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

衆人吃着烤肉喝着米酒,這讓徐晨極其愜意,有種後世和夥伴出門吃燒烤的氣氛。這期間土根道:“徐大哥,和我們說說江南的事情唄。”

這個時代,江南就是大明的富裕地區,杭州,南京就是大明的一線城市,米脂縣這樣鄉下地方的農戶天然對江南有嚮往之心,而徐晨就出身江南,這半年時間他也把後世繁華,改頭換面說過高家寨青壯聽,已經培養出一批江南粉。

徐晨喝的也有的臉紅了,氣氛也到了,他撿起一根木棍,大致畫了江南地區的地圖,再把南洋地圖畫出來,而後侃侃而談道:“知不知道江南爲什麼這麼富裕,就是因爲海貿,江南的士紳把南方的絲綢,茶葉,瓷器賣到海外就可以換金銀。

一個西班牙的小國家爲了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屠殺了一個上千萬土著國家來掠奪金銀,他們裝金銀都是用大帆船,這是一座像山一樣的金銀涌入大明,而這些金銀全部都進入了江南那些富商手中,他們的錢庫裡都是八百斤的銀球,取名叫沒奈何。”

說到這裡,徐晨又把新大陸的地圖畫出來,高小四等人看到新大陸比大明還要大,吃驚不已,這麼大的國家也會被小國征服?

徐晨道:“新大陸文明太差,上面都是野人國家,人雖然多,但戰鬥力卻不強,尤其是這些野人沒有發展出冶煉行業,不會煉製鋼鐵,甚至連青銅都不會,他們用石頭做的長矛戰刀和西班牙人的鐵甲火槍對戰,當然會敗了。”

大壯愕然的看着徐晨,進入之前他對徐晨這樣的二流子是不屑一顧的,甚至對他帶壞高家寨風氣是鄙視的,所以即便徐晨來村裡半年時間,但大壯和徐晨交流不多,但今天這場集會讓他發現,徐晨見識廣博到了解萬里之外的番邦戰事。

這讓大壯對徐晨的印象大爲改觀,這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就和戲曲當中,未出隆中,就曉三分天下大勢的諸葛亮一般。

“江南的士紳還不止賺絲綢的錢,在江南出海幾千裡有一個叫南洋的地方,那裡有大大小小上萬座島嶼,其中有一些島嶼滿山都是孜然,丁香,肉桂等香料,多的就和我們的雜草一樣多,海上只要把香料裝滿船就可以賺幾千上萬兩銀子,這還是因爲香料多了,價格跌了,要知道在唐朝,香料的價格比銀子還要貴,唐朝的一個宰相就是因爲貪污了幾百石香料就被皇帝砍頭了。”

高小四羨慕道:“難怪江南如此富裕,連海外的錢財都涌入江南。”

土根也羨慕道:“要是我們這裡有一座香料山就好了。”

米脂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千溝萬壑,除了荒山就是荒山,土地肥沃程度遠遠不如江南。

“這年頭想要發財就要出去江南,不管是紡織布匹,販賣茶葉,還是瓷器都可以發財,這還都是發小財,要是膽大敢拼命的,想辦法把絲綢,茶葉運輸到海外去,就是幾十倍的利潤,江南的那些財富都是無數海船,一船船金銀運輸來的。”

說到興奮處,徐晨豪氣道:“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豈能困居在這小小的鄉里之間,不見識江南的繁華,海外的奇景,豈不是白來人間一趟。”

徐晨一直說江南的好,海外遍地是黃金,就是想要吸引高家寨村民一起和他去江南,這樣忽悠,徐晨並沒有愧疚之心,再過幾年整個陝北旱災,蝗災,兵災會持續幾十年時間,整個大明北方的人口十不存一,現在帶他們離開米脂縣是在救高家寨村民。

