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

鵬鵬是我的小侄子,因爲父母忙碌、生活單調,很少與外界接觸,導致他出現情緒交往障礙。表現爲脾氣急躁、不肯學說話、怕生人,害怕草坪、沙灘等很多平常的生活場景,不敢自己打傘,不敢坐電梯。他兩歲零四個月的時候,我曾經親自帶了他半個月,教他學會了幾十個字,慢慢地他的狀態開始變化,很快學會了說話。這件事情深刻地改變了鵬鵬父母的教育態度,不再粗暴地對待孩子,開始懂得尊重孩子的願望和需求。

到了鵬鵬5歲的時候,回頭翻看他兩歲多的照片,通過對比發現,他最大的變化不是身高體重,而是表情。

兩歲時的鵬鵬,臉上常常寫滿不安和拘謹。那時候他總是一副怯生生的樣子,睡醒瞭如果發現只有我在房間裡,一個箭步就衝出去,連鞋都顧不得穿,彷彿見了洪水猛獸一般。

經過全家人的不懈努力,5歲的鵬鵬不但表情坦然,也變得很敢說話。他是一個車迷,坐公交車的時候喜歡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目不轉睛地觀察司機師傅開車。如果沒坐到那個位置,他會自己去協調:“叔叔,我們換個位置好嗎?”通常大家都不會拒絕他。鵬鵬有這樣的表現,令我感到非常吃驚,在三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有一天,樓下有個十來歲的孩子在玩魔術,道具還很全,鵬鵬和我的小侄女曼曼就湊過去:“哥哥你在做什麼呀?我們摸摸好嗎?”

兩個孩子真沒把自己當外人,就自然地和人家玩上了,其實他們根本不認識這位哥哥。在孩子可以自己去交流、溝通的場合,我們通常都不參與,只是觀察、陪伴。我和嫂子一直在旁邊等着,直到必須回家了,他們還意猶未盡。我發現,兩個孩子完全沒有陌生、拘謹的感覺,雖然是和陌生的大哥哥一起玩,但也很自然。

曼曼從小膽子就大,接觸的人也多,交流能力更是不在話下。她3歲的時候,我們帶她去湖邊餵魚,先要買麪包。走進麪包店,我把錢給曼曼,她就自己去說:“姐姐,我買麪包,我要去餵魚!”店員就推薦她買切面包剩下的邊角料。在去湖邊餵魚的路上,看見一個人牽着一隻漂亮的小白狗,她就對狗的主人說:“阿姨,你的小狗好可愛呀!”還戀戀不捨地在旁邊看了半天。我們餵魚的時候,那個人也牽着狗過來了,曼曼就拿麪包喂那隻小狗。狗主人不讓她喂,她就一臉天真地問:“爲什麼不能喂呀?”狗的主人就敷衍她:“你餵了它,它一會兒還和你要。”曼曼很慷慨:“沒關係,我可以給它!”狗的主人繼續敷衍她:“反正就是不能喂!”曼曼同學徹底迷糊了,非常迷茫地仰望着那位阿姨……

我和三哥(曼曼的爸爸)相視一笑,三哥出來解圍,他對曼曼說:“阿姨不想讓小狗吃那麼多東西,不要餵了。”這還算一個明明白白的理由,曼曼又去餵魚了。曼曼之所以追問,是因爲我們在家裡從來不敷衍她,不會隨便編個理由來蒙她。所以,她就對阿姨的理由感到很困惑,一定要刨根問底。

看到兩個孩子與人交往的狀態,回想我自己小時候,真是自愧不如。假設我是曼曼,人家不讓喂,我就不餵了,根本不敢那樣直視着大人的眼睛,坦然地追問“爲什麼”。

因爲我做教育工作,經常陪曼曼和鵬鵬玩耍,加上全家人假期又常常聚會,因此,我們漸漸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對待孩子的方法。比如,大人正在閒聊的時候孩子過來,我們都會停下來認真聽孩子說完,有時候,還會在閒聊過程中被孩子臨時拉去充當玩伴。他們會提五花八門的要求,無論我們最後同意還是拒絕,都會耐心聽完孩子的話,認真迴應孩子。

這些細節,會使我內心充滿感動。當大人專注地聽孩子講話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的狀態非常不一樣,那種冷靜、坦然、放鬆,讓人羨慕。你會覺得,大人和孩子真的可以平等,以“人與人”的姿態平等對話,那一刻,大人沒有優越感,孩子也不會自慚形穢。我們不會因爲孩子說了不合理的話就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頓,也很少笑話他們幼稚。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心中的想法,沒有擔心,沒有畏懼。

家庭,是人際關係的第一個訓練場。

很多家長說孩子膽小,不敢跟人打招呼,更不知道怎麼融入小夥伴羣體,問我該怎麼辦。說真的,我沒有直接對付膽小的靈丹妙藥。我們倒不妨逆向思考,爲什麼孩子會膽小?

