,家族觀念尤甚,所有族人團結在一起,既是爲了獲得更大的利益,也是一種尋求保護的手段。

那麼今天韋家,就是在韋陟家裡團聚。

人山人海啊,不誇張的說,每個角落裡都有人,單是做飯的爐竈,便臨時搭建了七處之多,院子裡遍地是玩鬧的小孩兒。

這要是被人一鍋端了,京兆韋也就算是完蛋了。

旁支末系的在外院,越往裡走,越是家族核心。

從前的韋妮兒,是不夠資格參加家族最頂級核心層議事的,但是因爲她現在是隋王孺人,所以有資格坐在大廳的角落裡。

也只是角落。

這座大廳內,婦人一共十四個,都是頂級人物的夫人。

太子妃韋氏,薛王妃韋氏,棣王妃韋氏,隋王孺人韋妮兒,裴寬夫人韋氏等等。

男性成員更是涉及到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十六衛的所有部門,勢力超級龐大。

在今天的場合,太子妃也不能坐主位,主位上的分別是幾房的元老級人物,

他們雖已致仕,也至遲暮之年,但是在族內說話非常有分量。

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見慣了風雨的這些老一輩人物,是可以幫助韋陟掌舵,避免家族這條大船偏航。

前太子少師韋滔先是看向大理寺丞韋見素,詢問道:

「你二叔可有消息傳來,西北到底是怎麼回事?」

韋見恭恭敬敬的起身回稟道:

「有消息,皇甫正在全力奪回安人城,據二叔預計,應該不會出意外。」

他的二叔,就是韋光乘,但不是親的,是堂的,他父親是同輩老大,韋光乘是老二。

至於這位韋滔,他的爹韋叔夏,和韋陟的爹韋安石,這是親兄弟,他的小女兒嫁給了棣王琰。

韋陟點頭道:

「皇甫是不能出事的,等到安人城拿回來,咱們要幫他說話,以防右相落井下石。」

韋堅眼下也在這裡,警了一眼自己的妹妹,隨後道:

「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城之得失並不能影響整個戰局,長安這邊不能總是指手畫腳,說些風涼話,哪個覺得自己行的,大可以去隴右嘛。」

太子妃今天是帶着任務來的,大型的家庭聚會,不單單是加深親情,更是對去年和來年的家族政治走向,做一個覆盤和規劃。

安人城一丟,太子是最着急的,因爲皇甫是他的人,如今他能指望的,內有韋堅,外有皇甫。

至於王忠嗣,是會替他說話,但不會徹底站在他這邊,人家的主子是李隆基監察御史韋鎰道:

「李憲臺這邊也會做保,但就怕隴右這邊還會出事,昨日的軍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賊軍大部主力已經南下直撲石堡城,就算拿回安人城,若丟了石堡城,

還是過不了這關啊。」

韋家的消息網絡,是非常恐怖的,很多消息,他們甚至比皇帝還要提前一步知道。

如今家族內基本達成一致,明面上不能過於明顯的幫助太子,但是暗地裡還是要幫忙的,畢竟太子妃是家族未來的希望。

她的兒子將來如果能夠成爲儲君,韋家無疑又會迎來一個爬升階段。

在家族總體規劃的前提下,任何人都不準違背家族利益,比如依附李林甫的韋光乘,棣王琰的老丈人韋滔丶女兒嫁給李瑁的韋昭訓。

他們就算不願幫助太子,也絕對不能扯後腿,因爲這是背叛家族,後果很嚴重。

「這一次賊軍的主攻方向,是在隴右,河西那邊只是牽扯,」吏部考功員外郎韋廉道:

「我們都能看得出來,蓋嘉運也能看出來,但是此人不肯調兵支援,寧願在祁連城那邊扯皮,坐看皇甫失利,也不願解隴右之危,當初我們就該助右相和裴公一臂之力,將其拿下的,現在好了,皇甫孤立無援,只能靠自己。」

韋昭訓面無表情的坐在下面,心知要往李瑁身上扯了。

因爲大家都知道,蓋嘉運是被李瑁給保下來的。

尚書右丞韋濟警了一眼韋昭訓,幫着解圍道:

「人家能平安化解,是人家自己的本事,長子都留在長安了,聖人自然也就放心了。」

他是要將李瑁摘出去,意思是蓋嘉運沒事,完全是靠人家自己的謀劃,最看重的長子都做人質了,你們還能拿人家怎麼樣?