至於徐晨爲什麼沒有想要取代李自成,領導農民軍推翻大明,原因也很簡單,在北方起義難度是地獄等級的,起義容易,但想要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非常難,徐晨只要想着自己腦海當中有關崇禎末年天災的數據,沒有一年是沒有災害了,他都忍不住冷汗直流,有一種老天都在和崇禎作對的想法,這種大規模的天災根本不是封建國家能抗住的。

歷史上農民軍沒有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能,北方的旱災就沒有停過,崇禎年間處於小冰河期最嚴重的時期,動不動就會出現百年一遇的旱災,烈度一場比一場強,而且還從陝北擴張到中原地區,以起義軍的組織度是沒有辦法帶來當地的百姓抗擊旱災,他們只能不斷前往有糧食的地方求活。

徐晨回顧這段歷史,無奈發現明末時期,居然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期,各股勢力只有野豬皮對土地制度動手,計口授田給百姓,八旗制度把土地分給士兵,比起老朱家的藩王動不動佔據一個行省一兩成土地,還要欠餉銀,野豬皮這套制度是極其先進,敢打敢拼的人最起碼可以獲得土地,而做我大明的基本盤,就只能不斷忍受苛捐雜稅。

於是出現打清兵,明軍望風而降是上勇,但投降清軍,換了一身軍服就變得銳不可當,以至於後世互聯網都在調侃明軍滿餉不可敵。

真想要起義,江南的難度更低,最起碼組織生產更加容易,還有可以從海外獲取糧食和武器裝備的優勢,而留在北方,徐晨也沒有把握自己能抗住這波旱災。

“哼!”這個時候村長帶着兩個盤子過來,所有人都縮起頭來,不敢目視村長。

“就你們這點本事還想下江南,只怕走不出米脂縣就被人賣了,故事也聽完了,還不快回家。”

小孩桌的他們最有眼色了,發現村長髮怒了,當即四散逃離,其他人也紛紛離開。

而後村長走到徐晨身邊道:“你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在江南可以發財,難道在米脂就不能發財?高家寨就靠這些青壯守衛,你把這些青壯帶走了,留在寨中的老弱婦孺怎麼辦,難道讓她們等死?”

村長人老成精,他早就看出徐晨這是想要忽悠自己村的青壯去江南,但明末不是後世社會,做不到青壯出去闖蕩,家中不會受到影響,這個時代出去闖蕩本就代表着生離死別,只有步入絕境的流民纔會用這種辦法求活。

徐晨愕然的看着村長的背影無奈道:“我這是想當然了。”

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1章,神醫第53章,重民社第69章,戰前定策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57章,日新月異第69章,戰前定策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85章 ,均田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69章,戰前定策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77章,輿論先行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68章,出征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33章,回村打井第33章,回村打井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2章 ,燒烤第49章,輿論攻勢第30章 ,半桶水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85章 ,均田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53章,重民社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57章,日新月異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85章 ,均田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3章,重民社第66章,村長被抓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64章,改變第68章,出征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26章,組織架構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58章,足餉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54章,包稅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85章 ,均田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4章,包稅第54章,包稅第47章,上門敲詐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85章 ,均田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79章 ,減租談判第68章,出征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79章 ,減租談判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36章 ,欣欣向榮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
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1章,神醫第53章,重民社第69章,戰前定策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57章,日新月異第69章,戰前定策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85章 ,均田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69章,戰前定策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77章,輿論先行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68章,出征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33章,回村打井第33章,回村打井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2章 ,燒烤第49章,輿論攻勢第30章 ,半桶水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85章 ,均田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53章,重民社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57章,日新月異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31章,絕知此事要躬行第85章 ,均田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3章,重民社第66章,村長被抓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64章,改變第68章,出征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26章,組織架構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41章,三間磚瓦房第58章,足餉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54章,包稅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85章 ,均田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4章,包稅第54章,包稅第47章,上門敲詐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85章 ,均田第22章,封建地主對資本的壓制第79章 ,減租談判第68章,出征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79章 ,減租談判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36章 ,欣欣向榮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