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

劉南卿等人聽聞徐晨所言,面上皆露茫然之色。

論起八股文,徐晨自然難與他們相較,但談及見識廣博,歷經信息時代與互聯網薰陶的徐晨,卻遠非他們能及。

在場諸人大多是秀才、童生,平日裡將主要精力都耗費在打磨八股文與籌備科舉之上。

想要了解大名其他地區的情況,一來沒有途徑,二來也無暇他顧,對於大明諸多事務瞭解甚少,甚至連自家鄉土之事,也未能洞悉周全。

徐晨此番卻將這詩會話題徑直提升至大明財政的高度,恰似久經世事之人與青澀學子相較社會閱歷,堪稱降維打擊。

劉南卿低聲道:“先生之意,莫不是說天子重用閹黨,乃是爲了聚斂錢財?”說罷,聲音愈發低沉,因他內心其實也認可這一說法。

不得不說,歷代大明天子生性吝嗇,這一印象早已深入人心。

自太祖朱元璋至今的天啓帝,兩百餘年來,大明皇帝竟無一人稱得上大方。

尤其是嘉靖與萬曆二帝,屢屢將太倉銀(大明國庫之財)挪入皇傢俬庫,身爲天子,卻帶頭侵吞國家錢糧,實乃古今罕有。

萬曆帝任用太監徵收商稅、礦稅,結果稅沒徵到多少,反倒將江南攪得一片混亂。

更爲離譜的是,大明皇帝大多壽數不長,偏生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恰如那句“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二位昏君佔據大明近百年歲月,將朱家皇帝吝嗇貪婪之形象深深烙印在衆人心中。

是以徐晨提及天啓皇帝欲斂財之事,在場一衆讀書人幾乎無人懷疑。

徐晨卻反而替天啓皇帝辯解道:“當今天子尚算節儉,並未大興土木營造宮殿,亦未癡迷於煉丹求仙。只是當下大明局勢嚴峻,急需開闢新的財源,東林黨卻無力達成此事,天子無奈之下,只得另尋他人。”

實話說,大明最後兩位皇帝還算稍有幾分正常,只可惜大明王朝積弊已久,沉痾難起。

王學官面色凝重,沉聲道:“啓用閹黨聚斂錢財,終究並非正道,陛下重用魏忠賢,恐日後遺患無窮啊。”

王學官曆經萬曆朝的動盪亂局,尤其是經歷了鎮守太監霍亂地方的時期,大明中興局面徹底被葬送就是這個事情,他是經歷了大明從衰落到中興再衰落的局面,實在不願看到天啓朝重蹈覆轍。

徐晨道:“日後之事暫且不論,單說當下,此舉確實能增加朝廷賦稅。閹黨五虎之一的崔呈秀,在天啓元年出任淮揚巡撫,任上大力支持兩淮鹽法道袁世振變革鹽法,推行綱鹽法。當年鹽稅收入竟高達二百五十萬兩,堪稱朝廷兩百餘年來鹽稅收入之巔峰。

然崔呈秀此舉,卻得罪了鹽商及其背後的官員。加之他在淮揚巡撫任內,因貪贓枉法被都御史高攀龍彈劾舉報,終遭朝廷革職,等候處置。

崔呈秀倒臺後,東林黨首領、北直隸通州富商李三才接任淮揚巡撫,此後朝廷鹽稅收入急劇下滑,竟不足一百萬兩。諸位不妨想想,天子見此鹽稅情形,究竟會重用閹黨,還是東林黨呢?”

高登高聲道:“這愈發表明崔呈秀乃十足奸臣!短短一年間,竟將稅賦增加一倍有餘,他在淮揚巡撫任上對百姓盤剝何其狠辣,那些鹽丁又何其無辜!”

還有犟種!

徐晨問道:“依你之見,我大明人口與兩宋相較,孰多孰少?”