孩子膽小的背後,通常都隱藏着恐懼。恐懼的感覺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原因:對孩子的輕視和我們內心的恐懼。

說到對孩子的輕視,有必要反省我們的兒童觀。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習慣性地輕視孩子的價值。很多父母在童年裡都曾經被不公平地對待。比如,我們參與大人的話題時,大人會強勢地說:“你一個小孩兒懂什麼?閉嘴!”我們的要求也常常不被尊重。因此孩子在說話做事之前,總是要評估一下可能的後果,如果感覺會遭到訓斥,就選擇沉默。如果我們認真回想當初,會記得我們也曾經爲此失落沮喪。當我們成爲父母,卻不同程度地複製了父輩的兒童觀。

許多人輕視孩子的傾向非常明顯,對待孩子的思維方式也像當年父母對待我們一樣。有的人輕視孩子的傾向非常隱蔽,甚至許多人覺得自己很重視孩子。其實他們實際上重視的是孩子的表現,輕視孩子這個人。這樣的重視只是重視結果,重視孩子是否符合我們的期望,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做是將孩子“工具化”,所以許多孩子會抗議:“你的眼裡只有作業沒有我。”被輕視的感覺會直接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孩子會感覺自己無足輕重,彷彿自己的存在就是個錯誤,因此會表現出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沒有信心,在他人面前顯得膽小拘謹。孩子被輕視也妨礙孩子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心理上會有“我小你大”的模式——覺得別人好,自己不好,認爲別人無法超越,總是仰視他人。

當我第一次聽家長說害怕與自己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我感覺很意外,一個家長怎麼會怕自己的孩子呢?漸漸地,我發現怕孩子的家長非常多,只是他們沒有這位家長這麼坦誠而已。經過幾年的觀察,我清晰地感受到家長心中的恐懼——怕處理不了當下的問題,怕孩子無法成才。這種恐懼促使家長對孩子過度防禦,因此許多家長對突發事件會表現出過度反應,將任何可能引起麻煩的苗頭扼殺於搖籃之中。比如,孩子一拒絕自己就很生氣,孩子一提不合理要求就很惱火,孩子一做錯事情就很憤怒。這種草木皆兵的狀態背後,隱藏着家長的不自信。結果導致孩子總是看父母的臉色,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感受。這樣做,武斷而生硬地阻止了當下的衝突,卻累積了更多潛在的問題。

父母的恐懼感還直接導致了討好和放縱孩子的行爲。我們明知道不該這樣做,但這種方法非常有誘惑力。畢竟它太簡單了,太容易息事寧人。

這種親子相處的模式被心理學家稱爲“威脅——獎賞”模式,這是消極的二人關係,其特點爲服從與支配。在“威脅——獎賞”模式中,每個人所持有的態度是他與另一個人有着不平等的價值。比如渺小與高大的對應,窮困與富貴的對應,無能與有權的對應……被討好和放縱的孩子,具有消極的二人關係的特點,其表現要麼服從,要麼支配,給人以“欺軟怕硬”的印象,這樣的孩子不知道怎樣尊重他人。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促成親子之間形成積極的二人關係。積極的二人關係中,不論雙方身份地位權力的差異如何,都堅持價值平等的原則。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需要父母放下以自我爲中心的立場,放棄父母的特權,讓渡說一不二的權力,放棄“威脅——獎賞”的模式。父母要學會自律,學會傾聽,尊重孩子表達的權利,認真迴應孩子的要求。

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同時也要學會坦然拒絕孩子。我們踐行尊重的理念,卻常常走入放縱的誤區,把拒絕孩子等同於對孩子的不尊重。事實上這是對尊重的最大誤解。單純的拒絕不會傷害孩子,父母用負面情緒譴責孩子的要求,纔是真正的傷害。

如果我們總是拒絕孩子、忽視孩子、挖苦孩子、訓斥孩子,孩子就會有一種感覺:大人總是嫌我麻煩,不喜歡我。沒人願意聽我講話,我說話會遭到批評,沒有人陪我玩,我很孤獨。大人都是自私的傢伙,總是爲難我,一點兒也不友好,我得躲遠點……

如果我們在家裡接納孩子,重視孩子,認真傾聽孩子,全身心陪伴他們,孩子就會是另外一種感覺:大人很喜歡我,會認真聽我的話。大人重視我的要求,當我遇到困難,大人願意提供幫助,願意花時間陪伴我。我和他們在一起很快樂……

我們在家裡提供一個安全的人際環境,孩子就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很容易融入其他羣體;如果在家庭中總是遭遇拒絕與冷漠,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安全,在不安中,孩子就顯得很膽小。

通常孩子會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習得一個模式,並且會帶着這個模式周遊世界。我們對孩子好,世界便對孩子好,這是一個人的終身財富,也是親人能給予孩子的最深刻的祝福。

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
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26章 用感覺理解感覺第10章 不爲沒教過的事情責備孩子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45章 學與用的結合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41章 錯誤一定要指出來嗎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17章 被尊重的孩子膽更大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5章 等主動性自然浮現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22章 多請求,少命令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11章 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第4章 學會尊重學會愛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39章 如何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第2章 管理自己的念頭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43章 作業,要怎麼檢查第40章 心不在焉有多可恨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9章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章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38章 突發事件的解決路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23章 讓孩子完整表達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47章 怎樣複習更有效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28章 溫言暖語感人心第12章 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第27章 重視每次親子互動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18章 孩子“偷錢”怎麼辦第19章 認真說話,認真聽話第30章 把爭吵化作“筆錄”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第32章 守住親子間的公平第37章 調停父子紛爭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第35章 化解孩子的自卑第20章 如何“引”,“導”向哪裡第1章 無名怒火從哪裡來第6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1)第14章 小孩兒都是行動派第31章 最突出的,未必是最重要的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4章 分數不重要嗎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麼可能第8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3)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第34章 小紛爭,大學問第16章 懂得“自誇”,遠離炫耀第13章 別隻給挫折不教育第24章 分層設立目標第21章 理解孩子的“後臺”運作