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開辦紡織廠

天啓五年(1625年),七月初六,米脂書鋪。

徐晨、賀老六與秀娘等人,將自行打造的紡紗機、梳毛機等器械,一一搬運至書鋪旁的一處大院之中。徐晨早有在米脂開設紡織廠的打算,只是那珍妮紡紗機米脂此地並無,且短期內尚需保密,故而只能自行打造機器。如此一來,所需作坊空間愈發增大,長此以往,徐晨也自覺不便再一直叨擾東叔。

恰好書鋪旁邊有一院子正欲出租,徐晨便以每月三兩銀子的價錢租下此院,旋即打算將其改造成製造紡紗機與梳毛機的作坊。

這邊小五領命前往米脂東面,招募來十名流民,五男五女,徐晨特意囑咐小五,最好能招些帶家眷的。小五帶着這些流民,讓他們洗漱乾淨,換上整潔衣衫後,方纔領入城中。

衆人來到大院,幾個流民滿是感激,對着徐晨恭敬行禮,爲首的正是當初第一位向徐晨傾訴自身經歷的老漢夫婦。

徐晨朗聲道:“如今某正式聘請諸位爲作坊工匠,包吃包住,每月俸祿三百文錢。一日只需勞作四個時辰,每做五日,便可休息兩日。若作坊利潤豐厚,到了年底,還給大家分紅。待諸位年至六旬,體力不支難以勞作之時,只要某這作坊還在,便定當爲諸位養老送終,保諸位有口飯吃,絕不食言!”

衆人聽聞這般優厚條件,心中震撼不已,這哪裡是請他們做工匠,簡直如同招他們做生死相隨的死士一般。當下,十個人齊刷刷跪地,齊聲說道:“我等願意追隨東家,見過東家!”

賀老六道:“東家,您既打算多生產紡紗車,這一日只做四個時辰,怕是遠遠不夠啊。”

徐晨頷首道:“所言有理。小五,你再去招募十名木匠過來,如此兩班倒,一日便能有八個時辰的工時了。”

小五聽聞,不禁“啊”了一聲,面露難色。

賀老六趕忙勸說道:“東家,在俺陝北地界,包吃包住且月俸三百錢,這已然算是高工錢了。依小人看,一個人做八個時辰也無妨。自古以來,做工之人皆是從天亮忙至天黑,從未聽說過還有兩班倒的做法呀。”

老漢等人也生怕自己這份差事被他人取代,急忙說道:“我等願意每日干八個時辰!”

徐晨神色有些異樣地看了賀老六一眼,心想這身份轉變倒真是快。旋即說道:“某開這作坊,本意便是爲了救助衆人。你們若都一人幹八時辰,把旁人的活路都佔了,那其他人可如何生計?”

衆人聽聞,皆面露疑惑之色,實在難以理解徐晨的這番想法。

徐晨卻看向賀老六,說道:“賀老六,從今往後,你便是這作坊的掌櫃了,月俸一兩銀子,其餘待遇與衆人相同,此刻便帶他們去打造紡紗機,城外還有上千流民等着用這機器呢。”

言罷,徐晨又對小五道:“小五,你的月俸同樣是一兩銀子。招募城外流民、採買羊毛、木料以及紡織機等諸多事宜,便都交付於你了。此刻便去購置五架紡織機回來。”

小五應道:“遵命!”

徐晨又對秀娘吩咐道:“秀娘,你去準備飯食,幾位大娘也過去搭把手,讓大家吃了飯再做事。秀娘你還要教教這幾位大娘如何使用紡紗機。”

秀娘應道:“是,東家。”

在徐晨有條不紊的指揮之下,衆人紛紛忙碌起來。

徐晨租下的這座大院,分爲前後兩院。前院之中,徐晨等人操持木匠活計;後院裡,秀娘則教導老婦們使用紡紗機。大明朝的女子,自幼便多接觸紡織之事,這二十錠的紡紗車雖說模樣新奇怪異,但憑藉她們多年積累的經驗,不多時便掌握了使用方法。

而後,徐晨依據衆人能力進行分工,力氣大些的負責提水、攪拌、晾曬等粗重活計;力氣小的則從事梳毛等相對輕鬆的工作。六人分工明確,後院的紡紗車便一刻不停地運轉起來,一個個紗錠接連被紡織而出。

前院之中,徐晨拿出自己精心繪製的圖紙,對賀老六等人說道:“往後大家每人只負責一道工序,如此一來,不但能更快熟悉手中活計,打造紡紗車的速度也能大幅提升。”

賀老六眉頭緊皺,面露難色道:“東家,每個人做活習慣不同,不是一人從頭到尾打造的木器,各個部件怕是難以契合呀。”

徐晨指着圖紙道:“無妨,你看,這每個零件我都詳細標註了尺寸。就如這個孔,長度爲一寸兩分,寬度爲三分,分毫都不可差。”