韋濟的爹,是被韋后牽連級別最高的韋家大佬韋嗣立,而韋昭訓這一房,也被牽連了一個頂級大佬。

這位大佬論級別,當時是不如韋嗣立的,但以前比韋嗣立牛比的多了,但是因爲人家那時候老了,八十歲,所以領了個尚書左僕射的閒職,便是當年的京兆韋宗長,舒國公韋巨源,而且韋巨源是直接被殺的。

以至於這兩房是韋后事件當中,除了附馬房之外,損失最大的,平日裡走動也頗爲頻繁。

韋陟心知韋濟這是在幫着李瑁說話,授須笑道:

「六郎錯會了,韋廉並沒有抱怨他人的意思,只是認爲蓋嘉運坐看危局而不施以援手,實在可惡。」

韋堅直接站起來道:

「所以啊,隴右的事情,將來李林甫要是怪罪皇甫,我們就往蓋嘉運身上扯,兩個人頂罪,總好過一個人來頂。」

接下來,因爲西北的事情,廳內議論的不可開交,各有各的想法。

宗族議事,是可以自由發言的,韋陟雖然是最後拍板的,但肯定也是要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否則底下人都抱怨他,他這個宗長做的也難啊。

有些人不同意現在跟太子的關係太過暖味,韋后就是前車之鑑,說這種話的,都被韋堅站出來,挨個的指着鼻子大罵。

像這樣的矛盾,是不會升級的,出了這個門,大家還是親戚,就事論事罷了。

韋堅再小心眼,也不敢跟自己人鬧的太僵,我靠誰,還不就是靠自己人?

午時開宴,他們才稍微消停了點,但是韋昭訓的一句話,又讓在座的很多人陷入沉思。

韋妮兒雙身了。

聽到這個消息,太子妃第一時間起身,去往角落裡,恭喜自己的這位侄女。

但是韋家的男性成員,則是各懷心思。

因爲李瑁如今混的風生水起,聰明人都已經看得出,人家很可能會向儲君之位,再次發起衝擊。

有李林甫這樣的盟友,現在誰也不敢小看李瑁,何況人家現在跟幾個實權大佬都有勾連。

「是好事,能爲皇家添嗣,聖人添孫,是妮兒的福氣,」韋陟掃視衆人一眼後,舉杯朝韋昭訓恭賀道:

「恭喜昭訓了。」

其他人這才紛紛起身,朝着韋昭訓說一些恭賀的話。

韋堅自然也是笑呵呵的祝賀,心裡則是火大的一批。

他自認爲在座的這些人裡,沒有人比他更瞭解李瑁,那個小王八蛋自從媳婦被搶,就跟變了個人似的,滿肚子陰謀詭計,面上卻讓人覺得親善和氣。

這纔是最可怕的。

李林甫若是扶持曾經的壽王,他還不怎麼擔心,但眼下的隋王與當年判若兩人,不由得他不擔心。

好在韋妮兒只是個孺人,這要是正妻,家族恐怕要分裂成兩派了。

因爲人家韋昭訓,是大宗勳國公房,與宗長韋陟穿一條褲子。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今後說不得要胳膊肘往外拐,暗地裡幫着點隋王妃郭氏,人家主母的位置坐的穩,韋妮兒就一點機會都沒有。

韋堅給弟弟使了個眼色,韋蘭舉杯起身,朝着衆人笑道:

「諸位,還有一件好事。」

他這麼一開口,將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從韋昭訓身上扯了回來。

韋陟笑道:「既是好事,二郎快說。」

韋蘭看向其兄長,笑道:

「聖人已經允諾,由阿兄出任京兆尹,不日旨意就會下達中書省,大家今後在長安做事,也更爲方便了。」

韋陟一愣,好家夥,中書省的詔命還沒頒下來,你竟然提前說出來?

