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分散投資

米脂劉府。

劉思遠匆匆來到兄長劉思明的書房,將大鴻茶樓中發生的種種事情,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向大哥詳述了一遍。

言罷,劉思遠滿臉氣憤,忍不住罵道:“這兔崽子,簡直要翻天了!竟幫着外人來算計自家的錢財,實在是豈有此理!”

劉思明卻神色淡然,微微露出笑意,緩緩說道:“永哥兒在大同社倒是學到了不少真本事。你瞧他這手段,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把那官場權謀之術,學得是精通至極。”

劉思遠依舊心有不甘,皺着眉頭道:“可他竟想讓家裡的租子從五成一下子降到兩成五,如此一來,家裡每年可要少收好幾千石的糧食啊!”

劉思明微微頷首,接着問道:“今年地裡莊稼的收成究竟如何?”

劉思遠無奈地搖了搖頭,嘆道:“實在不好。旱田每畝也就只能收七鬥米,唯有少數打過井的田地,才能勉強增加到九鬥。至於中田和上田,也不過是平常年份收成的七成罷了。照此情形,今年只怕又有不少人家得賣兒賣女,才能勉強活下去。”

劉思民在一旁也跟着嘆了口氣,感慨道:“這當真是上天要逼死人吶!去年本就是欠收之年,今年又鬧旱災,鄉人實在是艱難困苦,怕是真活不下去了。依我看就按大同社說的做吧,就當是支持永哥兒的事業了。”

劉思遠微微點頭,應道:“是,大哥。”

劉思明曾親身經歷過張居正改革的盛世,往昔的繁榮昌盛與如今的衰敗景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讓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大明王朝正持續走向衰落,已然呈現出王朝末日的淒涼之態。

如今,大明在南北東三個方向皆戰事不斷,明軍節節敗退,府庫空虛,整個天下局勢動盪不安,何時會徹底土崩瓦解,實在難以預料。

在這王朝末日的艱難時刻,想要生存下來,分散投資無疑是必然之舉。

就說那大同社所建的抗旱會,農戶入會只需繳納五升米,入會之後相互扶持、扶危濟困。

這情形,怎麼看都與漢末的五斗米教極爲相似。

而且,從大同社此前的種種行動便能看出,這個團體頗具戰鬥力,竟能組織起上萬百姓。

如此強悍的實力,難怪江南的那些士紳能把那些該死的太監打得落荒而逃。

劉永能在大同社站穩腳跟對劉家來說未必不是一條出路。

劉思明想了想接着吩咐道:“另外,四弟你每個月再給那不孝子二十兩銀子。讓他好好琢磨大同社的做法,別給劉家丟人現眼。”

劉思遠趕忙應道:“是,大哥!”

天啓五年(1625年),十月初三。

米脂城中,報童們穿梭於大街小巷,高聲呼喊:“號外,號外!經過與大同社的談判,米脂各大家族表示願意將地租降到兩成五,利息暫停收取啦!”

“號外,號外!經過與大同社的談判,米脂各大家族表示願意將地租降到兩成五,利息暫停收取啦!”

大鴻茶樓的掌櫃聽聞,滿臉驚訝之色,不禁喃喃自語道:“這……這竟真被他們做成了?”

一旁的夥計接口道:“也不能算完全成功吧,也就是八家答應了。像賀家那樣的大族,可還沒鬆口呢。”

掌櫃嘆道:“人家賀家可是軍戶,家裡養着精銳的家丁,不理會大同社也是沒辦法的事。不過話說回來,大同社能做到現在這個程度,着實是讓人出乎意料啊。”

其他米脂百姓在看到報紙上的內容之後,也是紛紛誇讚那些報紙上地主老爺們的仁義,而相對沒有上報紙名單上的大族,尤其是賀家,雖然沒有被口誅筆伐,但也被譴責爲富不仁,一點也不照顧鄉人。

像賀家等米脂大族面對這種情況愕然的同時極其不適應,原本應該是他們掌控米脂的話語權,善惡由他們來定義。但現在這個輿論話語權卻被大同社掌握了,他們的經營了上百年的名聲,面對報紙這種新鮮事務瞬間解體。