衆人不禁嘟囔道:“這也太過麻煩了。”在這個時代,做工基本全憑木匠自身經驗,這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乃是常事。而徐晨這般做法,顯然與他們長久以來做木工的習慣大相徑庭。

徐晨道:“眼下雖麻煩些,但等諸位做順手了,往後便方便許多了。”

衆人無奈,只得應道:“那我等便試試吧。”既然東家已然發話,他們也只能照做。

爲了讓這些大明的木匠儘快適應,徐晨親自在旁指導,推行標準化作業。同時,他自己還兼任質檢員,手中拿着一把尺子,不斷丈量着各個部件的尺寸。有徐晨時刻盯着,衆人雖說做起來感覺彆扭,但部件的合格率倒也不算差。最後,所有的零部件都交由賀老六進行組裝。

“噠噠噠”,劉永等人聽聞院內傳來錘子的敲擊聲,小心翼翼地問道:“搬運工先生可在?”

徐晨聽到呼喊,應道:“某在院內。”

而後,劉永等人驚愕地看到徐晨正手持錘子,專注地做着木工活。

劉永見狀,痛心疾首道:“先生乃當世名士,何苦屈尊做這等卑賤之事?”

劉永這些人昨天購買到宋史,並且觀看一晚之後,自己的疑惑不但沒有解開,反而有更多疑惑了,因爲兩宋不但鹽稅比大明高,財政收入也是大明的好幾倍,這簡直顛覆了他們對宋朝積貧積弱的常識,同時也疑惑爲什麼大明人口,國土面積都倍於兩宋,但財政收入卻只有兩宋的兩成不到,爲了解決心中的疑惑,所以他們再次找到了徐晨。

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78章 ,公堂對質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70章,伏擊戰第69章,戰前定策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7章,流民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47章,上門敲詐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64章,改變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63章 ,生存危機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63章 ,生存危機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79章 ,減租談判第48章 ,除惡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43章,發工錢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63章 ,生存危機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77章,輿論先行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64章,改變第54章,包稅第10章,古今相同第34章 ,抗旱會第32章,發展壯大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66章,村長被抓第10章,古今相同第85章 ,均田第54章,包稅第54章,包稅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77章,輿論先行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51章 ,除惡務盡第53章,重民社第69章,戰前定策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57章,日新月異第26章,組織架構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63章 ,生存危機第70章,伏擊戰第26章,組織架構第1章,神醫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78章 ,公堂對質第66章,村長被抓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49章,輿論攻勢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66章,村長被抓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2章 ,燒烤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81章,分散投資第85章 ,均田第32章,發展壯大
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78章 ,公堂對質第65章,艾家的黑手套第46章 ,柴霸,菜霸與糞霸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37章,抗旱會的燎原之勢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70章,伏擊戰第69章,戰前定策第45章 ,鄉村瑣事與權利過度第83章,重民社的現狀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7章,流民第14章,緬懷東林六君子的詩會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17章,開辦紡織廠第47章,上門敲詐第71章,愛寫日記的下山虎第64章,改變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63章 ,生存危機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20章,身體力行的執行理念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82章,深入骨子裡的吝嗇第44章,人間景象,準備與地主談判第63章 ,生存危機第18章,從小事做起,從家鄉做起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79章 ,減租談判第48章 ,除惡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15章,岌岌可危的大明第43章,發工錢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55章,準備槍桿子第27章,投資高爐,購買土地第63章 ,生存危機第8章,想當然了,大明不缺技術,缺市場第76章,重民社近況與聯合其他大族第77章,輿論先行第24章,需要再來一個張居正第64章,改變第54章,包稅第10章,古今相同第34章 ,抗旱會第32章,發展壯大第74章,公開審判艾家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66章,村長被抓第10章,古今相同第85章 ,均田第54章,包稅第54章,包稅第60章,站軍姿的考覈方式第16章,宋,明鹽稅對比第77章,輿論先行第40章,壓迫農戶的大山與封建陋習背後的算計利益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51章 ,除惡務盡第53章,重民社第69章,戰前定策第50章,熟悉的手段,身份的猜疑第38章 ,糧本位的經濟體系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57章,日新月異第26章,組織架構第28章 ,道光的雞蛋與掀桌子的能力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80章,大棒加胡蘿蔔第63章 ,生存危機第70章,伏擊戰第26章,組織架構第1章,神醫第86章,不能用的良方第3章,地獄難度的北方第9章,對大明社會的調查第61章,垃圾的封建軍事制度第78章 ,公堂對質第66章,村長被抓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49章,輿論攻勢第88章,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第66章,村長被抓第4章,徐晨的金主第2章 ,燒烤第75章 ,打碎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第29章,組織流民與米脂士紳的反應第21章,勞動就是篩選的過程第59章,一樣悲催的土木第6章,悄然而來的旱災第81章,分散投資第85章 ,均田第32章,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