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

天啓5年(1625),七月五日,米脂縣,飄香院。

明末時期雖然底層的百姓貧苦,大明朝廷的財政更是沒充裕過,但大明上層的藩王貴族,地方士紳,尤其是江南士紳得到大航海時代的全部紅利,富甲天下。

這些富裕的商賈,用自己手中財富辦私學,支持自己的子弟讀書入仕,江南文風大盛。

同時這些富商家族爲了讓自己家族子弟揚名,也爲了干預朝廷的政策,爲自己家族謀利,他們也熱意出錢舉辦各色文會、詩會、酒會、茶會,一起吟詩作賦、評點朝政。

當財富超出了他們掌控的範圍,揮霍財富就成爲了他們彌補內心空虛的唯一辦法,東方是各種文會,詩會,茶會。

西班牙則是無窮無盡的貴族宴會,西班牙和大明朝是大航海時代開端最大的受益者,但也因爲他們不會掌握大航海時代的紅利,兩大帝國也快速衰落。

米脂縣雖然不如江南有錢,但辦各種文會、詩會、酒會、茶會風潮卻也是傳過來了。

當徐晨再次帶着小五來到飄香院的時候,飄香院已經大變樣子了,裡面的軍官,商賈之流的嫖客都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穿着長衫的讀書人。

這些讀書人少量穿着華麗服飾,大部分穿着整齊,還有一部分穿着補丁的長衫,但他們即便是被擠在最邊緣,也要加入這場詩會。

徐晨看到這幕不由得一笑,連讀書人都這麼階級分明,窮秀才,富舉人,穿着補丁是童生,這很封建,很大明。

除此之外,妓子們也穿上了讀書人的長衫,她們穿梭在詩會的舉人和秀才之間,更加爲詩會添加了幾分秀色,好一片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場景。

徐晨本想找一個偏僻的角落吃一頓,而後看這些明朝讀書人的表演,找幾個同伴,但一個人打破了徐晨的計劃。

“先生終於來了。”劉永一把抓住徐晨的手,而後對衆人介紹道:“這位就是寫出了《英雄記》的搬運工先生。”

“原來是搬運工先生,晚生許佑見過先生。”四周的讀書人頓時向着徐晨圍過來,這大半年來《英雄記》紅遍整個北方,連帶着連《三國演義》的戲曲,說書先生的生意都好了很多,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尤其是對北方士林來說,能憑藉自己本事闖出來的名士已經很少了,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結構,在天災和南方的虹吸效應之下,北方的經濟已然衰敗,大明經濟中心轉移到南方,名士也多出自南方。

到了大明末期,名士也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了,只要有金主熱意出錢,舉辦各色文會、詩會、酒會、茶會,一起吟詩作賦、評點朝政,大家吹吹捧捧就成爲了名士,像徐晨這樣靠自己闖出來的,反而是非常少了。

徐晨也只能和他們虛僞的寒暄了,這其中有一個清秀的讀書人拿着一本《英雄記武侯傳》帶着崇拜的眼光道:“晚生桑文,先生的《英雄記武侯傳》通讀了三遍,但還是有不懂之處,想要請教先生。”

徐晨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這個所謂的讀書人,估計是飄香院的頭牌,這男裝穿的是生怕別人看不出來,很有後世的偶像劇風采了。

不過相貌也是他來這個世界最出彩的了,很有後世大明星的範,在後世徐晨雖然看多了明星,但這麼近距離的接觸還真沒有,他還真有一分悸動。

而四周的讀書人則一臉羨慕的看着徐晨,佳人在旁,紅袖添香,不就是他們這些讀書人最期待的事情。

“先生可不能辜負佳人期許。”劉永調笑道。

但徐晨看着桑文,想到的卻是高老師和那《萬曆十五年》的故事。

紅粉骷髏想要亂我道心!

“某住在米脂書鋪,你真有不懂之處,可以去書鋪找我。”

“嗯!”一個聲音傳來,圍在徐晨身邊的讀書人都拱手行禮道:“拜見,王學正。”

王學正看着徐晨道:“汝就是搬運工?”