高登雖不明所以,卻仍應道:“我大明幅員遼闊,遠超兩宋,人口自然也數倍於兩宋。”

徐晨頷首道:“據宋史所載,北宋中後期鹽稅收入約爲一千萬貫,此後鹽法歷經多次變革,神宗年間,鹽稅收入一度增至一千二百萬貫,約佔當時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南宋之時,鹽稅收入更是進一步增長,成爲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彼時鹽稅收入約達二千萬貫。

反觀我大明,人口多於兩宋,可鹽稅卻不及兩宋的十分之一。鹽乃人人必需之物,鹽稅本應穩定可觀,這筆高達上千萬貫的稅銀,朝廷未能收取,那必定是被他人得了去。”

此言一出,在場讀書人皆驚愕得半晌說不出話來,彷彿踏入了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

王學官亦是呆立當場,他只知閹黨貪婪,卻未曾想到鹽商竟侵吞了九成鹽稅。王學官親身經歷過張居正改革,一代帝師殫精竭慮十年,也不過爲國庫留下九百五十萬兩白銀、一千三百石糧食。

即便如此,仍引得天下士紳怨聲載道,張居正病逝後,新政旋即被廢。他實在未曾料到,僅僅改革鹽稅,若能達到北宋水準,大明財政便能立時好轉。

徐晨又道:“東林黨最大的癥結便在於,非但無法爲朝廷增加賦稅,反倒使朝廷稅收日益減少,而偏偏此時大明處於內憂外患當中,捨棄東林黨成爲天子必然的選擇。”

舉人馮起龍思索片刻,道:“東林諸君倡導輕徭薄賦,本意自是好的,對天下百姓亦有諸多益處。”

徐晨哂笑道:“鹽商賺得盆滿鉢滿仍不知足,即便鹽稅之中,朝廷只得一成,他們卻佔了九成,難道還指望天子對他們感恩戴德不成?”

這要是讓嘉靖皇帝知曉,只怕會上演一場惡龍的咆哮。

言罷,徐晨起身,環顧四周,朗聲道:“聖人云:‘齊家,治國,平天下。’米脂自天啓四年起便旱災連連,如今城外已有上千流民。諸位與其在此緬懷東林君子,倒不如多想想如何安置這些流民,減免租稅,好讓自家鄉人得以活命。”

“某還有事,就先一步告退了。”

現場的人有的在徐晨離開之後,頓時覺得這詩會沒了方纔的興味,好似缺了主心骨一般,氣氛一下子冷清下來。

劉勇也隨意拱手行禮道:“晚生也有事,告退了。”

劉勇這一帶頭,其餘衆人也都紛紛效仿,你一言我一語地稱有事在身,相繼拱手告辭。

詩會舉辦人劉南卿站在原地,氣得暗暗咬牙切齒。他原本滿心指望藉着這場精心籌備的詩會,在米脂縣一衆讀書人中嶄露頭角,揚一揚名,可萬萬沒料到,到頭來卻讓徐晨出盡了風頭,把這場詩會變成了徐晨展示才學的舞臺,自己反倒成了襯托之人。

當日,整個米脂縣所有的宋史典籍都被人搶購一空,所有人都在找兩宋鹽稅的資料。

http://www.xshuquge.net/txt/210721/62013996.html

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48章 ,除惡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48章 ,除惡第33章,回村打井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77章,輿論先行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32章,發展壯大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1章 ,除惡務盡第85章 ,均田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48章 ,除惡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47章,上門敲詐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58章,足餉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51章 ,除惡務盡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69章,戰前定策第13章,知易行難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2章 ,燒烤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2章 ,燒烤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58章,足餉第49章,輿論攻勢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81章,分散投資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53章,重民社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43章,發工錢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69章,戰前定策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57章,日新月異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34章 ,抗旱會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43章,發工錢第10章,古今相同第53章,重民社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48章 ,除惡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
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48章 ,除惡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48章 ,除惡第33章,回村打井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77章,輿論先行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32章,發展壯大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1章 ,除惡務盡第85章 ,均田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48章 ,除惡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47章,上門敲詐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58章,足餉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51章 ,除惡務盡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69章,戰前定策第13章,知易行難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2章 ,燒烤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2章 ,燒烤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58章,足餉第49章,輿論攻勢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81章,分散投資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53章,重民社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43章,發工錢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69章,戰前定策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57章,日新月異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34章 ,抗旱會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43章,發工錢第10章,古今相同第53章,重民社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48章 ,除惡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