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

我發現自己在諮詢過程中有一多半的精力,都在處理親子雙方的情緒。我常常在心裡感慨:如果能把情緒問題剝離出去,就事論事地解決家庭教育問題,親子溝通其實非常簡單。

許多父母都說: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太難了,尤其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而且,自己忙得團團轉,哪裡有心情與孩子溫和互動?我也曾經是脾氣急躁的人,非常理解家長們的這種心情。在此,我結合諮詢經驗和自己的體驗,來談談情緒管理。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被頭痛所困擾,當時特別怕生氣,一旦生氣,頭痛立刻加重。因此,遇到生氣的事情時我必須剋制自己。爲了不去想那些令人生氣的事情,我常常像唸經一樣,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不生氣,不生氣,堅決不生氣……這樣做就是爲了阻止自己發火,等情緒稍微平復一些,再回頭思考。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是這樣堅持幾年以後,我忽然發現自己變成了性格溫和的人。

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自我剋制的滋味並不好受,但要改變愛發脾氣的習慣,自我剋制絕對是必經階段。

當然,僅僅剋制還不夠,保持克制,只是爲了安然度過情緒爆發的危險期。等平靜下來,則要回頭處理自己的情緒。我發現,許多家長剋制完情緒後便不再對情緒展開工作。這不是處理情緒,而是在壓抑情緒,數次積累之後,情緒的火藥桶便會徹底爆發一次。其實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這樣做危害更大。一件事情讓我們感到生氣,一定是有緣由的,我們不妨重新回到這件事情本身,瞭解自己的困境和需求。我們可以換個視角撫慰自己的心情,同時,看能否找出更溫和的處理方法來替代發脾氣。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只有這兩個步驟都完成了,纔算真的把這件事情處理完,也只有這樣纔不會積累負面情緒。

有時候,我也會充分發揚阿Q精神。遇到特別生氣的事情,我會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件事情,3年之後你還能想起來嗎?那時候你還會生氣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一定會在當下把事情處理完。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我就對自己說:既然3年後都不記得了,今天何必生氣呢?通常3年後還讓人糾結的事情,不會超過1%。許多家長對孩子發完脾氣,往往用不了3個小時,就會感到特別後悔。因此在對孩子發脾氣之前,也不妨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如果你很快就會後悔,何必發脾氣呢?這樣想想,氣往往就消了一半。

遇到父母控制不住情緒的情況,我通常會建議他們主動將自己隔離幾分鐘。這一小段時間是情緒爆發的危險期,如果選擇讓自己安靜地待一會兒,發脾氣的概率會大大降低。同時在這段安靜的時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理清思路!不管我們怎樣生氣,事已至此,我們必須想出對策,想好接下來怎麼辦。比如,有幾個處理方法?各有什麼利弊?孩子接下來可能會有怎樣的迴應?我們該怎樣對待?之所以對孩子發脾氣,往往是因爲我們無力處理當下的局面。如果我們能找到很好的策略,誰願意發脾氣呢?因此,我們的任務不是單純壓抑情緒,而是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來。

這個思考的過程不妨用書寫的方式記錄下來。最近幾年我一直在用這個方法。我發現一個人思考時心裡會千頭萬緒,寫下來則會變得很清晰,更容易取捨。後來,在一個訪談節目中,看到一個企業家也用這個辦法。他說遇到讓人火冒三丈的事情時他會坐在辦公室裡,把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念頭一股腦地寫下來,寫完了就發現情緒平靜了,辦法也出來了。

就算沒有突發事件,我們每天也會不經意地積累很多負面情緒,因此處理情緒的工作需要天天進行。這並不是勉爲其難的“作業”,而是疼惜自己的最佳方式。

幾年前,我在一本心理學書籍上看到這樣的話:人的信念非常重要,有的時候,一個非常細小的念頭,都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就琢磨,怎樣避免小念頭製造大麻煩的這種情況發生呢?於是我開始每天晚上回頭梳理一天的感受,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覺,馬上去尋找源頭,因爲是當天發生的事情,一般都能找到根源。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過程。梳理之後發現,許多時候,心裡不痛快的感覺,往往就是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自己一個很瑣碎的甚至是“沒經過大腦的”念頭引起的。在諮詢過程中也常常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有的家長在閒聊中,聽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優秀,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就有點失落。回家看到孩子總覺得心裡不順暢,如果恰好有個導火索,負面情緒就會爆發出來。其實事情本身未必那麼可氣,是之前的負面認知搭了便車。這許許多多的瑣碎想法給我們帶來層層疊疊的煩惱,如果不及時追蹤,父母們只能被痛苦所困擾,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因爲什麼而痛苦。

漸漸地,我把每晚的梳理工作變爲隨時的追蹤和記錄。我的書桌上總有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自己的負面念頭,隨時思考並把感悟記錄下來。這是一個高效處理情緒的方法,而且大大減輕了大腦的負擔,可以讓我空出更多的“內存”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現在,我非常喜歡我的狀態。

這種處理情緒的方法最開始實施起來比較慢,而且因爲要重新去面對不愉快的事情,難免會有情緒反應。但漸漸地,我處理情緒的速度在不斷加快,有時候處理一個念頭只需要半分鐘。