徐晨淡然道:“正是在下?”

“《英雄記》不過是拾人牙慧文章,汝以歷代使官的記錄,以淺薄之言書寫,汝能成名真是人心不古。”

而後他嚴厲的看向四周的讀書人道:“爾等當多習八股正道,少追捧話本小說之輩。”

這眼神連徐晨都被嚇了一跳,還以爲自己的班主任也穿越了。

剛剛圍着徐晨的讀書人都四散逃離,只留下了劉永了。

等王學正走後,劉永小聲道:“學正就是這樣古板之人,不是刻意針對先生。”

徐晨滿不在意的搖搖頭了,王學正這樣一弄倒是幫他忙了。

沒多久這場詩會的主角出現了劉南卿登場,他是天啓二年考上的舉人,在整個米脂縣是當之無愧的學霸了。

徐晨小聲問道:“劉姓是米脂大姓,這位劉舉人是你的族兄?”

劉永羨慕道:“人家是主脈,我只是旁支,平時也說不上話。”

只見劉南卿朝下拱手道:“萬曆三十二年,涇陽先生倡修東林書院、允成先生,攀龍先生等東林八君子聚衆論德,標榜氣節,諷議朝政,指斥時弊。各地學者士子聞風響應,朝廷官員遙相應和,天下爲之側目,天啓元年,東林賢者掌位,朝廷衆正盈朝,本是君子大有作爲之時。

卻未想到閹豎魏忠賢坐大,羅織罪名,屢興大獄,肆意捕殺東林六君子。當日殘暴的景象,某在京師歷歷在目,閹黨殘暴天下,天下噤聲,君子扼腕,某辦這場私會是緬懷東林六君子。”

劉南卿的話引起在場所有讀書人的共鳴,現場也充滿了悲傷的氣氛,他們雖然還不是官員,但卻已經可以站在官員的視角看問題了,閹黨一直都是他們讀書人的死敵,不少人甚至東林六君子悲泣。

劉永不屑道:“哭哭哭,哭能哭死魏忠賢。”

四周秀才怒視劉永,這種不合羣的傢伙太討厭了。

劉永卻繼續說道:“只有進諫天子,讓天子知道魏忠賢的真面目,讓魏忠賢這個閹賊千刀萬剮,報東林六君子之仇,這纔是君子所爲,而不是在這裡哭哭啼啼。”

第49章,輿論攻勢第53章,重民社第66章,村長被抓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32章,發展壯大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43章,發工錢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1章,神醫第26章,組織架構第69章,戰前定策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1章,神醫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19章,不能跪天子的時候,纔想着要平等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47章,上門敲詐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54章,包稅第49章,輿論攻勢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85章 ,均田第85章 ,均田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13章,知易行難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87章,修水壩與均田帶來的渏漣第81章,分散投資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57章,日新月異第81章,分散投資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33章,回村打井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30章 ,半桶水第48章 ,除惡第64章,改變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33章,回村打井第43章,發工錢第78章 ,公堂對質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33章,回村打井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53章,重民社第7章,流民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26章,組織架構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64章,改變第13章,知易行難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4章,包稅第57章,日新月異第48章 ,除惡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
第49章,輿論攻勢第53章,重民社第66章,村長被抓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32章,發展壯大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43章,發工錢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1章,神醫第26章,組織架構第69章,戰前定策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1章,神醫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19章,不能跪天子的時候,纔想着要平等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47章,上門敲詐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54章,包稅第49章,輿論攻勢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85章 ,均田第85章 ,均田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13章,知易行難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87章,修水壩與均田帶來的渏漣第81章,分散投資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57章,日新月異第81章,分散投資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33章,回村打井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30章 ,半桶水第48章 ,除惡第64章,改變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33章,回村打井第43章,發工錢第78章 ,公堂對質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33章,回村打井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53章,重民社第7章,流民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26章,組織架構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64章,改變第13章,知易行難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4章,包稅第57章,日新月異第48章 ,除惡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