他其實是知道的,詔書已經在草擬了,但是中書省是整個皇城最不能漏泄的部門,所以他不能說。

「來年必是我族豐慶之年,幾可預見,」韋陟舉杯朝衆人道:

「諸君共賀之!」

衆人紛紛起身。

韋堅春風得意,意氣揚揚。

像改元這種事情,是非常大的事情,卻沒有特別隆重的典禮。

因爲其核心思想,主要是告下。

改年號丶大赦天下丶舉賢土丶改州爲郡,這都是對下公佈實施。

像宗廟祭祀丶祭奠神靈,這是告上,會非常的隆重,但是告下,皇帝就沒必要舉辦什麼典禮了,咋地,我安排你們點事情,還得搞個典禮?

大唐的元日七天假,闔家團圓的日子就是在正月初二,皇家也是如此,因爲公主們這天也要回孃家。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女性在唐朝的地位是很高的。

李瑁今天將右金吾的事情都交給了韋妮兒的哥哥韋光宰,如今頂上了楊話留下的缺,已經是右金吾長史了。

興慶宮,花萼相輝樓。

老李家一家團圓,只有李瑁是孤身一人來的,因爲他媳婦在坐月子,像這種場合,只有正妻可以參加。

所以會顯得他非常尷尬,因爲貴妃也在,而貴妃原本是他的媳婦。

大殿內的表演,是基哥去年創作的一篇樂舞,雜顆了伊州曲和涼州曲的風格,屬於河西長期合的「清商化」法曲。

李瑁大概能猜出,應該是霓裳羽衣舞的雛形了。

李隆基坐在主位上,手臂忽高忽低的輕拍着,極富節奏,雖然手裡沒有拿着他那支鼓槌,但毫無疑問,他是在指揮。

此曲長達半個小時,表演者全都是梨園子弟,可謂精英中的精英,自然使這篇舞曲給人以極爲震撼的感覺。

一曲過罷,李隆基開始挑了幾處其中的毛病,便讓舞者們都下去,只留下樂工,彈奏着一些輕快喜慶的曲目。

這些樂工極爲有眼力,只要聖人說話了,他們就會修然停下,聖人一閉嘴,

就會從剛纔斷了的節奏重新續上,簡直神乎其技。

「朕雖年長一歲,兒孫們亦成長一年,祖宗基業還是要靠你們的,」

李隆基開始說話了,只見他一臉慈祥的望着滿堂兒孫,道:

「已經成年的皇孫,朕這裡早有安排,力士,說予他們。」

高力士微笑點頭,隨後笑呵呵的看向衆皇子,道:

「祖宗庇佑,我皇室開枝散葉,去歲新添三丁,隋王瑁長子李佶,延王三子李驚,濟王環三子李俱,聖人的皇孫已經增至三十七人,百孫之願,不遠矣,

今爲天寶元年,聖人將冊封幾位成年皇孫,太子次子李儋,冊封南陽郡王,慶王次子李儼,冊封新平郡王......

一股腦冊封了七個人。

李瑁的兒子肯定還沒份,因爲太小了。

兒子被封王的那幾個,紛紛站出來叩謝父皇,其他人則是開口道賀。

這是非常虛僞的一場家宴,各懷鬼胎。

李瑁完全將自己變成了一個透明人,只想着趕緊熬過去,去長安城裡巡查,

可比在這待着舒服多了。

這場宴會不會持續很久,大概傍晚時分就會結束,基哥是不願意將晚上的黃金時間浪費在兒女身上的,他的兒女也是這樣想的。

因爲在他們眼中,基哥已經跟後爹沒什麼兩樣了。

有後媽就有後爹,楊貴妃現在就是後媽。

李隆基也是興致頗高,下來與孫子們在一起玩鬧,場面看上去非常溫馨,但很多人都明白了,這不過是父皇安撫他們的手段。

楊貴妃也與一衆公主們低頭聊着天,言語歡笑,似乎相處的還不錯。

「十八郎怎麼無精打采的?」榮王琬趁着殿內歡快的情形,舉杯走了過來。

「噓!」李瑁趕忙提醒他別亂說,闔家歡樂的時刻,怎麼能用無精打采這四個字呢?