他們再也不是讓人尊稱的鄉紳,積善之家,而是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劣紳惡霸了,這個轉變太快了,以至於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自己的話語權就丟失了。

但經過大同社一而再,再而三的捶打,他們也反應過來了,要想辦法重新把話語權爭奪過來。

米脂縣衙內,縣令齊紹光正翻閱着手中的《大同報》,看到報上刊登的減地租家族名單,不禁瞪大了眼睛,滿臉難以置信之色,喃喃道:“這些大家族向來都是鐵公雞,一毛不拔,減租這事居然真被徐晨他們給做成了?”

要知道,他身爲縣令,想要讓這些大家族足額上繳稅負,那可真是難如登天。能收到七成,就已經算是給足他面子了。

大明爲什麼收稅如此難,這其中的緣由,着實複雜。

想當初,朱元璋自幼飽受官吏欺凌,登基之後便認定官員下鄉定會擾亂地方。

故而制定了皇權不下鄉的政策,稅收事務只能依靠甲長、糧長來管理。

可朱元璋卻未曾料到,權力這東西,不會憑空消失,只會轉移到他人手中。

兩百多年過去了,甲長、糧長之位早被地方豪族牢牢霸佔,稅收反倒成了他們斂財的工具。

尤其是到了如今這大明末年,官員手中權力有限,加上皇權不下鄉,縣令只能依靠大族,而這些地方上的大族已經成爲了事實上的封建士紳,這要在西方高低是一個男爵。

地方大族收多少稅,他這個縣令管不了,而且縣令還要看地方大族的臉色才能收足稅賦,有好的政績。

逼迫這些大族減租,哪怕只有八個大族,也是他這個縣令都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他才驚歎大同社的能量。

齊紹光身旁的師爺笑道:“這對縣尊來說是好事,今年的流民可以少很多了,不用我們往大同社趕了。”

因爲旱災,那些活不下去的農戶用黃泥封了自己家的門逃荒,所以米脂的流民一直都在出現,而現在米脂縣解決的方法,就是給這些流民指路,讓他們去大同工業區,交給大同社安置,現在大同社安置的流民已經超過了1500人。

第7章,流民第43章,發工錢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36章 ,欣欣向榮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34章 ,抗旱會第49章,輿論攻勢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10章,古今相同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68章,出征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13章,知易行難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36章 ,欣欣向榮第58章,足餉第79章 ,減租談判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47章,上門敲詐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70章,伏擊戰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70章,伏擊戰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0章,伏擊戰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79章 ,減租談判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34章 ,抗旱會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13章,知易行難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63章 ,生存危機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9章 ,減租談判第66章,村長被抓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43章,發工錢第66章,村長被抓第57章,日新月異第53章,重民社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77章,輿論先行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77章,輿論先行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7章,流民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36章 ,欣欣向榮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
第7章,流民第43章,發工錢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36章 ,欣欣向榮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34章 ,抗旱會第49章,輿論攻勢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10章,古今相同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68章,出征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13章,知易行難第72章,賞不逾日與除艾家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36章 ,欣欣向榮第58章,足餉第79章 ,減租談判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47章,上門敲詐第73章,非變革不可的天下第70章,伏擊戰第56章,鋼鐵區的變化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70章,伏擊戰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0章,伏擊戰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79章 ,減租談判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34章 ,抗旱會第62章,重民社的煩惱,錢從哪裡來?第13章,知易行難第67章,剿匪前的準備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39章,大同社擴大會第84章,時來運轉的重民社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42章,土高爐與工錢標準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63章 ,生存危機第23章,蛀蟲遍地,盤根錯節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第79章 ,減租談判第66章,村長被抓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43章,發工錢第66章,村長被抓第57章,日新月異第53章,重民社第25章,結社與大義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77章,輿論先行第12章,尋找志同道之人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77章,輿論先行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35章 ,章程和分組第5章,洛陽紙貴的《英雄記》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7章,流民第52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36章 ,欣欣向榮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11章,贖身與詩會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