還有的時候,生活中沒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們內心卻產生了真實的負面情緒。這往往與我們的童年成長有關,我也是最近才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有一件小事啓發了我。每次我看見許多書胡亂地堆在書桌上,就會對自己說,應該把書整理一下!緊接着我就感受到內心有一絲細微的抗拒力量:我不想做!於是整理書桌成了懸在我心頭的一個任務。每當看到那一堆書,心裡的兩個聲音都會一起登場:“應該整理一下!”“我不想做!”通常否定的力量會佔上風,這件小事會一拖再拖,每次看見那堆書,心裡都會不舒服。直到自己忍無可忍,就抽空把書整理了一下。結果只用了一分鐘書桌就變得非常清爽。我心裡想:就這麼簡單的事情,爲什麼會拖了好幾天,非得讓自己的內心陷入困擾才做呢?然而下一次,我又陷入了這個怪圈。許多小事都是如此,比如應該去趟超市,或者應該給某人打個電話……卻又糾結要不要馬上去做。

經過深入分析,我發現自己的內心有一個思考的模式。還以整理書爲例,在“應該把書整理一下”之後,還跟着一句話:“看看你,總是亂扔東西,不知道隨時整理。”接下來,心中才升起對抗的念頭:“我不想做!”此前,我一直忽略了自我責備的念頭,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抗拒什麼。覺察到自我責備,我立刻明白了:小時候,媽媽就是這樣責備我的,她總是數落我沒有物歸原處的習慣。我不由驚呼:“內在父母”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我完整地複製了父母責備我的方式,每天非常“敬業”地用這個程序譴責自己。這麼多年,我的內心成了兩股念頭的戰場,如果不是學心理學,也許我終生都會被這些瑣碎的念頭所侵擾。

這個細微的發現讓我感到非常吃驚。許多人的情緒容易習慣性低落、煩躁,自己卻找不到源頭,也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其實,我們都帶着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積累各種暗傷。我們值得爲自己停下來,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念頭在阻礙自己。

自從發現自我譴責的傾向以後,我非常注意心中的念頭,一旦有輕微的不舒服的感覺,我馬上回頭去想,並且立刻把自我譴責改爲自我期待。比如再看到書桌雜亂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請整理一下,我喜歡清爽的感覺!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從小到大一直伴隨我的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

我們的成長曆程並不完美,但我們都要努力學習爲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轉移,不蔓延。如果我們不是成熟的人,如果我們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那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孩子就會成爲我們負面情緒的重災區。

隨意發脾氣就像亂扔垃圾一樣,是不好的行爲。不要把家變爲負面情緒的垃圾桶,也不要把孩子變成替罪羊。其實情緒並不是壞東西,負面情緒中往往也隱藏着我們的需要和訴求,如果我們認真對待,會更瞭解自己,也更懂得滿足自己。

我發現,很多家長髮脾氣都是“即興”的。比如發現孩子沒做作業,立刻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評孩子,其間難免口不擇言,而且還翻出舊賬。訓斥完孩子往往丟下一句:“作業是你的,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看着辦吧!”這最後一句話顯然是賭氣的,如果真堅持這個原則就沒必要發這麼大的火。家長只是發泄了情緒,並沒有解決問題。

我也不主張一味地壓抑情緒,那就彷彿把黴變的垃圾藏在了地毯下面,雖然看不見,我們卻會一直被難聞的氣味所困擾。

我總是對家長說,當發脾氣在所難免的時候,請把發脾氣變成一種溝通!如何做呢?簡單地說就是定好目標,劃定界限。不要“即興”地發脾氣,而要確定一個理智的目標,並且要堅持就事論事的原則:“乾淨地爭吵”,絕對不翻舊賬、不攻擊孩子。這樣可以把發脾氣的危害降到最低。

爲此我曾經和一位媽媽總結髮脾氣的流程。如果我們用遍了所有的溫和方法依然無效,當我們決定發脾氣的時候,不妨堅守三個清晰的表達:“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要特別注意的是,三句話都要以“我”開頭。如果用“你”字開頭,特別容易變成指責孩子,那樣的話就不再是“乾淨地爭吵”。以沒做作業爲例,我們不妨這樣向孩子表達:“上午有充足的時間,我們約定好中午以前完成作業,我也很信任你,可是我發現你一直在玩遊戲看電視,作業一點兒都沒做,我很生氣,也很失望。我希望你在晚上六點之前完成作業。如果你一直這樣,下週我會考慮加強監督。”

表面上看這個方法顯得對問題過於輕描淡寫,只說了幾句話而已,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點到爲止”非常重要。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累加的過程,一次這樣做未必能看到效果,但堅持這樣做,就會看到令人驚喜的改變。有的家長總覺得孩子當時俯首認錯,纔算教育到位,其實,有時候孩子雖然沒說什麼,但行動上已經認錯了。如果非得逼着孩子低眉順眼、誠惶誠恐,累加起來則是過度教育。這樣的結果就是彼此積累怨恨,影響親子互動的結果。

父母管理好情緒,表面上看似乎是爲了孩子,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共處後就會發現,人生的喜悅和幸福,原來觸手可及。

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
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6章 粗心不可怕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36章 怎能不分青紅皁白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