「乏累了,我昨晚巡查一夜,至今還未閤眼呢,」李瑁道。

李琬恍然道:「哦,這可是真是勞累了。」

說着,他面部表情不改,低聲道:

「你今後在外低調一點,太張揚了,會有人看你不順眼的,我不好多說,你心裡有個數。」

「明白明白,」李瑁點頭笑道:

「六哥的囑咐,弟會記在心裡的。」

李瑁知道他在提醒什麼,人家與他們纔是親兄弟,不會明着出賣,能做到這個份上已經很夠意思了。

像今天這樣的場合,雖然太子與李琮不對付,但還是會裝模作樣的過去聊天說笑,神態極爲誇張,不過卻超級自然,怎麼看都是真情流露,實際上都是虛與委蛇。

整個大殿內,充斥着歡聲笑語,粉飾着李唐皇室最虛僞的親情。

李琦剛湊過來,結果正殿方向吳懷實進來了,大家並沒與停止當下的動作,

但心神卻被吳懷實給帶過去了。

因爲吳懷實的級別,在今天的場合,奏報的一定是大事。

而吳懷實卻沒有第一時間去聖人身邊,而是徑直朝着高力士去了,低聲耳語幾句之後,明顯能感覺到高力士有種釋懷的輕鬆。

接着,高力士便去了聖人那裡,眼下聖人正坐在下面的席位上,與貴妃丶咸宜丶永寧丶信成公主等人聊着天。

聽罷高力士的敘述之後,李隆基沒有任何表示。

大概過了半個小時,李隆基移座至太子那邊,而高力士也過來低聲跟李瑁說了幾句,李瑁趕緊起身過去。

六個親王,眼下呈環形圍繞在李隆基身邊,人人臉上掛着笑容,一副父慈子孝的和諧場面。

「安人城失而復得,朕都不知道是該處罰皇甫,還是不處罰了,」李隆基笑呵呵道,語氣非常隨意,像是在嶗家常一樣。

太子聽到這句話,心裡長長的鬆了口氣,謝天謝地,你可算是拿回來了。

不過面子上,則是萬分震驚,駭然道:

「安人城......丟了?」」

你特麼就裝蒜吧,老子都知道,你不知道?慶王琮撇了撇嘴。

他這個人,以前也是和光同塵的,行事非常低調,不顯山不露水,有一段時間,甚至特別恭迎太子,但是眼下,李林甫大權在握,勢必要拉太子下馬,這樣的形勢之下,他難免也動心了。

不過他並不打算自己上,而是從自己的兩個親弟弟裡面挑一個,扶持他們上去。

他是不行了,臉上的疤痕太恐怖,又沒有親生兒子,五個兒子全都是廢太子瑛的,沒有繼承權,所以不會有人支持他。

李隆基笑道:「是丟了沒錯,不過在八天前,已經拿回來了,他是你的人,

朕因此而放心用之,不如太子來說,朕該不該處罰?」

「該罰!」

這還用說,李紹總不能說不罰吧?畢竟老爹明擺着不高興,你不主動承擔責任是不行的。

永王李聽到這裡,趕忙道:

「皇甫是父皇的臣子,太子對皇甫只有舉薦之情,絕無知遇之恩,恩情都在父皇這裡。」

李紹一愣,頓時嚇出一身冷汗,恨不得抽自己兩個大嘴巴子,方纔心急之下說錯話了,於是他趕忙彌補道:

「十六郎說的對,皇甫是父皇的臣子,與兒臣並無交情。」

李隆基微笑擺手道:「現在是朕的臣子,將來自然就是你的臣子,都一樣的,朕選賢良,說到底,還是替你選啊。」

李紹這次不會上當了,趕忙道:

「父皇春秋正盛,正值改元,自該率領兒臣們再造一番新氣象,兒臣也是您的臣子,與皇甫並無二致。」

李瑁一直在安靜的聽着,眼簾下垂,盯着基哥的袍服,不與任何人對視。

說出去的話,是收不回來的,太子半輩子都在被他親爹恐嚇,膽子都嚇小了,戰戰兢兢的,說錯話也是難免的。

擱誰也是如此,李隆基壓根不是在培養接班人,而是在頻繁的打擊接班人心裡素質差點的,早崩潰了,李紹這都算是能熬的了。

談話期間,但凡視線與基哥對上的,都會被基哥問一句:「你覺得該不該罰呢?」

這下好了,都開始學李瑁了,眼神只往下看,一個個低眉順眼的。

「十八郎,」李隆基淡淡道。

得,躲不過去啊,李瑁擡頭道:「父皇......『

「你覺得呢?」李隆基道。

李瑁故意偷警了太子一樣,李紹一愣,你特麼看我幹什麼?都是些什麼東西?全都在害我。

「你看他幹什麼?怎麼?擔心太子給你穿小鞋?」李隆基皺眉道。

李隆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兒臣以爲,不該罰,此時處罰於戰事不利啊。」

「廢話!」李隆基皺眉道:

「難道朕不知道,這個時候不能罰嗎?嘶~~你是不是在裝傻啊?」

李瑁一臉無辜道:「兒臣沒有啊,軍機大事,兒臣實在是不懂啊,是非對錯,也很糊塗,不懂的事情,兒子也不敢亂說啊。」

「呵呵......」李隆基冷笑一聲,看向其他兒子,道: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瞧見沒?他比你們都聰明。」

我日你奶奶的的嘴,李瑁心裡大罵,又挑撥是吧?

果然,李琮冷哼一聲,道:

「兒臣以爲,十八郎確實無高明遠見,他自小不愛讀書,學業在諸兄弟中,

屬於中下,不懂也是正常的。」

「大哥說的是,」李瑁趕緊配合道。

李隆基笑了笑,手託着膝蓋就要起身,李紹和李瑁動作最快,趕忙上前扶。

李隆基慈愛一笑,看向兄弟兩人,道:

「朕對汝二人寄予厚望,莫要辜負,望今後互勉之。」

李瑁面帶微笑,心裡恨不得上去給他一個抱摔,再來一記旋風腿直端面門。

這個小老頭,太壞了......

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78章 別問了第250章 亮如白晝第196章 同室操戈第32章 空中樓閣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76章 上架感言第99章 給你封個國公第80章 下簾詩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7章 我排在第3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92章 各演各的戲第323章 口技奇才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15章 走別人路第六十八章 家國永安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1章 朔方節度使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199章 夢中懷孕第89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328章 不走尋常路第80章 下簾詩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234章 便宜行事第187章 讓皇帝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348章 三贏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301章 這是貴人啊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181章 英武果毅五十人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311章 親戚關係第99章 給你封個國公第149章 狗舌頭第77章 太子的怨念第148章 太原尹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160章 他跟我是一類人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145章 問題出在豎心旁第七十一章 武功蘇氏第162章 隴右道採訪處置使第四十三章 延興客棧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345章 翹tun第344章 庭杖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七十章 婚假三十天第386章 契丹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388章 那是老子的地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258章 你怎麼這麼賤?第3章 16王宅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30章 永徽律疏第323章 口技奇才第344章 庭杖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89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113章 平康坊三曲第358章 還差三個月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六十一章 我的老父親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144章 三戟崔家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15章 走別人路第125章 隴右第76章 上架感言第15章 走別人路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86章 右賢左戚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289章 心繫長安
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六十九章 伴食宰相第78章 別問了第250章 亮如白晝第196章 同室操戈第32章 空中樓閣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76章 上架感言第99章 給你封個國公第80章 下簾詩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7章 我排在第3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92章 各演各的戲第323章 口技奇才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15章 走別人路第六十八章 家國永安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1章 朔方節度使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244章 意見不合第199章 夢中懷孕第89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169章 從前的我,你愛搭不理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328章 不走尋常路第80章 下簾詩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234章 便宜行事第187章 讓皇帝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348章 三贏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301章 這是貴人啊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181章 英武果毅五十人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311章 親戚關係第99章 給你封個國公第149章 狗舌頭第77章 太子的怨念第148章 太原尹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160章 他跟我是一類人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145章 問題出在豎心旁第七十一章 武功蘇氏第162章 隴右道採訪處置使第四十三章 延興客棧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345章 翹tun第344章 庭杖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七十章 婚假三十天第386章 契丹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388章 那是老子的地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258章 你怎麼這麼賤?第3章 16王宅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30章 永徽律疏第323章 口技奇才第344章 庭杖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89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第113章 平康坊三曲第358章 還差三個月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六十一章 我的老父親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144章 三戟崔家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15章 走別人路第125章 隴右第76章 上架感言第15章 走別人路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86章 右賢左戚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289章 心繫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